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能發明字嗎

能發明字嗎

發布時間:2021-06-15 08:14:03

① 字是怎麼發明的啊

文字的發明與演變

中國文字的特性
與世界上大多數的文字相較,中國文字最大的特性,乃在於它不是拼音文字,而是一種由圖形演變而成的文字。除了具有一般文字的表音作用之外,它的特質是可以從字型上揣摩文字的意義;因此方言之間,只要意義相同,並不需要隨著語音的不同而改變文字的形體。例如:用國語、閩南語和粵語說到「江」,語音都不同;如果是拼音文字,就必須有三個不同的字;但是,中國字卻只要共同寫一個「江」字就可以了。這種文字特性,克服了中國幅員的廣闊,因此盡管各種方言之間有極大的語音分歧,各地方的人卻可以透過統一的文字互通聲息,有助於消除隔閡。這種文字特性,也超越了中國歷史的漫長悠久,使得現今學者可以根據造字原則來辨識商代的甲骨文,並進而以甲骨文來證經述史。
由於中國文字「單音」、「獨體」、結構「方正」的特色,因此易於創造對仗工整的駢體詩文,和寶塔詩、迴文詩等文字游戲。再由於中國文字起源於圖畫,又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質,基本上已含有濃厚的藝術性,因此發展出體勢妍巧、剛柔並蓄的書法及篆刻藝術。

中國文字的發明
自古以來中國即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但根據現有的可靠資料,只能說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古而六書較完備的文字。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大略屬於商代盤庚遷殷至紂王亡國兩百七十餘年間的遺物,內容多半為貞卜之辭,因此又稱為「甲骨卜辭」。根據近代學者的研究,已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總數約有四千六百多個單字,其中可以辨識的大約有一千三百字左右。這些文字因系刀刻之故,因此多作方形,而且方向正反不拘,筆畫繁簡亦未定;一方面充分顯露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是未完全成熟的文字。雖然如此,甲骨文字仍然經過相當程度的簡化,圖畫的意味已淡,大部分的結構系由橫豎的線條組成,可以說是「寫」上去,而不是「畫」上去的。此外,甲骨文中已有大量的形聲字,可見甲骨文雖未完全成熟,亦非草創時期的文字,若與西安半坡的陶文相較,已有兩三千年的發展演進。

中國文字的構造
關於中國文字的造字原則,漢朝的學者已開始整理、研究,而有所謂的「六書」之說。在各家說法中以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的解說最為詳備,此即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在整部說文解字中,許慎便依以上這些原則對文字結構加以分析說明,供後學者參考研究,對中國文字學貢獻極大,是舊時中國最重要的一部字書。

中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形成之後,其書體本身也屢經嬗變。商周銅器上的銘刻文字,一般稱為「金文」或「鍾鼎文」。這一系的文字與甲骨文一脈相承,保有書體方向不拘,筆畫未定的特色,但是有些字與甲骨文也有顯著差異,可見當時文字已有相當演變。
漢書藝文志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此「大篆」又稱「籀文」。據近代學者研究,戰國時代秦國即採用大篆,而六國則採用另一種漢人稱為「古文」的文字。這種文字是西漢景帝至武帝間,魯恭王壞孔壁所發現的經書上的文字。其字頭粗尾細,極似蝌蚪,因此又名「蝌蚪文」。
大篆結體繁重,而「古文」分布地域廣,變復雜,因此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即奏請統一文字。一方面罷其與秦文不合者,另一方面對大篆加以省改,通令全國行使,是所謂「小篆」。小篆的筆畫和方位已有很明顯的固定趨向,圖畫的意味喪失更多,比起甲骨文、金文等,已經顯得很工整了。
秦時除了「小篆」外,另有更便於書寫的「隸書」興起。隸書的筆畫簡略,筆勢易曲為直,改圓為方,因此字體結構的「同化」現象十分明顯,已經完全脫離圖畫系統,成為純粹線條的符號組合,漢代即通行這種書體。中國文字的發展演變,到了漢隸已到達定型階段,其後的「草書」、「楷書」、「行書」都由漢隸直接演變而成,其形體結構再也沒有根本性的改易。

② 字是怎麼發明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據古代傳說是黃帝當時聯合炎帝大敗同意中原,為了便於管理於是要他的部下一個非常有智慧叫「倉頡」的人發明!

③ 為什麼發明字

我們的教材里剛學完的課文:人類發明文字是為了更好的記錄事情和人類的歷史!
有了文字才有了人類的歷史
我們才得以知曉5000多年前發生的事情
我們今天寫下的文字有可能是以後人類要研究的歷史!

④ 漢字的如何發明的

傳說,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由古時候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是牲口、食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多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行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奔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推廣開了,逐漸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上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沒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原來他造「魚」字時,寫成了「牛」樣;造「牛」字時,寫成了「魚」樣。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當然,上面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不過它卻生動地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們造字的經過。其實,文字的發明並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它是先民們集體智慧的體現。

根據對文字的研究,人們發現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情況下,出於生存的需要,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採用原始、簡陋的生產工具,同大自然做斗爭。在斗爭中,為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語言誕生了。但語言一瞬即逝,它既不能保存,也無法傳到較遠一點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傳播到較遠地方去的信息,單靠人的大腦的記憶是不行的。於是,原始的記事方法——「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應運而生了。

在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為了幫助記憶,採用過各式各樣的記事方法,其中使用較多的是結繩和契刻。中國古籍文獻中,關於結繩記事的記載較多。公元前戰國時期的著作《周易·系辭下傳》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漢朝人鄭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說:「古者無文字,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這是講結繩為約,說得已相當明白具體了。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來記錄數目。漢朝劉熙在《釋名·釋書契》中說:「契,刻也,刻識其數也。」清楚地說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幫助記憶數目。因為人們訂立契約關系時,數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端的因素。於是,人們就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作符號,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這就是古時的「契」。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分作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二者吻合為憑。古代的契上刻的是數目,主要用來作債務的憑證。

結繩記事,契刻記事以及其他類似的記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國一直到宋朝以後,南方仍有用結繩記事的。南美洲的秘魯,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繩子的顏色和結法,還可以更精確地記下一些事情來。

作為原始記事方法的結繩記事,不論它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方位的一些簡單的概念,是一種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產生前的一個孕育階段,但它不能演變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產生。因為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而不能進行思想交流,不具備語言交流和記錄的屬性。因此,結繩記事不可能發展為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一些其他的方法,譬如圖畫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唐蘭先生在《中國文字學》中說:「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較普通、較廣泛的語言」之後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畫了一隻虎,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虎」;畫了一頭象,大家見了才會叫它為「象」。久而久之,大家約定俗成,類似於上面說的「虎」和「象」這樣的圖畫,就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倉頡發明的字也就是這種圖畫文字。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圖畫越來越多,畫得也就不那麼逼真了。這樣的圖畫逐漸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終導致文字從圖畫中分離出來。這樣,圖畫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圖畫和變成為文字元號的圖畫文字。圖畫文字進一步發展為象形文字。正如《中國文字學》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都能讀。後來,文字跟圖畫漸漸分歧,差別逐漸顯著,文字不再是圖畫的,而是書寫的。而書寫的技術不需要逼真的描繪,只要把特點寫出來,大致不錯,使人能認識就夠了。」這就是原始的文字。

知識點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成為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⑤ 能夠發明文字的女孩子覺得如何

是個好女孩,聰明的女孩

⑥ 我想發明什麼,它可以什麼5個字

1、我想發明一種智能紙,它不用書寫,就能把你所想的從紙上反映出來,這樣不會說回話的人,也能輕松答地寫信,可以郵寄給遠方的朋友了! 2、我想發明會發聲的紙,無論畫什麼在紙上都能發出所畫物品的聲音,比如畫小狗就會發出「汪汪」聲;畫一列火車就。

⑦ 漢字是如何發明的

中國最早的漢字是倉頡發明的。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7)能發明字嗎擴展閱讀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 ,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⑧ 中國漢字是怎樣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6 中國的漢字是很有趣的文字,從古代到現代,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過程很漫長,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大約經過了三千多年.從「馬」字的演變,你就可以知道漢字在各個時期的形體特點和變化過程了.
⑴甲骨文產生於商代,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
⑵「金文」是是通行於周代的文字.
⑶篆書是通行於秦的文字.
⑷隸書,秦漢時使用的一種字體.
⑸楷書,魏晉一直通行到現在的常用字體.
漢字注音方法有幾種
在讀書或看報時,我們常常會碰到不認識的字,只要藉助於工具書,就可以找到它們的注音,從而讀出字音.可是人們是怎樣給漢字注音的呢?一般說來,有以下五種方法:
一、譬況法,是具體描寫某個字的發音情貌的方法.例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注「旄」時說:「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
二、讀若法,也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不加以描寫.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注音全是讀若法,例如「媼」,女老稱也,讀若奧.
三、直音法,也就是用同音字注音.楊雄《方言》「所以刺船謂之篙」,「篙」,音高.直音法注音有弊病,有的字很簡單,卻用很生僻的字來注音,反而不得其音.另外還出現循環互注的現象.
四、反切法,也就是用兩個漢字拼合成另一個漢字的音.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五、拼音法,也就是用輔音和母音或聲母和韻母,按照語言的語音結構規律拼合成一個個字音.現代漢語拼音方案規定用21個聲母35個韻母可以拼出所有漢字的字音.如「好,hao」,「阿,a」.現代漢語拼音方案採用的符號是拉丁字母.在此之前,曾用注音字母來拼音,注音字母又叫注音符號,是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計有40個.
漢字乃表意文字,為了准確描寫讀音,我們從注音方法的不斷完善中可以看到,歷代語文工作者歷盡艱辛、勤於探索、追求完美的足跡.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09:07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⑨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9)能發明字嗎擴展閱讀: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

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裝素裹。

忽然,林中竄出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

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茅塞頓開。

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

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裡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

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⑩ 誰能創造或發明在字典及詞典中找不到的字或詞嗎

理論上誰都可以創造字,或者詞。武則天不就創造了一個「曌」字嗎?問題是你創造了這字或者詞以後,會不會有人用它,能不能得到推廣和普及。

閱讀全文

與能發明字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