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童心愛發明

童心愛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15 07:33:05

㈠ 為什麼要保持一顆童心

有的人說孩子之所以快樂,是因為他們只知道玩樂,而不用像大人們一樣整天要考慮衣食住行。其實並非完全如此,孩子也有他們的心事,他們要考慮的事也很多,諸如:如何才能取悅家長,如何才能不讓老師發現小秘密,和小朋友到哪裡去玩等等。他們之所以整天無憂無慮,一則是因為他們考慮事情不像大人那樣復雜,只能「簡單」從事,許多對於大人來講毫無趣味的事,在他們眼裡卻充滿快樂與幸福。

有位老師曾問他7歲的學生:「你幸福嗎?」

「是的,我很幸福。」她回答道。

「經常都是幸福的嗎?」老師再問道。

「對,我經常都是幸福的。」

「是什麼使你感到如此幸福呢?」老師接著問道。

「是什麼我並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

「一定是什麼事物帶給你幸福的吧!」老師追問道。

「是啊!我告訴你吧,我的夥伴們使我幸福,我喜歡他們。學校使我幸福,我喜歡上學:我喜歡我的老師。還有,我喜歡上教堂。我愛姐姐和弟弟。我也愛爸爸和媽媽,因為爸媽在我生病時關心我。爸媽是愛我的,而且對我很親切。」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身邊的一切,小朋友、學校、教堂、爸媽等等都讓她產生幸福感,都讓她快樂。這是一種單純形態的幸福,是人們在生活中苦苦追尋的,即使是最大幸福也無法比擬的。

孩子們快樂,還因為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和小朋友吵架了,不會跟大人一樣,和誰鬧翻了臉,便會老死不相往來,他們很快就會忘掉,不會記仇;挨家長訓斥了,即使是哭了,也會很快就破涕為笑;受到老師批評了,他們也不會老是懷恨在心。他們當哭則哭,當笑則笑,受到表揚,便高興得又蹦又跳,受到批評便掉淚珠,決不會掩飾和做作。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孩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保持一顆童心,可以讓我們返老還童。人一天天長大,往往會被世界的瑣事煩擾不止,人越是成熟就越是復雜,因此童年時期的快樂心是我們應該重新撿拾的。

擁有一顆童心,就會像孩子一樣快樂;擁有一顆童心,就會重拾童年時代的幸福。

㈡ 童心愛創造手抄報內容

童心是一株稚弱的嫩芽,陽光雨露可以喚來萬紫千紅的春天,酷雪嚴霜會使它枯萎凋零。

童心是一隻羽翼不豐的雛鷹,只有在老鷹的呵護下,才能去搏擊萬里長空。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童心,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關於童心飛揚手抄報

㈢ 《童心依舊》為題,寫一篇作文,文章適合初一學生,600字

《童心依舊》作文
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顆童心。
從不知怎麼寫父親。如果夜晚升起的是父愛的月亮,我便像只猴子,怎麼也撈不上心湖中的那個。父親有一雙大眼睛,裡面可以清晰地看見一顆童心。他從小便是我的好夥伴。做打、罵這類事的「惡人」從來都是媽媽。別人是兄長如父,我是父如兄長。我一直很奇怪,父親在這個復雜的社會是怎樣保持童心的呢?
「嗚……」我大哭,父親在旁邊也像只泄了氣的氣球。這是怎麼了?是我們一天前新買的兩只兔子竟一起「私奔」了。我和爸爸花了一天的時間也沒從放大鏡中發現一點它們的足跡。第二天,我一出幼兒園就看見睜著大眼睛一臉興奮的爸爸。那時小,沒什麼計策,一路上什麼也沒從他嘴裡套出來。一進家門,我們同時驚訝的「啊」了一聲:我驚訝的是爸爸竟又買了近20隻兔子,爸爸驚訝的是他竟沒關籠子門,讓兔子跑得滿家都是!後來母親罰我們負責一個月的家務,父親很講義氣一人全包了。
父親從不拒絕陪我玩的請求,春天我們去放他做的,由我親手塗鴉的風箏;夏天我們在水上樂園瘋玩一天,一遍遍的滑水滑道;秋天我們便玩遙控飛機;冬天自然是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玩的時候父親的嘴總是咧得比我大,笑得比我響。我的童年便是在兩個人的笑聲中度過的。
歲月流逝,父親仍不失那顆童心。
長大了一點,玩得少了。學習之餘,便是讀書。父親就和我一起讀書,從經典文學到通俗科幻,從哲學到藝術,我們無一不讀。在我們讀完一百本書後,我問他:「你最喜歡哪一本?」「加菲貓和史奴比。」他認真地回答,大眼睛裡閃爍著快樂,他真像一個孩子!
有一次去父親的辦公室,偷聽到剛當上爸爸的一位叔叔找爸爸取經,想知道怎麼把父子關系弄得如我父親和我一樣好。父親笑笑,眨眨大眼睛說:「汪曾祺有這么一句話:『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顆童心。』如今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有個兄長般的父親會讓他們不寂寞。」叔叔思考了片刻說:「怎麼才能保持住童心呢?」「用你對兒子的愛呀!」父親又眨了眨眼……
原來,是愛讓父親童心依舊。是愛呀!心湖上的父愛的月亮瞬間清晰,我發現,其實每撈到的一掬水都有著父愛的倒影。

㈣ 安徒生與愛因斯坦:童心愛心之楷模

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逃學記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了。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波爾德中學已忍無可忍,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父母團聚。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麼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又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愛因斯坦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突然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斗。猶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徵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徵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恆的東西。」
■愛因斯坦怎樣走近中國?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開始介紹到中國,特別是通過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講學,給中國學術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愛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國,1922年冬天,他應邀到日本講學,往返途中,兩次經過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親眼看到了處於苦難中的中國,並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記中記下「悲慘的圖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和兒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們要比印度人更樂觀,也更天真。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愛因斯坦看到這個在勞動著,在呻吟著,並且是頑強的民族,他的社會同情心再度被喚醒了。他認為,這是地球上最貧困的民族,他們被殘酷地虐待著,他們所受的待遇比牛馬還不如。」(許良英等編譯《愛因斯坦文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20、21頁)十幾年後(1936年),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與前來年進修的周培源第一次個別交談時就說:「中國人民是苦難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摯的、發自內心的,不是掛在嘴上,而是付諸行動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從東北作為突破口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當時的國際社會卻表現出無奈和無能,當年11年17日,愛因斯坦公開譴責日本侵略東三省的行徑,呼籲各國聯合起來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可惜迴音空盪。1932年10月,「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毛澤東語)、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時已被開除出黨)在上海被捕,他和羅素、杜威等具有國際聲望的知識分子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釋放。1937年3月,主張抗日的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七君子」鋃鐺入獄後,他又聯合杜威、孟祿等著名知識分子通電援救,向國民黨當局施加道義的壓力。1938年6月,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還和羅斯福總統的長子一同發起「援助中國委員會」,在美國2000個城鎮開展援華募捐活動。
愛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愛是沒有國界的,他對中國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類的同情心和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之上。他的思想也對中國日益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後不久,還在讀初二的少年許良英就是他的熱情崇拜者,希望長大了做一個像他那樣的科學家。1934年,愛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觀》在歐洲出版,幾年後(1937年抗戰前夕)就有了中譯本,是留學法國的物理學教授葉蘊理根據法文譯本轉譯的,由於國難當頭,這本書並沒有引起多少反響,但青年許良英在1938年上大學前有幸買到了一本,並認真精讀了一遍,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地思考人生的意義、人與國家的關系等問題,愛因斯坦的許多至理名言令他終生難忘,愛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愛因斯坦去世後,許良英和周培源都曾發表長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間,愛因斯坦在中國竟成了「本世紀以來最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大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四人幫」掀起了一場荒誕的批評愛因斯坦運動,好在多數科學家不予理睬,實際上進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還隆重舉行了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的紀念大會。
76回答者: wnc7188 - 驃騎將軍

㈤ 童心怎樣獲得呢

耐心地將自己的感覺告訴孩子,「媽媽不喜歡愛哭的寶寶,但媽媽愛你!」
等孩子長大了,告訴孩子:「媽媽和你一樣歡迎你的同學來家裡玩,但媽媽喜歡清靜,如果可以的話,你邀同學來家之前,先告知媽媽,媽媽可以事先安排去處理一些外邊事情。這樣,你們也有玩的空間,也不會影響媽媽了。」
相信只要好好的溝通,你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媽媽!

㈥ 什麼童心什麼愛

去年今日情景讓你念念不忘

,我看人走茶涼!你也懂得安慰自己是最好的良葯,

他無斐是生活中調味劑,

也許你應該坦然放棄才對。

㈦ 童心仿寫

童心是一種快樂的心態,童心是一種美好的品質,童心是一種向上的活力,童心是一種無言的人生,擁有童心就永遠年輕.

㈧ 《水月洞天》里童心為什麼叫尹仲「主人」

因為童心吞食血蟒之血,與血蟒心意相通,成為血蟒的好兄弟,而尹仲是血蟒的主人,所以他就跟血蟒一樣,認尹仲為「主人」。

童心,奇幻武俠劇《水月洞天》、《靈鏡傳奇》中童戰的弟弟,童氏一族人里唯一可以與動物說話的人,由於幼時生病而童心未泯。因誤會尹天仇殺死血蟒,將尹天仇打成重傷。

後被尹仲(童尹仲)【童嚴】利用對付童博【龍博】、童戰等人,並為其開通天眼,學習法術,由於童博【龍博】自我犧牲而重獲智慧,經歷種種後最終入選童氏一族長老會。

(8)童心愛發明擴展閱讀:

1、童心的大哥——童博

男,26歲,博學多才,溫文爾雅,為人熱心,一身精湛武功,不喜與人動手。但因父親之死,卻逼得他不得不離開「水月洞天」涉入紅塵俗世與江湖爭斗中,同時亦因此遇上一生最愛的女人,豆豆。在幼年因尹仲追殺龍騰後人龍澤夫婦,被奶娘龍雁送進水月洞天時任族長童鎮手中。

1、童心的二哥——童戰

男,25歲,熱情沖動卻單純善良。因爹的遺願,不得不在童博接位時,接掌族長之位,並招致族人的不解。因為突來的冰封而不得不離開水月洞天,涉入江湖。十分痴情,深愛天雪,與天雪有八世之約。

㈨ 靈鏡傳奇中童心喜歡誰

對,是小刀,死得很慘,為救童心擋了魔性大發的尹仲的一掌死了。

㈩ 童心和智慧

周國平自選集 第六篇 散文(2002~2003) 智慧和信仰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三年前,在輪椅上坐了三十個年頭的史鐵生的生活中沒有出現奇 跡,反而又有新的災難降臨。由於雙腎功能衰竭,從此以後,他必須靠血液透析維持生命了 。當時,一個問題立刻使我--我相信還有其他許多喜歡他的讀者--滿心憂慮:他還能寫 作嗎?在癱瘓之後,寫作是他終於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麼辦呀?現 在,彷彿是作為一個回答,他的新作擺在了我的面前。
史鐵生把他的新作題做《病隙碎筆》,我知道有多麼確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 ,除了耗在醫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輪椅上的他往返醫院還要經受常人想像不到的折騰,是不 可能有餘力的了。第二天是身體和精神狀況最好(能好到哪裡啊!)的時候,惟有那一天的某 一時刻他才能動一會兒筆。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趨飽和,體況惡化,寫作又成奢望 。大部分時間在受病折磨和與病搏鬥,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筆,而且縫隙那樣小得可憐!
然而,讀這本書時,我在上面卻沒有發現一絲病的愁苦和陰影,看到的仍是一個沐浴在思想 的光輝中的開朗的史鐵生。這些斷斷續續記錄下來的思緒也毫不給人以細碎之感,倒是有著 內在的連貫性。這部新作證明,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不是一個殘疾人和重病患者 ,他的自由的心魂漫遊在世界和人生的無疆之域,思考著生與死、苦難與信仰、殘缺與愛情 、神命與法律、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他的思考既執著又開闊,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 "寫作之夜"依然充實而完整。對此我只能這樣來解釋:在史鐵生身上業已形成了一種堅固 的東西,足以使他的精神歷盡苦難而依然健康,備受打擊而不會崩潰。這是什麼東西呢?是 哲人的智慧,還是聖徒的信念,抑或兩者都是?
常常聽人說,史鐵生之所以善於思考,是因為殘疾,是因為他被困在輪椅上,除了思考便無 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個殘疾人呢,人們信心十足地推斷,他就肯定不會成為現在這個史鐵 生,--他們的意思是說,不會成為這么一個優秀的作家或者這么一個智慧的人。在我看來 ,沒有比這更加膚淺的對史鐵生的解讀了。當然,如果不是殘疾,他也許不會走上寫作這條 路,但也可能走上,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他的那種無師自通的哲學智慧決不是殘 疾解釋得了的。一個明顯的證據是,我們在別的殘疾人身上很少發現這一顯著特點。當然, 在非殘疾人身上也很少發現。這至少說明,這種智慧是和殘疾不殘疾無關的。
關於殘疾,史鐵生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殘疾",在此意 義上,殘疾是與生俱來的,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這樣。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這是智 慧的起點。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是因為知道人之必然的無知,而被阿波羅神贊為最智慧 的人的。眾所周知,蘇格拉底就不是一個殘疾人。我相信,史鐵生不過碰巧是一個殘疾人罷 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夠由生命中必有的別的困境而覺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夠看到限制,前提是和這限制拉開一個距離。坐井觀天,就永遠不會知道天之大和井 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於不得不有一個肉身凡胎,它被慾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 和蒙蔽,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們總是坐在肉身凡胎這口井裡,我們也就不可能看明 白它是一個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種分身術,要把一個精神性的自我從這個肉身的 自我中分離出來,讓它站在高處和遠處,以便看清楚這個在塵世掙扎的自己所處的位置和可 能的出路。
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家是一種分身有術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經能夠十分自由地離開肉 身,靜觀和俯視塵世的一切。在史鐵生身上,我也看到了這種能力。他在作品中經常把史鐵 生其人當做一個旁人來觀察和談論,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鐵生之外來看史鐵生,這幾乎成 了他的第二本能。這另一個史鐵生時而居高臨下俯瞰自己的塵世命運,時而冷眼旁觀自己的 執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當然,時常也關切地走近那個困頓中的自己,對他勸說和開導。有 時候我不禁覺得,如同羅馬已經不在羅馬一樣,史鐵生也已經不在那個困在輪椅上的史鐵生 的軀體里了。也許正因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連三的災難就傷害不了已經不在肉身中的 這個史鐵生了。
看到並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這是智慧的起點,但智慧並不止於此。如果只是忍受,沒有 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可是,一旦尋求拯救和超 越,智慧又不會僅止於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實,當一個人認識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絕對的,困境是永恆的,他已經是在用某 種絕對的完美之境做參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別人作比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種 具體形態,譬如說肉體的殘疾。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以自己的殘缺比別人的肢體齊全 ,以自己的坎坷比別人的一帆風順,所產生的只會是怨恨。反過來也一樣,以別人的不能比 自己的能夠,以別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運,只會陷入淺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與神作比 較時,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論這種限制在自己或別人身上以何種形態出現,都 不餒不驕,心平氣和。對人的限制的這樣一種寬容,換一個角度來看,便是面對神的謙卑。 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蘊涵著信仰的傾向。這也是哲學之所以必須是形而上學的道理之所在 ,一種哲學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著絕對價值的預設,它作為哲學的資格就頗值得懷疑。
進一步說,真正的信仰也必是從智慧中孕育出來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 會尋求解脫,基督就無須傳播福音。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點,它作 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因此,譬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去廟里燒香磕頭,祈求佛為他 消弭某一個具體的災難,賜予某一項具體的福樂,我們就有理由說他沒有信仰,只有迷信。 或者,用史鐵生的話說,他是在向佛行賄。又譬如說,如果有一種教義宣稱能夠在人世間消 滅一切困境,實現完美,我們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斷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 烏托邦。還是史鐵生說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給定",人休想篡改這個給定,必須接受它 。"就連耶穌,就連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來行那宏博的愛願。 "一切烏托邦的錯誤就在於企圖篡改神的給定,其結果不是使人擺脫了限制而成為神,而一 定是以神的名義施強制於人,把人的權利也剝奪了。
《病隙碎筆》中有許多對於信仰的思考,皆發人深省。一句點睛的話是:"所謂天堂即是人 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兩種姿態。當它登高俯視塵世時,它看到限制的必然,產生達 觀的認識和超脫的心情,這是智慧。當它站在塵世仰望天空時,它因永恆的缺陷而嚮往完滿 ,因肉身的限制而尋求超越,這便是信仰了。完滿不可一日而達到,超越永無止境,彼岸永 遠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續。所以,史鐵生說:"皈依並不在一個處所,皈依是在路上。 "這條路沒有一個終於能夠到達的目的地,但並非沒有目標,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標存在的 證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證明。物質理想(譬如產品的極大豐富)和社會理想(譬 如消滅階級)的實現要用外在的可見的事實來證明,精神理想的實現方式只能是內在的心靈 境界。所以,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最後,我要承認,我一邊寫著上面這些想法,一邊卻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一個無情的事實是,不管史鐵生的那個精神性自我多麼堅不可摧,他仍有一個血肉之軀,而 這個血肉之軀正在被疾病毀壞。在生理的意義上,精神是會被肉體拖垮的,我怎麼能假裝不 懂這個常識?上帝啊,我祈求你給肉身的史鐵生多一點健康,這個祈求好像近似史鐵生和我 都反對的行賄,但你知道不是的,因為你一定知道他的"寫作之夜"對於你也是多麼寶貴。

是不是這個《智慧和信仰》?

閱讀全文

與童心愛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