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但是為何沒有人質疑她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
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㈡ 屠呦呦的事跡概括怎麼寫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2017年1月9日獲2016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19年5月,入選福布斯中國科技50女性榜單。2020年3月入選《時代周刊》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人物榜。
2020年,中國中醫科學院與上海中醫葯大學開設九年制本博連讀中醫學「屠呦呦班」。
(2)屠呦呦創造新型抗瘧葯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寧類葯物已經產生了抗葯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內瘧原蟲,對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
2015年10月8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學獎的中國人。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的屠呦呦,創造性地研製出抗瘧新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獲得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為中醫葯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
㈢ 2011年9月,中國女葯學家屠呦呦因創制新型抗瘧疾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貢獻,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
青蒿素(C15H22O5)是由碳元素、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於化合物.
故選:A.
㈣ 屠呦呦的諾貝爾獎為什麼遲到了40多年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等3人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中國人。85歲的屠呦呦與另外兩名愛爾蘭日本科學家WilliamC.Campbell、Satoshimura分享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據法晚記者了解,屠呦呦生於1930年12月30日生,是我國著名的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級大獎。該獎項的頒獎詞寫道:「屠呦呦的這一發現,緩解了億萬人的疼痛和苦惱,在100多個國家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尤其是兒童的生命。」
據世衛組織2009年的統計數據,世界上約有2.5億人感染瘧疾,將近100萬人因感染瘧原蟲而死亡,如果沒有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那麼2.5億瘧疾感染者中將有更多的人無法倖存下來。
拉斯克基金媒體負責人此前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評價稱:「屠呦呦教授是一個很優雅的人,總是保持笑容。她領導的團隊將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轉化為最強有力的抗瘧疾葯,使現代技術與傳統中醫師們留下的遺產相結合,將其中最寶貴的內容帶入21世紀。」
美國主流媒體也曾對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評價。《紐約時報》援引世界衛生組織的評論說,這種葯物是消滅這種疾病的「首要療法」。
屠呦呦課題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瘧的中葯,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多次失敗後,在實驗室里,屠呦呦終於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人物: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
2011年,屠呦呦接受了美國《臨床研究期刊》的專訪,她表示,在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當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
屠呦呦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葯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約瑟夫·戈爾斯坦曾說,「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通過兩種不同的途徑,一是發現,二是發明創造。」屠呦呦表示,「很榮幸,這兩條路我都走了」。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釋疑:諾獎獲得者緣何年齡偏大?
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是59歲,而剛剛獲得諾獎的屠呦呦已是85歲高齡。為何諾獎獲得者年齡普遍偏大?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陳香美教授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項重要的科研成果從提出到獲得諾貝爾獎一般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因為科研成果需要反復檢驗。有的科學家可能年輕時就提出一項新發現,但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獲獎。如華裔科學家高錕從1966年提出光纖通信理論到2009年獲獎,經歷了43年時間。
正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所說,「我的論文發表15年後,我便獲得了諾貝爾獎,這點和『光纖之父』高錕相比,我是幸運的」。今年因「上帝粒子」而獲獎的兩位科學家已年近八旬,他們的理論從提出到被證實,再到獲獎,時間跨度也近半個世紀。即使如此,該理論也並非完美。
當然,有時科學發現被證實也會很快完成,比如1956年楊振寧、李政道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在吳健雄1957年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引起科學界的震盪,同年二人獲諾貝爾獎。
㈤ 屠呦呦團隊經歷過的事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㈥ 屠呦呦的科學成就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㈦ 2015年,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獲得諾貝爾什麼獎
2015年,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因發現了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葯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7)屠呦呦創造新型抗瘧葯擴展閱讀: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章正面為諾貝爾的半身側面像,右邊為諾貝爾的生卒年(羅馬數字),左下角有作者簽名「E.LINDBERG 1902」
獎章背面圖案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健康女神許癸厄亞,正在從岩石中收集泉水,為生病的少女解渴。獎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譯為:新的發現使生命更美好。
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2018年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參考資料網路-屠呦呦
網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㈧ 中國人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屠呦呦是誰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
屠呦呦: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㈨ 女葯物學家屠呦呦的什麼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屠呦呦在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的過程中有全國523個項目的通力協作,說明了團隊精神的重要作用,D符合題意;題文材料沒有突出創業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和工匠精神,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
㈩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其突出貢獻是
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指出,青蒿素和阿維菌素的發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寄生蟲疾病的治療。世界上每年有約兩億人感染瘧疾,在全球瘧疾的綜合治療中,青蒿素至少降低了20%的死亡率及30%的兒童死亡率,僅就非洲而言,每年就能拯救10萬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研究有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這可以用坊間流傳的「斯坦門茨一條線和一萬元的故事」來比擬:如果說,提取青蒿素就像「畫一條線」,那首先知道如何提取100%有效的青蒿素,就像知道在哪兒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