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金幣由哪個單位發行
18年前,我國發行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金幣大全套》,2013年拍出747500元天價!2015乙未羊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系列再次成套發行,再現罕見收藏機遇!
李斌是享譽中外的著名錢幣設計家、雕刻家。曾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印鈔廠高 級工藝美術師,從事貨幣、有價證券的設計和雕刻製版已35年之多,完成了第四套人民幣等大量的優秀設計、雕刻作品。 大師身份就是價值保障!這套出自李斌之手的重磅藏品必有不俗的市場表現!
100元面值,直徑40mm,浮雕之精準、噴砂之細膩,堪稱中國當代貴金屬幣的精品之作。
B.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紀念幣價格是多少
1997年以前發行的金銀幣有熊貓系列、中國十二生肖系列紀念幣、中國傑出歷史人物系列紀念幣、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紀念幣、中國出土文物系列紀念幣、世界文化名人系列紀念幣、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系列紀念幣、中、美吉祥物麒麟系列紀念幣、觀世音菩薩系列紀念幣、中國金銀紀念幣(包括重要有意義的各種紀念幣)等.
C. 製作了地動儀的東漢著名科學家 答案是誰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1]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
中文名
地動儀
外文名
Seismograph
發明者
張衡
發明時間
陽嘉元年(公元132年)
用途
掌握地震動態和大致方位
記載
《後漢書·五行志》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2]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張衡
別名
張平子
國籍
中國(東漢)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
出生日期
78年
逝世日期
139年
職業
從政,科學研究,著書立說
信仰
老莊、孔孟
主要成就
開創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
發明地動儀
以其名命名「張衡星」、「張衡環形山」
漢賦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
《靈憲》《歸田賦》《二京賦》《張河間集》等
官職
太史令、河間相、尚書
後世尊稱
木聖(科聖)
追封
西鄂伯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張衡地動儀的史書記載:
【南朝】范曄(398年-445年) ,根據前人撰述的幾十種有關後漢的歷史著作,編寫成《後漢書》。 其中《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候風地動儀共196字: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內渾天儀(3張)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歷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范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鍾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製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張衡也研究過地理學,根據他研究和考察的心得,畫過一幅地形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三雲:「衡嘗作地形圖,至唐猶存。」
D.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1992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地動儀一公斤紀念金幣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E. 三元紀念幣發行過幾次
你好!我國建國後3元紀念幣共發行過7次共計8枚金銀紀念幣,詳情如下:
第1枚(圖1)是1991年發行的1克熊貓金幣,該枚金幣含黃金1克,成色99.9%,形狀為圓形,直徑10毫米,面額3元,發行量110000枚,年號1991年,由沈陽造幣廠鑄造。
F. 第一個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張衡,他發明了地動儀。
除了渾天儀外,張衡在世界科學史上另一個不朽的創造發明——地動儀,就是在他第二次擔任太史令期間研製成功的。發明於公元132年(陽嘉元年)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地動儀的發明,在人類同地震作斗爭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此,開始了人類使用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
據《後漢書·張衡》記載,地動儀是用青銅鑄成的,形狀很象一個大酒樽,圓徑有8尺。儀器的頂上有凸起的蓋子,儀器的表面刻有各種篆文、山、龜、鳥獸等花紋。儀器的周圍鑲著8條龍,龍頭是朝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8個方向排列的,每個龍嘴裡都銜著一枚銅球。每個龍頭的下方都蹲著一隻銅鑄的蟾蜍,蟾蜍對准龍嘴張開嘴巴,象等候吞食食物一樣。無論哪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傳來地震的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出來,落到下面的蟾蜍嘴裡,發出激揚的響聲。看守地動儀的人聽到聲音來檢視地動儀,看哪個方向龍嘴的銅球吐落了,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的時間和方向。這樣一方面可以記錄下准確的地震材料;同時也可以沿地震的方向,尋找受災地區,做一些搶救工作,以減少損失。
張衡地動儀的內部結構原理,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簡略,使人無法詳知,這是很令人遺憾的。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憑借他們所掌握的現代科學知識,依據《後漢書·張衡傳》的有關記載,參照考古資料,經過多方面的探索,終於考證推論出1800多年前張衡製造的地動儀的機構原理,並且設計了這座儀器的想像圖。
在國外,過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世紀,古波斯才有類似儀器在馬拉哈天文台出現;而歐洲最早的地震儀也是出現在地動儀發明1700多年以後了。
G. 求地動儀紀念幣的圖片,沒見過這種錢幣。
地動儀紀念幣此紀念幣發行年代為1992,面值為100元,成色為99.9,發行量為1000枚。
博寶在線拍賣有很多這類型的錢幣,樓主對這類錢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紀念幣正面為長城,背面為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紀念金幣-地動儀,規格為32毫米,重量為1盎司。由沈陽造幣廠製造。
H. 地動儀是誰發明的
地動儀是由東漢張衡發明的。張衡除了地動儀之外還發明了候風銅鳥和演示主要星體位置的渾天儀。
《後漢書》記載該儀器曾經測出有地震,官員立即上奏皇帝,但當時京師洛陽並無感到地震,立時遭眾臣誹議。幾日後六百里快馬來報,證實隴西(即現時甘肅省南部)發生地震,眾人乃信服。
構成
地動儀以青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上飾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在八個主要方位上各有一口含銅球的龍頭。龍頭的正下方,各有一仰頭張口的青銅蟾蜍,對准龍頭。當某一方向傳來地震時,此方向的一個火龍吐珠,正落入蟾蜍口中,發出巨響,報告發生地震,其他七隻龍頭不為所動。根據口含銅珠的蟾蜍的方位,可知地震發生的方向。
(8)1992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地動儀一公斤紀念金幣擴展閱讀
復原的候風地動儀
根據後漢書里的196個字,考古學家王振鐸花了5年的時間,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於1951年制出他理解的候風地動儀。其外型的8條龍為明清風,顯得比較華麗。當年美國尼克松總統來訪時,曾贊賞有加。而唐山大地震時,由於其製作原理錯誤,所以其未能展現該有的功能。
後人們重新解讀了「關」、「機」二字(關為「門閂」、機為一種「杠桿機關」),認為地動儀應為「懸垂擺原理」所操控,研究人員按此復原,最終在多次地震中進行檢測並取得了成功。新近復原的候風地動儀採用圓柱體直桶腰,8條龍僅有龍首,線條簡單,8隻蟾蜍背部朝內頂起儀器,嘴巴朝外向上張開。此外,19世紀的英國和日本學者也曾嘗試復原地動儀。
2007年,有報道稱大韓民國將候風地動儀列為文化遺產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然而此報道正文中並沒有「地動儀申遺」的內容,只是提到韓國將候風地動儀印在韓元紙幣上。事實上,10000韓元紙鈔上所印的古代儀器是韓國高麗大學博物館所收藏的渾天時計(又名渾天表,韓國第230號國寶)的內部結構,不是地動儀,與中國古代的渾天儀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