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包豪斯的成就和影響
包豪斯成立之初,在格羅披烏斯支持下,歐洲一些最激進的藝術家來到包豪斯任教,使當時流行的一是思潮特別是表現主義對包豪斯的早期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
包豪斯早期的一批基礎課教師有俄羅斯人康定斯基、美國人費寧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頓等,其中康定斯基曾擔任過莫里斯教育學院金屬和木製品車間的繪畫課教師。這些藝術家都與表現主義有很強的聯系。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一種藝術流派。主張藝術的任務在於表現個人的主管感受和體驗,鼓吹用藝術來改造世界。用奇特、誇張的形體來表現時代精神。這種理想主義的思想與包豪斯「發現象徵世界的形式」和創造新的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
包豪斯對設計教育最大的貢獻是基礎課,它最先是由伊頓創立的,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伊頓提倡「從干中學」,即再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實際工作探討形式、色彩、材料和質感,並把上述要素結合起來。但由於伊頓是一個神秘主義者,十分強調直覺方法和個性發展,鼓吹完全自發和自由的表現,追求「未知」與「內在和諧」甚至一度用深呼吸和振動練習來開始他的課程,以獲取靈感。這些都與工業設計的合作精神與理性分析相去
甚遠,從而遭到了很多批評。1923年伊頓辭職,由匈牙利出生的藝術家納吉接替他負責基礎課程。納吉是構成派的追隨者,他將構成主義的要素帶進了基礎訓練,強調形式和色彩的客觀分析,注重點、線、面的關系。通過實踐,使學生了解如何客觀地分析兩度空間的構成,並進而推廣到三度空間的構成上。這些就為工業設計教育奠定了三大構成的基礎,同時也意味著包豪斯開始由表現主義轉向理性主義。
另一方面,構成主義所倡導的抽象幾何形式,又使包豪斯在設計上走向了另一種形式主義的道路。1923年包豪斯舉行了第一次展覽會,展出了設計模型、學生作業以及繪畫和雕塑等,取得了很多成功,受到歐洲許多國家設計界和工業界的重視和好評。在這次展覽會上,格羅披烏斯作了《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講演,更加強調技術的作用。從1923—1925年,包豪斯技術方面的課程得到了加強,並有意思地發展了與一些工業企業的密切聯系。1925年4月1日,由於受到魏瑪反動政府的迫害,包豪斯關閉了再魏瑪的校園,遷往當時工業已相當發達的小城德紹,繼續自己的事業。
遷到德紹之後,包豪斯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格羅皮烏斯提拔了一些包豪斯自己培養的優秀教員為教授,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教育體系及課程設置都趨於完善,實習車間也相應建立起來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包豪斯新建的校舍,這座新校舍是格羅披烏斯設計的,1925年秋動工,次年年底落成。它包括教室、車間、辦公室、禮堂、飯廳及高年級學生宿舍。校舍建築面積接近一萬平方米,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
包豪斯對於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它培養出的傑出建築師和設計師把現代建築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所設計出來的實際工業產品無論再范圍上或數量上都是不顯著的,在世界主要工業國之一德國的整體設計發展過程中,包豪斯的產品並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包豪斯的影響不在於它的實際成就,而在於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時間內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到,因而它對工業設計造成的不良影響受到了批評。例如包豪斯為了追求新的、工業時代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分強調抽象的幾何圖形。「立方體就是上帝」,無論何種產品,何種材料都採用幾何造型,從而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有時甚至破環了產品的使用功能。這說明包豪斯的「標准」和「經濟」的含義更多是美學意義上的,因此所強調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嚴格的幾何造型和對工業材料的追求使產品具有一種冷漠感,缺少應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積極倡導為普通大眾的設計,但由於包豪斯的設計美學抽象而深奧,只能為少數知識分子和富有傑出所欣賞。時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產品仍價格高昂,只能被視為一種審美水準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如米斯的巴塞羅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價達數百美元。
對於包豪斯最多的批評是針對所謂「國際式」風格的。盡管格羅披烏斯反對任何形式的風格,但由於包豪斯主張與傳統決裂並提倡幾何構圖,事實上消除了設計的地域性,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文脈被忽視了,加之一些建築師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襲代替創造,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國際式」風格。以平屋頂、白牆面、通長窗為特徵的方盒子式建築風行世界各地,對於各國的建築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因而受到廣泛的批評。
無論對於包豪斯有多少保留意見,它的巨大影響是無可非議的。集合在格羅披烏斯旗下的精英都有其鮮明的個性,但又發展了一種強烈的共性。當他們從第三帝國移民各地時,都懷著堅定的信念,在各自工作或任教的地方傳播了包豪斯的思想,並使其發揚光大。
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B. "包豪斯"經歷了幾個階段
「包豪斯」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二十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迪索時期
包豪斯在德國迪索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這個時期是其高峰時期。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邁耶(HannesMeyer,1889-1954)繼任。
這位共產黨員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邁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米斯·凡·德洛(Mies Van de Rohe,1886-1969)繼任。
接任的米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迪索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
米斯·凡·德洛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於1933年正式上台的納粹政府,米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柏林時期僅有6個月的時間。
(2)包豪斯創造了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造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C. 包豪斯的三個時期
魏瑪時期、德紹時期、柏林時期。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
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
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3)包豪斯創造了擴展閱讀:
包豪斯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作為一個戰敗國,一方面在道德上、經濟上遭受重創,另一方面,在魏瑪時期卻又釋放出一種罕見的生命力。
建造,正是這種生命力的表達,是這個國家重新爬起來的群體信仰。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包豪斯應運而生。
1919年,格羅庇烏斯在魏瑪發表《包豪斯宣言》,揭示了包豪斯學院的基本綱領,這就是:藝術與技術結合,手工與藝術並重,創造與製造同盟。
這使得包豪斯學院本身成為一種理念,一個新思想的源頭,一場促進社會更新的藝術運動。
包豪斯學院雖然只存在了14年,但它的影響卻流傳至今。這是因為它的系統折射出了西方文明從工業期邁向創造期、產業結構和商品模式發生深刻變遷的時代的種種端倪,它的產品是我們藉以揭示這種深刻變遷的隱秘符碼的重要遺存。
從馬塞爾·布勞耶設計的第一把鋼管傢具「瓦西利椅」所揭示的輕型金屬材料的消費傾向,到密斯·凡·德·羅為1929年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設計的「巴塞羅那椅」所引領的極簡而感性的設計浪潮。
從漢斯·梅耶設計的「包豪斯系列燈」的批量化生產,到同樣由名師們設計的幾何形象組合的門把原型,這些收藏的背後不僅是一個設計與功能本身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商業模式和批量生產的逐漸成形和發展的歷史記敘。
眾所周知,贏得後者所謂的新的商業模式要比前者困難得多。包豪斯所開啟的模式理念是努力為消費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敢於向迎合常規的觀念提出挑戰。
市場不是保守的,偉大的創新終要走向大眾。格羅庇烏斯後來在1942年成立美國通用板材公司,推廣預制板組合結構的建築模式,在這種由工廠來生產房子的、工業化、標准化的建設模式下,房屋本身就是一個預制板組成的包裹。
包裹中是各種分工不同、可供互換的預制板,用於屋頂、牆體、地面。這種建造模式不僅於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城市大改造中被廣泛運用,而且20年後在中國遍地燎原。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這種模式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包豪斯學院正是以其富於挑戰和開拓的變革精神創造了上世紀最早的流行的設計文化。包豪斯重視材料的變革,重視功能的實現,進而涌現出簡約的傾向。方形、圓形、三角形、直線、曲線最簡約。
這種簡約帶來了「少即多」的構成思想,推進了代表機械美學精神的標准樣式,進而倡導工業設計的大眾靈魂,形成將批量生產推上歷史舞台、將簡約審美植入大眾心靈的現代烏托邦思想。
包豪斯的教科書所致力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的洗禮和運動。落實在教學上,包豪斯學院一方面幾乎強制性地推行其基礎課程,憑借拼貼不同材料和質感來激發個人的創造力;另一方面強調手工的訓練、上手的培養。
學院需要眾多的車間,學生在這里進行實材的勞作,並隨之培養起一種質朴的心手合一的上手思想,實現機械時代對於生活統一體的美學變革。包豪斯學院矛盾重重,起初的基礎教學的表現主義思路與後來實行的構成主義也有明顯分歧。
但其通過教學實驗致力於專業藩籬的跨越、服務大眾的追求,進而實現新的美學變革,卻是其思想的核心。
正是這個核心,在上個世紀漫長的時期中被作為一種日趨流行的設計文化播揚開去,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影響著相關的每一本教科書,直至今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包豪斯風格
D. 包豪斯風格的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早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又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E. 包豪斯的內容及其發展經歷 定義
1919年4月1日在德國魏馬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為培養現代設計人才而建立的學院。雖然僅存14年,但對德國乃至世界的現代設計及其教育的影響不可估量。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奠定了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出大批優秀的設計人才,成為20世紀初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發源地。包豪斯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①魏馬時期(1919一1924),②德騷時期(1925-1933),其名稱根據學院所在地而來。格羅佩烏斯(1919-1927年任職)是其創立者和第一任校長。第二任校長是邁耶(1927-1930年任職)。第三任校長是凡德洛(1931一1933年任職)。他們都是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設計的先驅,對包豪斯的貢獻極大。20世紀初,在大工業迅速發展的推動下,歐洲各國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方興未艾。格羅佩烏斯敏銳地意識到:應該建立新型的、專門的設計學院,以培養工業社會所需要的設計人才。他一再向政府提出創辦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設計專門學校的建議,1919年魏馬政府表示同意,在合並魏馬美術學院和魏馬工藝學校的基礎上,成立了包豪斯學院。其德文全稱為「Des Staatliches Bauhaus」,即「國立包豪斯」。格羅佩烏斯把德文的建築(bau)和房子(haus)兩詞合一而創造了「Bauhaus」(包豪斯),含意是新型的建築設計體系,但其設計教育內容包括了以建築為中心的所有工業設計。格羅佩烏斯親自擬定了《包豪斯宣言》,確定其設計宗旨「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包豪斯在實踐中探索,確立了現代設計的基本觀點和教育方向:①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②設計必須遵循客觀、自然的法則。其教育體系、設計理論與設計風格在實踐中逐漸成熟、完善。包豪斯的主要教學內容是由藝術和技術構成。其早期的教學體制可稱為「工廠學徒制」,學生的身份是「學徒工」,擔任藝術形式課程的教師稱「形式導師」,擔任技術、手工藝製作課程的教師稱「工作室師傅」,每一門課都由這兩種教師共同擔負,學校還設立了木工、陶瓷、編織和印刷工作室,供學生實習,使其兼具藝術和技術能力。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設計教育中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與色彩構成的基礎教育體系,並以科學、嚴謹的理論為依據。1923年8-9月間,包豪斯舉辦了名為「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的大型展覽會。師生的作品吸引了歐洲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從而進行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宣傳了包豪斯的設計思想,並將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向高潮。當時,格羅佩烏斯作了題為「論綜合藝術」的演講並發送其著作《包豪斯的設想與組織》。其後,他在教學上又作了較大改革,把數學、物理、化學作為必修課,使教學體系向著更加理性和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更加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由於右翼政治勢力的迫害,1925年3月,包豪斯遷至德騷市,開始其發展的第二階段。1926年,其校名又加上「設計學院」的附名,進一步明確了學校的性質。教學不再由形式導師和工作室師傅共同進行,而是聘請技術熟練的工匠協助教授工作。德騷包豪斯的教授以本院畢業生為主,如拜耶等人。1925年,該校刊物《包豪斯》出版。1927年,成立建築系,瑞士著名建築師邁耶任系主任。這是包豪斯的鼎盛時期。1928年2月,格羅佩烏斯辭職並推薦邁耶擔任校長。他進行了大規模改革,加強了建築系的課程,成立了音樂系,增設了攝影專業,並增加了社會學課程,提倡學生積極與社會聯系。其進步的政治立場引起當局不滿,1930年他被迫辭職。在格羅佩烏斯的推薦下,德國著名建築師凡德洛出任第三任校長。他繼續推行改革,完善以建築設計為中心的教育體系,並努力使學院實現非政治化。1932年,在納粹沖人學校大肆破壞後,學校被迫關閉並遷至柏林,以「包豪斯·獨立教育與研究學院」命名,在一座廢棄的電話公司里繼續教學。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4月,由當時的文化部下令關閉包豪斯並由納粹軍警強行佔領學校,8月10日,凡德洛宣布包豪斯永久解散。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搖籃,其所提倡和實踐的功能化、理性化和單純、簡潔、以幾何造型為主的工業化設計風格,被視為現代主義設計的經典風格,對20世紀的設計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F. 包豪斯成立於哪年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Hochschule fur Gestaltung),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
「包豪斯」一詞是格羅披烏斯生造出來的,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
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
◎簡介: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占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台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回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
包豪斯由魏瑪藝術學校和工藝學校合並而成,其目的是培養新型設計人才。雖然包豪斯名為建築學校,但直到1927年之前並無建築專業,只有紡織、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科目,因此,包豪斯主要是一所設計學校。在設計理論上,包豪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①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②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③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些觀點對於工業設計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現代設計逐步由理想主義走向現實主義,即用理性的、科學的思想來代替藝術上的自我表現和浪漫主義。
包豪斯教學時間為三年半,學生進校後要進行半年的基礎課訓練,然後進入車間學習各種實際技能。包豪斯與工藝美術運動不同的是它並不敵視機器,而是試圖與工業建立廣泛的聯系,這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生存的必須。包豪斯成立之初,在格羅披烏斯支持下,歐洲一些最激進的藝術家來到包豪斯任教,使當時流行的一是思潮特別是表現主義對包豪斯的早期理論產生了重要影響。包豪斯早期的一批基礎課教師由俄羅斯人康定斯基、美國人費寧格、瑞士人克利和伊頓等,其中康定斯基曾擔任過莫里斯教育學院金屬和木製品車間的繪畫課教師。這些藝術家都與表現主義有很強的聯系。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德國和奧地利的一種藝術流派。主張藝術的任務在於表現個人的主管感受和體驗,鼓吹用藝術來改造世界。用奇特、誇張的形體來表現時代精神。這種理想主義的思想與包豪斯「發現象徵世界的形式」和創造新的社會的目標是一致的。
G. 包豪斯對現代設計的貢獻和影響
包豪斯對於現代工業設計的貢獻是巨大的,特別是它的設計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教學方式成了世界許多學校藝術教育的基礎,它培養出的傑出建築師和設計師把現代建築與設計推向了新的高度。相比之下,包豪斯所設計出來的實際工業產品無論再范圍上或數量上都是不顯著的,在世界主要工業國之一德國的整體設計發展過程中,包豪斯的產品並未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包豪斯的影響不在於它的實際成就,而在於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時間內被奉為現代主義的經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到,因而它對工業設計造成的不良影響受到了批評。例如包豪斯為了追求新的、工業時代的表現形式,在設計中過分強調抽象的幾何圖形。「立方體就是上帝」,無論何種產品,何種材料都採用幾何造型,從而走上了形式主義的道路,有時甚至破環了產品的使用功能。這說明包豪斯的「標准」和「經濟」的含義更多是美學意義上的,因此所強調的「功能」也是高度抽象的。另外,嚴格的幾何造型和對工業材料的最求使產品具有一種冷漠感,缺少應有的人情味。包豪斯積極倡導為普通大眾的設計,但由於包豪斯的設計美學抽象而深奧,只能為少數知識分子和富有傑出所欣賞。時至今日,不少包豪斯的產品仍價格高昂,只能被視為一種審美水準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如米斯的巴塞羅那椅就是典型的例子,售價達數百美元。
對於包豪斯最多的批評是針對所謂「國際式」風格的。盡管格羅披烏斯反對任何形式的風格,但由於包豪斯主張與傳統決裂並提倡幾何構圖,事實上消除了設計的地域性,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文脈被忽視了,加之一些建築師曲解了包豪斯的精髓,以抄襲代替創造,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國際式」風格。以平屋頂、白牆面、通長窗為特徵的方盒子式建築風行世界各地,對於各國的建築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因而受到廣泛的批評。
無論對於包豪斯有多少保留意見,它的巨大影響是無可非議的。集合再格羅披烏斯旗下的精英都有其鮮明的個性,但又發展了一種強烈的共性。當他們從第三帝國移民各地時,都懷著鑒定的信念,在各自工作或任教的地方傳播了包豪斯的思想,並使其發揚過大。 [編輯本段]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早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有了結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H. 包豪斯的創始人是誰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年5月18日生於德國柏林,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父親也是一位建築師。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
1945年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界所推崇。
(8)包豪斯創造了擴展閱讀
包豪斯大學開設學院:
1、建築學院
建築學院下設的專業有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歐洲城市規劃,媒體建築等專業。根據CHE顯示該學院下的建築設計專業知名度甚高。
2、媒體學院
媒體學院下設的專業有媒體設計,媒體信息,媒體文化,媒體管理等專業。根據CHE及FOCUS顯示該學院下的媒體設計專業知名度甚高。
3、造型學院
造型學院下設的專業有產品設計,視覺傳達,公共空間藝術,自由藝術等專業。根據FOCUS顯示該學院下的產品設計專業知名度較高。
4、土木學院
土木學院與建築學院協同工作。下設的專業有建築工程,材料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
I. 德國包豪斯學院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主張形式服從功能,傳播和現代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的建立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拋棄與功能無關的裝飾。在這些真正理性主義設計原則指導下。
包豪斯的設計藝術思想強調藝術的新統一,實踐和理論的充分結合;明確指出設計目的是為了實現功能;肯定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法則進行,包豪斯創造了適合現代工業生產的設計方法包豪斯是現代主義發展的高峰,在現代主義思想的建立
J. 包豪斯的歷史意義
歷史貢獻
1、強調集體工作方式,用以打敗藝術教育的個人藩籬,為企業工作奠定基礎。
2、強調標准,用以打破藝術教育早成的漫不經心的自由化和非標准化。
3、設法建立基於科學基礎上的新的教育體系,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以上幾個要點,已經將教學的中心從比較個人的藝術型教育體系轉移到理工型體系的方向上來了 4、把設計一向流於「創作外型」的教育重心轉移到「解決問題」上去,因而設計第一次擺脫了玩形式的弊病,走向真正提供方便、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體系,為現代設計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5、在比利時設計家亨利·凡·德·威爾德的試驗基礎上,開創了各種工作室,如金、木、陶瓷、紡織、攝影等。團結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藝術家與設計家介入到設計中來,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6、打破了陳舊的學院式美術教育的框框,1920年包豪斯重要教員、色彩專家約翰尼·伊頓創立「基礎課」,在此以前是沒有所謂基礎課之說。同時創造了結合大工業生產的方式,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7、培養了一批既熟悉傳統工藝有了解現代工業生產方式與設計規律的專門人才,形成了一種簡明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將現代工業產品的設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成立宗旨
「BauHaus」這個詞是由德語動詞」bauen」建築和名詞「haus」組合而成,粗略地理解為「為建築而設的學校」反映了其創建者心中的理念:
1、 確立建築在設計論壇上的主導地位,
2、把工藝技術提高到與視覺藝術平等的位置,從而削弱傳統的等級劃分,
3、響應了1907年建於慕尼黑的「德國工業同盟的信條,即」通過藝術家、工業家和手工業者的合作而改進工業製品
影響
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也最具有爭議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托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豪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見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築學、美術學、工業設計,包豪斯都佔有主導地位。 包豪斯的設計教育觀念:
1.技術和藝術應該和諧統一
2.視覺敏感性達到理性的水平
3.對材料、結構、肌理、色彩有科學的、技術的理解
4.集體工作是設計的核心
5.藝術家、企業家、技術人員應該緊密合作
6.學生的作業和企業項目密切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