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公主線

發明公主線

發布時間:2021-06-15 06:16:39

㈠ 從蛇身上發明了紅外線的故事

響尾蛇毒性很大,它的眼睛對可見光幾乎失去了作用,然而它卻能敏捷地捕捉田鼠及其他小動物。經過人們的研究發現,原來這種捕捉能力應歸結於響尾蛇的熱感受器——「熱眼」。「熱眼」長在蛇的眼睛和鼻孔之間叫頰窩的地方,頰窩一般深5mm,只有1cm長,呈喇叭形,外面有熱收集器能夠接收小動物身上發出來的紅外輻射,並把外界溫差和紅外線通過神經反映給大腦,大腦發出相應的「命令」,引導毒蛇去獵取食物。

4 0年代末期,人們研製出一種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其功能與響尾蛇相同。它是利用硫化鉛作紅外敏感元件,接收噴氣式飛機機尾噴管發出的波長為1—3微米的紅外輻射流,引導導彈從飛機尾部進行攻擊,它只需接收到熱源的存在和方位,並不要形成目標的熱象圖。在1982年6月的中東戰爭中敘利亞軍方損失的20多架飛機幾乎全部是「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擊落的。

紅外製導大多數是採用被動尋的制導系統。紅外製導的導彈在發射後利用目標本身的紅外輻射進行自動瞄準和跟蹤,直至最後命中目標。目標的紅外輻射主要來自其動力部分,如飛機與火箭的噴管、坦克的發動機、艦船的鍋爐及煙囪等。導彈的紅外製導原理如圖所示,來自目標的紅外輻射透過彈頭前端的整流罩,由光學系統會聚後投射到紅外探測器上(光敏元件),然後將紅外輻射由光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再經電子線路和誤差鑒別裝置,形成作用於舵機的飛行控制信號,使導彈自動瞄準、跟蹤和命中目標。這種導彈不受惡劣天氣的影響,白天黑夜都可以使用,不必由人參與制導。其缺點是對目標本身的輻射或散射特性有較大的依賴性,需要在背景環境中將目標檢測出來。

有一種紅外熱成象制導反坦克導彈。用它攻擊坦克時就猶如警察戴著夜視眼鏡在夜間追捕已發現的逃犯那麼容易。這是因為在導彈頭部的導引頭中裝有大小與指甲差不多的紅外列陣探測器,它的功用是探測目標和導彈的相對位置,在導彈發射前對戰場進行搜索,一旦發現目標,就象照相機那樣攝取下目標圖象,貯存到裝在導彈上的微型計算機中,作為基準圖象。導彈發射後,紅外列陣探測器始終「盯著」目標。在導彈飛行中,以大約每秒25幀的速度連續攝取目標圖象,並依次逐幀地把圖象送入微型計算機中,與基準圖象進行比較;如有差異,說明導彈偏離了飛行彈道,計算機隨之就把這種代表導彈飛行偏差的差異變成電信號,指令導彈舵機動作,把導彈修正到正確的彈道上來。隨著導彈越來越接近目標,紅外探測器攝取的圖象就越來越大,如果這時導彈在運動或轉彎,相對位置的變化會使攝取的圖象形狀、大小發生變化。當探測器所攝得的圖象不能簡單地與基準圖象進行比較時,還可以靠彈上的計算機軟體來判別。這種巧妙的跟蹤技術是紅外列陣探測、微型計算機與圖象處理技術三者的結合,具有像人一樣的感覺和思維的能力。

紅外製導系統的分辨力高、抗干擾性強、設備簡單、重量輕、成本低,由於採用被動探測,無需紅外輻射源,所以隱蔽性也較好。

導彈發射後,母機駕駛人員可以不必再管導彈,而駕駛母機退出戰區,由導彈獨立地飛向目標,有利於消滅敵人、保全自己。而且,導彈越接近目標,來自目標的紅外輻射越強,制導精度就越高,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國已生產和試制的紅外製導導彈(包括空對空、空對地、地對空和反坦克導彈等)已超過50種。例如,美國「響尾蛇」、法國「魔術」、蘇聯「環礁AA—2」等空對空導彈和美國「小懈樹」、蘇聯「環礁--7」等防空導彈均採用紅外自動尋的制導技術。各國還正在努力發展機動性能強和敵我識別能力高的紅外製導導彈。

㈡ 月姬公主線第一次只能TE

沒有喲,TE和GE是在很後面的選項才有分歧的哦。不過要收集CG的話肯定要玩不止一遍。

㈢ 什麼是「公主線」


㈣ 什麼叫做公主線

簡單說就是追求公主的過程

㈤ 電線是誰發明的

1832年,沙俄退伍軍官許林格將電報線路埋在地下,六根導線之間彼此用橡膠絕緣後同放在玻璃管內,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條地下電纜。
1850年8月,英國人在英法兩國之間的多佛爾海峽敷設了一條海底無鎧裝電報水線,可是,工作才幾小時,就被一艘漁船的船錨鉤斷。
1851年11月,世界上第一條鎧裝海底電纜敷設成功,海底電報電纜,開創了國際電報通信的新篇章。
1855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發表了海底電纜信號衰減理論。並在實踐中解決了這個難題,英國政府因而於1866年封他為爵士,1907年又加封他為開耳文勛爵。
1858年,經過兩年來的試驗,第一條橫跨大西洋的海纜於8月5日敷設完工8月12日美國和英國之間播發了第一份海纜電報。但是在一個月後由於報務員的錯誤,而導致電纜絕緣擊穿而損壞。第二條跨越大西洋電纜長3700千米,比第一條重3倍,它的敷設工程由英國「東方巨輪」號承擔。但在鋪設了1000千米電纜後,電纜突然折斷。
1866年,第二條跨越大西洋的電纜敷設完成,並於7月27日送出第一份電報。
1880年,美國紐約敷設了第一條電話電纜。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雷利(Rayleish)繪制了同軸電纜設計草圖。
1901年,電話電纜加感技術首次在英國引進。
1921年,第一條海底同軸電話電纜敷設於美國福羅里達州基韋斯特與古巴哈瓦那之間。
1943年,英國郵局在昂克納和愛因島之間鋪設了第一條帶有增音機的同軸電纜,可以通48路電話。
1950年,第一條帶有增音機的國際電話電纜鋪設於美國基韋特與古巴哈瓦那之間。全長222海里,可通24路電話。1954年,一條長300海里的海底電話電纜敷設於蘇格蘭的阿伯丁和挪威的卑爾根之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電話電纜。
1956年,第一條跨大西洋電話電纜(TAT-1)帶有36條電路的增音機,從英國敷設到紐芬蘭,並在9月25日開通。連接英、美、加三國,全長4230千米。
1963年12月,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電話電纜系統開通。它敷設於加拿大的溫哥華與澳大利亞的悉尼之間,距離為8076海里,有80個電路。
1964年,在一條1948年鋪設於英國與比利時之間的海纜上加裝了晶體管增音器,這使電纜的容量從216個通路增加到420個通路。這也是晶體管設備第一次用在海底電話網路上。
1967年10月,第一個480路海底電話系統鋪設於挪威與丹麥之間。
1983年,一條3277海里長的跨大西洋電纜投入使用,它的容量為4200對電話通路。
1984年,一條長7500海里,有1000個增音器,可提供1380個電話電路的電纜敷設在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兩國之間。
1985年,從歐洲經中東至東南亞。鋪設了一條14000千米的海底電纜。
1986年,完成了從新加坡經印尼到澳大利亞的海底電纜,全長4560千米。此前完成新加坡經香港到中國台灣省的海底電纜。從此完成了貫通歐亞澳美的海底電話電纜,總長超過22700千米。

㈥ x光線是誰發明的

x光線是德國倫琴教授發現的。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校長兼物理研究所所長倫琴教授(版1845~1923年),在他從事陰極射線權的研究時,發現了X射線。

自倫琴發現X射線後,許多物理學家都在積極地研究和探索,1905年和1909年,巴克拉曾先後發現X射線的偏振現象,但對X射線究竟是一種電磁波還是微粒輻射,仍不清楚。1912年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發現了X射線通過晶體時產生衍射現象,證明了X射線的波動性和晶體內部結構的周期性,發表了《X射線的干涉現象》一文。

(6)發明公主線擴展閱讀

X射線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利用電離電荷的多少可測定X射線的照射量,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X射線測量儀器。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

㈦ 公主線的來歷

是服裝中的一種分割線,可以使兩塊衣片縫合起來;讓服裝合身卻不緊身,公主線是從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間線條,還有一個刀背線,只是在背腰那偏旁的線條
或者說是:
指前後衣片上從袖窿處起,過胸圍、經腰圍分割的曲線。又叫「刀背線」,是起到和收省一樣為了突出胸和腰美感,而且比收省更能順應人體的曲線。

㈧ 線是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葉,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
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只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脫膠,並分散成纖維壯;第二是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第三是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壯的濕紙;第四是乾燥,即把濕紙曬趕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漢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然後造紙技術不斷進步)。。。。。。

目前,對有關的考古發現成果,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西安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種自然堆積的麻纖維在銅鏡壓力下壓成的;至於內蒙居延地區的金關紙和陝西扶風縣的中顏村紙雖具備紙的初步形態,但沒有經過抄造的過程,紙質粗糙,不能書寫。只能算是紙的雛形或原始紙,不是真正的紙。因此得出一個結論,認為蔡倫仍是發明造紙術的代表人物或發明者。另一種意見認為西安灞橋紙是中國最早的紙,他們認為灞橋紙是經過造紙基本工序造出來的,銅鏡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積的麻纖維壓成薄片的,灞橋紙出土時可以分層揭開,灞橋紙是分散的單一纖維不規則異向交織的薄片,具有紙的典型結構。至於金關紙和扶風紙,經檢驗證明它們都經過全部造紙基本工序,而且纖維短細柔軟,質量比灞橋紙還要好,經過試驗,可以用毛筆在上面寫字。根據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認為上述古紙都是真正的紙,說明蔡倫以前已能造紙。

由此看來,肯定是在蔡倫之前,根據造紙的原料、技術、用途,都是不斷演進的。至於具體到什麼時候,就是上面說的————【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㈨ 公主線是什麼是不為了公主裙而專門設計的呢

公主裙,因採用公主線裁剪方法而得名,是時下最流行的連衣裙之一。 服裝術語1 是服裝中的一種分割線,可以使兩塊衣片縫合起來;讓服裝合身卻不緊身,公主線是從肩部往下延的偏中間線條,還有一個刀背線,只是在背腰那偏旁的線條。服裝術語2 指前後衣片上從袖窿處起,過胸圍、經腰圍分割的曲線。又叫刀背線,是起到和收省一樣為了突出胸和腰美感,而且比收省更能順應人體的曲線

㈩ 誰發明了針線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針是骨針,線是天然產物、如植物纖維等。
在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山頂洞人製作和使用的骨針。它是我國發現的較早的骨針之一,針身保存完好,針孔處已破裂,針長88.2厘米,針孔直徑為0.31~0.33厘米,針尖銳利。
這枚骨針的發現,標志著山頂洞人出現了縫紉技術,已經知道把獸皮連綴起來,做成衣服穿.

閱讀全文

與發明公主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