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米豆腐的由來是什麼
相傳漢代在巴郡奉國縣(閬中老觀鎮)的譙隆任縣令時,曾大膽勸阻漢武帝劉徹欲擴大御花園而被採納,後又進諫詔落下閎進京修訂歷法,並採納其渾天說理論,啟用其《太初歷》,才有了恆定兩千餘年的春節。譙隆家鄉有一傳統美食就是用當地的大米(當時為朝廷貢米「奉國大米」)手工做成又糯又香的米豆腐。在第一個春節,譙隆將之奉給皇上,皇上食之大悅,甚喜之。此消息很快傳遍了家鄉,為喜迎春節,奉國縣的老百姓在每年春節前便備好米豆腐以上等佳餚招待親朋,米豆腐,又被稱「米豆福」(諧音),又有幸福吉祥之寓。閬中米豆腐是以當地優質的大米為主要原料而作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幾百年來一直是閬中市百姓逢年過節的善待親朋好友必備的佳餚,它以精緻環保,物美價廉的優勢代代相傳,屬於閬中地域的傳統美食。
⑵ 米豆腐是怎麼做出來的
1、大米2千克,溫水適量(泡過大米約1厘米),泡1小時,大米帶水用石磨磨漿。
2、生石灰泡水半小時,取上層清石灰水約2千克,放入鍋中(最好用鐵鍋,鋁鍋味略差)。加石灰水是關鍵,否則煮不成米豆腐。
3、加入米漿,文火燒開,煮40分鍾。注意攪拌,以免粘鍋、燒糊。
4、倒出大且淺的盆中,涼後即成。用大米製作豆腐,每公斤大米可製作豆腐6——7公斤,價值成倍增加,而且別有一番風味。其製作方法如下:
1、選料。原料主要是大米和石灰。大米以早、中、晚稻秈型為好,碎米也行,但粳稻、糯稻米不行,因為粘性太重,不易製作。石灰以新石灰為好。
2、浸泡。浸泡前除去米中的雜物,淘洗干凈,然後放入盛器中加水至淹米3.5厘米為宜。1公斤米放50克粉狀石灰。石灰要先調成溶漿,加入淹水的米中,然後攪拌均勻。浸泡3——4小時,使米變成淺黃色,口感帶苦味後,取出放在清水中淘洗至水清為止。
3、磨漿。磨漿的水和米的比例為1比2。
4、煮漿。在洗凈油污的鐵鍋里放入適量的水(1公斤米放2公斤水),然後倒入磨好的米漿。煮漿時邊煮邊攪,開始用大火煮,至半熟時用小火,邊燒邊攪,煮熟為止,約需15分鍾。
5、成型。煮熟的米漿變成糊狀,趁熱裝入預先准備好的盛器內。盛器的大小以米豆腐的厚度來選定,一般以3.5厘米為宜。盛器內要鋪薄布,裝時要厚薄均勻,待冷卻後用刀劃成豆腐塊即可。
⑶ 請問米豆腐是怎麼做出來的
米豆腐色澤潤綠明亮,口感清香、軟滑細嫩。在0
℃
~25℃溫度下存放3
天仍能保持新鮮不變質。米豆腐既可冷食也可熟食,風味獨特,倍受消費者的青睞。
一、製作設備及工具
磨漿機(或石磨),煮鍋,篩子(鐵皮篩或竹),
水缸,盆,勺等。
二、原料與配方
大米5
公斤,生石灰100
克。
三、工藝流程
原料→浸泡→磨漿→熬煮→過濾冷卻成型。
四、製作要點
1.
備料
①用普通秈米即可。要求米質新鮮、無雜質。不能用糯大米,因其黏性大,不易製作。②石灰。要用新鮮生石灰,用量據原料數量而定,不宜過多或過少。石灰過多鹼性過重,製作出來的米豆腐澀口味重;石灰過少鹼性過弱,製作出來的米豆腐味淡。
2.
浸泡
將備好的米在水桶中浸泡10
小時~
12小時。
3.
磨漿
把浸泡好的米用磨漿機(或磨子)磨成米漿。漿液濃度一般以漿水能從磨漿機上流下來為宜。
4.
熬煮
將米漿倒入先燒燙的溫水鐵鍋內,再摻入已溶解好的石灰液。要注意4
點:①熬煮水量要適當,一次性不宜加水過多。要視漿糊熬煮的軟硬程度確定添加水量(溫水),否則漿糊過稀,米豆腐不易成顆粒狀。如果漿糊過硬,會造成米豆腐不夠鮮嫩。②水溫不宜過燙。過燙米漿易起團子,不易煮熟。③要勤攪拌,以免煮焦。④要煮熟。將米漿熬煮至全部熟透不黏口時即可出鍋,否則米豆腐易糊,不夠軟滑。
5.
成型
米豆腐按其形狀可分為蝦子型和方塊型兩類。蝦子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用篩子過濾到有水的水缸里迅速冷卻成蝦狀米豆腐,再用冷水漂洗一二次即可。方塊型米豆腐是將煮熟的漿糊趁熱倒入盆里,讓其自然冷卻後凝固,再把米豆腐用刀劃成若干塊即可
⑷ 豆腐的起源是什麼時候發明者是誰
豆腐起源於漢代,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
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
(4)米豆腐的發明擴展閱讀:
很早以前製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機也被研發出來,可以在家裡輕松製作豆腐。豆腐製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劉安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⑸ 米豆腐的介紹
米豆腐是川、湘、黔、鄂地區著名的地方小吃。此菜潤滑鮮嫩、酸辣可口。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成米漿,然後加鹼熬制,冷卻,形成塊狀「豆腐」即成。食用時切成小片放入涼水中再撈出,盛入容器後,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等適合個人味口的不同佐料末與湯汁放於米豆腐上即可。
⑹ 豆腐乾是誰發明的
配料:
豆腐。
·操作:
(1)備料。上等黃豆3公斤,精鹽 600克,醬油250克,桂此15克,姜丁25克,香蔥15克,味精10克。
(2)磨漿。先將黃豆洗凈,用清水浸泡一晝夜,然後磨成漿,濾渣後備用。
(3)煮漿。將磨好的生豆漿上鍋煮好後,再添加 20%-25%的水,以降低豆漿濃度和減慢疑固速度,使蛋白質凝固物網路的形成變慢,減少水分和可溶物的包裹,以利壓榨時水分排出暢通。
(4)凝固。漿溫降至8_0_-90℃時,即可用鹵水點漿。點漿時應注意均勻一致,要勤攪,但要防止亂攪。當漿出現芝麻大小的顆粒時停點,蓋上蓋約過30-40分鍾,當漿溫降至70~c左右時上包。
(5)劃腦。上包前要把豆腐劃碎,這樣既有利於打破網路放出包水,又能使,豆腐腦均勻地攤在包布上,制出的產品質量緊密,能避免厚薄不勻,空隙較多。
(6)上包。先將包布鋪在格板 (板上的格子按所需要的豆腐乾的尺寸制定)上,再將豆腐腦加在包布上,這樣一層豆腐腦一層布地加,豆腐腦要鋪勻,可稍高於格子幾毫米,數量要根據豆腐乾的厚薄來確定,但每批厚薄要一致。然後將包布包紮緊,加壓成型,1小時後拆下包布,用刀將豆腐乾按格子印割開,放在清水中浸包 30分鍾左右取出。
(7)浸泡。先將500克精鹽放人3公斤清水中攪勻,再把晾涼的豆乾置干鹽水缸內,浸泡半天後撈出,瀝去水分。取7公斤清水倒人鍋內,放人100克精鹽、姜丁、桂皮(用紗布袋裝好)、醬油、香蔥、味精,製成鹵水。
(8)煮干。將已製成的鹵水回鍋燒沸加人豆乾,煮30分鍾左右,取一豆乾觀察,如色呈棕紅,味道香美,即可取出。
⑺ 米豆腐的由來
米豆腐的由來。歷來說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2),一說是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前一種說法支持者不多,後一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3);與朱熹同時代的楊萬里,寫過一篇《豆盧子柔傳》(4)的文章,副標題為「豆腐」,其中也提到漢代已有豆腐。之後持此類說法者頗多,如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5),明.葉子奇《草木子》中有:「豆腐始於漢淮南王之術」句,明·羅頎《物原》也說,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可以說,自宋明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豆腐發明始於西漢時期。然而奇怪的是,現存漢唐文獻,無論是《淮南子》、《齊民要術》,甚至各類文學作品等等,都沒有一丁點兒關於豆腐以及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6)。因此,許多學者對豆腐「始漢說」提出質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較早的有日本學者篠田統的「始唐說」(7)以及袁翰青的「始五代說」(
⑻ 豆腐是怎麼發明的,是誰發明的,什麼年代發明的
腐的由來
我國是最早種植大豆的國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製成豆腐製品的國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是淮河兩岸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
經驗。後來,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於用原始的自淀法創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傳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豆腐術。他曾招集大批方士改進了農民制豆腐的方法,採用石膏或鹽鹵作凝結劑,潔白細嫩的豆腐製作出來了。
豆腐,古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覽的人都要嘗嘗綿滑細膩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裡多豆腐作坊,夜間全城磨輪轆轆,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黃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腦、廣西桂林腐竹、浙江紹興腐乳等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製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圓豆腐、水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別,都是豆腐鮮貨製品(包括豆腐乾、豆腐皮、豆腐腦等);豆腐的發酵製品,有臭豆腐、乳腐、長毛豆腐等,這些都是我國人民傳統的副食品。
參考資料:http://city.sz.net.cn/city/2004-10/11/content_20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