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魯班發明的工具有哪些
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多種,主要有:
(1)機封
(2)農業機具
(3)木工工具
(4)鎖鑰
(5)兵器
(6)仿生機械
(7)雕刻
(8)土木建築
魯班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2. 生產工具發明的三個階段及發明時間
我國古代的生產工具,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是生產工具的石器時代,或者說是生產工具的非金屬時代。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進入了青銅器時代。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即鐵器時代,或者說叫古典機具時代。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在大約二萬年前,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青銅時代處於銅石並用時代之後,早於鐵器時代之前,在世界范圍內的編年范圍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
最先出現鐵器使用的是古埃及與蘇美,在公元前4000年已出現極少量的使用,但大多是在隕石中得到鐵,而非由鐵礦中提取。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在小亞細亞,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越來越多地由隕石礦中提練鐵。北京平谷和劉家河商墓也出土了公元前14世紀時商朝的5件鐵刃銅鉞,中國古人將鐵稱為「天石」。
3. 在中國古代古人憑借籌智慧,發明了多種計時工具,它們的名稱都有那些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鍾」。古人用一根桿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桿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桿的日影偏向東。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卧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中央。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當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鍾」。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里,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4. 修儀器儀表所用哪些工具和儀器
看你維修什麼儀表啥
不過什麼儀表維修都缺不了萬用表,電筆、起子、扳手、鉗子、膠帶。
現場維修儀表就是這些工具。如果是拿到房間維修診斷還需要信號發生器、電烙鐵、壓力和溫度檢測器等。
5. 儀器有些什麼樣的發明故事
儀器通常用於科學研究或技術測量、工業自動化過程式控制制、生產專等用途,一般來說專用於屬一個目的。儀器構造較為復雜,屬於高新技術產品,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儀器體積、重量、形狀有各種各樣,最小的可以直接拿在手中操作,較大體積的儀器一般被稱為裝置或設備。精密儀器隸屬於儀器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與信息科學與技術密切相關,它能夠改善、擴展或補充人的官能。人們用感覺器官去視、聽、嘗、摸外部事物,而時鍾、顯微鏡、望遠鏡、溫度計等儀器儀表可改善和擴展人的這些官能,讓人們對世界有了更新的認識。
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和現代化大規模生產促進了新學科和新技術的發展,後來又出現了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等,儀器儀表因而也得到迅速的發展。現代儀器儀表已成為測量、控制和實現自動化必不可少的技術工具。
6. 常用的電工工具和儀表有哪些
一字和十字改錐,偏口鉗子,鋼絲鉗子,尖嘴鉗子,驗電筆,電工刀(一般的可伸縮換刀片的裁紙刀就可以),膠皮手套,儀表就是萬用表。可能不全面。僅做參考。
7. 測量重量工具的發展歷史
1、秤
秤亦作「稱」。衡器。或將不等臂的衡量輕重的器具皆稱為秤,或指以看秤星計被稱物重量的提系杠秤,或單指秤杠。戰國時已有不等臂衡器。
國內桿秤始於何時,尚無定論。出土的楚國王銅衡桿,上有十等分的刻度,推測是稱量時作為在不同部位懸掛權和重物的標志,很可能是從等臂天平過渡到桿秤時出現的一種衡器。東漢以後演變為從秤星看重量的秤。
2、戥子
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硅(據傳)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屬於小型的桿秤,是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細,技藝獨特,也被當做一種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3、衡器
衡器是用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容量和重量的器具,在中國統稱為「度量衡」。中國古代衡器紮根於歷史文化之中,其發展史本身就是一幅濃縮的古代社會的生活畫卷。
4、稱重儀表
稱重儀表也叫稱重顯示控制儀表,是將稱重感測器信號(或再通過重量變送器)轉換為重量數字顯示,並可對重量數據進行儲存、統計、列印的電子設備,常用於工農業生產中的自動化配料,稱重,以提高生產效率。
5、電子台秤
電子台秤是是利用電子應變元件受力形變原理輸出微小的模擬電信號,通過信號電纜傳送給稱重顯示儀表,進行稱重操作和顯示稱量結果的稱重器具。
新中國成立後,計量制度開始統一,並建立了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計量種類,實現了計量事業由傳統向近代的轉變。
8. 魯班都發明了哪些工具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鋸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
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 另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傳說魯班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磨,在此之前,人們加工糧食是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而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魯班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在兵器方面,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雲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 在建築和雕刻方面,魯班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 魯班不愧是我國古代一位最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二千四百多年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魯班的發明創造有多種,散見於戰國以後的書籍中,主要有: (1)機封。《禮記·檀弓》記他設計出「機封」,用機械的方法下葬季康子之母,其技巧令人信服。但當時盛行厚葬,這種方法未被採納。 (2)農業機具。先進農機具的發明和採用是中國古代農業發達的重要條件之一。《世本》說魯班製做了石■,《物原·器原》又說他製做了礱、磨、碾子,這些糧食加工機械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另外,《古史考》股市靠記魯班製做了鏟。 (3)木工工具。古代的許多器具是木製的,因此,精巧的工具對木匠來說十分重要。《物原·器原》說魯班製做了■、鑽、■括(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魯班經》還把木工所用的曲尺稱為「魯班尺」,說明古代工匠認為曲尺是魯班發明的,但這只是傳說,曲尺在魯班之前已是常用木工工具。 (4)鎖鑰。在周穆王時已有簡單的鎖鑰,形狀如魚。魯班改進的鎖鑰,形如蠡狀,內設機關,憑鑰匙才能打開,能代替人的看守。 (5)兵器。鉤和梯是春秋末期常用的兵器。《墨子·魯問》記魯班將鉤改製成舟戰用的「鉤強」,楚國軍隊用此器與越國軍隊進行水戰,越船後退就鉤住它,越船進攻就推拒它。《墨子·公輸》則記他將梯改製成可以凌空而立的雲梯,用以攻城。 (6)仿生機械。《墨子·魯問》又記魯班削木竹製成鵲,可以飛三天。另據《鴻書》記載,他還曾制木鳶以窺宋城。《論衡·自紀·儒增》記述了一種傳言,說他製做出備有機關的木車馬和木人御者,可載其母。 (7)雕刻。《述異記》記魯班曾在石頭上刻制出「九州圖」,這大概是最早的石刻地圖。此外,古時還傳說魯班刻制過精巧絕倫的石頭鳳凰。 (8)土木建築。《事物紀原》和《物原·室原》都說魯班創制鋪首,即安裝門環的底座。古時民間還傳說他主持造橋;他的妻子雲氏為了使工匠不受日曬雨淋而發明了傘。 當然,有些傳說可能與史實有出入,但卻歌頌了中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魯班被視為技藝高超的工匠的化身,更被土木工匠尊為祖師。
9. 鍾表發明以前,人們用什麼工具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10. 古人又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有
日晷,刻漏,渾天儀,水漏,沙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