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發明鋼鐵俠
找到能量塊就可以了 光懂機械不行 你得研究電能 如何讓做出能量體 能發出源源不斷的能量 我說的不是電池哈
『貳』 85後男子花百萬打造中國鋼鐵俠,真的能夠飛上天嗎
85後的一名男子斥巨資打造了第一個可以穿戴的鋼鐵俠套裝,並且這個套裝還活得了鋼鐵俠版權方漫威正版授權。按照男子所說的“這套裝除了不能飛以外,其他的都可以做到“
『叄』 科學家真的發明出鋼鐵俠的裝甲了嗎
韓國人已經做出了原型機。
Method-1適用於一些極端環境下的作業,比如福島核電站的修復重建,初期版階段權公司打算推出工業用的有電源信線版機甲,後續將研製自帶電源版以應對不同環境。韓泰預計2017年底推出銷售版機甲,成本月830萬美元。
『肆』 中國什麼時候能發明鋼鐵俠
快了快了別著急
『伍』 中國民間發明鋼鐵俠
這個,相當不好弄。估計在21世紀中期才能出來,還要等上幾十年。如果是民間回非政府機構研究,答除非是錢多得燒都燒不完,光是那個鋼鐵盒子,還是真人大小,這個就不好弄。對於平民研製,
我建議用石膏然後刷漆,然後在腳底裝備噴氣式發動機,背包里邊裝燃料。手心裡的反重力激光波束顯然不顯示,個人手掌上帶個刷漆的手套。武器呢,就在手臂上裝備水槍,裝飛彈不安全。肩膀上也不能裝個重機槍,裝個喇叭吧,看著還差不多。導彈就別想了,這玩意裝備就犯法了。
胸口的小圓圈,就裝備個手電筒,強光手電筒,危急時刻一開啟,恍,就把人眼睛晃瞎了,而且效果也不錯。頭盔,這是個難題。我建議用塑料製作,視鏡弄成藍顏色,其實是墨鏡。
好嘞,大功告成。
簡單的話,聯系做衣廠,直接量身打造一身和鋼鐵俠一樣的一身衣服
『陸』 人類現在可以造出鋼鐵俠嗎
在電影中,鋼鐵俠的裝備賦予了普通肉身人Tony Stark上天入地、無堅不摧的超能力。科幻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創造力,打造鋼鐵戰衣的科幻技術很多在現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實驗原型和產品。難處在於現實中的技術還無法做到象電影中那樣完美集成,無法小型化、精密化,也無法象電影中展現的那樣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現實中能運用到鋼鐵俠製造的一些技術點及其發展歷史:
1)3D全息交互(3D Holographic Interaction)
Tony Stark通過虛擬3D全息顯示設備來設計戰衣,這套設備投射的虛擬物體能夠自由旋轉和放大,彷彿真實物體一樣可以操控。類似的概念在《星球大戰》、《阿凡達》等電影中也屢見不鮮。
而在現實中,這項技術也在逐漸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發明了空氣投影交互技術Helios Display,運用電子和熱動力原理在空氣中形成虛擬3D全息圖像,並藉助激光跟蹤技術來與虛擬圖像產生交互。
目前,Chad Dyne創立的IO2和芬蘭的FogScreen是市場上主要氣體投影設備的商用廠家。
2005年,IO2公司公開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3D空間投影系統,可以投射出22-42英寸的虛擬物體。如同鋼鐵俠一樣,操作者可以不藉助任何外界物體,就能直接對空氣中的虛擬投射物體進行操作。
『柒』 鋼鐵俠能不能發明出來
能把,但現在的水平還不行
『捌』 我想發明一個鋼鐵俠 有可能嗎 我是初中生
可能,怎麼不可能,相信自己。用硬紙和軟紙還有膠水就行了,先做個模型出來,模型做出來之後再做更先進的,中國的潛水艇就是先由一個木工用木頭把模型做出來,然後再開始做實物的,你敢說木工做出來的就能潛水打仗。先做個模型出來,然後你想讓他動個話再往裡面加東西就行,呵呵,慢慢來。
『玖』 鋼鐵俠是誰發明的
鋼鐵俠是個形象啊什麼叫誰發明的???
鋼鐵俠的真實身份,本名安東尼 愛德華「托尼」史塔克(Anthony Edward 「Tony」 Stark),是一位在驚奇漫畫世界中的虛構漫畫超級英雄。鋼鐵俠由斯坦·李、賴瑞·理柏(Larry Lieber)、唐·赫克(Don Heck)與傑克·科比共同創造。鋼鐵俠首次出現於《懸疑故事》(Tales of Suspense)第39期(1963年三月),台灣老三台70年代以萬能金鋼之名播出此作的改編動畫。
『拾』 人類現在可以造出鋼鐵俠嗎
鋼鐵俠的方舟反應堆,不需要補充煤炭汽油等燃料,不需要放射性重金屬也不需要光照,而且提供的能量密度高得驚人,這樣的能源在世界上有且僅有一種:受控核聚變。聚變的原材料是氘和氚,如果技術發展的足夠好那麼只用氘也可以,而氘在自然界中極其豐富:水中就有足夠的氘!因此我們可以推測,鋼鐵俠利用身體中的水作為原料,用小型離心機分離出氘,然後供給方舟反應堆用來聚變以獲得能源的公眾可能很容易對受控核聚變有一個印象,似乎是好幾十年了也做不出什麼來。有一種說法是:195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2000年代,科學家說,50年後人類就可以用上聚變能了;現在科學家仍然在說50年後就可以了...其實,受控核聚變在過去幾十年間的進展也是穩步提高的。實際上幾十年前托卡馬克上就有聚變能釋放出來,但是能量輸出還小於能量輸入。1997年JET裝置上實現了能量增益(輸出與輸入能量之比)為0.7;1998年JT-60裝置宣稱能量增益已經達到1.25,但是其實那是拿氘-氘反應間接推算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氘氚聚變。目前正在建設當中的ITER裝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目標是能量增益為10,預計可以在2027年建設、測試完畢開始做氘氚聚變實驗。因此鋼鐵俠公司里的大號方舟反應堆並非遙不可及,也許10幾年後世界上就真的有這樣的裝置存在了!
而在現實中,這項技術也在逐漸成形。早在2002年,MIT研究生Chad Dyne就發明了空氣投影交互技術Helios Display,運用電子和熱動力原理在空氣中形成虛擬3D全息圖像,並藉助激光跟蹤技術來與虛擬圖像產生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