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倫具體如何發明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前,中國有沒有紙?其他國家有沒有紙(指用於書寫的紙)?歐洲羊皮紙、埃及紙草紙,這些算不算紙?這些問題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論,尤其解放後隨著考古發掘,在古墓中、烽火燧的垃圾中發現一些「紙殘片」,
更在部分考古、文史工作者和造紙工作者中引發了爭論。爭論雙方都有各自的調研鑒定工作,各自發表文章。那麼對於是紙不是紙,人們的分歧點在哪?作為造紙工作者,我認為要界定真正的紙,工藝特徵是關鍵,工藝方面的聯系,決定了蔡倫紙與現代紙的傳承關系。
造紙術的基本工藝特徵是「銼、煮、打、抄」。為什麼蔡倫發明的造紙術要總結為「銼、煮、打、抄」呢?
銼:《東觀漢記·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原料時稱「典作上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魚網和敝布都是大麻和薴麻,原產地中國。古代麻織品總名曰布,絲織品總名曰帛。用敝布、魚網為原料造紙都離不開「銼」。「銼」字從刀,即切斷的意思。
煮:《詩經·陳風》載「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用於紡織的麻原料可以在朝東方有陽光照射的池水中漚浸,因水溫提高可以加快其發酵脫除木素與果膠,但古代用葛紡織就要先經過水煮。一直傳至近代的造紙煮料工具是常壓的木楻與鑄鐵鍋。《天工開物》「殺青」篇中也有楻煮的插圖。
打:舂搗紙漿。舂搗即機械打漿,是使纖維能相互締結成紙頁的關鍵工序。其作用是將稱為初生壁的纖維的外殼打破(壓潰、劈裂、脫袖),以露出其內的微細纖維並使纖維之縱裂帚化,在水中形成相當大的絲狀表面積,使纖維素分子結構上的氫或羧基暴露於纖維表面,相鄰纖維上的這類基團在水中形成水鍵,經脫水乾燥後產生氫鍵,相互拉緊,形成具有強度的紙張。鑒別出土類紙物是麻絮還是紙張,首先要看它是否經過打漿。
抄:抄紙。經過舂搗打漿的纖維,均勻懸浮於水中,用抄紙簾過濾成濕紙頁,乾燥後即成紙張。許慎《說文解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書,其中對「紙」的解釋寫到「紙、絮——苫也」。「苫」指抄紙簾。
20世紀以來,考古界曾多次在西漢墓和西漢遺址處發現一些植物纖維狀殘片或類紙物,有的學者稱其為「西漢紙」。其時間斷代,有的約為西漢初期,比史書上記載的造紙術發明時間早200年以上,並可用於書寫和繪制地圖。在數量上,有的多達數百片,有的紙上還書有文字。這些西漢紙如能成立,毫無疑問,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時期應向前推進若干年。這樣的結論,顯然與史書記載不符,與中國造紙術發展的歷史實際不符。
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從上世紀60年代起,曾多次分析過「西漢紙」殘片,有西安「灞橋紙」、廣州南越王墓紙狀殘片、四川綿陽西漢墓出土紙狀殘片、天水放馬灘紙地圖、甘肅居延金關紙、陝西扶風的中顏紙、甘肅敦煌馬圈灣紙、懸泉置出土的紙等。分析報告發表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2年5月第14卷第一期,11月第14卷第二期上。對出土的西漢古紙的研究結論是:「灞橋紙」不是紙,而是一些廢舊麻絮在銅鏡下的襯墊物。南越王墓出土的紙狀殘片也不是紙,而是作為銅匜包裹或襯墊用的舊麻絮和麻布。綿陽西漢墓出土的紙片殘片是紙,但不是西漢古紙,而是近代的麥草漿瓦楞紙殘片,出現這類情況通常是由於動物(如老鼠)或盜墓者將近代的紙張殘片帶入了墓穴。放馬灘「紙狀地圖」很可能是件紡織品殘片,而不是紙。馬圈灣紙中有塗料、填料、澱粉膠料。懸泉置部分紙中可能使用了漂白、染黃技術,有部分紙的原料是樹皮、草漿。根據史書記載,這種紙應是造紙工藝較成熟時期的產物,它們不會是西漢時期製造的。居延金關紙、扶風中顏紙可稱為紙的雛形物。它們屬於從麻絮、麻筋等到蔡倫紙的中間過渡產物。
上述對幾起西漢古紙的分析意見,可能有人不會完全贊成。大家的分歧點可能在於以下三方面:
一、紙是薄片,但薄片不一定是紙。以灞橋紙而論,1957年在陝西灞橋出土後,當時一些人認為它是紙,因為灞橋紙的原材料是麻是植物纖維。但是這些誤將麻絮當成紙的學者,忽略了這些薄片是怎麼產生的。我們通過調查,知道灞橋紙是人為將麻團狀物用水打濕,揭出將近90張大小不一片狀物,其中纖維無任何符合造紙工藝加工的痕跡。這就是造紙工作者與其他古紙鑒定者的根本分歧點之一。另外還有人將灞橋紙送天津一家造紙研究所去分析纖維長度,但因未給出完整的樣品,得出了紙的纖維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結論。了解選擇造紙原料基本原則的人知道,現在人們都不會選擇纖維平均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原料造紙,因為這種原料所造的紙張強度差。更何況古代本就沒有發達的切割技術,而纖維長度在1毫米以下的紙又不能長久保存,灞橋紙的纖維長度怎麼會在1毫米以下呢?
二、借物斷代。古紙在發掘時,一般從表觀上很難斷代。考古工作者一般是按層位,如依據同一層的紀年簡或其他物品來判斷紙的年代,對此造紙工作者也有自己的看法。如懸泉置在西漢層位發現27個字紙,1992年1月5日《文匯報》報道為西漢麻紙,將其說成是西漢宣帝、元帝時期的紙。報道後,研究書法的專家從文字的角度對該結論給予否定,因為中國楷書是在晉以後才出現的。考古工作者接受此意見,2000年5月在正式發掘報告中,將27個字紙定為西晉時期的紙。我們分析該樣品也認為「該紙細而密,厚薄均勻,表面光滑,有韌性」。其實懸泉置遺址地處風庫位置,自然條件變動大,一年四季狂風怒吼,飛沙走石,而且懸泉置遺址又歷經水淹、火燒,先後多次整修、擴建,在這種情況下遺址的廢棄物(垃圾)不可能形成很規律的文化層,應作動態分析。直到2007年7月,筆者發現仍有人將27個字紙當作「西漢紙」展在敦煌陽關展室。這種因媒體報道錯誤造成的訛傳,應當糾正。這一事例也說明,考古發現應從多學科角度出發,請各學科專家參與斷代工作。
三、何謂發明?發明有幾個要件:先進的、前人沒有的、實用的。許多重大發明都不是突然出現的。造紙也一樣,它不可能在一天之間由蔡倫憑空想出來。《後漢書·蔡倫傳》關於造紙術發明的記述中提到,蔡倫「每至休沐,輒閉門絕賓客,曝體田野」。歷時多年才和工匠們一起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造紙術,於公元105年,把用這套技術製造出的紙獻給皇帝,從此開創了人類書寫材料上的革命,在中國終結了帛貴而簡重的歷史階段。外國也有例子:瓦特發明蒸汽機為世界所公認,但是,在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前就有紐克門的蒸汽機和其他更早的同類機器出現,但它不能持續運轉,不能形成生產力。瓦特解決了持續運轉問題,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推動了歐洲的產業革命,沒有人一定要說瓦特只是個改良者、革新家,蒸汽機的發明權只能歸於紐克門或其他勞動人民。同樣,我們稱居延紙與扶風紙為「雛形物」,因為居延紙與扶風紙不體現完整的造紙工藝,紙面粗糙、凹凸不平,不能用於書寫。雖然有學者認為,它們也可以用來書寫,但它們的主要用途與工藝配方不是為了書寫,應當說,從雛形到造紙術的發明是質的飛躍。
原中國科協主席周培源,1987年在北京蔡倫紀念會上發言說,「在人類歷史上,一項重大科學技術的發明完成以前,會有不少這樣或那樣初步設想與雛形品出現,這是符合人類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的規律的。為此,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有可能就出現過紙的雛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蔡倫完成了造紙術的發明,在當時就被應用,以後並流傳到全世界,這是歷史的客觀存在。不僅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上,而且在國際文化界中早有定論。我們必須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在沒有取得確切的考古實物、科學鑒定與可靠的歷史文獻根據之前,絕不可以輕率地貶低蔡倫和修改歷史。這是個極為嚴肅的科學問題,必須慎重對待」。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其所涉及的基本理論是後世科學家通過幾代人才逐漸得以認識的。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稱,蔡倫「搗故魚網作紙」。其間的這個「搗」字很重要,通過搗,纖維在成紙過程中可產生較多的氫鍵結合,於是產生了紙的強度。對此,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才逐漸得到理論上的認識。再如東漢訓詁學家劉熙所著字書《釋名》稱,蔡倫「故布搗抄作紙」。如何才能抄出一張均勻、細白和平滑如「砥石」的紙,用以代替絲帛作為書寫材料?這里有如何製造抄紙簾,如何使用紙漿,如何將已完成的長纖維分散的問題;如何解決紙頁的壓榨及脫水問題;如何解決濕紙頁疊摞在一起又能夠再行揭開的問題;以及用樹皮造紙,如何去粗皮(黑皮)、脫木素等問題。黑皮不去,做不出白紙,木素不除,纖維分離不成單根纖維。蔡倫和他的工匠們發明的造紙術,是一套完整的古代造紙工藝技術,具有相當的技術水平,為後世歷代的造紙工藝理論研究及造紙技術的進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流傳到了全世界。
考古發現往往是驗證歷史和修改歷史的依據,如殷墟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正式文字出現的時期,從周、秦提前到商代以前,但這是有可靠根據的。一是可靠的考古實物,二是可靠的歷史文獻。而上述各項「西漢紙」,從考古發掘到分析鑒定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有個別學者跟風,以之作為修改蔡倫發明造紙術這一歷史定論的「證據」。有些書刊和出版物互相引用,有的權威史書也改變了歷史記述,甚至還修改了學生教材,在國內外造成混亂。到目前為止,我們認為沒有一件「西漢紙」是符合造紙術的工藝要求的,而且也找不到歷史文獻根據。20世紀的考古新發現不能否定蔡倫發明造紙術這一命題
② 蔡倫是發明怎樣發明造紙的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
(2)東漢蔡倫是怎麼發明紙的擴展閱讀:
漢代的蔡倫出生在貧苦人家,從小就缺吃少喝,經常餓得前胸貼住後背。父母以為,與其全家一起餓死,倒是不如讓他留條活命,於是就將這個心肝寶貝賣給了人販子。人販子是個黑心爛肝的傢伙,他為了撈錢發財,竟將小蔡倫的生殖器割掉,高價賣到皇宮里去做了太監。
小蔡倫痛不欲生,天天啼哭。有個老太監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傷心。
「這樣男不像男,女不像女,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活著有什麼意思,我只想死。」蔡倫泣不成聲地回答。
老太監是過來人,自然同病相憐,便好言相勸說:「從前,有個叫司馬遷的,很有學問,前程似錦。可是,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惹惱了皇帝,也被割了生殖器。就像從天堂下到了地獄,他更是覺得生不如死。可是又想:白白死去,豈不是糟蹋了這一肚子的學問?倒是不如發憤寫書,給後代留下一筆精神財富。於是便廣泛搜集資料,日日夜夜著述,終於完成了千古不朽的《史記》。
蔡倫一聽,哭臉變成了笑臉:「我知道司馬遷,也很欽佩他,連做夢都在讀他的《史記》哩,可哪裡找得到啊!」
「想讀書就好!」老太監非常高興,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皇宮里的藏節多得很哩。」他轉身扛來了一大捆竹簡,用手指著它,又說:「你就學習學習司馬遷,好好讀讀他的《史記》吧。」
蔡倫認真苦讀,如醉如痴。同時又不禁想道:一部《史記》就是一大捆竹簡,可見用它寫、讀、運、藏都非常閑難,除了皇帝、高官,平民百姓是很難沾上邊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蔡倫試著將竹簡加寬、削薄,以求減輕它的重量,增加它的容量。可是,八字還沒有一撇,它就裂了、碎了。此路不通啊!
蔡倫沒有就此止步。他全神投入,茶思飯想,日夜琢磨。一天,他面對著正在磨面的石磨出起神來:把麥粒磨成面,然後既可做成很大的饃饃,又可攤成薄薄的餅子。那麼,對於竹簡,是否也可以這么處理呢?他試著將竹簡裝進磨眼,只聽「嘶嘶啦啦」直響,卻怎麼也沒有磨碎,更沒有成粉——又失敗了!
蔡倫仍不甘心,他又把竹節和破布、舊魚網等放在石臼中,揮舂用力,一下,兩下,三下……堅持舂個不停,終於成了渣、成了粉。然後泡在水裡,水面上便立刻形成一層薄膜,真的像是薄薄的煎餅。輕輕揭下來,貼在牆上,晾乾,再在上邊試著寫字,只覺非常光滑流暢,而且轉眼間墨跡就干,和竹簡相比,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就是蔡倫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所造的紙。他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③ 蔡倫是怎麼發明造紙術的
大約公元57年前後,蔡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家,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在永平末年(75年)入宮做了太監。進宮之後,蔡倫做了小黃門,職位相當低。但他頭腦靈活,機敏多才,做事又小心謹慎。到了公元89年漢和帝即位後,蔡倫即被升為中常侍,掌管文書,傳達詔令,並時常參與國家機密大事,後來又升至尚方令,負責皇室器皿的製造,尚方是專門生產御用品的機構,資金雄厚,技術完備,這給蔡倫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
蔡倫在少年時代就對造紙有著濃厚的興趣,做過許多次試驗,雖然未能造出紙來,但卻讓他對造紙的材料和一些基本工藝有了很深的了解。進宮後,他看到皇帝批閱的奏章大多用的是竹簡或木牘,極為笨重,也有用縑帛的,但由於成本太高。難於在民間普及。於是他利用做尚方令的有利條件,認真揣摩過去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經過長期反復實驗,對造紙的原料和工藝都進行了改革。他把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等作為造紙的原料嘗試造紙,這樣,即擴大了原料的來源。又降低了造紙的成本。
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他造的優質紙張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用後,覺得紙張輕薄而不透漏,寫起來非常舒適,對蔡倫大加贊揚,並通令推行全國。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蔡倫因造紙有功,被封龍亭侯,人們便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經過他的改進,不僅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許多,於是很快就在全國流傳開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和火葯、指南針、印刷術一起,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④ 蔡倫是如何發明造紙術的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⑤ 蔡倫是怎麼製造紙的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魚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⑥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的紙
蔡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的發明者。在沒有發明紙以前,古代各國人民曾想盡辦法,利用石頭、磚頭、樹葉、樹皮、蠟板、銅、鉛、麻布和獸皮、羊皮等等,文字記錄下來。
在我國商朝時,人們把文字一筆一劃地刻到龜甲和牛、羊、豬等動物的肩胛骨上;隨後,人們又用規格一至的木片(又稱牘)和竹片(又稱簡)來書寫文章;以後,還用以絲織品縑帛為紙來書寫的辦法。東漢時期,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竹簡、縑帛越來越不適應書寫的需要。為了製造一種比較理想的書寫材料,蔡倫在前人利用廢絲綿造紙的基礎上,採用樹皮、麻頭、破布、廢魚網為原料,成功地製造了一種既輕便,又經濟的紙張,總結出一套較為完善的造紙方法,使造紙技術有了悅躍的進步。公元 105 年(元興元年,漢和帝劉肇年間),蔡倫將造成的紙張獻給朝廷,受到皇帝的贊揚。從此,人們都用這種紙,並在全國通稱蔡倫造的紙為「蔡侯紙」。
公元 121 年,東漢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牽扯到蔡倫,漢安帝劉祜命令他投案。蔡倫恥於受審,即洗浴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後服毒自盡。
公元 8 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 1000 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蔡倫對我國乃至人類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並且這種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今天,我們是無法用數量來衡量紙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人類對紙的使用將會延續到何年,更是難以預測。因此,蔡倫(還有四大發明的留下姓名的另一位發明者畢升)理應在為中國和人類歷史進程帶來巨大影響的人物名單里占據首席或近乎於首席的位置。
網上絕大部分資料顯示蔡倫是公元 121 漢武帝令其投案。此處顯然有誤。經查證,蔡倫的確在公元 105 年改進造紙術,卒於 公元 121 年,那就顯然不是漢武帝時期,經查歷史年表,應是東漢漢安帝劉祜在位期間。
漢武帝,即劉徹,生於前 156 年,卒於前87年,是西漢第六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7 歲時被立為太子,16 歲登基。漢武帝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推恩令,採用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認為他表面利用儒學統一思想,事實上是採用法家思想亦不乏其人,即是所謂的「表儒法里」。當時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對外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匈奴他一方面派衛青、霍去病徵伐。他消滅了南越政權,使今天的兩廣地區進入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為中西文化的交流開創了基礎。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21936.html
⑦ 蔡倫在什麼時候發明造紙術的
紙是我國來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源活中發明的。但以前的製造方法不規范,蔡倫在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改進了造紙術,使紙張逐漸普及使用。紙的主要功績是承載信息,促進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蔡倫的改進使紙成為廣泛的用品,從這個意義上說,紙是蔡倫發明的。至於早期已有紙,但沒有廣泛製造和使用,就好像玻璃,自然界早就存在,我們從來沒有認為是大自然發明了玻璃。
⑧ 蔡倫東漢人發明了造紙術
是東漢人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⑨ 東漢蔡倫發明的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___(判斷對錯)
我國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有了紙,人們從「積飄絮成絮片」中得到啟示,發明了紙.甘肅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紙.東漢蔡倫改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造成便於書寫的紙,人稱「蔡侯紙」,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變革.是我國古代影響世界的四大發明之一.
故答案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