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診法是誰發明的
由扁鵲發明的
四診法,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根據民間流傳的經驗和他自己多年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疾病的四種基本方法,即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總稱「四診。
望診
是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色、形、態,以及各種排泄物(如痰、糞、膿、血、尿、月經和血帶等),來推斷疾病的方法。
聞診
是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
問診
是醫生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了解病人的主觀症狀、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治療經歷等情況,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
切診
主要是切脈,也包括對病人體表一定部位的觸診。中醫切脈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橈動脈處(腕部的寸口),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頻率、強度、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徵象,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
以上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聯系的。中醫歷來強調「四診合參」,這就是說,必須將四診收集到的病情,進行綜合分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能作出由表及裡的全面的科學判斷。
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做出判斷。四診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體觀念和恆動觀念的基礎上的,是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的具體運用。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和普遍聯系,就是四診原理的理論基礎。
據《史記·扁鵲傳》記載:有一次扁鵲行醫到晉國,正遇上趙簡子患重病,已經昏迷5天,不省人事。他的親人和幕僚非常擔心,請扁鵲來給趙簡子治病。扁鵲通過切脈,察覺趙簡子的心臟還在輕微跳動,又通過問診,了解到當時晉國的政治斗爭非常激烈,於是斷定趙簡子是由於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一時昏迷,並沒有死。經過扁鵲精心治療,3天之內,趙簡子的病就好了。這說明,扁鵲非常精通四診法。 四診法有深刻的科學基礎。中國古代醫學經典《內經》上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這就是說,人與外界環境是統一的,外界環境對人體機能的活動有影響。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一定的自然環境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人與自然環境有著物質的同一性。自然環境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涉及到許多方面,如季節氣候的變化,區域環境的差異等等。就連一天24小時的變化對人體機能的活動也產生一定的作用。《內經》指出:「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也就是說,人體內陽氣的活動呈現出規律性的晝夜波動。而這一變化趨勢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人體溫度日波動曲線是十分吻合的。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表明,幾乎人體所有的機能活動都有著似晝夜的節律性變化。科學事實證明,古代中醫學的認識是很正確的。至於劇烈的社會環境對人身心機能的影響就更大。上面談到的那個趙簡子,因為在政治斗爭中用腦過度而昏迷不省人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所以,中國古代醫學家很重視問診,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生病的外界環境,有助於尋找到病證的根源和病變的本質,從而確診。
⑵ 扁鵲發明的「四診法」是哪四種方法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⑶ 神醫扁鵲的故事
1、一身浩氣捍醫術 治病救人有原則
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上顯現一派百家爭鳴、空前開放的盛況,但現實社會生活中,神權至上、巫術橫行的惡俗也根深蒂固。
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扁鵲依然能夠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浩然正氣捍衛醫學的權威尊嚴。
當時,秦武王久病不愈,無奈之下,決意召請扁鵲為其診療。誰知,卻遭到了以太醫令李醯為首的一幫庸醫佞臣們的百般阻撓。情急之下,扁鵲不得不怒摔砭石。
向秦武王攤牌:「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卻又允許一班蠢人從中搗亂,假使你也這樣來治理國政,那你一舉就會亡國!」這才最終說服他接受治療,果然不久之後,秦武王就痊癒了。後來,自感技不如人的李醯,竟然惱羞成怒,派刺客將扁鵲殘忍殺害。
扁鵲在疾病診療上,提出了有名的「六不治」原則,至今仍然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
2、望聞問切皆精通 四見桓侯發人醒
經過不懈努力,扁鵲將中醫的望、聞、問、切4種基本診療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完善。在具體的臨床診療當中,他能夠靈活自如地應運各種診法,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個被後人稱道的奇跡。
其中有兩例最為典型。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導致昏迷數天不省人事,大家很是擔心,就向恰好路過此地的扁鵲求救。經過一番把脈之後,扁鵲平靜地告訴大家,病人脈象正常,不出三日,定會自然康復。
果然兩天之後,趙簡子就醒了過來。可見,扁鵲切脈診病的技術的確相當高明。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所言:「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至於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扁鵲第一次見蔡桓公,就直言不諱說其有病在身。之後,每遇一次,都強調其病情正在由表入里,逐步加重。
可固執己見的桓侯就是不信,直到最後感覺身體真的不適時,才恍然大悟,但卻病入膏肓,為時已晚。這個故事之所以發人深省,就在於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疾病貴在早診早治。
3、起死回生也低調 技高一籌亦謙虛
扁鵲雖然醫術高超、聲名遠播,但無論到了哪裡,他都能做到低調謙虛,從不因為自己有一技之長就高人一等,擺架子。
有一回,扁鵲來到虢國,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哀號痛哭、跪地祈禱,一問才知是這里的太子死了。弄清原委之後,扁鵲懷疑病人並不見得是真死,很有可能只是突然之間昏迷不醒,「屍厥」發作所致。於是趕緊前去察看診斷,果真如其所料,經過一番針刺葯熨之後,太子竟然奇跡般蘇醒過來。
從此,他能「起死回生」的傳言便不脛而走,四處傳播。扁鵲聽了,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向大家解釋澄清說,患者並沒真正死,他只是讓患者及時蘇醒,恢復健康而已,哪有大家傳說的那麼神乎其神。
另外,說到疾病治療和身體保養,扁鵲也是客觀謙虛。認為現實中的疾病太多太多,而對醫生來說,不論到什麼時候,都總是苦於診療的方法少之又少。因此,扁鵲大力提倡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做法,主張把疾病消滅和控制在最初的萌芽階段。
4、懸壺濟世醫精湛 游醫四方通全科
在畢生游醫四方、懸壺濟世的生涯中,扁鵲非常重視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總結。在臨床實踐當中,扁鵲醫術精湛、技法高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治學方面,也善於思考,敢於創新,不乏獨特的主張和見解。在醫術的追求探索上,他不滿足於只掌握簡單的一技一法,而是力爭廣泛涉獵。到越國都城邯鄲,扁鵲看到當地有很多婦女患者苦不堪言,就潛心研究婦科方面的疾病,當起了「帶下醫」,從而讓她們盡可能地擺脫病痛折磨。
到東周都城洛陽,見當地許多老人有視聽方面疾病,隨即又開始致力於五官方面疾病的研究,當起了「耳目痹醫」,為眾多老人帶去了光明和聲音;到了秦國首都咸陽,看到當地小孩的患病率極高,又下定決心探尋病因,當起了「小兒醫」,為孩子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久而久之,扁鵲不僅只是精於內科,在兒科、婦科、五官科,乃至外科方面,也都有較高的水平。
5、杏林春滿德高尚 桃李遍地美名揚
扁鵲一生行醫四方,除病消災。不但醫術令人驚嘆叫絕,而且在醫德上,也同樣讓人佩服。
作為一代神醫,經他之手的病人,自然不計其數,但在扁鵲眼裡,患者並沒有貴賤之差、貧富之別。不管是君王貴族,還是平民百姓,他都能做到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既不輕視小看貧窮弱小之輩,更不屈從遷就當權富貴之流。
在長期治病救人的行醫當中,他除了認真總結前人和民間經驗之外,更注重不斷鑽研探索。無論在臨床診療方法上,還是在病因病理的探究方面,都對中醫做出了卓越貢獻。
同時,對自己耗盡畢生心血,積累下的經驗和成果,扁鵲又毅然毫無保留傾囊而出,廣授門徒傳之於眾。學生當中的子陽、子豹、子越等人,後來都成了當時頗有名氣的佼佼者。
甚至,就連漢代時出現的《難經》也被傳為是扁鵲所作。足以可見其學術影響是多麼廣泛而深刻。難怪,扁鵲歷來被尊為「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歷史學家範文瀾也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⑷ 有哪項發明可攻克肌張力障礙這一頑疾
肌張力
簡單地說就是肌細胞相互牽引產生的力量.
肌肉靜止鬆弛狀態下的緊張度稱為肌張力。肌張力是維持身本各種姿勢以及正常運動的基礎,並表現為多種形式。如人在靜卧休息時,身體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張力稱靜止性肌張力。軀體站立時,雖不見肌肉顯著收縮,但軀體前後肌肉亦保持一定張力,以維持站立姿勢和身體穩定,稱為姿勢性肌張力。肌肉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稱為運動性肌張力,是保證肌肉運動連續、平滑(無顫抖、抽搐、痙攣)的重要因素。肌張力的產生與維持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傳入部分(肌張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經肌梭和神經健梭)和r-袢的傳出部分(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性神經核內的a運動神經元,支配梭外肌、r運動神經元發出Ar纖維到達並支配梭內肌)。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變均可引起肌張力改變。
【病因和機理】
各種肌病、重症肌無力、末梢神經病、神經根炎或小腦損害等出現肌張力減低,脊髓傳導本體感受的神經纖維阻斷時也可使肌張力下降。小兒急性偏癱時在癱瘓早期可有肌張力低下,數日或數周後出現肌張力增高,腱反射增強。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狹倒症、癲癇失張力性發作出現陣發性或間隙性肌張低下。錐體系疾病出現肌張力增高。錐體外系、底節病變肌張力可降低或增高,有時表現為齒輪樣肌張力增高。去大腦強直時肌張力明顯增高,四肢強直,下肢伸直位,上肢屈曲頭向後背。
【臨床表現】
1.肌張力減低:肌肉鬆弛時被活動肌體所遇到的阻力減退,肌內缺乏膨脹的肌腹和正常的韌性而鬆弛。可因損害部位不同而臨床表現有異。脊髓前角損害時伴按節段性分布的肌無力、萎縮、無感覺障礙、有肌纖維震顫。周圍神經損害時伴肌無力、萎縮、感覺障礙、腱反射常減退或消失。某些肌肉和神經接頭病變肌張力降低,肌無力、伴或不伴肌萎縮,無肌纖維震顫及感覺障礙。脊髓後索或周圍神經的本體感覺纖維損害時常伴有感覺及深反射消失,步行呈感覺性共濟失調步態。小腦系統損害時伴運動性共濟失調,步行呈蹣跚步態。新紋狀體病變時伴舞蹈樣運動。
2.肌張力增高:分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系,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都遇到同等的阻力。這種肌張力增高稱為鉛管樣強直,如因伴發震顫而產生交替性的松、緊變化,稱為齒輪樣強直。
【鑒別診斷】
一、肌張力減低
(一)肌原性疾病
1.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組由遺傳因素所致的肌肉急性疾病,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骨骼肌進行性加重的無力和萎縮。其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平行,往往在肌萎縮部位伴有肌張力減低。由於肌肉萎縮、力弱及肌張力減低,臨床表現站立和步行時特殊姿態,站立時腹部前凸與腰椎前彎,行走時呈「鴨步」,這是由於脊柱旁肌肉張力減低與萎縮,臀肌受損骨盆固定不良引起。前鋸的萎縮、力弱與張力減低,站立與坐位時肩胛骨向上外方移位,同時胸廓和脊柱分離,呈翼狀肩,檢查者能將手指深入至肩胛骨與胸骨之間,系斜方肌、菱形肌肌張力減低所致。
2.肌病同樣於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與肌萎縮呈平關系,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如多發性肌炎在急性期可見血清中CPK和免疫球蛋白增高,尿中肌蛋白出現,肌酸增加,肌電圖可出現纖顫和插入活動增加。
(二)神經原性疾病
1.周圍神經病變:多發性神經炎的肌萎縮主要分布於肢體的遠端,與肌張力減低有平等關系。由於肌張力減低腕關節、指與踝關節動幅增大,呈過伸過屈的異常姿勢。根據多發性神經炎的病因,受損肌亦有選擇,如酒精中毒性多發性神經炎,脛骨前肌麻痹最明顯,肌張力減低也最突出,故往往表現為足下垂。
單神經病(mononeruopathy)主要由外傷、缺血、浸潤、物理性損傷等引起,如上肢尺神經、正中神經損害明顯時,上肢的屈肌群張力減低明顯,上肢伸肌群(拮抗肌)張力占優勢,因而掌握背屈。撓神經高位損傷時,因肱三頭肌癱瘓和張力減低而出現肘關節不能伸直及垂腕征,並因肱撓肌力弱和張力減低而使前臂在半旋前位不能屈曲肘關節。
2.後根後索病變:脊髓後根、後索病變時肌張力減低是突出症狀之一,以脊髓旁(tabes dorsalis)為代表有靜止性肌張力減低,同時也伴有姿勢性與運動性肌張力異常。患者仰卧位時脛骨甚至可貼床面,站立時膝關節部張力低,不能保持膝關節固定而出現「反張膝」,下肢肌張力低下較上肢明顯。
3.脊髓疾患 ①肌萎縮性側索硬化(amg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多見於40歲以後,脊髓前角細胞(和腦干運動神經核)及錐體束均受累,因此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並存的特徵。上肢有肌萎縮、無力、肌束顫動和腱反射亢進。頸膨大的前角細胞嚴重損害時,錐體束症狀被掩蓋,此時上肢出現肌萎縮,肌張力減退,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被動運動肢體時動幅增大。②Charcot-Marie-Tooth氏病:早期在大腿下1/3以下出現肌萎縮,晚期肌萎縮可擴展到上肢的前臂下1/3以下,兩側對稱。在肌萎縮部伴有肌張力減低。③急性脊髓前角炎:於肌萎縮部位肌張力減低,由於急性脊髓前角灰質炎癱瘓與肌萎縮的范圍較小,故萎縮的拮抗肌保存,而且它的肌張力占優勢,因而經常伴有異常體位,如馬蹄內翻足、足下垂等。受累肢體被動運動幅度增大,呈過度屈伸姿勢。
4.小腦性疾患:肌張力減低是小腦病變的常見症狀,由於肌張力減低,使肢體產生姿勢異常,如處於過伸過屈位,除了靜止時肌張力表現低下之外,被動運動時也可見到明顯的肌張減低,主運動開始與終止時緩慢,自覺無力,容易疲勞,由於肌張減低,腱反射也減低或消失,可見到鍾擺動樣腱反射。亦因肌張力減低和拮抗肌作用不足而出現「反擊征」。
5.錐體疾患:錐體束損害的急性期由於產生錐體束體克,在錐體束休剋期內肌張減低,癱瘓的肌肉鬆弛,被動運動時無阻抗感。
二、肌張力增高
(一)錐體束病變 錐體束病變於休剋期後,或隱襲起病的錐體束損害,在癱瘓側出現肌張力增高,例如偏癱時表現的Wernicke-Mann氏體位就是代表。明顯的錐本束損害出現三重屈曲:如下肢的髖關節、膝關節與掌關節痙攣性屈曲。錐體束病變時肌張力增高的部位與癱瘓部位一致,靜止狀態下肌張力也增高,觸診肌肉較硬,被動運動時有摺刀樣的阻抗感。
(二)錐體外系疾患
1.Parkinson病:本病引起的肌張力增高叫肌硬直。促動肌和拮抗肌的張力都有增高,在關節作被動運動時,增高的肌張力始終保持一致,感到均勻的阻力而呈「鉛管樣強直」,如患者合並有震顫,則在屈伸肢體時感到均勻阻力出現斷續的停頓,如齒輪在轉動一樣,即:「齒輪樣強直」。顏面表情肌肌僵直則呈無表情的「面具臉」,吞咽肌肌僵直不能很好地作吞咽動作而流涎,眼肌肌強直表現眼球運動減慢,出現注視運動「粘稠」現象。頸肌和軀干肌肌強直形成屈曲狀態,即頭與軀干前變,上肌輕度外旋,肘關節屈曲,掌指關節屈曲、拇指內收,下肢輕度內收,膝關節屈曲。旋頸和旋體動作緩慢。
2.Huntington舞蹈病:肌張力多為正常,但少數患者出現以Porkinson病樣的肌僵直突出症狀,而舞蹈症狀甚徽或完全缺少。此型最後呈姿勢性肌張力障礙,上肢屈曲,兩下肢伸直。這種肌僵直型的慢性進行性舞蹈症狀被認為是蒼白球受損的結果。
3.扭轉痙攣(torsion spasm):又名變形性肌張力障礙(dystonia musculorum defoumans)是軀乾的徐動症,為一少見的基底節病變。在臨床上以肌張力增高和四肢軀干甚至全身的劇烈而不自主的扭轉為特徵。肌張力在肢體扭轉時增高,扭轉停止時則正常。
4.葯物性肌張力異常:
(1)急性肌張力障礙(acute dystonia):發病急,用葯後不久即出現,多見於青年人,以奇異的肌痙攣為特點。主要是頸、頭部肌肉受累,最常見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隨意痙攣,以致咀嚼肌緊張地收縮,嘴張不開,講話、吞咽困難,面部作怪相,或伴發痙攣性斜頸,這種反應與個體的敏感性有關,應用抗震顫麻痹葯、抗組織胺類葯或巴比妥類葯物有效。
(2)遲發性運動障礙(tardive dykinesia):發病慢,在服有神經安定劑數周、數月或數年後發生,甚至停葯後出現。表現為刻板的、重復的咀唇、舌的不自主運動,有時伴有肢體或軀乾的舞蹈樣動作,體軸性運動。應用抗震顫麻痹葯物非但無效,有時反而使症狀加重。亦可有肌張力低下一麻痹性,可涉及頸肌、腰肌等,如腰不能直起、凸腹、頸軟、不能抬頭、行走時邁步不開、提不起腿、足跟拖地而行。
(三)小腦疾患 兩側廣泛小腦病變時,有時可見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肢體時有阻抗感,站立時軀干、四肢呈僵直狀態。橄欖小腦萎縮症有時呈現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與大腦基底核有關結構損害。
(四)腦干疾患 腦干病變引起的肌張力增高以中腦最為明顯,中腦病損時表現肌僵直,屬於去大腦強直的一種,四肢的近端明顯,苦苦在伸肌群。上肢伸直,腕屈曲並內收。下肢伸直,內旋內收,稱之為去中腦強直。大腦皮質下白質彌漫性病變,如腦炎、重度腦外傷、腦出血時也可出現四肢僵直,與去中腦強直的區別點在於前臂屈曲位,其他表現完全與去中腦強直相同,稱之為「去皮質強直」。
(五)周圍神經疾患 周圍神經疾病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特點,表現為肌張力減低。但在面神經麻痹恢復不全的情況下,可以出現面肌肌張力增高,即表現為面肌痙攣。此外周圍神經的附近炎症、腫瘤等病變,對周圍神經產生刺激現象時,出現肌張力增高,這種肌張力增高大多屬於防禦性肌張力增高。
(六)肌原性病變 肌肉疾患雖可有肌張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減低,絕不出現腱反射亢進。
1.先天性肌強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又稱Eulenberg病。本病僅在運動情況下出現肌張力增高,靜止時肌張力正常。此病的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收縮見於運動之初,當反復運動後即恢復正常。觸診時肌肉有特殊硬韌感,似膠皮樣硬,於機械刺激後肌肉強直收縮時益為明顯。
2.僵人綜合征(stiffmansyndrome):為一種病因不明的癇性痙攣。頸肌、軀干、背骨、腹肌肌張力增高明顯,外界刺激時疼痛。叩擊、聲光、精神緊張等可誘發而加重,常見四肢近端開始向身發展,肌力和腱反射正常。睡眠時僵硬症狀消失。
(七)其他
1.破傷風(tetanus):早期局部肌張力增高,常見的是兩側咀嚼肌痙攣性收縮,同時伴有頸肌強直,繼之面肌痙攣;口角向外牽引,鼻翼上縮,眼裂大呈所謂「猥笑顏貌」。隨病情的發展引起全身性肌張力增高。如軀干伸張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角弓反張,屈肌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呈前弓反張,患者的體位似胎兒的宮內位:頭前屈、膝與齶緊貼,踵靠近臀部。軀干一側肌張力增高占優勢時身體呈現側方彎曲,謂之側弓反張:頭肩向一側傾斜,該側肩下垂,身體彎向月牙形。
2.手足搐搦症(tetany):血鈣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肌張力增高主要見於四肢遠端,偶可波及到軀干。有的學者將手足搐搦症分為三型:
(1)良性型:主要在四肢遠端出現強直發作,拇指強烈內收及半屈貢狀態,與其他諸指並攏,手指的中指指節屈曲明顯,手的尺側緣與撓側緣相近貼,有時末指較其他手指屈曲更明顯,末指常折入其餘手指之下,或拇指折入手套之內,即呈所謂「助產士手」。下肢是趾屈曲,呈馬蹄內翻足,小腿伸直,隨意運動不能,被動運動時有阻抗感。
(2)中度型:早期上肢先出現肌張力增高,肌強直,斷之擴延到軀干、面肌與下肢,有時腹直肌、胸鎖突肌、胸大肌均可表現強直發作。當面肌出現肌強直時,呈現特殊的面容:眼外斜或內斜,牙關緊閉,舌僵,構音不良,吞咽困難,如喉肌痙攣時可發生呼吸困難與窒息。
(3)重症型:短時間內反復的發作,表現全身肌強直,伴有喉肌痙攣。
⑸ 扁鵲發明的「四診法」是哪四種方法
醫生運用視、聽、嗅、觸等感覺功能以及與病人或知情者交談,全面了解和系統地掌握與疾病相關的各種信息, 四診法 從而指導臨床治療。診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稱為四診。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對病症作出正確的判斷。 望診 望診是根據臟腑經絡等理論進行的診法。人體外部和五臟六腑關系密切,如果人體五臟六腑功能活動有了變化,必然反映到人體外部而表現為神、色、形、態等各方面的變化。所以觀察體表和五官形態功能的變化徵象,可以推斷內臟的變化。 在具體步驟上,望診可分為望神、望面色、望形態、望頭頸五官、望皮膚、望脈絡、望排出物等。望診的重點在望神、望面色和舌診。因面、舌的各種表現,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臟腑功能變化。 聞診 聞診是醫生運用自己的聽覺和嗅覺,通過對病人發出的聲音和體內排泄物散發的各種氣味來推斷疾病的診法。 通過聽聲音,不僅可以診察與發音有關器官的病變,還可以根據聲音的變化,診察體內各臟腑的變化。聽聲音包括:語聲、呼吸、咳嗽,呃逆、噯氣等。 嗅氣味分為嗅病體和病室的氣味兩種。其中,病體的氣味主要是由於邪毒使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產生敗氣,從體竅和排出物發出;病室的氣味是由病體及其排泄物散發的,如瘟疫病人會使霉腐臭氣充滿室內。 問診 問診是醫生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患者疾病發生、發展、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情況的診法。問診主要是對客觀難以察知的疾病情況,如在疾病體征缺乏或不明顯時,發現可供診斷的病情資料,或提供進一步檢查線索;同時,可全面掌握與疾病有關的一切情況,包括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環境、飲食嗜好、婚姻狀況等。 問診的基本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民族、籍貫、住址、就診日期)、主訴、現病史、現在症狀、既往病史、個人史、家族史等。其中,現在症的問診主要為:問寒熱、問睡眠、問情志、問二便。 切診 切診是醫生用手對患者體表進行觸摸、按壓的診法。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脈診又稱為切脈、診脈,是通過對脈象變化的體察,了解體內病變的切診方法。按診,是用手觸摸按壓病人體表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病變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情況的切診方法。
⑹ 扁鵲的「四診」指的是什麼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應該是:望聞問切
望用眼察言觀色;聞用鼻嗅覺,耳聽;問以言審;診以指參;通過四診合參就可以診斷疾病。
⑺ 扁鵲發明的四種診斷疾病方法有( )
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診法.這四種診法至今依然普遍使用,是中醫辨證施治的重要依據。
所謂「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的變化.「神」是精神、神氣狀態;「色」是五臟氣血的外在榮枯色澤的表現;「形」是形體豐實虛弱的徵象;「態」是動態的靈活呆滯的表現.這就是對病人面目、口、鼻、齒、舌和苔、四肢、皮膚進觀察,以了解病人的「神」.扁鵲很重視也很善於望診,把它列為四診之首。
所謂「聞診」:是指聽病人說話的聲音、呼吸、咳嗽、嘔吐、呃逆、噯氣等的聲動,還要以鼻聞病人的體味、口臭、痰涕、大小般發出的氣味。
所謂」問診「:就是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
扁鵲在總結前人診法的基礎上,又發明創造了「切診法」.《史記》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司馬遷為名醫立傳,扁鵲居首,可見司馬遷對扁鵲的尊敬和對切診法的重視。
所謂「切診」:就是脈診和觸診。脈診就是切脈,掌握脈象.觸診,就是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察看病人的體溫、硬軟、拒按或喜按等,以助診斷。
應該是:望聞問切\x0d望用眼察言觀色;聞用鼻嗅覺,耳聽;問以言審;診以指參;通過四診合參就可以診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