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亞當背景

創造亞當背景

發布時間:2021-06-14 23:38:32

㈠ 論米開朗基羅的主要作品的思想內涵及藝術特點結合藝術時代背景論述其 ...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匠, 盛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現實主義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來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為愛國和自由而奮斗的精神面貌,充滿著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為人類留下了不少藝術瑰寶。
他和達芬奇一樣多才多藝,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他得天獨厚活到89歲,度過了70餘年的藝術生涯,他經歷的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
米開朗基羅所創作的繪畫珍品包括《安葬基督》,《神聖家庭》、《保祿皈依天主教》,《伯多祿被釘十字架},《最後的審判》和《創世紀》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西斯廷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和西斯廷天頂畫《創世紀》。
西斯廷教堂是教皇西斯克特四世於1480年主持建成的,原為教皇個人的祈禱所,位於聖伯多祿大教堂左側,故名「西斯廷小教堂」。1508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皋朱理亞二世的邀請到羅馬去為西斯廷小教堂畫天頂畫。這個教堂長40米,寬14米,堂內沒有柱子,側牆的高處有6扇弓形的窗子,整個穹隆形屋頂的面積有近600平方米之大。
1508年5月10日,米開朗基羅爬上了18米高的台架,開始了近5年的獨自創作。教皇原打算讓米開朗基羅畫十二使徒像,但他改變了原計劃,畫成了《創世紀》,共創作了350個人物形象。
他把整個天頂分成兩部分:
屋頂中間的平面為一部分,屋頂與牆壁連接處的弧面為另一部分。
平面部分為主體,畫了天主創造世界等九個場景:「劃分光暗」、「創造日月」、 「劃分水陸」, 「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樂園」、 「挪亞方舟」、「挪亞獻祭」、「挪亞醉酒」。
這九幅畫中間有許多奴隸像連接著,僅僅是裝飾的需要,與主題無關。主題周圍被劃分成12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其中畫了12個男女先知,弧面部分則分別畫了耶穌的祖先。這是天頂畫的次要部分,色彩較為灰暗。天頂畫的整個畫面布滿了人物,縱橫交錯,使人仰視畫面時自然產生一種庄嚴肅穆甚至緊張自卑的感覺。
「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劃分水陸」這三幅畫主要描繪耶和華天主的偉大與全能。米開朗基羅把自己信仰中的天主生動地用畫筆表現出來。天主占據著整個畫面,他的表情,姿態、動作都顯示著無限的神聖、崇高與可畏。如在「劃分水陸」這幅畫中,耶和華天主象狂飆一樣從太空中疾馳而來,外衣飄動如扯足了的帆篷,頭和手畫得很大,面向海水,左手舉起,象是命令海水聚向一處,以使陸地顯露出來,右手伸向觀眾,給人一種要沖出畫面的感覺;水面上的光把天際推向無邊的遠處,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創造亞當」是天頂畫中人們最熟悉而且評論最多的一幅畫。剛被創造出來的亞當斜卧在山坡下,他還不能行動,站不起來,因為天主還沒有給他生命。但這個沒有生命的「泥人」卻給人一種充滿生命、飽含活力的印象。他右腿伸直,左腿自然彎曲,象是作好了隨時站立起來的准備,右臂支撐在山坡上,左臂自然地放在左膝上伸向前方,眼睛裡充滿著迷惘,似乎等待天主把他從沉睡中喚醒。對面,耶和華白天外飛騰而來,左臂上親昵地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神情與前三幅不同,不再像發號施令,叱吒風雲時那樣威嚴,而是眼裡充滿了和善、慈祥,憐憫甚至略帶哀傷,似乎預見到了他所刨造的這個人將給他帶來無數麻煩。他注視著亞當,把手伸向亞當那隻無力的左手。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這正是人類命運悠關的——剎那。就在那一剎那,天主的右手接觸亞當的左手,亞當馬上就獲得了生命,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人類就誕生了。整個畫面動靜對比,耶和華是飛動的,亞當是靜止的,但這靜止又是行動前的一剎那。
《失樂園》是不少畫家畫過的題材,米開朗基羅卻別出心裁地在一幅畫中表現了時間不同的兩個場景。他把「知善惡樹」畫在中間,一邊是亞當夏娃如何在蛇的引誘下偷吃「禁果」,另一邊則是他們偷吃「禁果」後被趕出樂園。
「挪亞方舟」是人們熟悉的故事,米開朗基羅把方舟畫在遠處,而近景則是著力描繪人們在洪水襲擊下的恐慌與絕望。
「挪亞獻祭」描寫洪水過後,挪亞向天主獻祭感謝救恩,天主與挪亞立約,不再降洪水在地上,並設虹作為立約的標記。 「挪亞醉酒」是一個不常用的《聖經》典故,挪亞喝醉了酒,赤身睡在葡萄園的帳篷里,他的二兒子含看見了,就出來告訴哥哥閃和弟弟雅弗。於是閃和雅弗為了不看見父親赤裸的身體,拿件衣服搭在肩上,背著臉倒退著走進帳篷,把衣服蓋在父親身上。為此,挪亞酒醒以後祝福了閃和雅弗,而詛咒了含和他的兒子迦南。

㈡ 米開朗基羅 《創造亞當》介紹

《創造亞當》是整個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機器"。亞當慵倦地斜卧在一個山坡下,他健壯的體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襯托出來,充滿著青春的力與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著。他的頭,悲哀中透露著一絲渴望,無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飛騰而來,左臂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臉色不再是發號施令時的威嚴神氣,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態。他的目光注視著亞當:他的第一個創造物。他的手指即將觸到亞當的手指,灌注神明的靈魂。此時,我們注意到亞當不僅使勁地移向他的創造者,而且還使勁地移向夏娃,因為他已看見在上帝左臂庇護下即將誕生的夏娃。我們循著亞當的眼神,也瞥見了那美麗的夏娃,她那雙明亮嫵媚的雙眼正在偷偷斜視地上的亞當。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上,同時描繪出兩個不同層面的情節,完整地再現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義,這是何等高超的繪畫技藝啊!

㈢ 這幅畫叫什麼名字

《創造亞當》作者米開朗基羅 石壁畫
梵蒂岡 西斯廷教堂藏。

《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
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創造亞當》是根據創世紀第二章:「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在東方立了一個伊甸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米開朗基羅為了集中注意力於大神的創造,以及亞當的誕生,便把神和亞當安量在左右兩邊的空中和陸地上。右邊是耶和華大神,飛翔在空中,他左手抱著天使們,右手伸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體,躺在左邊的陸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與人的手指象接電似的相互交流,這里表現了充滿精力的老人和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的誕生。體現了創造者的權威和被創造者的信心。

㈣ 《創世紀》中的《創造亞當》表現了什麼內容

上帝從地中取除泥土,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生氣,他就活了
這是聖經上的真實事例 還有小冊子

㈤ 20個名畫

《達.芬奇自畫像》
義大利繪畫大師達.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藝術水平已達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觀察入微,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斜線表現光暗的微妙變化,此畫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筆卻包含許多轉折,體面關系,發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岩間聖母》
此畫為祭壇畫 ,達芬奇, 189.5X119.5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美術館.

此畫是應一宗教團體之請而為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此畫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酥,一天使在耶酥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響應,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採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系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幅畫是標志達.分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達.芬奇 油畫 77X53厘米,現藏盧佛爾美術館。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 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

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達.芬奇 油畫 1495-1498 420X910厘米,現藏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
達.芬奇畢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在眾多同類題材的繪畫作品裡,此畫被公認為空前之作,尤其以構思巧妙,布局卓越,細部寫實和嚴格的體面關系而引人入勝。構圖時,他將畫面展現於飯廳一端的整塊牆面,廳堂的透視構圖與飯廳建築結構相聯結,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寶庫中最完美的典範傑作

《創造亞當》

《創造亞當》 米開朗基羅 壁畫 1508年
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其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播種者》

《播種者》 米勒 1850年 101X82.5厘米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
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法國畫家。1814年10月出生於諾曼底半島格魯什村的一個耕農家庭,1875年1月卒於巴比松。他自幼參加田間勞動。此畫描繪了一對青年夫婦趕赴田間勞作的圖景,構圖線條分明,很好地反映出農民特有的氣質;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子,使作品在純朴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

《夢》

畢加索 油畫 1932年 1927年,47歲的畢加索與長著一頭金發,體態豐美的17歲少女初次相遇,從此,這位少女便一直成為畢加索繪畫和雕刻的模特兒。<<夢>>這幅畫作於1932年,是畢加索對精神與肉體的愛的最完美的體現。

《拾穗者》

米勒 1857年 油畫 83.5X111厘米 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
米勒出身於農民家庭,在他眼裡,大自然有著「無窮無盡的壯觀」。他曾因他的「鄉下佬模樣」和質朴的畫風被巴黎沙龍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綽號,米勒試圖把我們引入土地的深處,在開闊而又靜穆的景觀中去感受她的沉重與充實,傾聽她深沉寧靜的呼吸,體會她朴實頑強的生命,體會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般運行的命運。在這幅畫中,米勒採用橫向構圖描繪了三個正在彎著腰,低著頭,在收割過的麥田裡拾剩落的麥穗的婦女形象,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後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米勒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實中的農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了農民特有的氣質。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子,使作品在純朴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羅曼.羅蘭曾評論說:"米勒畫中的三位農婦是法國的三女神"。

《伊莎貝爾.科沃斯.德波塞爾夫人》

哥雅 1806年 82*54.6公分
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 Y Lucientes,1746-1828)西班牙近代現實主義畫家。出身農民家庭,14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曾任宮廷畫家。1793年思想由樂天無憂進入憤懣吶喊;畫風有明朗鮮明轉為深沉渾厚,是近代現實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伊莎貝爾.科沃斯.德波塞爾夫人》是哥雅早期宮廷畫之一,這幅充滿自信的西班牙女性畫像,是哥雅極富熱情的傑作。其人物原形是卡斯蒂里亞地區的高官夫人,按照十八世紀後期上流社會風行的典型裝束創作。

《草地上的午餐》

《草地上的午餐》 馬奈 油畫 1863年 213.4X268厘米 藏巴黎盧佛宮博物館
《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在落選者沙龍中展出,一畫引起了世所罕見的轟動,他直接表現塵世環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紳士畫在一起,畫法上對傳統繪畫進行大膽的革新,擺脫了傳統繪畫中精細的筆觸和大量的棕褐色調,代之以鮮艷明亮、對比強烈、近乎平塗的概括的色塊,這一切都使得官方學院派不能忍受。此畫在構圖上,把人物置於同一類樹木茂密的背景中,中心展開了一個有限的深度,中間不遠的地方那個彎腰的女子,成為與前景中三個人物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構圖的頂點。在技法上,把繪畫作為二度表面的主張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對外光和深色背景下出現作了新的嘗試,因此此畫在藝術技巧和歷史意義上都是一個創新。

《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

提香 義大利 1515年 118X279厘米
《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描繪的是美狄亞與維納斯的相會,裸體的維納斯勸她身旁的美狄亞去協助伊阿宋盜取金羊毛,但從畫面情節來看這種說法又很不確定,所以內容至今未定。此畫是提香描繪女性美創作的早期作品,這一階段是他陶醉於喬爾喬奈的風格時期,這個時期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人的壯美與和諧,此畫風格粗獷豪放,筆力雄健,但人物本身所具有的閑雅微妙的精神狀態與純潔高尚的品質,又使作品具有牧歌式的情調,寧靜優美。提香筆下的裸體美,具有生活與感情的因素,絕不是神化了的女性加之獨特的構圖和雄渾輝煌的色彩都鑄就了此畫不朽的藝術魅力。

《聖母升天》

提香 義大利 690*360 教堂壁畫
這是一幅具有恢宏氣勢的巨大壁畫,描繪了聖母升天的神聖瞬間,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畫中,站於地面上的是仰天呼送聖母的人們,動態不一,但神情卻是一致的虔誠,中間是一群被天使們簇引,身穿紅衣的聖母,上方是有天使相隨的上帝。這是提香早期作品,構圖庄嚴,描繪真實細膩。

《美麗的女園丁》

《 美麗的女園丁》 拉斐爾 油畫 1507年 122X80厘米
此畫通過美麗的女園丁的形象,表現聖母瑪利亞的世俗之愛的精神。筆鋒細膩,技巧完美,表現女園丁的親切、和藹,赤子的純潔可愛,對於母性的依戀,給人一種感受煦暖陽光普照的親情。生動傳神地傳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渴望。

《維納斯的誕生》

《維納斯的誕生》 波提切利 布上畫 1432年 175X283厘米 藏於烏菲齊美術館。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義大利畫家,佛羅倫薩畫派的重要代表,《維納斯的誕生》是他的名作,創作於1432年左右。據說,畫家從波利齊安諾一首長詩《吉奧斯特納》中受到啟迪而繪就的,此畫再現女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浮水而出,風神,花神迎送於左右的情景,畫中維納斯的姿態,是按照古典雕像的樣式來描繪的,然而畫上的形象並沒有古典雕像的健美與嫻雅,給人一種是萎靡和嬌弱,並且充滿著對生活的迷茫的感覺,這也是波提切利本人矛盾世界觀的反映。但在另一方面又強調了秀美、清純、含蓄之美。 波提切利很善於用線。線條在維納斯裸體上變得極為流暢,至於那個風神形象上的線就更復雜,具有旋轉的趨勢。全畫的色調也極明朗和諧,藝術家用這一切來盡量強調形象的秀美與清淡,只能讓人感到作者的意圖是神秘的,主題思想是隱晦的。

《梵谷自畫像》

梵谷是荷蘭人,但長年生活在法國,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的畫家。1887年,通過弟弟提奧的介紹,梵谷在巴黎見到畢沙羅,修拉、和高更。開始接受印象派的畫風。更加強調用色彩突出主題的繪畫風格。在他的畫中,總是一片色彩和筆觸的狂歡,這種畫面所造成的氣氛效果表現出一種罕見的旺盛的生命力。這副《自畫像》就是如此。梵谷一生畫過無數的《自畫像》,這幅《自畫像》屬較前期作品。

《向日葵》

梵谷 1888年 91X72厘米
梵谷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並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在人們對他的誤解最深的時候,正是他對自己的創作最有信心的時候。因此才留下了永遠的藝術著作。他直接影響了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至於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家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谷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谷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 蘋果與橘子》

塞尚 法國 74 x 93 cm 現藏芝加哥藝術學院。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法國畫家,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繪畫革新家,與梵谷,高更一起被後人稱這"印象主義之後"(Post-impressionism)。他認為:印象派畫家表現的主觀感覺和印象經常是「混亂的」,因此他主張排斥事物閃動而模糊的外表,去領悟那永不改變的內在真實。他在畫中,注重探索事物的 「結構」,表現深植於事物中的本性;塞尚在吸收印象主義技法的同時,更加關心實體感與構圖,關心均衡與結構,因此畫面顯示出凝重厚實和恆定持久的感覺。《蘋果與橘子》就是這一技法的典型。另外,畫中構圖和諧流暢,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體現出美感。

《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1650年 油畫 140X120厘米 羅馬利來-龐斐利畫廊。
委拉士貴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義大利時在那裡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畫<<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在這幅肖像中,畫家既表現了此人的兇狠和狡猾,又表現了這個七十六歲老頭子精神上的虛弱。畫面上的教皇,盡管臉上流露出一剎那堅強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在椅上的兩只手都顯得分外軟弱無力。畫家巧妙地抓住了這一點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富有個性。從而給觀眾增加了很多的聯想。這幅作品的油畫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畫面上,火熱的紅調子表現了特有的宗教的庄嚴氣氛;白色的法衣和紅色的披肩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對比。筆觸十分流暢自由,表現出藝術家的高超技巧。

《泉》

安格爾 1856年 164X80厘米 盧佛爾美術館
此畫是安格爾裸女形象中最負盛名的一幅,是他自於1820開始的,經近30年才完稿,傳說他的助手還幫他繪制此畫。是西歐美術史上描寫女性人體的優秀作品之一。安格爾筆下的這個少女純潔,典雅,恬靜,健康,美麗,充滿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氣。畫面左下角那朵含苞未放的雛菊下是她的象徵。從這幅畫里,人們感到的是一個寧謐,幽靜的抒情詩般的境界,心靈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華的崇高境界。當時,這幅畫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爭相搶購當時有五個賣主爭執不休,後來被杜夏特爾伯爵買去了,後來他贈給盧佛爾博物館。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列賓 油畫 1873年 藏於俄羅斯博物館。
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 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㈥ 《創造亞當》的作者是誰

米開朗琪羅

㈦ 為什麼說創造亞當和維納斯的誕生是文藝復興時期所創作的最大的作品

《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
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米開朗琪羅在創作這幅畫時,對原來的故事情節稍稍作了一些改動,他把原來應由上帝將生命的靈魂吹到亞當身上這一情節改變為上帝將手伸向亞當,以與亞當向上帝伸出的手相接。畫面上的亞當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抬頭望著主神,身體的上半部也由於主神的到來而微微抬了起來,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色,左手正緩緩地伸向主神,幾乎就要與主神向他伸出的手相接觸,那生命的火花即將要從主神的指尖跳到亞當的指尖。這是創造人類生命最關鍵的一剎那。可是那兩個指頭之間的那麼一丁點兒空隙卻被米開朗琪羅永遠地保留下來了。他讓觀賞者用自己的思維去填補它。

《維納斯的誕生》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此畫表現女神維納斯從愛琴海中浮水而出,風神、花神迎送於左右的情景。構圖比較單純,全畫以裸體的維納斯女神為中心。畫面上人物的體態和衣紋表現十分出色,人物與自然背景也達到巧妙的統一和諧,維納斯是那樣無動於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對待一切,她對於生活的未來不是充滿樂觀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悵和迷惑,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觀的反應。此畫中的維納斯形象,雖然仿效希臘古典雕像,但風格全屬創新,強調了秀美與清純,同時也具有含蓄之美。
《維納斯的誕生》是1485年間為裝飾勞倫佐·美第奇的別墅而作的。
畫家處理場面時,把美神安排在一個極幽靜的地方,背景是平靜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維納斯憂郁地站在象徵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她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它告訴觀者,女神來到人間後對於自己的未來,不是滿懷信心,似乎充滿著惆悵。
在中世紀嚴格的思想控制下,希臘、羅馬神話中美麗的愛與美之神維納斯,被看作「異教的女妖」而遭到焚毀。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沖破思想的禁錮而嚮往古典文化的義大利市民們,卻覺得這個從海里升起來的女神,很象是一個新時代的信使--她把美帶到了人間。《維納斯的誕生》可以作為體現這樣一種「時代感」的例子:裸體的維納斯就象一粒珍珠一樣,從貝中站起,升上了海面,她的體態顯得那麼嬌柔無力。畫面左上端有風神把春風吹向維納斯,而春神弗羅娜則在岸上迎接她。洋溢著青春生命的肉體,美麗嬌艷的鮮花,在當時是作為向宗教禁慾主義挑戰的形象。畫面上維納斯臉上掛著淡淡的哀愁,胸中似乎含有不可言傳的、精神的、近乎理想的愛。因此,誕生似乎並不帶來歡樂,反而有點悲劇味道。這個維納斯作為美和愛的化身,有著嚴肅的含義。

㈧ 米開朗基羅的名畫《創造阿當》的詳細介紹!

梵蒂岡 西斯廷教堂藏
【作品賞析】《創造亞當》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壁畫中的重要部分。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里烏斯二世邀他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又中斷。1508年他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禮拜堂屋頂壁畫的任務,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
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分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水》、《挪亞醉酒》。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書信都要置頭頂仰視。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畫中亞當的形象體態健壯,氣魄宏偉,具有強烈的意志與力量,顯示了藝術家在寫實的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時代人深刻的啟示。
《創造亞當》是根據創世紀第二章:「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耶和華在東方立了一個伊甸園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裡。」米開朗基羅為了集中注意力於大神的創造,以及亞當的誕生,便把神和亞當安量在左右兩邊的空中和陸地上。右邊是耶和華大神,飛翔在空中,他左手抱著天使們,右手伸向亞當。亞當全身裸體,躺在左邊的陸地上,一手伸向大神。神與人的手指象接電似的相互交流,這里表現了充滿精力的老人和年輕而美麗的生命的誕生。體現了創造者的權威和被創造者的信心。
《創世紀》
《創世紀》是一幅布滿西斯廷教堂整個天頂的巨大畫幅,200多個男女形象分布在天頂,包括樑柱間的壁面上,背景均是藍色的天空,天頂的中間部分描繪了九幅主題畫,有「上帝區分黑暗與光明」、「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魚與海中動物」、「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墮落與亞當夏娃被逐出樂園」、「諾亞築祭壇」、「洪水」和「諾亞醉酒」。每幅主題畫周圍有十二個各種姿態的裸體像。窗檐的兩邊共有12個壁龕,每個壁龕繪有一位預言者或巫女,他們分別是先知和女先知,間隔地出現在壁龕中,顯現著強烈的性格和意志,充滿著創造力和洞察力。左右八個小三角檔之間是「基督的故事」。四角的四個大三角檔之間繪有「禮拜銅蛇」、「大衛和伊利亞」、「哈曼和以斯帖」、「朱提斯和荷羅非斯」四個聖經故事場面。在三角檔之間的兩道空白壁畫上,還畫著兩對裸體青年。雖然由於建築樑柱的分隔而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畫面,且有相對的獨立性,但是令人驚奇的是整幅巨畫又有著完整的統一性。
在整幅《創世紀》天頂畫中,「創造亞當」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幅畫面。畫的右上方是一位富有智慧的長者,在天使們的簇擁下,飛向亞當;畫的左下角是亞當,他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綠色的小丘上。米開朗琪羅在創作這幅畫時,對原來的故事情節稍稍作了一些改動,他把原來應由上帝將生命的靈魂吹到亞當身上這一情節改變為上帝將手伸向亞當,以與亞當向上帝伸出的手相接。畫面上的亞當似乎剛從睡夢中醒來,抬頭望著主神,身體的上半部也由於主神的到來而微微抬了起來,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色,左手正緩緩地伸向主神,幾乎就要與主神向他伸出的手相接觸,那生命的火花即將要從主神的指尖跳到亞當的指尖。這是創造人類生命最關鍵的一剎那。可是那兩個指頭之間的那麼一丁點兒空隙卻被米開朗琪羅永遠地保留下來了。他讓觀賞者用自己的思維去填補它。在與觀賞者交流這一點上,米開朗琪羅一直是十分聰明的。

附天頂畫的面積是14×38.5m,中部由九個敘事情節組成,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分別為"分開光暗"、"劃分水陸"、"創造日月"、"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出伊甸"、"挪亞祭獻"、"洪水汜濫"和"挪亞醉酒"。繪制的壁柱和飾帶把每幅圖畫分隔開來,藉助立面牆體弧線延伸為假想的建築結構,並在壁柱和飾帶分隔的預留空間繪上了基督家人、十二位先知以及二十個裸體人物和另外四幅聖經故事的畫面。米開朗基羅以自身處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解最終讓西斯庭天頂和創世記言歸一體。
天頂畫分為兩個創作階段,第一階段從1508的冬天至1510年的夏天,第二階段從1511年2月到1512年10月,歷時四年。米開朗基羅把自己封閉在教堂之內,拒絕外界的探視,從腳手架設計到內容安排、從構圖草創到色彩實施全部由他一人掌握完成。居高不下的處境,曲身仰視的姿態,集中的心情,舒展的靈思,一天天慢慢縮小著一塊塊距離,一塊塊慢慢充實一天天的內容。辛苦到達的天界,回過頭去誰也不曾看到過。
兩個創作階段的風格有著時限的差別,構圖和形式越來越簡化。照顧到人們受可視距離限制的生理條件,嚮往立於十八米之下的人們更清晰"天庭"的運動,米開朗基羅減少了畫面中人物的數量和故事的細節,突出了主體的形象並且強調了活動的節奏。西斯庭天頂畫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階段繪制的《創造亞當》。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機器"。
16世紀的文藝復興盛期是歐洲文明的一道分界線,把西方基督教世界分成了中世紀和現代,也把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外圍的影響和自身的調整是自然生成和社會發展的因子。耶路撒冷和雅典的分庭抗禮、人文主義的詰難和基督教文化的對應是西方現代社會結構的注釋,人類沒有理性一次性可以跨越的門檻,信仰基於人類的一顆易受波動的心,"提醒"是每天的功課。
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受惠於古代藝術的新發現和再認識。考古發掘上的成績激發了世人研究古代藝術的熱情;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認識帶動交通業的發展保證了文化溝通的進一步可能;資本意識下的工場手工業經濟的發展促動了以行業分工和市場調節的社會結構的建設:《拉奧孔》等一系列藝術珍品發現於這一時期;哥倫布的探險已經完成;資本主義生產模式已初露萌芽。這里有異教的文化的影響也有基督教文化的因素。正像上帝與亞當互相牽動的手,相握而立。生活是一架靈修操守和機械運轉並置做工的機器。基於此,做工的平等意識是亞當立身的意義。做工即包含了創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決定了職業社會中個人生命創造成分的實現。放棄上帝相攜的手而爭取社會上的諸多平等,包括自由的平等,只能是不平等的惡性循環。文藝復興盛期的藝術活動首先在義大利確立了這樣一個事實:藝術家不再是一個工匠,而是一位創造者,和詩人、智者、朝臣一樣,他們不僅依靠他們的行業技術同時也依靠他們的靈性,人們心目中把藝術家奉為天才的概念由此而生,為以後的職業化社會預設了伏筆。這是一次從歷史上從時間上尋找人類活動動力的革命。同樣,現代藝術的興起是一次從環境中從空間中尋找人類活動動力的革命。現實主義口號的提出是針對人類一貫的烏托邦情結;印象主義是受現代科學技術的精神鼓舞;後期印象主義和立體主義在東方藝術和非洲藝術中得到了啟發;在此之後直至後現代藝術名目繁多的藝術主張則是出於對中心主義的解構: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提出是人們對社會建構的實踐;工業化進程預言技術時代的來臨;回歸自然意味著人們從生活的現實之中而不是從過去的歷史、從局限的地域中尋找為人成立的關系;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對人文理性的張揚表示懷疑。人們從理想的社會模式轉而思考合理的社會結構,對社會結構的關注影響職業的語意構築,平民化的社會進程亦是職業語意的實現,為人的活動都在職業中實現,即"做工包含了創造的基因,做工的平等決定了職業社會中個人生命創造成分的實現。"所以現在人們提出"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口號,其語意在於職業中人不再是一個工匠,同時含有創造的價值,和藝術家一樣。每個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一次創造性實現的平等概念由此而生。創造性重要,創造性的合理保障更重要。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合理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太多的藝術的職業,而是需要太多的職業的藝術。上個世紀的歷史背景緻使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必需重新思考信仰這一人類的課題。從這一課題本身來講,東西方沒有差異,而我們所要做的工作卻要復雜的多。既要指證西方社會中人文主義和基督神性的差異,又要應對社會發展中兩者之間和兩者自身的種種沖突。
繼西斯庭天頂壁畫的二十多年以後,1535年,米開朗基羅隻身一人又完成了另一幅代表作,西斯庭祭壇壁畫《最後的審判》。這幅壁畫覆蓋了這塊面壁上原先由拉裴爾(Raphael)的老師佩魯吉諾(Perugino)繪制的幾幅壁畫,從佩魯吉諾傳世的經典作品《基督把天國的鑰匙交給彼得》來看,這對於我們也是一件值得惋惜的事情,也許佩魯吉諾相信天國的鑰匙既在上帝之手同時也在世人之手,人間會有疏忽,天國會有人類的關懷。《最後的審判》這幅壁畫的實際尺寸是13.7×12.2m,歷時六年。在這幅畫中,基督的動作不在於重申救贖的理論,更在於強調懲罰的信條。基督高揚的右手一如既往地示意把不在生命冊上的亡眾揮入火湖,被揮入火湖的還有死亡和陰間。基督的左手卻不是托起獲救的生靈,而是指向自己軀體上被釘十字架時受槍刺的創傷。米開朗基羅在《創世記》一畫中和《最後的審判》一畫中以上帝手指的動作指證了一個人類過程的寓言。基督誕生是人類新紀元的開端,那個時候上帝死了已既成事實。米開朗基羅執意說破文藝復興仍然是對上帝信仰的問題。
《創世記》兩個創作階段的風格有著時限的差別,米開朗基羅早期作於1503年的一幅板上繪畫作品《聖家族》平和優化的情感、樣式和艷麗鮮明的心境、顏色與其後期繪畫風格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後期繪畫作品中的人物情緒和形式越來越激化沖動,畫家的心情和用色越來越隱晦不明,視域是越來越擴展地觸及事件發生與所在場景或此或彼的聯系:峰起的造型像是在沙灘看大海怎樣涌潮,光彩暗弱的現實是流失的激動,視線下沉的遠方依然是現代的風景。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兩幅壁畫作品應該是1550年繪於梵蒂岡巴奧林納小教堂的《保羅歸宗》和《彼得殉難》。構圖處理仍然是人物眾多的場景展示,表現的焦點還是集中在"歸宗"和"殉難"事件最敏感的瞬間--上帝讓保羅從馬上跌落;人們把彼得在十字上豎起。從米開朗基羅繪畫作品的風格形成和創作走向可看出畫家一生內心世界的張力關系。無論是高揚畫家人文精神的一面還是敘述作者宗教情懷特點都未免過於簡單,無論是指責委託方的苛刻要求還是肯定受託方的人格對應都未免過於抽象。同樣,從畫面的外觀形式分析,米開朗基羅的造型風格既是創造精神的源泉也是矯飾主義的鼻祖,後來的唯美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都可以在此找到理性和感性的出處。況且,就是精神,包括宗教精神和基督性本身即存在著差別,精神更是一個危險的任人弘揚的信號。

㈨ 這張著名的油畫叫什麼名字

米開朗基羅的油畫《創世紀》局部《創造亞當》。

《創世紀》是米開朗基羅畫在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天花板上的壁畫,作品場面宏大,人物刻畫震撼人心,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之一。

創世紀(局部)米開朗琪羅為羅馬西斯廷教堂創作的巨幅天頂畫《創世紀》,人物多達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兩側三個部分。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是米開朗基羅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最大傑作。它分布在該教堂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整個屋頂長36.54米,寬13.14米,平面達480。

《創造亞當》其中《創造亞當》是整個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機器"。亞當慵倦地斜卧在一個山坡下,他健壯的體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襯托出來,充滿著青春的力與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著。他的頭,悲哀中透露著一絲渴望,無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飛騰而來,左臂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臉色不再是發號施令時的威嚴神氣,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態。他的目光注視著亞當:他的第一個創造物。他的手指即將觸到亞當的手指,灌注神明的靈魂。此時,我們注意到亞當不僅使勁地移向他的創造者,而且還使勁地移向夏娃,因為他已看見在上帝左臂庇護下即將誕生的夏娃。我們循著亞當的眼神,也瞥見了那美麗的夏娃,她那雙明亮嫵媚的雙眼正在偷偷斜視地上的亞當。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上,同時描繪出兩個不同層面的情節,完整地再現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義,這是何等高超的繪畫技藝。

㈩ 《創造亞當》的介紹 急啊~~!!!!!!

米開朗基羅 西斯廷天頂畫的一部分
西斯廷天頂畫以聖經《創世記》為主線,繪畫總面積接近600平方米,人物有幾百個。在拱頂上按照它的長矩形(全長40米,寬14米),在中央分割成九個畫面,分別描繪《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與動植物》、《創造水和大地》、《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原罪.逐出樂園》、《諾亞祭獻》、《大洪水》、《諾亞醉酒》等九個主題。周圍再以建築結構等柱壁裝飾,把每個畫面分隔開。並在每一分隔的區域內四角,畫上共二十個裸體青年,再在各區域的四個大框內畫了十二個形體較大的先知與巫女的形象。矩形的兩條長邊上,共有八個三角檔,在檔與檔之間又畫了「基督祖先的故事」,而在矩形兩端的四個大三角檔內,又畫了四個聖經故事:《禮拜銅蛇》、《大衛殺哥利亞》、《哈曼的磔刑》、《朱提斯殺荷羅芬尼斯》,共同組成一首以頌揚人類創造性智慧,贊美人性與人的肉體的美的宏偉的色彩交響曲。其中每一個主題,每一個畫面以及每一個壯美的裸體形象都蘊含著對人生歡樂與創造力量的肯定。
像這樣大規模的壁畫,如此壯觀的天頂畫,畫得又那樣精確、和諧,多彩多姿,並且是出自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一人手筆,這在16世紀以前是不能想像的,它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在整個藝術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天頂畫的裝飾圖案全部繪以建築結構的樣式,這與教堂實際的建築結構取得諧和,因而當人們仰觀整個天頂畫時,它更顯得庄嚴華麗。在主題思想上,米開朗基羅確定所繪人物的內容時,不拘泥於情節的宗教依據,只著重於表現人的本質力量。有的重在表現英雄人物的復雜內心世界,有的為加強先知與女巫的聰慧與睿智因素所有那些作為四角裝飾的裸體形象,則是他的裸體雕像主題的繪畫再現,他們有的是一些民族利益的捍衛者,有的在贊美自身的美,有的是在檢閱巨大的天賦人權。
在《創造亞當》上,左側那個體魄健壯的裸體青年男子,使我們聯想起他那著名的雕像《大衛》,而右側那個點化人類精英的耶和華,一位年長的智者形象,又使我們聯想起他的雕像《摩西像》。他後面由一群天使擁戴著,背景空無一物,象徵廣袤的宇宙空間。這幅宗教畫給人以新的提示,那就是說,創造生命的力量存在於無限的空間,亞當與人類的創造者,在這茫茫的太空中是真正的主宰,他們可以自由地創造一切!當拉斐爾看了這幅巨大的天頂畫之後,不禁感慨地說:「米開朗基羅是用上帝一樣傑出的天賦創造這個藝術世界的!」
據報道,為了搶救天頂壁畫,由詹路易吉.科拉盧西為首的修復小組,利用現代技術,經九年時間,現已修復如初。
*******************************************************************************
西斯廷天頂畫雖然是採用了宗教題材,但是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卻十分明確:通過對人的創造力的神化,來贊揚人的肉體美和精神沒。在《創造日月》里,飛翔的天堂里的耶和華是一個精力飽滿的老年人的形象,他滿懷激情地伸開兩手來創造天體,顯示了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量。在《創造亞當》中米開朗琪羅把賦予人以生命和力量處理成為:由於創世主堅定的意志的感染而使人身上假寐的力量活躍起來。耶和華把手伸出去接觸具有完美而剛健的軀體的亞當的手,這一接觸使亞當具備了生命、力量和意志。對於人類「墮落」的主題,米開朗琪羅也以新的方式進行了處理他要著力表現的不是人的原罪,而是人的獨立自主的感情:他以夏娃大膽地伸手去摘取禁果的構圖表現了人對命運的挑戰。在表現災難的《大洪水》中,藝術家以一個戲劇性的悲劇情節突出強調了人的求生意志。就連穹窿兩側的先知與女巫,藝術家也把他們刻畫為一些充滿生命力與激情的形象:神秘狂熱的以西結,全神貫注的約珥,神采奕奕的伊示雅、熱情奔放的但以理、英勇威武的庫姆女巫、興奮熾烈的特爾斐女巫等等。即使是在天頂畫上起著輔助的裝飾作用的人物,也都是貫穿著形象的情感洋溢的表現力。稱之為奴隸的裸體青年,分布在情節性結構圖的角隅,在這些裸體青年身上,米開朗琪羅體現了無法抑制的歡樂與旺盛的生命力,發揮了造型手法的豐富多彩,使得整個天頂畫充滿了熱情。

閱讀全文

與創造亞當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