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匡衡鑿壁借光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勤奮學習的故事。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❷ 《匡衡鑿壁借光》這個故事,得到什麼啟示
啟示: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克服一切困難也要堅持讀書,創造條件達到目標。要堅持不懈。條件再艱苦並不能成為學習的障礙,缺乏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學習關鍵在於願意學習以及擁有頑強的意志。
外因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名。這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2)匡衡發明的什麼擴展閱讀:
出處: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居家有蠟燭,光線卻照不到他家,匡衡就鑿穿牆壁引來鄰居家的燭光,把書映照著光來讀。同鄉有個大戶叫做文不識,家中富裕,有很多書。於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傭人卻不求得到報酬。
主人對匡衡的舉動感到奇怪,問他,他說:「我希望能夠讀遍主人家的書。」文不識感到驚嘆,就把書借給他。最終(匡衡)成為了大學問家。
❸ 匡衡是什麼家
1、西漢經學家。
2、人物簡介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祖籍東海承(今蒼山蘭陵鎮),至匡衡時,始遷居於山東省鄒城市城關羊下村。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匡衡所住的村莊叫「 匡王村」 (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 匡王村北邊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學的那個村莊叫「 老書房村」 ,母親迎送匡衡上學站過的那塊石頭取名「 望子石」 。匡衡墓,位於山東棗庄嶧城西南14華里。
3、相關軼事
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❹ 匡衡他有什麼成就,急急急
匡衡官至丞相(厲害復)
具體:匡衡制(生卒年不祥),字稚圭,東海丞(今蒼山縣)人。西漢大臣,官至丞相。家貧,當過僱工。少年勤學,「鑿壁偷光」的故事,成為家貧而苦讀的典故。能文學,善說《詩》。終成為經學家。
匡衡 字稚圭,西漢著名經學大師,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匡衡幼年好學,勤奮努力,據《西京雜記》載:「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匡衡讀書不但刻苦勤奮,而且說《詩經》見解獨特。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匡衡任少傅數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在後幾年裡,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❺ 匡衡是什麼人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祖籍東海承(今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匡衡墓,位於山東棗庄嶧城西南14華里,匡談村,即匡衡故里。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❻ 匡衡古代是什麼家
匡衡,字稚圭,西漢後期人,生卒年不詳,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跡名世,祖籍東海郡丞邑(今蘭陵縣魯城鎮匡王村),「早年求學中遷居鄒邑(今鄒城市)羊下村」(據朱承命修《鄒縣志》)。
其「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這就是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兩千年來盛傳不衰。匡衡青少年時期除了「庸作以供資用」,把得到的報酬買書買筆等學慣用具外,史籍還記載,他還經常到書簡收藏者那裡去勞作而不取報酬,只是將借書作為交換條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讀,因而成為一代經學大師。
❼ 匡衡的故事是什麼
西漢時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學識淵博、清正廉潔。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但是他特別渴望讀書求知,每天幫父母幹完活都會去私塾門口聽先生講課。
「那個窮小子匡衡又來偷聽我們上課了。」「文大郎,他不是你們家的鄰居嗎?」「匡衡,送你個蘋果。」文大郎把蘋果砸到匡衡的頭上,哈哈大笑的走開了。這時先生走過來,說:「匡衡,你又來了。」匡衡說:「是的先生,我很想學習。請問先生,是不是聽了您講的這些書,我就能學會所有的知識了呢?」
「不不不,這些書只是茫茫書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為真正有用的人,必須博覽群書,做到胸中有文章。難得你這么好學,你每天都可以從我這拿走一本書,回家要好好地讀,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就來問我。」
「真的!謝謝先生。」「跟我來吧,我帶你去書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爺抓個正著,「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書背會了嗎?背不對看我怎麼收拾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莫我肯顧。逝……逝將去女。」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只見騎著牛的匡衡嘴裡振振有詞的從家門口路過。
文老爺看著匡衡,生氣地對大郎說:「你聽聽你聽聽,樂國樂國人家都背下來了,你真給我丟臉。今晚關你禁閉,背不熟別睡覺了!」匡衡回到家高興地說:「媽媽,先生借我的書。」匡衡母親看著微弱的光,「看不見就明天再讀吧!」
「啊?要是咱家有蠟燭就好了。」這時匡衡看見牆上透過一束光線,「亮是亮,可惜太細了,我來把它鑿大些。太好了,光線好像大了一些,可是還是有點小,再鑿大一些。哐哐哐,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書的大郎聽見「哐哐哐」鑿牆的聲音,本來心裡很害怕,突然發現牆上出現了一個大洞:「有有有賊呀,有賊。」文老爺聞聲趕來:「好哇,在我們家牆上鑿洞,想搶偷東西呀?小小年紀就學做賊,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賊,我,我只是想看書。」文老爺聽後,說:「給我看看可以嗎?」文老爺拿起書透過那一束光線,又說道:「真是一個好學之人哪!這樣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後你就到我家裡和大郎一起讀書吧!」從此以後,大郎和匡衡一起學習。
(7)匡衡發明的什麼擴展閱讀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❽ 匡衡是什麼學家
匡衡是西漢經學家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今蘭陵縣蘭陵鎮)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匡衡所住的村莊叫「 匡王村」 (位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魯城鎮), 匡王村北邊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學的那個村莊叫「 老書房村」 ,母親迎送匡衡上學站過的那塊石頭取名「 望子石」 。匡衡墓,位於山東棗庄嶧城西南14華里。
詳見:http://ke..com/link?url=u_uVeQzqkREEdtRNRscNkQpLVK_2Um36hqM6dcx3kKTNaLdQAbEpwP_tj_s02QSNg5f-Zst6GYUcozwb8ipWFa
❾ 匡衡有什麼故事
◎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西京雜記》
譯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
【注釋】
逮:到,及。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穿壁:在牆上找洞。
邑人:謂同縣的人。古時「縣」通稱為「邑」。
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文不識:姓文名不識。
與:幫助。
佣作:做僱工辛勤勞作。
償:值,指報酬(回報)。
怪:感到奇怪。
資:出資。
大學:很大的學問。
【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❿ 《匡衡的故事》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匡衡的故事》講述內容:
1、匡衡打短工借書看.表現了他嗜書如命的品質.
2、匡衡擠出時間看書.表現了他愛好讀書的品質.
3、匡衡鑿壁偷光看書.表現了他克服困難讀書的品質.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鑿壁偷光的翻譯: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想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並不要報酬。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