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創造性思維 它在科學認識中有哪些意義
創造性思維就是任意性思維。大腦里的「記憶分子」或形象、過程、語詞、概念並不具有它們所代表或對應的外界事物的屬性、性質。因為不具有固有的性質,所以才能任意組合。創造性思維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後才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
1創造性思維往往與創造活動相聯系。就是說,人們總是在產生了某種創造性活動的動機和慾望,或者在某種創造性活動進行過程中,才可能發生創造性思維。
2創造性思維的突出特徵是它的獨創性。這種獨創性特徵表現為:一是思維的獨立性,二是思維的發散性,三是思維結果的新穎性。
3創造性思維寓於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之中。創造性思維和再現性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思維類型的不同的劃分。正因為如此,創造性思維並不是脫離於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之外的別的東西,雖然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並不一定就是創造性思維,但創造性思維又是寓於這兩種思維之中的。
4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辯證統一。非邏輯思維主要包括了想像、幻想、聯想、直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的形式,這些思維形式常常顯示出驚人的創造性。但這些非邏輯思維所獲得的發現,還必須經過邏輯思維來證明。在一項創造性活動中,完整的創造性思維往往既離不開非邏輯思維,也離不開邏輯思維,是在這兩種思維的辯證運動中完成的。
5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的辯證統一。發散思維因為具有多端性、靈活性、精細性和新穎性的特點,所以它表現出很大的創造性。但作為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又離不開輻合思維。如果沒有輻合思維,思維只是漫無邊際地發散,盡管其中有正確的、新穎的答案,也會因為不能集中而尋找不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這兩種思維總是互為前提,交互進行的。
Ⅱ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像能力
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影響創造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想像力。想像的主要方式是聯想和幻想。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可以運用類比法、提示法、突發奇想法等實現。
關鍵詞:想像 幻想 聯想 創造力
素質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即學生走向社會後在某一領域有所創新或對現有的工具有所改進,使個人對社會有所貢獻。決定一個人此種創造能力大小的前提因素很多,而想像力是否豐富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很難想像,一個缺乏想像力的人會有較大的發明創造。而一個人想像能力的大小又與幼年所受教育有直接的聯系。所以素質教育應重視學生想像能力的培養,以便增強學生將來的創造能力。
心理學認為,想像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對於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像出它的具體形象,其主要方式是聯想和幻想。
聯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和事物,是由眼前所感知的事物回想或延伸想到其他事物。聯想不是記憶表象的簡單連接,而是表象群的創造性的重新組合,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黑格爾說:「如果談到本領,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黑格爾所說的想像便是聯想。聯想的依據是事物的相似或近似之處,如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修辭手法「比興」便是。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彼物與此物之所以能構成比,是因為二者有相似之處,而相似之處恰是通過聯想找到的,沒有聯想,眼見著此物也想不起不在眼前的彼物。興者,先言他物引起所誦之詞,他物與所敘之事相似與相近,同樣是運用聯想工具找到的。
幻想則是以社會和個人的想像和願望為依據,對還沒有實現的事物有所想像,是構想出現實中不曾有的甚至不可能有的東西,比聯想有較大的自由。如人類早期曾幻想著像鳥一樣在天上飛(飛機),像魚一樣在水中游(輪船),能一個斤斗十萬八千里(孫悟空),能永遠健康(長生不老)。
在人的想像思維中,聯想的同時也在幻想,幻想的同時也在聯想,二者不可區分,共同構成了想像,既幻想、聯想出事物的外部表象,又想像出事物的本質規律。高爾基說:「想像在其本質上是對世界的思維。」這種思維形式,有感性的思維成份,也有理性思維因素。
在科學思維中,想像起輔助作用,科學家用想像來推測研究對象的性質,來猜測人類尚未達到的領域。科學真理的發現是收集現象,在眾多現象的基礎上推測、聯想形成假說,從而接近真理的過程。如魯班受竹葉邊細齒的啟發,發明了鋸;魏格納面對醫院牆上的世界地圖,提出了板塊漂移學說;門捷列夫用自己創造的元素周期表推測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性質……
在形象思維中,想像是藝術創作的關鍵之一。藝術家要設身處地地展開想像,甚至把自己想像成表示的對象加以體驗,不是對生活現象簡單記憶的表現,而是把握生活本質規律的基礎上通過想像的途徑,創造出比生活更具有表現力、更能體現出生活本質規律的生動的藝術形象。比如明代戲曲湯顯祖的《牡丹亭》,在一種夢幻一般的情境中,表現了少女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之間為情而死、為情而生的愛情故事。這種故事情節如果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顯然是缺乏生活真實性的。但正是依靠豐富的瑰麗的想像能力,才造就了這部輝煌的藝術作品。
創造性想像是更加獨立更加新穎的一種想像,如中國古代文學中由月的陰晴圓缺聯想到人的悲歡離合,由朝陽聯想到少年,由夕陽聯想到老年,由落日聯想到死亡,由秋聯想到人的成熟、衰老,由葉落聯想到生命的消失,由歸雁聯想到思念,由楊柳聯想到送別,由兵器聯想到戰爭……
人類社會早期,人與自然的矛盾中,自然力量過於強大,處處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為了增強人類戰勝自然的信心,首先必須在心理上戰勝了自然,先哲們便藉助想像,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於是產生了原始神話和傳說:因乾旱而產生了後羿射日,因地震而產生了女媧補天,因水災而產生了大禹治水,誇父逐日則是對地球引力的挑戰,而那位盜天火給人間以光明和溫暖的普羅米修斯則是贊美了人類發明火的偉大功績……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想像視為跨越時(思載千載)空(視通萬里)的思想與形象的統一體(神與物游)。
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人權思想,將人從神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自由民主思想喚醒了人的想像意識,因而帶來了科學的大發展和文藝復興的藝術高潮,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巨人。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放眼世界,外界信息的湧入,解放了思想,增強了活力,不僅是經濟的解放也是民族精神的解放,從而發展了民族的想像力,增強了民族的創造力。
中國漢字的特點是象形,當初定型後,對書寫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筆畫順序不能亂,一點一橫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否則視為錯誤。而目前父母們望子成龍心切,早早讓孩子識字,嚴重阻礙了孩子們想像力的培養,不利於將來創造能力發揮。而應試教育要學生們讀死書,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創造力嚴重缺乏。為改變現狀,必須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用類比思考法,既將眾多的事物聯系起來,從它們的相似中突出某一個或幾個特點,即讓學生尋找相似的東西,在此過程老師可先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如:讓學生把想到的圓的東西說出來,開始學生不一定能說好,但老師可以先說出許多圓的東西,如車輪、碗、硬幣等,接著讓學生繼續說出其他圓的東西。這樣通過這些例子,學生在進行相似訓練時,不僅能趣味盎然,而且在游戲中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二是提示法。進行相似想像教育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因此可以採取適當提示的方法並不斷地加以鼓勵,使學生不斷開拓思路。如問學生:「蘋果和橘子這兩樣東西有哪些相似之處?」當學生說出它們是吃的、有皮、帶甜味等幾種相似之處後,再深下去得老師鼓勵它們:說的對,你可以想到它們都有籽、都有營養等。通過提示還可以再說出相似之處來。這樣不斷地提示和鼓勵,學生的腦子可以不斷地馳騁聯想,從而得到極為有益的鍛煉。
三是突發奇想法。心理學專家認為,相似想像的跨距愈大,其創造思維的成份也愈大。因此,應當鼓勵學生突發奇想,引導學生追求與眾不同、新穎的、獨特的答案,即使答案中存在問題也應鼓勵,而不放棄或否定,如此長期靈活地運用,才能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了想像力便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潛力,這對於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和終身學習都有著重要意義。
Ⅲ 創造力和創新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它是知識、智力、能力及優良的個性品質等復雜多因素綜合優化構成的。
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生產或採用、同化和開發一種增值新產品;更新和擴大產品、服務和市場;發展新的生產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2、創造力指的是在零基礎上,進行發明製造生產的能力,比如中國的核工業。創新則是在一定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更高層次技術更新和升級,比如當下人們關注的企業轉型。
3、創造力是一種能力,而創新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
(3)創造性才能它們的性質用途與培養擴展閱讀: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Ⅳ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一、創造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創造力呢?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力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語文教學中的作文訓練就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的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精力的高度集中。說到創造力,我們很容易把它與智力活動聯系起來,但是創造力絕不僅僅是智力活動,它不僅表現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而且是一種追求創新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善於把握機會的敏銳性,是一種積極改變自己並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不過創造力較強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是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備卓越的創造力。
二、 多方位的培養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新的先導,是成功的起點。為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用興趣來吸引學生自己去探索創造,從而使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寓言、詩歌、民謠、音樂、漫畫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融入教學之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從而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和萌動的創新意識。
如何開發學生的創造力,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學生的興趣,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著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覺自願去學,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學習的主人是學生,不要用標准答案來規范學生的思維,而應該從多角度多方面來啟發學生的思維,對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很新很怪的想法,不要用對錯來分析,而應該鼓勵學生對同一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見解,特別是語文教學中,很多主觀問題就應該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去分析,從而得出多種答案,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三、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創新是人的本質特徵,創新能力並不是少數傑出人的專利,而是每個正常人都具有的潛在品格,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相當一部分教師喜歡代替學生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學生的創新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要善於寓教於動,寓教於樂,發揮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首先要尊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和觀點。其次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從事一些具體創造性的活動,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機會。再次,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如抽象邏輯思維和具體的形象思維的培養。最後,鼓勵首創性允許學生在自由探索和實踐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或看法。從而使學生沖破「標准答案」的樊籬,能夠用心讀書,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發現。
四、 憑借語文教學中的創造性的因素,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創造力的核心就是創造性思維,其中發散性思維,形象性思維和直覺思維更是創造性思維中最高有創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思維的策略,以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呢?
a) 教學中運用發散性思維方式提問
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是促進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最直接的手段,因為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教師他問的種類不同,對學生的思維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同的,那麼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提問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我認為運用發散性提問方式,要求學生盡可能產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運用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呢?」,「還有什麼新的見解?」「如果……,那麼會怎麼樣呢?」等,重在啟發學生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維操作,對思維進行求異,引導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九年級上冊第13課《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文章的一開始就是列出一組四個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讓學生從其中找出一個性質與其他三個不同的圖形。對於上面的問題,你是怎麼回答的呢?要是你選擇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對了。因為圖形b是唯一一個僅由直線構成的圖形。這時老師就應該啟發學生:「我們看看是否還可以選擇其他的答案?」經老師這么一問,學生就會再次去認真觀察圖形,分析它們的特徵,並進一步進行思考,從而得出選擇c也可以。因為非對稱圖形只有c一個,所以會被認為和其他圖形不同。確實如此,這也是正確答案。答a也可以。因為a是唯一沒有角的圖形。那麼,d又怎麼樣呢?這是唯一一個由直線與曲線構成的圖形,因此d也是正確的。總而言之,也就是說,由於我們看圖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答案也是多樣的。教師只有在自己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好上課提問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Ⅳ 論述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一、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領域基本為傳統智力理論所統領。傳統智力理論,以心理測量學為基礎,認為智力由因素構成,通過因素分析可以探索這些因素,進而認識智力的內核。許多頗有影響力的智力理論,比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瑟斯頓的群因素論、吉爾福德三維結構的多因素理論、卡特爾的三層智力理論等,都從屬於這一理論陣營。
(一)傳統智力理論
1.智力二因論 即人類智力包括兩種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認為人類智力的個別差異,既表現在一般因素,也表現在特殊因素上。兩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並不一定的。
卡特爾將智力分為流動智力和晶體智力。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等人,根據智力的不同功能,將智力劃分為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人不依賴於文化和知識背景而對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識整合力、思維的敏捷性等。晶體智力則是指人後天習得的能力,與文化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關,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等。從時間上看,流體智力在人的成年期達到高峰後,就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體智力自成年後不但不減退,反而會上升。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提出二因素說,他將人類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稱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動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稱S因素,是在某種特殊的智力活動中所必備的因素。二者相互聯系,完成任何作業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結合。
2.智力群因論 塞斯頓認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的組合。認為人類智力由七種基本能力組合而成。。他認為,智力包括七種彼此獨立的心理能力,即語詞理解(V)、語詞流暢(W)、推理能力(R)、計數能力(N)、機械記憶能力(M)、空間能力(S)和知覺速度(P)。瑟斯頓為此設計了智力測驗來測量這七種因素,測驗結果與他原來認為各種智力因素之間彼此無關的設想相反,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3.智力結構論 布爾福特認為智力結構包括三類事件:①引起 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的內容;②進行思維的心理活動,決定思維的運作;③整理思維的結果,獲致思維的產物。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的第一個維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動過程,包括認知、記憶、分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5個因素;第二個維度是內容,即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4個因素;第三個維度是產品,即智力活動的結果,包括單元、門類、關系、系統、轉換、蘊含6個因素。把這3個變項組合起來,會得到4×5×6=120種不同的智力因素。吉爾福特把這些構想設計成立方體模型,共有120個立體方塊,每一立方塊代表一種獨特的智力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智力由七種(後來發展為九種)獨立成分或模塊構成,分別是:語言的、邏輯一數學的、音樂的、空間的、身體一運動的、人際關系的、反省的、(自然主義者、精神性/存在主義的)。加德納強調,這九種都是各自獨立的、不同類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種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種智力代表了以大腦為基礎的一個能力的模塊,這也是加德納和傳統智力理論的一個根本區別。
加德納認為傳統上根據智力測驗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官化到適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他認為至少包括七種不同智力:語文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納智力理論的創新在於突破了傳統的智力范疇,提出了多維智力的理念,並相應引發了人們對教育、人才、智力開發、教育評價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經生理學證據,又不忽視社會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論更具說服力。因此,其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三)成功智力理論
由斯騰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論,他認為智力是適應、選擇和塑造環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該理論由三個子理論:背景子理論、經驗子理論、成分子理論構成。斯騰伯格認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釋現實社會中的人類智力,因此,1996年斯騰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更具實用和現實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論(又稱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論),強調智力不應僅僅涉及學業,更應指向真實世界的成功。
他認為成功智力有四個關鍵元素:(1)應在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內,按照個人的標准,根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義智力;(2)個體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賴於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彌補自己的不足;(3)成功是通過分析、創造和實踐三方面智力的平衡獲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進行分析、評價、判斷或比較和對照的能力,也是傳統智力測驗測量的能力,創造性智力是面對新任務、新情境產生新觀念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把經驗應用於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為了實現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傳統智力所強調的對環境的適應。斯騰伯格還強調,成功智力的基礎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一)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問題是這樣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包含四個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識技能③障礙④方法WT解決是指對WT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概念或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
問題解決是一種以目標定向的搜尋問題空間的認知過程。其中原有知識經驗和當前問題的組成成分必須重新改組、轉換或聯合,才能達到既定目標。
這一定義包含四個要點:1.問題解決是以目標定向的,無目標的幻想不算問題解決;
2.問題解決是在頭腦內或認知系統內進行的,只能通過解題者的行為才能推測它的存在,如用繩打結不算問題解決,只是一種技能;
3.解決活動包括一系列心理運動算,如回憶朋友電話號碼太簡單也不是;
4.問題解決是個人化的,對這個人不是問題可能對另一個人是。
(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理解和表徵問題,尋求解答的方案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對結果進行檢驗。
1.理解和表徵問題階段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識別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2.尋求解答階段
在尋求解答時,可能存在這樣兩種一般的途徑:演算法式和啟發式。
(1)演算法式
一個演算法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採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圖,存在一種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2)啟發式
所謂啟發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試圖去解決問題。這種一般的策略可能會導致一個正確的答案。常用的啟發式方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法:將目標劃分程序多子目標,將問題劃分成許多自問題尋找解決每一個字問題的方法。
逆向反推法:從目標開始,退回到未解決的最初問題,這種方法對解決幾何證明題又是非常有效。
爬山法:基本思想就是先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選取與起點鄰近的未被訪問過的任意一點,向目標方向移動,逐步逼近目標。
類比思維:當你面對某種問題情景時,你可以運用類比思維,先尋求與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
4.評價結果階段
三、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是很多的,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有關的知識經驗是影響問題解決的個人因素,如果個體有與問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則可以促進問題的表徵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
(二)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個體的智力水平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極重要的因素。因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響著問題解決,也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動機是促使人問題解決的動力因素,對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有重要影響。動機的性質和動機的強度會影響問題解決的進程
(三)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問題情境是指呈現問題的客觀情境(刺激模式)。問題情境對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影響。
1.情境中物體和事物的空間排列不同,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2.問題情境中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3.問題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實太少或太多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問題。
表徵是問題解決的一個中心環節,它說明問題在頭腦中是如何表現的。問題表徵反映著對於問題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問題情境中如何抽取有關信息,包括目標是什麼、目標和當前狀態的關系,可能運用的運算元有哪些等。問題表徵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它直接影響問題解決。如果不能恰當地進行問題表徵,在一個錯誤的問題空間搜索,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
(四)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准備狀態。它在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易於以慣用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傾向。定勢在問題解決中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當問題情境不變時,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當問題情境發生了變化,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消極影響,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對於電吹風,一般人只認為它是吹頭用的,其實它還有多種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跡等的烘乾器;磚,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建築,然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當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著影響人的思維,不利於新假設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實驗:如讓被試把三支點燃的蠟燭,沿著與木板牆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牆上。發給被試的材料是三支蠟燭、三個紙盒、幾根火柴、幾個圖釘。把發給第一組的所有材料分別裝進三個紙盒裡,而發給第二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個紙盒之外。結果是:第二組有86%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第一組只有41%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為什麼第一組被試的成績不如第二組被試呢?原因在於第一組被試一開始就把紙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裝東西的容器,而沒有看到紙盒還有當燭台用的功能,所以沒能順利解決問題。第二組被試一開始就沒有把紙盒看成僅僅是裝東西的容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想到了當燭台用,所以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五)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原型啟發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其中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叫做原型。作為原型的事物或現象多種多樣,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
當一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解決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暫時停下來去做別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他可能會忽然想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
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
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有效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知識傳授中,不僅要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視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程序性知識對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訴學生「是什麼」的同時,關鍵要教會學生「為什麼」和「怎樣做」,使他們獲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麼」的產生式系統。
(二)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
問題解決需要一個過程,掌握問題解決的基本程序有利於問題解決。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通用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思維策略,會有效提高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問題展開全面分析,並使他們搞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及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以達到深刻地識別問題的目的。通過這種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問題解決中得以發揮。
(四)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幫助學生習得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培養學生問題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啟發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因為一般的啟發式策略能適用於較廣的范圍和領域,並可以轉化為具體學科的思維方法。經常採用的啟發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聯想法、簡化計劃法等等。
五、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的基本概念
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有兩種理解方式:其一,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已有經驗,突破習慣的限制,形成嶄新產品的心理過程;其二,指不受成規限制,能靈活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這兩種理解的共同之點是把創造性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不同之點是前者視創造性為一種思維過程,後者則視之為一種思維能力。因此,心理學上各有側重的兩個方面,一是側重研究創造性思維,旨在了解創造是個怎樣的過程;一是側重研究創造力,旨在了解創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二)創造性的基本結構
包括創造力和創造性人格兩個部分,前者指的是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在能力方面的特徵,而創造性人格主要指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於氣質和性格方面的特徵,它們是完成創造活動必不可少的兩種因素。根據創造性的內容,創造性的基本結構可以說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意識、創造人格、創造性思維、創造方法。
1.創造意識及其培養措施
創造意識就是指一個人想不想創造,這不僅會影響到他的創造動機的強弱,而且會影響到他的創造能力的發揮。一般來說,沒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創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養創造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2.創造人格的培養
創造人格,是個體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創造人格的訓練,即在於培養讓個體形成有利於創造的各種人格品質,包括強烈的創造動機、濃厚的創造興趣、積極的創造情緒和堅強的創造意志,使之成為一個具有高創造性的人。
學生創造興趣的培養,包括培養對各種事物的廣泛持久而有中心的興趣;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究心理;培養成鑽研興趣和創新興趣等。
學生創造情緒的培養,包括培養對生活、對創造充滿熱情,保持愉快的情緒;培養對創造美的真心感受,讓情感在創造中升華;培養對創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輕易放棄創造,不輕易對創造失望等。
學生創造意志的培養,包括要樹立為科學而獻身的崇高思想;培養知難而進的膽略;培養在創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3.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辯證性訓練等。較有代表性的訓練方法有:
(1)頭腦風暴法又叫智力激勵法,由奧斯本於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體討論或一組人員運用開會的方式進行,鼓勵參加者盡可能多盡可能快提出各種各樣的、異想天開的設想或觀點,相互啟迪,激發靈感,從而引起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映,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2)直覺思維訓練與頭腦體操法。直覺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不經過明顯的中間推理過程,就能得出結論。「頭腦體操」即是一種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方法。頭腦體操,即當問題出來,馬上憑直覺去想到一個正確答案。此時,問題解決者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4.創造方法是指人們在創造活動過程中運用創造的具體思維方法和創造技能,創造方法的訓練可以誘發個體的潛在創造性。目前人們常用的創造方法有類比模擬法、聚焦發明法、設問探究法、列舉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1)類比模擬法
類比是用發明創造的客體與某一事物進行類比對照,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發,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
(2)聚焦發明法的訓練
聚焦發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問題為中心焦點,然後分析這一事物或問題的周圍環境,由此得到啟發,進行強制聯想——盡可能將周圍的事物與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創造出新事物。
(3)設問探究法
設問探究法是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提出問題而引起人們的創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設想的一種方法。它對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4)列舉法
列舉法是將研究對象的特點、缺點、希望點羅列出來,發現規律,提出改進措施,形成一定獨創性的一種方法。
(5)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概念,或者某一領域的技術發明和方法應用於其他學科和領域,以期取得新的發明和創造的方法。
(6)逆向求索法
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運用,它是從已有的事物、現象的相反功能、狀態、位置、方向、方式、順序等方面進行反習慣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創新的一種方法。
(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1.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學與教的環境;
2.培養好奇心、激發求知慾;
3.鼓勵青少年的獨創;
4.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5.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
6.培養創造性的個性;
7.鼓勵在實踐中解放思想
Ⅵ 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1、用「求異」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事物
也就是,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多去有意識的關注客觀事物的不同性與特殊性。不拘泥於常規,不輕信權威,以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和現象。
2、有意識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
如果把傳統觀念、常規經驗、權威言論當作金科玉律,常常會阻礙我們創新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面對新的問題或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習慣於沿著前輩或自己長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而應從相反的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用發散性的思維看待和分析問題
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其過程是從某一點出發,任意發散,既無一定方向,也無一定范圍。
發散性思維能夠產生眾多的可供選擇的方案、辦法及建議,能提出一些獨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見解,使一些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
4、主動地、有效地運用聯想
聯想是在創新思考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較容易見到成效。我們常說的「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聯想中的「經驗聯想」。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是人們能夠採用聯想的客觀基礎,因此聯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關系,主動的、積極地、有意識的去思考他們之間聯系。
5、學會整合,宏觀的去看待
我們很多人擅長的是「就事論事」,或者說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思維往往會被局限在某個片區內。整合就是把對事物各個側面、部分和屬性的認識統一為一個整體,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方法。
當然,整合不是把事物各個部分、側面和屬性的認識,隨意地、主觀地拼湊在一起,也不是機械地相加,而是按它們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把整個事物在思維中再現出來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