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制度發明

制度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9 04:39:57

Ⅰ 中國人發明的什麼制度,但被歐美人學去後,中國反而要向他們學習

中國發明的但被歐美人學去後,中國反而要向他們學習的制度指的是科舉制度。歐美國家學習到科舉制度後,又結合了當時的工業革命發展和社會需求現狀,豐富了考試內容、目的和考試方式,考試內容例如知識結構和心理素質,考試目的比如說實用技能,考試方式指的是口試和面試等等,比之科舉選人要更加完善和科學。

江南某貢院

但是,發展到後期的科舉制度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例如八股文,嚴格要求文體的內容和思想,大大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也在古代社會中形成了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的扭曲價值觀,更是在後來的政權統治下形成了很嚴重的官場腐敗風氣,和珅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Ⅱ 地方政策上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明指什麼制度

地方上政策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明應該指的是郡縣制度。

Ⅲ 現代考試制度是誰發明的

當然不能跟你說楊廣,因為不是楊廣,而是楊廣他爹楊堅。

Ⅳ 為什麼說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呢

隋朝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一位很有影響的皇帝,但他對中國民族史的走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的貢獻之一是推翻了當時胡人在中國北方建立的政權,恢復了中華民族的獨立權利,隨後派兵南下,統一並建立了當時世界級的強大帝國。

他對中華民族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他具備了開拓帝王人才市場的能力,並為朝廷引進了一套優秀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民國前的清末。

Ⅳ 星期制度是那裡發明的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來源:國際周易網 16:36:03 iqing.net}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來源:國際周易網 16:36:03 iqing.net}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習慣上認為星期一是開始時間(某些地區也有把星期日作為一周開始的觀念)。

Ⅵ 爵位制度到底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
唐代杜佑《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但此事無實物資料證實。
周代,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國等置執圭、執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對封邑也可以行使統治權、唯受命於諸侯。
諸侯源自分封制,最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
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5年。
當時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封國的面積大小不一,封國國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諸侯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在英國五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

Ⅶ 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科舉制,究竟有何獨特魅力

科舉制度極大地促進了階級流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矛盾。同時,由於科舉制的存在,也就給了有志和各種能人有了上升的渠道,能夠給統治者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進一步促行政發展,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而由於科舉制地不斷發展,也就直接導致了官員文化水平地直接提高,也只是因為他們需要經過多重考試,所以經過選拔後的人才也就很優秀了,這些人在平時的政務處理中也能夠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促進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Ⅷ 科舉制度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制度發明,它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科舉制度的獨特魅力在於它擴大了天下學子入朝為官的道路,並且這種制度有利於朝廷選納人才讓天下的寒門學子都有機會入朝為官。

綜上所述,科舉制的存在對中國歷史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在科舉制的影響下,寒門子弟對於世家大族的畏懼變弱了,讓朝廷對天下的把控力變強。並且它拓寬了寒門子弟入朝為官的道路。

Ⅸ 制度怎麼起源

「古代」早已流逝,時間女神留給我們的只是殘缺的歷史碎片,而且有待於考古的發現。我們只能假設:中國特有的人種和自然地理環境、農耕的生產方式和彈性的所有制、家庭式的交往方式和習慣、獨有的文化宗教意識等互動的因素偶然混合並產生「生化反應」催生了中國傳統制度。

1、從採集植物的方式向定居農耕方式的漫長轉變。考古學證明人類有別於動物至少已有上百萬年的歷史。中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和陝西藍田猿人就有幾十萬年至上百萬年的歷史。早期人類服從於霍布斯的「叢林規則」,在無法權的「公有」土地上靠獵取動物和採集植物謀生。可以想像,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某段支流的一支「群落」即我們的祖先是由森林中採食植物的類似於猿猴的猿人演變而來。我們的祖先以採集植物為主,當然也進行捕魚和狩獵,但這當作「副業」和防衛的需要。[25]由於長期以食植物為主以肉食動物為輔,尤其是火的發明後的「熟吃」,這支人類部落——即我們的祖先在身體上和智能上逐漸與食肉為主的其它民族相區別,比如體格普遍較矮小、較少的體毛和較靈巧的四肢以及對植物和氣象的興趣等等,這與食肉民族的多毛健壯高大的體格形成鮮明反差(當然,也可能與種族有關)。從以往留下的古籍和傳說也可推斷出我們的祖先是從採集植物為主的謀生方式演化而來的。一般來說,採集民族主要與植物打交道,崇拜山林天地和崇拜祖宗。與此相反,捕獵民族時刻需要同各種猛獸進行血腥而壯烈的搏鬥,自然產生出動天地泣鬼神的氣概和對神的崇拜。

正如啟良指出,「翻開一部人類史,不難發現,世界各地都有神權祭拜,而唯獨中國的漢民族沒有這種文化現象」。中國缺乏遠古動人的「神權崇拜」的神話而留下多半與農業相關的民間傳說反證了其食「草」民族的特點。與此相反,希臘神話「崇尚的是力量」,是翻江倒海和血流成河的壯烈廝殺,是酒神和日神的英雄崇拜。這正是經歷過狩獵時代的民族與毒蛇猛獸驚心動魄的廝殺而留下的血的記憶。我們的祖先更多的是「道德崇拜」和對高人先知先覺的贊嘆,如對堯、舜、禹、神農氏、伏羲等「道德高人的崇拜」。當然我們也有傳說中的「英雄」,但卻與農業生計和爭奪王位的戰爭有關,如為消除異常炎熱乾旱的「後羿射日」;再如被作為篡位和反面教材的「共工觸不周山」等等。中國的某些古籍也可證明我們是「草」食民族。《韓非子?五蠢》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號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號之燧人氏」。傳說中的神農氏「嘗百草」、「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等等。不論這些記載和傳說是否神化,但從側面證實我們的祖先是「草食為主」的民族,並從採集植物向農耕定居發展而來。

可以推斷,由於無產許可權制的無效率的公共「濫采濫伐」使自然果實大規模減少,或由於自然環境的惡化帶來自然的果實減少,迫使我們的祖先從採集為主逐漸轉向農耕定居為主的謀生道路上來。這在當初也許是個偶然的行為,如吃剩的植物種子遺留土地而後長出了果實,但卻引起了革命性的後果。「從狩獵和採集向定居農業這個轉變,考古學家V?戈登?蔡爾德稱之為新石器革命,這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進程,大大加速了學習過程,這可以用來解釋人類超常發展的原因。所謂超常發展是指人類編年史上那種10分鍾的發展相當於以前23小時50分鍾的發展」。[29]這種轉變也許發生在公元前1萬年至6000年前後。盡管在新石器時期,農牧業文明在華夏的土地上到處開花,既有聚集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又有散落在南方的其它農耕民族,現有的考古發現的文化遺址就達7000多處,但是也有開花沒有結果的,其中不少的部落已被殘酷的生存競爭所淘汰或自生自滅,一些部落長期停滯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之中,唯獨起源於北方黃河流域的一支叫「華夏集團」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發展的主流,並在往後不斷擴展的歲月中兼收並蓄其它文化而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

閱讀全文

與制度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