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炸葯是誰發明的
炸葯源於我國,具體發明者已無證可考,現代意義上的炸葯是瑞典化學獎諾貝爾發明的。具體發展歷程如下:
1、至遲在唐代,我國已發明火葯(黑色炸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葯。
2、宋代,黑色炸葯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
3、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葯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葯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
4、1846年,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葯,但使用極不安全。
5、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
6、1865年,諾貝爾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葯等高級炸葯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葯,硅藻土炸葯。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
7、約10年後,諾貝爾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級的炸葯的研製從未間斷,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雷汞發明人擴展閱讀
諾貝爾關於炸葯的科研成就如下: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葯發明的專利權。
1865年,他多次實驗,反復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葯的專利。
1866年,製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並且像粘土一樣軟硬適中的「矽藻土炸葯」,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
1867年,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
1888年,發明了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葯的無煙炸葯,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葯。
1896年,取得開有細孔的玻璃制壓榨噴嘴的專利,發明對紡織工業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除了炸葯,諾貝爾對於使用硝化甘油的導火線、無聲槍炮、金屬的硬化處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彈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裝備極其安全性、救助海難用火箭等,都獲有理論與實際的成就;他在人造橡膠、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纖維素為基礎製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寶石等方面的實驗研究都有創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炸葯、
網路—諾貝爾
Ⅱ 雷管的發明者是誰
雷管是由諾貝抄爾於1865年發明襲的。
雷管是爆破工程的主要起爆材料,它的作用是產生起爆能來引爆各種炸葯及導爆索、傳爆管。雷管 分為火雷管和電雷管兩種。煤礦井下放灮均採用電雷管。電雷管分為瞬發電雷管和延期電雷管。而延期電雷管又分為秒延期電雷管和毫秒延期電雷管。
彈葯、炸葯包等的發火裝置。一般用雷汞等容易發火的化學葯品裝在金屬管里製成。
Ⅲ 雷酸汞引爆裝置是誰發明的
1862年,諾貝爾幫助父親研製高規格的硝化甘油。他反復進行試驗,尋找引爆硝化甘油專的方法。諾貝爾先將少屬量硝化甘油放入玻璃管中,塞緊管口,再將玻璃管放到裝滿火葯的金屬管中,將兩個管口封死,其中一個管口內插有導火管。諾貝爾將導火管引燃後,迅速扔到水中。沉悶的爆炸聲證明了諾貝爾得到了他正在尋找的火葯。經過多次的試驗,諾貝爾從中悟出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諾貝爾決心找出控制硝化甘油爆炸的方法,希望能夠製造出一種理想的引爆裝置,並發掘出爆破動力。諾貝爾鍥而不舍地做著各種試驗。在一次試驗中,諾貝爾的弟弟不幸遇難。倖免於難的諾貝爾在1863年完成了第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雷酸汞引爆裝置。雷酸汞的爆炸力和敏感度都很大,可以單獨與烈性炸葯、氯酸鉀、硫化銻等混合使用,在受到碰撞或摩擦時都會引起爆炸。1864年,諾貝爾取得了這項發明的專利。
Ⅳ 最早的 後膛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 19 世紀 70 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 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1866年7 月3 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 .5 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 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Ⅳ 雷管是誰發明的
發展歷史
雷管是由諾貝爾於1865年發明的。當時已經知道硝化甘油是一種很猛的爆炸物,但由於它太敏感了,在受到震動、撞擊或火化時就會爆炸,非常危險,因此缺少實用價值。諾貝爾發現,硝化甘油在用硅藻土吸附之後就會非常穩定--但如何來引爆它又成了難題。經過多次實驗並付出了血的代價後,他終於發現可以用雷酸汞來引爆硅藻土吸附的硝化甘油。把雷酸汞裝在小管子里,就成了雷管。
當時的雷管裡面就是單一的雷酸汞,它不是很穩定,與銅等接觸受潮後容易產生不穩定的雷酸鹽而發生事故。後來雷管也用疊氮化鉛,它更穩定一些。目前的雷管一般上層使用疊氮化鉛,下面使用高爆炸葯。
Ⅵ 雷管是誰發明的
雷管是於1865年瑞典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全名: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發明的。
Ⅶ 發明炸葯的是哪個人
炸葯源於我國。至遲在唐代,我國已發明火葯(黑色炸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葯。宋代,黑色炸葯已被用於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1831年,英國人比克福德發明了安全導火索,為炸葯的應用創造了方便。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葯源於瑞典。由瑞典化學家、工程師和實業家諾貝爾發明。1846年,義大利人索布雷羅合成硝化甘油,這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液體炸葯,但使用極不安全。1859年後,諾貝爾父子對硝化甘油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用「溫熱法」降服了硝化甘油,於1862年建廠生產。但炸葯投產不久,工廠發生爆炸,父親受了重傷,弟弟被炸死。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諾貝爾為尋求減少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只好在湖面上一支駁船上進行實驗。一次,他偶然發現,硝化甘油可被乾燥的硅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安全運輸。1865年,他發明雷汞雷管,與安全導火索合用,成為硝化甘油炸葯等高級炸葯的可靠引爆手段。經過不 懈地努力,他終於研製成功運輸安全,性能可靠的黃色炸葯,硅藻土炸葯。隨後,又研製成功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葯爆炸膠。約10年後,他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葯彈道炸葯。
Ⅷ 誰發明了雷管
瑞典科學家諾貝爾。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發火件(雷管)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霍華德發明了雷汞,它是一種起爆葯,用於配製火帽擊發葯和針刺葯,也用於裝填爆破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