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誰知道紙包排骨是怎麼做的
主料:豬排骨(大排)500克
調料:鹽4克,味精3克,醬油3克,白砂糖3克,胡椒粉3克,黃酒4克,大蔥5克,姜4克,花生油80克
教您紙包精鹽排骨怎麼做,如何做紙包精鹽排骨1.將排骨洗凈爭成2*1厘米的長方件,加入精鹽、味精、老抽、白糖、胡椒粉、紹酒,腌制入味。將腌好的排骨包成約12包。 2.武炎燒鍋下油,將包好的排骨入油鍋中炸熟上碟。
紙包精鹽排骨的製作要訣:備食用玻璃紙12張(20厘米見方),花生油1000克
② 誰會炸油條
你好,這里將做油條的方法及關鍵與你分享。
原料:上等高筋麵粉1500克 ,泡打粉15克 ,食粉7.5克 ,精鹽30克 ,雞蛋4隻 ,色拉油2500克 。
製法:
1. 麵粉過篩後加入泡打粉拌勻。清水(約1000克)倒入合面機中,磕入雞蛋,加入精鹽、食粉和50克色拉油,開機調至低檔轉速攪拌,至水渾濁略起有小泡時,再加入拌有泡打粉的麵粉,待麵粉與水攪和成團後,改用中檔轉速攪拌,直至面團光滑柔軟。
2. 雙手沾上少許色拉油,將面團從和面機中挖出,放在抹有油脂的面案上,並擀成長方形的面塊,接著用拳頭在面塊上擂制,待張片變大時,再折疊成2~3層進行擂制,依法反復三次,即可將擂制好的面塊疊整齊後放入不銹鋼盤中,蓋上濕毛巾靜置約半小時待用。
3. 將面案的另一端撒上麵粉,從不銹鋼盤中用面刀取一小塊面團放在面案上,用雙手配合牽拉長後,再用擀麵杖擀成8厘米寬、1厘米厚的長條坯皮,然手用刀切成2.5厘米寬的坯條。
4. 鍋中注入色拉油燒至六七成熱,取一條坯條在非刀口面用小毛刷刷少許水,再放上一條坯條重疊(刀口面均在兩側),用細木棍在坯條中間撳壓一下,使兩坯條相粘,然後用雙手托住坯條,輕輕拉長,右手將坯條扭轉兩圈,再邊拉邊放入油鍋中(先放條子中部,再將兩端放入油鍋),一邊炸一邊用筷子翻動,炸至條形筆挺飽滿、色澤金黃即可出鍋瀝油,改刀成短節,裝盤即可上桌。
製作關鍵:
1. 和面時必須先將食粉、精鹽、雞蛋、色拉油和水充分攪散後,再加入麵粉,否則會出現鬆脆不一、口味不均的現象;和面時需按由低速到中速攪拌的順序,這樣才有利於麵筋的形成。
2. 擂制面團時,重疊次數不宜過多,以免筋力太強,用力不宜過猛,以免麵筋斷裂;製作好的面塊需靜置餳半小時後再進行出條,否則炸出的油條死板、不夠酥軟。另在疊制面塊的過程中,如有氣泡產生,應用牙簽挑掉,不然炸出的油條外形不光滑。
3. 切好的條坯,應刷少許水再重疊撳壓,避免炸的過程中條坯粘接不牢而裂開,用手拉扯油條生坯時,用力要輕,用力過大會使條坯裂口或斷筋。
4. 油炸時油溫以六七成熱(約180度)為宜,油溫過低,油脂會很快浸透進面坯中,這樣不僅使油條中間含油,還會使其膨脹度降低,而油溫過高時,又很容易將油條炸焦炸煳。在油炸過程中,必須用筷子來回翻動,使其受熱均勻,讓油條變得膨脹松泡且色澤一致即可出鍋。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③ 誰知道天然食粉(又名小蘇打,碳酸氫鈉)每500克的使用標准,通用的食品添加劑的標准。
食粉(小蘇打粉)每千克使用量不能超過5克,嫩肉粉每千克不能超過1克,松肉粉每千克不能超過0.5克,牛肉粉每千克也不能超過0.5克
④ 炸油條的配方,誰知道
油條的傳統製法是:用麵粉加入明礬、食鹼、鹽等調製成礬鹼面團,再拉條經油炸而成。但是,這種加有明礬的油條,在炸作過程中會分解並殘留下一定量的鋁,所以營養衛生專家指出:人不宜長期食用油條。不過由於用礬鹼面團製作油條成本較低,操作過程也不復雜,所以這種製法至今仍被一些小館子或路邊小販採用。
一種新的油條製法:這是用麵粉、泡打粉、食粉、雞蛋等原料製成,成品具有色澤金黃、外酥內軟、松泡膨大、柔韌有勁的特點。尤其是在配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雞蛋,營養價值也較普通油條有所提高。由於這種油條在製作中未加明礬,因此不會分解出對人體有害的鋁,只不過其酥脆度稍遜於普通油條。
下面,筆者就將這種油條的製法及關鍵介紹給大家。
原料:上等高筋麵粉1500克 泡打粉15克 食粉7.5克 精鹽30克 雞蛋4隻 色拉油2500克
製法:
1 麵粉過篩後加入泡打粉拌勻。清水(約1000克)倒入合面機中,磕入雞蛋,加入精鹽、食粉和50克色拉油,開機調至低檔轉速攪拌,至水渾濁略起有小泡時,再加入拌有泡打粉的麵粉,待麵粉與水攪和成團後,改用中檔轉速攪拌,直至面團光滑柔軟。
2 雙手沾上少許色拉油,將面團從和面機中挖出,放在抹有油脂的面案上,並擀成長方形的面塊,接著用拳頭在面塊上擂制,待張片變大時,再折疊成2~3層進行擂制,依法反復三次,即可將擂制好的面塊疊整齊後放入不銹鋼盤中,蓋上濕毛巾靜置約半小時待用。
3 將面案的另一端撒上麵粉,從不銹鋼盤中用面刀取一小塊面團放在面案上,用雙手配合牽拉長後,再用擀麵杖擀成8厘米寬、1厘米厚的長條坯皮,然手用刀切成2.5厘米寬的坯條。
4 鍋中注入色拉油燒至六七成熱,取一條坯條在非刀口面用小毛刷刷少許水,再放上一條坯條重疊(刀口面均在兩側),用細木棍在坯條中間撳壓一下,使兩坯條相粘,然後用雙手托住坯條,輕輕拉長,右手將坯條扭轉兩圈,再邊拉邊放入油鍋中(先放條子中部,再將兩端放入油鍋),一邊炸一邊用筷子翻動,炸至條形筆挺飽滿、色澤金黃即可出鍋瀝油,改刀成短節,裝盤即可上桌。
製作關鍵:
1 和面時必須先將食粉、精鹽、雞蛋、色拉油和水充分攪散後,再加入麵粉,否則會出現鬆脆不一、口味不均的現象;和面時需按由低速到中速攪拌的順序,這樣才有利於麵筋的形成。
2 擂制面團時,重疊次數不宜過多,以免筋力太強,用力不宜過猛,以免麵筋斷裂;製作好的面塊需靜置餳半小時後再進行出條,否則炸出的油條死板、不夠酥軟。另在疊制面塊的過程中,如有氣泡產生,應用牙簽挑掉,不然炸出的油條外形不光滑。
3 切好的條坯,應刷少許水再重疊撳壓,避免炸的過程中條坯粘接不牢而裂開,用手拉扯油條生坯時,用力要輕,用力過大會使條坯裂口或斷筋。
4 油炸時油溫以六七成熱(約180℃)為宜,油溫過低,油脂會很快浸透進面坯中,這樣不僅使油條中間含油,還會使其膨脹度降低,而油溫過高時,又很容易將油條炸焦炸煳。在油炸過程中,必須用筷子來回翻動,使其受熱均勻,讓油條變得膨脹松泡且色澤一致。
⑤ 誰會炸油條,教教我啊
原料:麵粉500克 礬12.5克 面鹼14.5——15克 精鹽10——12克 溫水370克
製作方法:
1、將白礬、食鹼、精鹽放在器皿中,倒入溫水並將原料攪拌熔化以後,加入麵粉用調製成較軟的面團待用。
2、然後,每隔20分鍾用雙手將面團搗制5分鍾,共搗4-5次,使面團表面光滑、柔軟即可放置,進行發酵,將面團放在刷過油的面板上,上面刷油,蓋上塑料布。
3、發酵約10個小時或更長時間,再用180℃-200℃的油溫將其炸製成表面金黃色,體積膨大,酥脆即成。
特點:表面金黃,體大酥鬆。
注意事項:
1、礬在面團中除要和鹼中和以外,還起到使製品發脆的作用,若礬過多,製品發硬,發脆並發澀。因此,一般油條面團中,鹼的用量都要超過礬。
2、面團中的鹼,根據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冬天,鹼要相應減少,夏天相應增加,這就要根據當地的情況靈活掌握啦。
3、礬鹼面團一般用搗的方式和面,因為不好揉。因此,要多搗幾遍,以使面團中的礬鹼和均勻,一般地說,搗幾下面團就會變得很艮,就要靜置一段時間再搗。這就是為什麼到幾下就休息一會的原因。
4、面團要根據麵粉的吃水量加水,總的要求是面團要軟一些。
5、面團發酵時間要夠長,因為,礬鹼反應速度較慢,要有相應的時間才行。
不用明礬的油條製作法 ZT
油條製作又一法
油條的傳統製法是:用麵粉加入明礬、食鹼、鹽等調製成礬鹼面團,再拉條經油炸而成。但是,這種加有明礬的油條,在炸作過程中會分解並殘留下一定量的鋁,所以營養衛生專家指出:人不宜長期食用油條。不過由於用礬鹼面團製作油條成本較低,操作過程也不復雜,所以這種製法至今仍被一些小館子或路邊小販採用。
筆者曾在一大酒店與淮揚廚師共事,在與他們的技術交流中,學到了一種新的油條製法,這是用麵粉、泡打粉、食粉、雞蛋等原料製成,成品具有色澤金黃、外酥內軟、松泡膨大、柔韌有勁的特點。尤其是在配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雞蛋,營養價值也較普通油條有所提高。由於這種油條在製作中未加明礬,因此不會分解出對人體有害的鋁,只不過其酥脆度稍遜於普通油條。
下面,筆者就將這種油條的製法及關鍵介紹給大家。
原料:上等高筋麵粉1500克 泡打粉15克 食粉7.5克 精鹽30克 雞蛋4隻 色拉油2500克
製法:
1. 麵粉過篩後加入泡打粉拌勻。清水(約1000克)倒入合面機中,磕入雞蛋,加入精鹽、食粉和50克色拉油,開機調至低檔轉速攪拌,至水渾濁略起有小泡時,再加入拌有泡打粉的麵粉,待麵粉與水攪和成團後,改用中檔轉速攪拌,直至面團光滑柔軟。
2. 雙手沾上少許色拉油,將面團從和面機中挖出,放在抹有油脂的面案上,並擀成長方形的面塊,接著用拳頭在面塊上擂制,待張片變大時,再折疊成2~3層進行擂制,依法反復三次,即可將擂制好的面塊疊整齊後放入不銹鋼盤中,蓋上濕毛巾靜置約半小時待用。
3. 將面案的另一端撒上麵粉,從不銹鋼盤中用面刀取一小塊面團放在面案上,用雙手配合牽拉長後,再用擀麵杖擀成8厘米寬、1厘米厚的長條坯皮,然手用刀切成2.5厘米寬的坯條。
4. 鍋中注入色拉油燒至六七成熱,取一條坯條在非刀口面用小毛刷刷少許水,再放上一條坯條重疊(刀口面均在兩側),用細木棍在坯條中間撳壓一下,使兩坯條相粘,然後用雙手托住坯條,輕輕拉長,右手將坯條扭轉兩圈,再邊拉邊放入油鍋中(先放條子中部,再將兩端放入油鍋),一邊炸一邊用筷子翻動,炸至條形筆挺飽滿、色澤金黃即可出鍋瀝油,改刀成短節,裝盤即可上桌。
製作關鍵:
1. 和面時必須先將食粉、精鹽、雞蛋、色拉油和水充分攪散後,再加入麵粉,否則會出現鬆脆不一、口味不均的現象;和面時需按由低速到中速攪拌的順序,這樣才有利於麵筋的形成。
2. 擂制面團時,重疊次數不宜過多,以免筋力太強,用力不宜過猛,以免麵筋斷裂;製作好的面塊需靜置餳半小時後再進行出條,否則炸出的油條死板、不夠酥軟。另在疊制面塊的過程中,如有氣泡產生,應用牙簽挑掉,不然炸出的油條外形不光滑。
3. 切好的條坯,應刷少許水再重疊撳壓,避免炸的過程中條坯粘接不牢而裂開,用手拉扯油條生坯時,用力要輕,用力過大會使條坯裂口或斷筋。
4. 油炸時油溫以六七成熱(約180度)為宜,油溫過低,油脂會很快浸透進面坯中,這樣不僅使油條中間含油,還會使其膨脹度降低,而油溫過高時,又很容易將油條炸焦炸煳。在油炸過程中,必須用筷子來回翻動,使其受熱均勻,讓油條變得膨脹松泡且色澤一致。
化學性疏鬆劑 ZT
在點心製作中,化學性疏鬆就是利用適量的化學疏鬆劑使之在加
溫或與其它組合反應而產生大量氣體,從而達到點心膨大疏鬆。
化學疏鬆劑的種類較多,現將主要的簡要分述如下:
(1) 食粉。
即小蘇打,其分子式NaHCO3,是一種鹼式鹽。因其式中含有碳
酸根,如遇到有機酸、無機酸或酸式鹽中和後會發生反應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點心製品膨脹疏鬆的主要動力。例如:製作合桃酥時,就是利用食粉加熱分解產生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又比空氣重,所以氣體向兩邊「橫」著膨脹。使合桃酥瀉身,體積增大。又如油條,就是利用食粉同明礬反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使體積膨脹的。但是,食粉不可以加入過量,因為它是一種酸式鹽,過量會使鹼性增加,PH值升高,製品內外色澤會發黃,破壞組織,形狀不良。故在使用時要適量添加。
(2) 氨系列疏鬆劑。
即一些含有銨離子(NH4)的化合物,其中以碳酸氫銨(溴粉)
及碳酸氫二者使用較多,反應快並且膨脹力大,碳酸氫和碳酸氫銨在較低溫度加熱時,即可完全分解產生氨氣,二氧化碳和水,不過其有一定缺點即氨氣與水作用會形成氨水,有一種氨溴味,不便食用,所以在添加時要適量添加。如製作一些酥點、油條、薩騎馬等產品均有利用此疏鬆劑作為體質增大的氣體來原。
(3) 泡打粉。
即由食粉配以不同的酸性材料或酸式鹽及一些填充劑配合而成,一遇水即產生反應將二氧化碳放出,一般常用的酸式鹽有:酸性磷酸鈣、硫酸鋁鉀(明礬),酒石酸氫鉀和葡萄糖酸內脂等,泡打粉用於點心中一般適用於依士皮、酥類及一些油炸製品中,是一種常用的化學疏鬆劑。
參考資料:http://www8.blog.163.com/push/-62mb-a9ru9C-0-47.html
⑥ 碳酸氫鈉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小蘇打——學名碳酸氫鈉,化學膨大劑的其中一種,鹼性。常用於酸性較重蛋糕配方中和西餅配方內;天氣炎熱,大家都喜歡喝點飲料。尤其是小孩,對汽水等飲料更是情有獨鍾,特別喜愛。其實汽水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碳酸氫鈉等,飲用時有幾點要格外注意。首先,汽水不要在進餐時食用。當然,飯前、飯後也不宜以汽水代替水或湯等飲料。這對人體消化系統都是極為有害的。飯前或進餐時喝汽水,大量的水分會使胃酸稀釋沖淡,影響胃的消化功能。而且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可刺激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使消化功能減退,影響食物營養的吸收。汽水中的碳酸氫鈉是一種弱鹼,能中和胃酸,使胃內酸度降低,減弱胃蛋白酶的消化能力。汽水飲用越多,胃蛋白酶的活力越弱,胃的消化能力就越差。因此,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和少年兒童需要格外注意。酒類和汽水也不宜同時飲用。啤酒被稱作「液體麵包」,營養豐富。啤酒中也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啤酒兌入汽水後,過量的二氧化碳會促進胃腸黏膜對酒精的吸收。如果已經有了醉意或不勝酒力的話,會加重醉意,那樣會醉的更快,醉意更濃,對身體是極為不利的。飲用白酒時同樣不宜與汽水同飲。汽水飲用後會使酒精在全身揮發,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對胃、腸、肝、腎等器官危害嚴重,對心腦血管也有損害,因此也需要注意。清涼夏日,科學飲用各種飲料是極為重要的.
葯店的碳酸氫鈉不能作為發面等食品之用,因為葯店的碳酸氫鈉是用於醫葯上面的,而用來發面的碳酸氫鈉是和他是不一樣的的,畢竟食品嗎,需要食品安全,如果你用那種葯店的碳酸氫鈉來發面,如果你使用了,到時出現什麼意外,誰都擔當不起,還是要買用於食品的食用碳酸氫鈉來發面最好。
就算你用這種這種原料葯店的碳酸氫鈉片研碎了來發面,他可能都發不好面,因為你有可能研碎的目數沒有買的那種那種食用碳酸氫鈉目數細。造成碳酸氫鈉分布不均勻,不能均勻的分布在面團當中。
⑦ 廚師腌肉原理,食粉,特麗素,鹼水,嫰肉粉,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原理是什麼。想搞明白原理誰明白原理
因為,肌肉組織中含有的膠原蛋白是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的分子中由於存在著交聯鍵而使肌肉具有很強的機械強度。交聯鍵分為兩種:一種具有耐熱的特性;另一種具有不耐熱的特性。 幼小畜禽肌肉中的膠原蛋白里不耐熱的交聯鍵比較多,這種交聯鍵一經加熱就會斷裂,所以,幼小畜禽的肌肉烹調後很容易軟化。 而年老畜禽肌肉中的膠原蛋白里耐熱的交聯鍵比較多,這種交聯鍵經過加熱不易斷裂,所以,年老畜禽的肌肉烹調後不容易軟化。這樣,人們自然想到如果能用某種物質把這些蛋白分解掉,那麼肉就會變「軟」變「嫩」了。
嫩肉粉是用蛋白酶讓蛋白質變性變嫩(膠原蛋白水解),現在一般用的是番木瓜蛋白酶和菠蘿的。
鹼是指碳酸氫鈉,主要有兩點功能:其一是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氣體,使肉的密度、韌性降低;其二是使肉在鹼性條件下水解。
澱粉讓肉口感更嫩,就像滑肉
⑧ 過油肉是誰發明的
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制相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太原十大名吃」之一。後經名師張殿華、白寶山、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爭了光。市場經濟以來,凡是經營山西飯菜的餐館、飯店都有過油肉這道菜。但是,可能出於某種意圖,有些餐館將過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門、面目全非,派生出什麼系列過油肉,如白菜過油肉、尖椒過油肉、麻辣過油肉等等,為適應食客的需要往過油肉里配洋蔥、蒜苔、干紅辣椒、黃豆芽……久而久之, 原來那傳統的過油肉已難覓蹤影了。其實,過油肉應從選料,配菜,烹調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加凸顯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特點 軟嫩清香。 主料 鮮瘦豬肉 配料 木耳、冬筍,黃瓜、蔥、姜、蒜 調料 鹽、老抽、生抽、黃酒、雞蛋、水澱粉等 將鮮肉橫紋切薄片3毫米厚左右,然後加雞蛋黃和水澱粉、5克生抽調勻。 將配料黃瓜切馬蹄片,冬筍橫刀片,蔥切馬蹄段,蒜切片,姜切片。 將鍋燒熱8成,加冷油熱50克至7成,將肉片入鍋炸成金黃色起鍋撈出。 將老油倒出3分之2,燒熱放黃瓜片和冬筍片及木耳翻炒,等香味出放入炸好的肉,翻炒數下,放叢姜蒜加生抽、少許老抽和黃酒翻炒,香味出,起鍋。 注意炸肉火候和時間的掌握和炒配料的火候不能太小或過大! 過油肉 一.派系:晉 烹制技法:滑炒 成菜後芡汁:緊汁芡(包芡) 二.原料: 主料 豬後腿元寶肉 配料 雞蛋,澱粉,鹽 木耳,黃瓜,冬筍 調料及其它料 食用油 馬蹄蔥,薑末,蒜片 醋,料酒,醬油,鹽,(白糖),味精,鮮湯 水澱粉,材料油 三.工藝流程:初加工→改刀→肉片上漿→滑油→烹制→調味→成熟→勾芡→裝盤→成菜 四.烹飪工藝:①將豬肉切銅錢片加入適量的蛋液、鹽、澱粉上漿。②鍋中加入適量的油升溫3――4成,將上漿後的肉片滑出(注意不要滑老)。③黃瓜改刀成象眼片,冬筍改刀成片,木耳摘成自然小片備用。④炒鍋上火放底油,加入馬蹄蔥,薑末,蒜片熗鍋,放入滑好的肉片及木耳,黃瓜,冬筍翻炒均勻,烹入醋,料酒,醬油,鹽,白糖,味精,鮮湯調好口味,熟後勾芡成包芡,淋材料油略翻出鍋裝入盤中即可。 五.風味特點:色澤金黃,口味咸鮮略有醋香味,入口滑嫩。 六.注意事項:1.成菜後要求味咸鮮,略帶有醋香味,質地滑嫩,漏油不漏汁。2.在上漿時加入適當的「食粉」(小蘇打)可使肉片更加鮮嫩,但切記,不能放得太多,以免影響口味。如是初次操作,採用對汁芡操作更易掌握火候,保持肉質的嫩滑程度。飯店目前多採用將輔料也拉油的手法,目的是為了加快成熟度,節約時間。 七.命名方法:是以原料中主料的操作特點及其性質結合命名的方法命名。 八.盛裝技巧:過油肉做為山西的名菜在裝飾上當然要考究了,做為宴會菜餚時常選用一些帶有造型的盤子做為盛裝器皿。如楓葉形、正方形矩形邊、橢圓形等盤子來盛放,顏色以白色,淺綠色,淡藍色等色調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