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科舉

誰發明了科舉

發布時間:2021-06-09 03:16:34

A. 科舉制是誰創立的

科舉(605年—1905年)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發明。科舉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廢除,持續了整整1300年。科舉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鄰近中國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也曾引入了這種制度來選拔人才。現代社會選拔公務員的制度亦是從科舉制間接演變而來。

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於開皇七年(587年)命各州「歲貢三人」,應考「秀才」。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取士,成為以後的科舉。在整個隋朝的三十八年內,總共舉行了四至五次科考,總共取秀才、進士十二人。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發生在京考會試的舉人集體請願的公車上書事件。康有為、梁啟超等舉人們的建議之一,便是改革科舉,興辦新學。百日維新時,科舉一度被廢,但在戊戌政變後再次被恢復。1901年,清政府先廢除考試用八股文。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即1905年9月2日,經袁世凱奏請,慈禧以光緒名義發布上諭明告:「著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自此延續千年的科舉制度正式宣告廢除

B. 是誰發明的考試

隋代開創科舉考試制度
隋朝建立之初,也實行過九品中正制。但由於這種選官制度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隋文帝很快廢除了這種制度,把選官任人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朝廷的吏部。
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命各州每年向朝廷薦舉三人做官。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命「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可見這時隋朝已經擺脫了九品中正制的舊路子,開始向科舉取士的新路子過渡。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詔令「文武有職事者,五品以上,宜依令十科舉人」。
並明確提出了十科舉人的科目: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儀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意不撓、學業優敏、文才美秀、才堪將略、膂力驍壯。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又將十科減為四科。分科考試選拔士人的旨意越來越明確。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進士科。
進士科以考試策問為主,一般把隋煬帝創設進士科作為科舉考試制度正式產生的標志。科舉考試,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科舉考試取士的特點是錄取標准專憑試卷,專重資才,而不是由地方察舉。所謂聲名德望已不再是主要的依據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察舉和九品中正制,雖也含有考試,但是以推薦察舉為主,而隋以後的科舉則以考試為主。這是中國古代選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線。
科舉考試制度的開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門閥士族把持選士的局面,為庶族地主參加政權開辟了道路,擴大了統治階級的階級基礎。這是隋代為了維護與鞏固其統治,在政治上所進行的一項重大改革。科舉考試,畢竟有了相對穩定的客觀標准,輕門第,重才學,任人唯賢,這在中國古代選士制度上確實是一次變革與進步。不過隋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尚屬開創階段,還很不健全。
唐代科舉考試的手續
在隋代開創的科舉考試制度的基礎上,唐代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
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來源有二:
" 一是「生徒」,即當時在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上學的在校生。只要他們在學校內考試合格,便可以直接參加朝廷尚書省主持的考試,也稱為省試。
" 二是「鄉貢」,即不在學校上學的社會知識青年欲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向所在州、縣官府報考。
報考辦法是:
每年仲冬(農歷十一月),中央官學和州縣學館把通過校內考試合格的「生徒」名單報送至尚書省。「鄉貢」則由各人帶自己的身分材料、履歷證書向所在州、縣報名。州、縣逐級對他們進行考試。合格者由地方官長史舉行鄉飲酒之禮餞行,然後送至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無論「生徒」或「鄉貢」,送至尚書省報到後,均須填寫姓名履歷及具保結(有擔保人),由戶部審查後,送考功員外郎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起移試於禮部。
禮部命題考試的時間,大約是每年暮春(農歷三月),所以當時有「槐花黃,舉子忙」之諺,蘇東坡後有「強隨舉子踏槐花,槐花還似昔時忙」之詩。省試發榜後,合格者再參加吏部復試,吏部發榜後,合格者方可授官。簡單地說,報考的步驟是:鄉試(州、縣考試) 省試(尚書省禮部考試) ~ 吏部復試。
唐朝廷規定,觸犯過大唐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縣衙門小吏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如將上述不合格的士人推舉到尚書省應試的,無論是學校的祭酒還是地方官長史,都要受罰。所以《新唐書.選舉志》說:「凡貢舉非其人者,廢舉者,校試不以實者,皆有罰。」

C. 古代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起自於隋朝,科舉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為隋朝以後各代選拔官吏的制度。兩晉時,朝廷已對所舉孝廉、秀才採取考試錄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後,廢除魏晉時期由世家大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舉和制舉兩種,武則天時創殿試,開武科。

D. 是誰創立的科舉制

科舉制的創立:隋朝隋文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回官,為改變這個弊端,答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4)誰發明了科舉擴展閱讀

從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劉恆第一次用考試方法選拔政府高級官員,到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創科舉制,經歷了七百八十多年艱苦探索的過程。這是一個通過實踐取得新認識的過程,更是世族世官制的殘余——世族制度逐漸衰落,中央集權的官僚政治制度逐漸取而代之的過程。

581年,楊堅建隋朝,589年統一全國。煬帝楊廣於604年即位,隨即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科舉始於隋是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且都以《通典·選舉二》中的「煬帝始建進士科」為證。首創「科舉學」的劉海峰先生更明確地「認為是在大業元年(605年)閏七月」。從此,開始了中國取士任官制度的新時代——科舉制。

E. 科舉制的年代是誰發明的

科舉制的出現:
隋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選官,隋文帝時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武則天時設立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進士科專考詩賦。

F. 科舉試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回發展變化,為了答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G. 誰提出了科舉制度,又是誰發明了考試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版起,魏晉以來選權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變化有過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H. 考試是誰發明的

正式開始的是隋煬帝,不過隋文帝也為科舉制奠定的基礎。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他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以做官。

據史載,開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

大業五年(609年)正月,又詔令諸郡以「學業該通,才藝優洽」「膂力驕壯,超絕等倫」「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強御」等4科舉人。

這些雖都是臨時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舉人的特徵,以具科舉制的雛形。大業年間,隋煬帝還曾設置明經,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8)誰發明了科舉擴展閱讀:

科舉考試制度積極作用:

1、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

2、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

3、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

4、促進了社會穩定;

5、有利於社會公平公正;

6、有利於重學風氣的形成。

I. 科舉考試是誰發明的

正式開始的是隋煬帝,不過隋文帝也為科舉制奠定的基礎。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9)誰發明了科舉擴展閱讀

從西漢到南北朝的察舉時代,以推薦為主,考試還只是一種輔助手段。那時的考試內容有兩項:讀書人考試經學,在朝官吏考試章奏。此後薦選時代的考試內容變化不多。

到了以考選為主的科舉時代,舊的考試內容被逐漸豐富。唐朝進士錄取以詩賦為重,從而促成了唐詩的空前繁榮。到了宋元兩朝,經義逐漸取代詩賦成為一種主要的考試內容。明、清科舉考試分量和難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為一種考試的文體格式逐漸發展定型。

總之,中國古代選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不外乎經學(家法、帖經墨義,經疑、經義)與文學(詩賦)。在察舉時代,經學、文學分途;科舉時代,兩者漸漸合一。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科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