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段正澄的人物經歷
1953年,19歲的段正澄成為華中工學院成立後招收的第一屆大學生,1957年畢業留校任教,從此紮根喻園。
20世紀50年代的華中工學院初建階段,「把一個大食堂用磚頭分成許多格,每格就是一間教室」,學生們把嗓門也當做評判老師水平的指標。段正澄和同學都要在節假日參加基建工作,常常是上午種樹,下午在工地當小工,現在的東二樓東三樓都有我挑過的磚」。
回憶起這段建校歲月,段正澄感慨地說:「雖然生活艱苦,但很磨練人的意志。而且正是因為親自參與了,所以有著特別的榮譽感,願意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自己的努力。」
段正澄的大學生活充實而多彩。認真學習之餘,身高1.8米的他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的第一任隊長,專打後衛。
1954年,籃球隊拿到了湖北省冠軍。
還沒來得及換下球衣,時任院黨委書記的朱九思叫住了隊長段正澄,第一句話就問:「你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還可以吧。」段正澄有些緊張,雖然他的成績還不錯。
「還可以也不行。」朱九思認真地說,「華工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不是只要你會打球。作為隊長,你以後要統計每位隊員的學習成績給我看。」
這次對話給段正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九思書記一直都非常關注我的學業和工作。就算他退休後我去看望他,他也總督促我好好工作,科研要做大做強。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如果學不好、做不好,就對不起學校、對不起他。」
學校團結、和諧的環境和氛圍一直是段正澄最留戀的地方,「1953年的華中工學院是由數所學校的一些專業合並而成的。從建立起,學校領導就非常注重營造一種團結、協作的氛圍。雖然教師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但相互之間的那種關心互助,深深影響了我們那群學生。人心齊,泰山移,這是一片造就人才、成就事業的沃土。」
「機械學院一直致力於培養『踏實、務實、求實』的畢業生,作為老師,我們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盡職盡責、腳踏實地。」段正澄回憶說,當年他和同學的畢業設計是在南京機床廠進行的。當時在該廠實習的還有全國6所著名高校的學生。半年後畢業設計結束時,該校學生設計圖紙的質量名列前茅,該校師生刻苦認真的工作作風、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盡職盡責的工作精神給廠方和兄弟學校的師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後來的機械學院已在國內機械行業處於領先地位。見證了這一跨越式發展的段正澄認為,學院發展到後來的規模,並不是哪一個人的功勞,是全院教職員工團結合作、齊心協力的結果。正如李培根校長總結的那樣:自強不息(Striving)、團結協作(Teamwork)、快速反應(Agility)、盡職盡責(Responsibility),已構成了學院的STAR文化,「而這些都為我們團隊取得大成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7年,段正澄從金屬切削機床與工具專業畢業後,留在機械繫當了一名教師。圍繞自動化加工技術與裝備這個研究方向,他和團隊成員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從最初的研究單機自動化加工,到多工序自動化加工,到數控加工,再到多學科交叉數字化加工,一步一個腳印。
1979年段正澄當上機械自動化教研室主任,作為學術帶頭人,他的使命是將教研室這條船駛向更廣更深的水域。
「從事科學研究,也許十年二十年都不會有什麼大的成果,因此絕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選准了目標,就要長期堅持,不折不撓。只有這樣,才能出成果,出大成果。」對於堅持的意義,段正澄有著特別深刻體會,他形象地說:「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沖,自己就要震盪。」
段正澄還非常看重科研中的團隊精神。他時常強調,一個重大的研究項目,僅憑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需要大家團結協作。每個人都要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服務意識,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環境、團結的氛圍,師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更好的合作、更快的進步。
1993年,段正澄擔任所長的機械學院製造自動化研究所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並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同年,他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1996年段正澄課題組開始與深圳奧沃國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緊張的開展了立體定向伽馬射線全身治療系統的研發工作。1999年,由中國「原創」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療設備——全身伽瑪刀問世。全身伽馬刀可進行旋轉動態聚焦,使伽馬射線焦點對准經過精密定位後的腫瘤,進行高劑量的伽馬射線輻照,從而殺死腫瘤細胞,大大降低了對人體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損傷。
2005年,該項目「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其產品已在全國25個省(市)的62家大型醫院應用,至2008年底,已治療體部腫瘤患者13萬餘人。
「團隊的和諧合作讓我們把想法變成了現實。」段正澄說,「這是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該成果「OUR-QGD型立體定向伽瑪射線全身治療系統(全身伽瑪刀)」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談及自己的團隊,段正澄非常自豪,「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為他們創造一個和諧、團結的氛圍,最大地挖掘他們的潛力。」
2003年、2005年、2008年,他和團隊成員先後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2月,段正澄赴京參加了全國科技獎勵大會。坐在會場的第一排,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2008年的獲獎項目「高性能發動機曲軸高精高效磨削加工技術與系列成套設備」讓團隊成員整整努力了三十年。
從1977年開始,他們團隊一直與工廠合作進行曲軸磨削加工技術的理論與加工裝備研究與開發。他們決心研發並生產出中國人自己的高精汽車曲軸製造設備。1979年,他們主動走進孝感機床廠,與工人們同吃同住,與技術人員並肩努力。1983年,他們終於在國內率先研發生產出第一台數控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申請了國家技術專利,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
在之後的歲月里,段正澄和團隊成員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進行設備升級改造,使產品在國內保持先進水平。玉柴機器製造廠、北京內燃機總廠、北方曲輥有限責任公司等著名企業紛紛與他們簽下訂單。
經過努力,段正澄帶領的團隊,針對曲軸高精度、高效率磨削加工存在的技術難題,進行了一系列工藝創新、機械繫統結構創新和磨削過程式控制制創新,在國內率先研發出3個系列6種型號的數控曲軸磨床。
我國生產的汽車曲軸磨床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與國外生產的同類設備相比,有些結構更簡單,價格只有進口設備的二分之一左右,大大降低了汽車曲軸的生產成本。
從1983年開始,該產品銷售到北京、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廣西、山西等13多個省(市),23家企業得到應用。
同樣,針對我國20世紀80、90年代高檔激光加工裝備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段正澄和團隊成員從1985年開始了艱苦的研究。經過努力,研究團隊突破了國內外激光拼焊板的待焊板邊傳統加工方法,解決了在線激光切割-焊接用一光路復用的難題,發明了激光切-焊組合加工新方法,並主持研發了14種國內首台(套)激光加工裝備。其產品已在神龍汽車、東方電機、勝利油田、成飛、三一重工等大型骨幹企業應用,並出口美國、印度、巴西、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8個國家。2003年,該項目「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切焊組合加工技術與設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⑵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9名院士,這9名院士分別是誰
2020年我國痛失的九名院士,分別是蔣亦元、周同惠、沙慶林、孫儒泳、段正澄、蔣洪德、池志強、方守賢、李方華。他們都是在2020年1月和2月相繼離世,他們在我國的農業、科學、交通運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貢獻。我們應該牢記他們的每一項榮譽,激勵自己在工作上不斷努力,也爭取為祖國做一份貢獻。他們是英雄,值得讓我們在每一年的清明節為他們獻上一束鮮花,來祭奠他們的偉大。
蔣亦元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生都致力於農業裝備的研究,創造出水稻割前脫粒收獲機器系統,並且發表了六項等農業工程學報論文,取得很大成就。
周同惠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主要從事葯物的研究,發表了九項葯物學報研究論文,並開創了中國的興奮劑檢測工作,在相關領域獲得多重獎項。
沙慶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主要是從事公路路面學研究與工程設計以及施工,他研究出來的粗集料斷級配設計與檢驗方法及新施工工藝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你還認識哪些科學獎呢?
⑶ 段氏伽瑪刀的發明,對我國機械和醫療事業而言,有哪些進步和提高
段氏伽瑪刀的發明,對我國機械和醫療事業而言的進步和提高有:01.降低正常組織的損傷。02.手術禁忌少。
伽瑪刀在1967年就已經研製成功。當時採用179個Co-60放射源,在固定的頭盔里還有三種可變幻的外準直器。我國當時在深圳也有第一台的旋轉式的伽馬刀。段正澄院士將機械科學與放療醫學相結合,才研發了國際第一台全身伽馬刀。因為原創,因為技術高,因此這個伽馬刀以段正澄院士的名字冠名,稱為段氏伽瑪刀。
02.一般做手術前都要先了解病史,檢查CT或者磁共振看下有沒哪些禁忌,很多情況下手術連做也不給做。但是段氏伽瑪刀由機器控制,基本上有需求都可以做,大大提高了人的生存率。能讓病有機會治療。
並且很多手術是少不了出血封傷口的,段氏伽瑪刀就不需要,甚至不用輸血和用葯,大大減少了病人身體和心裡的雙重痛苦。更重要的是不需要麻葯,又減少了一步風險。
⑷ 段正澄院士去世,他發明的段氏伽瑪刀是做什麼用的
段正澄院士發明的段氏伽馬刀是用來治療腫瘤方面的疾病的,這項發明幫助了許多病人。從段氏伽馬刀發明出來到現在已經有100多家醫院在使用了,足足幫助了大概百萬的病人,而且這項技術還一直在被使用下去,未來將有無數腫瘤病人受益於此。可惜這樣的科學大拿,卻因為感染了新冠肺炎這樣的疾病中而不治而亡,說來可笑這種疾病卻是因為某些人貪吃野生動物而引發的。
三、段正澄對學生嚴格卻又非常愛護學生
段正澄是一位嚴格的老師,他對自己手下的博士研究生非常的負責。他的學生想要在他手下畢業必須得把論文寫得非常棒才行,他可不會心慈手軟感覺不行的論文必須重新再寫,所以每次畢業季都有不少學生在那裡流淚改論文。
⑸ 段氏伽馬刀發明人段正澄院士去世,他究竟是因何而離世
段老年事已高,已經90多歲了,他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由於本身還有一些基礎疾病,例如糖尿病的病程也比較長,因此身體會偏弱一點,並沒有抵抗的住病毒的侵襲。
⑹ 段氏伽馬刀發明人段正澄曾帶領球隊拿到省冠軍,他的籃球水平有多高
段正澄當年不但學習成績優異,還是德智體美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尤其是籃球方面,他是他們籃球隊的隊長,曾經帶領了球隊拿到了省冠軍,雖然不夠專業,但是在普通人中打的也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
除此以外,他還經常鼓勵同學們去做一些業余課外的活動,多鍛煉鍛煉身體,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他總告訴同學們:總有人讓你們更加努力,更加拼搏,但是沒有人會告訴你們身體才是最重要的。段老先生並不是一個只注重成績的大師,他更是一個成長路上的精神導師。
⑺ 段正澄院士去世,他生前為我國科研事業做了哪些貢獻
段正澄院士去世,他生前為我國科研事業做的貢獻有:01.段正澄院士的科研室培養了多名人才。02.很大的成就,段氏伽馬刀。03.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04.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
01.段正澄院士長期從事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學科這方面的科研教學工作,這次因病而不幸去世。
而伽馬刀不但能精準治療種類,沒有這些困擾,又能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還大大降低對身體正常器官的損害,極大減少了病人的痛苦。沒有他也就沒有國內的第一台高速全軸自動曲軸磨床。
03.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可以對多種金屬和非金屬進行加工,提高經濟效益。在環境惡劣的地方可以讓機器人來自行激光加工。
04.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這些都是以10年為時間單位的成果,一年年的堅持努力才換來的成就。
⑻ 悼念!侯鋒院士逝世,今年我國送別了多少兩院院士都有什麼背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於十一月七日17時10分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遺體告別儀式已經於十一月九日10時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北倉)濱河廳舉行,遵逝者遺願,一切從簡。事實上,從今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
在這些年來,侯鋒也獲得了很多獎勵,他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多項成果獎勵。在1999年的時候,侯鋒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在黃瓜研究中的出色表現,他也因此被譽為「黃瓜大王」。在2001年的時候,侯鋒成為第一位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得主,獲獎50萬元,並獲得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特別貢獻獎100萬元。侯鋒在晚年的時候仍然在進行研究,他認為黃瓜育種必須與時代一起進步,採用生物與基因工程的先進技術,繼續提高抗病性、達到無公害食品標准。
事實上,自從2020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他們分布在各個領域,都是各個領域中最頂尖的人才。
⑼ 能解決復雜工程,多次獲獎,段正澄院士生前帶領的團隊究竟有多優秀
2020年2月16日凌晨,南都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確認,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段正澄,因新冠肺炎醫治無效,於2月15日19時35分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6歲。因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喪事將從簡,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在網上設立紀念堂。 教授段正澄多次獲獎,那麼一定會有人想知道教授段正澄生前帶領的團隊究竟有多優秀?
⑽ 段氏伽馬刀發明人段正澄院士去世,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首先深切緬懷偉大的段正澄院士,對於他的離開深感惋惜。回顧段老這一生,在平凡的日子裡,用孜孜不倦甘坐冷板凳的韌勁揮寫了傳奇的事跡。
19歲,正是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年紀,段正澄在這一年成為華中工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大學生,23歲畢業那年,他親手在學校的一條小路上種下了一棵法國梧桐樹,自此,段老就像這棵樹一樣,深深的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為祖國培養了一代代人才,桃李芬芳,也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攻克重重困難。
段老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中,用10年為一個單位,打磨出一項項成熟的技術,段老出品,必屬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