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膛線誰發明的

膛線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08 23:19:08

① 來復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膛線由直線形改為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加了射程。較為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3千克,有4條螺旋形膛線,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於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但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19世紀,人們對槍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國軍官德爾文設計了一種槍管尾部帶葯室的步槍,採用球形彈丸,彈丸裝入槍管後,利用探條沖打,使彈丸變形而嵌入膛線。這種槍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顯提高。德爾文被稱為「現代步槍之父」。

1848年出現的米涅式步槍,構造比德爾文步槍更加簡化,省去了專門的葯室,彈丸也改為中空式。

② 膛線是什麼

膛線可說是槍管的靈魂, 膛線的作法在於賦予彈頭旋轉的能力, 使彈頭在出膛之後,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雖然在15世紀就有使用膛線的紀錄, 但是由於製造工藝的困難, 要到18世紀才得以普及.
槍管中下凹的部份稱為陰線, 凸起的部份稱為陽線. 一般而言, 槍械的口徑應是從來復線的陽線到陽線的距離, 但是例外太多, 已成不了一個原則. 比如說.38和.357是一樣的口徑, 只是一個量的是陽線到陽線的距離, 一個量的是陰線到陰線的距離. 當然, 兩者的彈頭長度有所不同, 但光以口徑而言是一樣的.
膛線的數目, 沒有一個標准, 從春田兵工廠的1903A3的2條到Marlin所謂的Micro Groove的22條.
陰線的深度在現代的槍管中, 大部份是在0.004到0.006寸之間. 但是陰線和陽線的形狀, 又是一個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的情況.
丹麥的Rasmussen和英國的Metford(William E. Metford), 這種圓形的陰線據說可以減少槍管的殘留物, 日本的99式步槍就是使用這種陰線. Mannlicher是奧地利的兵工廠, 這種陰線上寬下窄, 據說彈頭比較容易旋轉, 因此出槍口的初速會比較高而可以及遠. 另外常聽到的有Ballard膛線, 它是一種黑火葯時期有名的長射程步槍, 這種膛線採用寬淺的陰線, 和現代Marlin 的Micro Groove類似.
來復線旋轉的程度, 稱為纏距. 如果須要愈長的距離來完成360度的旋轉, 稱為慢. 較短者稱為快. 例如說在12寸之內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內完成一圈的慢. 纏距的差別主要在於是否能使彈頭穩定, 不穩定的彈頭除了沿著目標線旋轉, 還會翻跟斗, 產生靶紙上產生Keyhole的現象.
槍管的長度對射擊的初速, 有很大的影響. 在一定的長度內, 越長越好, 這是人類很早就發現的事實.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各國使用的步槍槍管長達30寸以上, 因為當時的戰術想法是想要步槍兵能及遠. 但是在一定的長度之後, 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 只是徒然增加重量, 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後來標準的步兵武器槍管長度, 大多減少到20寸到24寸之間.
近來有人開始使用合成材質如碳纖維等, 包裹鋼管, 一來由於彈頭仍需在高速和高壓的情況下通過槍管, 因此內部仍以各式各樣的鋼材最為理想, 但是外部使用合成材質可以增加散熱性, 減輕槍管的重量, 這樣的槍管目前仍然十分稀少昂貴, 而且直徑遠大於普通槍管. 相信將來的發展應是朝此方向, 以內外物理性質相異的材料, 經由加工合成.
槍管的要求不只是堅硬, 抗壓和高溫. 另一個必備的特性是軔性, 也就是說槍管還要具有一定的彈性. 否則太硬會造成金屬太脆的結果. 有一些早期生產的M1903A1, 其槍管即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持續射擊, 有造成炸毀槍管的結果. 巴西的槍廠金牛座(Taurus), 在1998年開始, 推出了一系列以鈦(Titanium)為材質的左輪槍, 號稱又輕又耐久, 幾乎不可能生銹, 但是它的槍管部份, 還是須要用鋼材, 因為鈦金屬雖然堅硬, 卻仍然無法滿足作槍管所須的各項條件.
來復線的纏度計算:
5.56mm為例:
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都以英寸為單位
5.72=arctan(3.1415*0.223/7)
以纏距1:7而言, 纏度為5.72度。
最佳纏距的決定: 1920年代就發現的一條公式可以決定最佳的纏距, 稱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彈頭初速為1500fps到2800fps間時:
纏距=15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以147 grain, 1.125寸彈頭的軍用子彈為例:
12.649=150*(.308)2 /1.125 因此, 最佳的纏距應在1:12到1:13之間
在彈頭初速高於2800fps時:
纏距=180*(彈頭直徑)* (彈頭直徑)/ (彈頭長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決定出的纏距和彈頭配套, 可以得到最穩定的射擊結果。
計算來復線的角度, 可用以下的公式: 度數= arctan(Pi*直徑/纏距) (直徑和纏距均為英寸)
4.37=arctan(3.1415*0.308/12.649)
來復線產生方法, 是先在槍管鑽出孔洞之後, 現代主要的有三種:
Broach Cut Rifling: 拉切式產生來復線。 用多次、 多鑽刀拉過槍管的方式, 逐漸產生所須的來復線陰槽深度。 1950年代, 由Remington 的工程師首創。 現今大多數高品質的槍管用此法生產。
Button Rifling: 紐扣式產生來復線。 用高壓將一個形狀和來復線相反的紐扣狀物體, 擠過槍管內部而產生來復線。
Cut Rifling: 切削式產生來復線. 使用單一鉤狀切刀, 慢慢的、 一條一條的制出來復線, 是最早的生產方式。 如今只有最精密, 最高級的槍管以此種方式生產。
膛線是槍的指紋(即不同的槍,子彈通過時有不同的膛線記號,就象人的指紋):
膛線是為了讓子彈可以旋轉而在槍身上刻上痕跡、子彈在通過膛線時候、在子彈的外側也被刻上痕跡叫做膛線記號。別名·指紋槍。走私的東西一旦使用過的話就會被警察登陸在案、在此之後如使此槍犯罪就會重要的資料。
膛線的加工是用胸針之類的專用工具製作的、但即便是用同樣的胸針、受工人和製造裝置的影響、即便是同一個製造商的同一製品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樣的膛線。也就是說造出同樣的膛線記號的槍是不可能的。
只是隨著最近流行的冷間鍛造法(cold hamming)槍的膛線是沖壓成形方法製成、所以與胸針製造的膛線相比各個的樣子都很相似。因此、膛線記號的嚴密的特性也變困難了
製作方法
1.刮刀法用一根比手槍內徑略紉的鋼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個槽,安裝一塊硬質合金鋼片,鋼片上有一條或二條凸出的有一定傾斜角的帶狀體,前端有利削部,並可調節凸起高度。在一條膛線位置上來回拉動數十次,就切副出一條陰膛線,然後調節位置再切刮下一條。這種方法切奇數或偶數的膛線一般用單刮刀,切偶數的膛線可以用雙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對的位置安裝單刮刀,雙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條膛線。
2.鉤刀拉削法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過調節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每拉動通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幾微米,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陰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早期的線膛槍拉一條陰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陰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3.組合環形刀拉削法在一根拉桿上固定25至30個碩質合金鋼環,每個鋼環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鋼環上加工有與陰膛線數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纏角與下一個環上的切刀相連,從頭連到尾部即可視為一條螺形線。每一個環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於前一個環,形成一組系列切刀,所開的槽具有穩定的寬度,深度和間隔,這種組合環形拉削刀通過槍膛—次.則可切削出全部的陰膛線,縮短工作時間,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4.頂錐(或膛線沖子)擠JE法用一個中段截面形態與線膛內截面形狀相同的硬質合金(如碳化鎢)無尖彈頭形頂錐,通過內徑比頂錐略小的槍管光膛時,槍管金屬在頂錐的強力頂壓下,通過槍膛,使膛內徑略有增加,頂錐外表凸出部擠過膛內壁形成變形,即陰膛線,凹入部沿槍膛並緊貼內影擠過形成的變形,卯陽膛線。並因承受的大壓力使膛內壁表面金屬密度增加,碩度加大.同時完成了鉸除疵點和製作脆線二返工序。膛內壁由於頂錐的堅硬與平滑的表面擠過而變得光滑。使得槍管的壽命成倍延長。這種方法最早是由德國人發明,70年代以後各因在生產槍管時已普遍採用。
無論用哪種力法製作膛線,在足夠大倍數的顯微鏡下觀察,都有很多裂紋留在凹槽的拉溝內,像鋸齒形指向刮刀前進的方向。即使經過拋光成鍍鉻,仍然可以觀察到。而切削加工過程的平移會產生隨機的拉溝距離變化,形成穩定的特徵。槍管鋼材的材質也不是絕對均質的,管內壁上必然有些地方要硬一些,刮刀加工到此時會有不同的效果產生。金屬的碎屑會有微觀下直徑的變化,在發射時就會檢:彈頭軟金屬上產生重復的痕跡。即使用項鏈加工後再拋光到摩氏8級,達到鏡面效果,也會省其家族特徵(同一頂錐製成所留下的特徵),因為頂錐之間都有因加工形成的微小差異。而隨著射擊次數的增加。會產生隨機性的磨損.銹蝕斑和化學氣體腐蝕痕,形成個體差異。工廠在牛產中,會在一台擠壓機上備置二個以上的頂錐,通常是隨機交替使用,並不特定一個頂錐一次擠壓出幾根槍管的膛線。一個工序車間會有多台擠壓機同時運作。雖然一個頂錐理論上可以擠出上千支槍管的膛線,但每一個批號的槍管會有細微的膛線差異,只要放大到足夠的倍數,是可以區別其家族特徵的。

③ 子彈是誰先發明的

最早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裝雷粉,後來通把雷粉夾在兩張紙之間而製成了紙卷「火帽」。

1814年,美國首先試驗將擊發葯裝於鐵盂中用於槍械。1817年,美國人艾格把擊發葯壓入銅盂中,發明了火帽,火帽的應用對後膛裝填射擊武器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獲得了迅速發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

(3)膛線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對於子彈來說,無論是用於什麼用途,國際上通用的發射葯都大多為無煙火葯:無煙火葯可分為(單基,雙基,三基)(其主要成分為硝化棉),槍械多用單基葯。對於不同的槍械用彈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槍多採用多孔速燃單基葯。步槍為表面採用加光並鈍化的單孔顆粒單基葯。

底火是由:傳火孔、發火砧及擊發劑組成。其作用是擊發時產生火焰,迅速而確實的點燃發射葯。擊發時,擊發劑受擊針與發火砧的沖擊而發火,火焰通過傳火孔點燃發射葯。

當發射時,擊針激發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燒引燃葯筒(彈殼)內的發射葯,發射葯產生瞬燃,同時產生高溫和高壓,將彈丸(彈頭)從葯筒內擠出,這時的彈丸在發射葯產生的高壓的推動下,向前移動,受到膛線的擠壓,產生旋轉,最終被推出彈膛。

④ 人類歷史上線膛炮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製成功後裝螺旋線膛炮,這種火炮第一次採用從火炮後版部裝彈(前裝已經權難以實施),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這種火炮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主戰武器。

⑤ 誰發明了線膛炮

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製成功後裝螺旋線膛炮,這種火炮第一次採用從火炮後回部裝彈(前裝已經難以實施)答,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這種火炮射擊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為歐洲各國軍隊的主戰武器。線膛炮實現了火炮結構重大變革,是古代火炮與近代火炮的分水嶺。

⑥ 線膛炮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9世紀初,人們受到來復槍的啟示逐步認識到線膛的作用。在炮膛里刻出直線,起到前裝彈丸比較方便的作用。

1846年,義大利少校軍官卡瓦利提出了用線膛炮發射卵形彈的設想。他的卵形彈是用鑄鐵製成的,彈丸側面有兩個斜形凸起,裝填時將這兩個凸起嵌入火炮的膛線,膛線為螺旋形。發射時,彈丸在向前運動的同時,還會沿膛線產生高速旋轉。

線膛炮的出現,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項了不起的發明。與當時同口徑的滑膛炮相比,線膛炮的射程增加了1~2倍,彈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擊精度提高了4倍。同時,由於不再從炮口裝葯裝彈,而是改為後裝,所以線膛炮的發射速度快多了。

⑦ AK47的發明人

阿夫托馬特.卡拉斯尼科夫47(AK-47)
口徑:7.62x39毫米蘇制彈葯
彈夾容量:30/40發
動作方式:導氣式
射速:600發/分
槍管:6膛線右旋
槍口初速:600米/秒(2350英尺/秒)
有效射程:400米(1320英尺)
外形尺寸:870毫米(槍長);415毫米(槍管)
質量:4.3千克(空槍);AKM---3.14千克(空槍)
它的歷史開始於1944年,自從卡拉斯尼科夫軍士從戰場上負傷歸來後,在就醫的過程中他就開始進行輕武器的研究.在1945到1946年之間他設計出了一支突擊步槍,並於1946年用它參加蘇聯的第一次武器試驗.那支槍沒有被採用.
1947年間,第二次試驗開始,他的設計以"7.62毫米AutomatKalashnikova,Obraztsa1947Goda"的名字被採納了,無需多言,這種武器開始了它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武器的傳奇歷史----AK-47.
1951年,在進行了一些小的改進之後一種新的型號出現了----AKS-47,一種更短的,有可折疊槍托的新型AK-47.
1959年,AK再次進行了改進,這次以故障更少的沖壓機匣代替了原來的銑制機匣,並被命名為"",意思是一種"現代化後的AK-48型號,附上了所有能加上的附件,包括一個可拆卸的槍口消焰器.其他的改進如下:1,重新設計的槍托和小握把;2,可調準星現在范圍變為100米到1000米之間,高於AK-47800米的有效射程.
它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單發點射式武器,即使在最艱苦的條件下,第一發子彈的精度仍然值得信賴.即使機匣中塞滿了沙子它一樣能開火射擊,同時雖然它製造起來非常便宜和簡單,卻是十分的可靠和優秀.
AK家族在AKM形成後真正達到了全盛,同時基型AK-47開始成為收藏家追逐的珍貴藏品,AKM彈匣上的凹槽是區分AK和AKM的顯著標志,1951年後的AK和1959年後的AKM上都有.
AK的歷史看起來很風光,但它的發明人拉什尼克夫卻用了半輩子的時間才從一個上士當了一個管全軍槍支技術的官.而且他還沒申請AK的專利,等他老了還生活在老家的草原上,當M16的發明者邀請這位老對手美國一聚時,他竟沒錢買飛機票.他常說?C

⑧ 線膛槍的輝煌歷史

早期的槍械都是前裝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個鐵匠戈特,簡化前裝手續,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譯音是「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16世紀以後,將直線形膛線改成螺旋形,發射時能使長形鉛丸作旋轉運動,出膛後飛行穩定,提高了射擊精度,增大了射程。較有名的是法國的米寧前裝式來復槍,此槍重約4.8千克,螺形膛線4條,最大射程914米,彈丸長形,頭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口徑,比較容易從槍口填裝,發射時火葯氣體使彈底部膨脹而嵌入膛線以發生旋轉。由於這種線膛槍前裝很費時間,因而直到後裝槍真正得到發展以後,螺旋形膛線才被廣泛採用。

⑨ 步槍之父是誰

其實史上最早的真正意義的步槍,其實是指線膛步槍,之前的滑膛槍(比如火門槍`火繩槍`燧發槍等)都不算步槍,因為步槍英文名叫rifle,膛線是rifling。在我國早年把「膛線」叫做「來復線」因此rifle被叫做「來復槍」。
直到了膛線的發明者`就等於知道了步槍之父`。
關於膛線,究竟誰是第一個發明者,眾說紛壇。奧地利維也納人凱爾奈曾發明了直膛線,不過,這種直膛線是為了加速從膛口裝彈,而不是為了使彈旋轉。英國伍爾威奇兵工廠的陳列室內保留有一些17世紀製造的線膛步槍,槍管里有明顯的旋轉膛線。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抗英部隊由於使用了線膛槍將裝備滑膛槍的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紀末期,德國人研製出一種線膛槍。說得最為圓滿的可能是下列一則故事,我也向你說說(其實這個人才算是膛線之父)。
1854年,英國測量員意特沃斯奉命改進槍的性能,正當他無計可施時,忽然間聯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認為,陀螺之所以能旋轉,是因為它不僅圍繞著本身的軸線轉,而且陀螺軸線還圍繞著垂直軸線旋轉,轉得越快,站得就越穩,擺動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變,還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於是,他很快在槍管內刻制螺旋膛線。遺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試驗並沒有受到重視,他研製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槍也無人問津。直到若干年後的1865年,另一位英國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發明的膛線基礎上進行改進,才使膛線在槍上獲得泛的應用。
隱藏在槍膛內的膛線,凹下去的小槽被稱為陰線,凸起來的則叫陽線,兩條相對陽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叫口徑,子彈頭的直徑比口徑稍大一些,這叫過盈,只有這樣才能使子彈頭嵌入膛線而旋轉。

⑩ 來復槍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早期的槍械部是前裝滑膛槍。1520年,德國紐倫堡的一名鐵匠戈特,為了簡化前裝手續,減少氣體泄出,使彈丸在槍膛內起緊塞作用並提高裝填速度,發明了直線式線膛槍,採用圓形鉛球彈丸。由於「膛線」一詞的英文讀音是「田田來復」,所以線膛槍也被稱作來復槍。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產日期的步槍還保存在博物館內。這種帶有膛線的來復槍射擊精度大大超過了滑膛槍。

閱讀全文

與膛線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