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蘇聯的發明

蘇聯的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8 23:08:32

1. 蘇聯 美國 什麼時候發明的原子彈 氫彈

1952 年11月抄1日,美國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氫彈原襲理試驗。
1953年夏天,完全由蘇聯獨創的研究成果氫彈又爆炸成功。

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3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法國——1960年2月13日;中國——1964年10月16日;印度——1974年5 月 18日。中國第一次核試驗以塔爆方式進行 ,用的是「內爆法」鈾彈。1965年5月14日第二次核試驗時 ,核裝置用飛機空投 。1966 年10月27日第四次核試驗時,核彈頭由導彈運載。

2. 蘇聯的發展

說來話長了,傳說那是一個月黑風高的1917年11月,在古老的彼得格勒爆發十月革命,列寧那小子領的頭,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鬧了個委員會主席當當,國內外的反動勢力瞧著就不順眼了,可鬧了一陣就被粉碎了,之後,也就是1921年,新經濟政策代替了打仗那時候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效果剛剛的。1922年,蘇聯成立了,過兩年列寧嘎蹦兒了,斯大林上來了,實行了兩個半五年計劃後,世界大戰就來了,1953年斯大林完蛋了,赫魯曉夫上來了,1964年赫魯曉夫下去了,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來了,結果他們左該右改,改革改到1991年,戈爾巴喬夫溜達去了葉利欽篡位了,終於26日把蘇聯改解體了,悲哀!!!!!!!!!!!!!!!!!!!!!!!!!!!!!!!!

3. 前蘇聯對人類三大發明

1954年,蘇聯在奧勃寧斯克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核電站,標志著人類和平利用原版子能的權開端。1961年,蘇聯英雄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1986年,蘇聯發射了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墜毀以前,它是人類最大的飛行器

4. ak47是前蘇聯發明的

ak47研製歷史 1944年,卡拉什尼科夫設計了一種發射7.62×39mm М1943式中間型威力槍彈的半自動卡賓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活塞和活塞桿固定在一起,但與機槍框並不相連,彈匣容量10發,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這種槍採用槍機回轉式閉鎖,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閉鎖機頭上有兩個大的對稱閉鎖突筍。這種閉鎖方式是直接參考美國M1式加蘭德步槍的。不過在這把半自動卡賓槍上的旋轉機頭是經過了卡拉斯尼柯夫的改進,比較長,旋轉速度更快,大大地增加了閉鎖機構動作的可靠性。 AK-47的研製其實是從這種半自動步槍開始的,這種卡賓槍的閉鎖機構的進一步改進成為了卡拉什尼科夫自1945年至1990年之間研製的所有自動武器的核心部分,這個系統經歷了50多年的實際應用考驗,證實其具有非常優越的可靠性,因此這個系統也被人們稱之為卡拉斯尼柯夫系統。 這種半自動卡賓槍1945年的試驗型是1944年試驗型半自動卡賓槍的改進型,基本特徵一樣,管狀的拉機柄位於右上方。彈匣設計有所改變。但槍管上方的導氣室,有點像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導氣裝置的外形上也已經有了一些AK-47的端倪了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在這種半自動卡賓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一種全自動步槍,並送去參加國家靶場選型試驗。樣槍稱之為AK-46,即1946年式自動步槍。導氣裝置和槍機基本上與原來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一樣,使用沖壓鉚接機匣,發射機構有單發和全自動兩種,連發阻鐵在扳機上;30發弧形彈匣的入口在機匣下方,保險/快慢機柄都在機匣左側,手槍型握把,槍托、前握把和護木都是木製的,槍口制退器為圓柱形。AK-47型試驗型 操作原理與AK-46一樣,不同的是:活塞、活塞桿和槍機體首次採用連成一體的方案——用螺桿固定在一起。機匣是沖壓成形的,機匣前部與槍管固定,保險/快慢機柄首次被安放在機匣的右側。導氣室沒有調節裝置,拉機柄在右側。AK-47型2號試驗槍的特徵是改變了導氣室、活塞、活塞桿的設計。延長了導氣孔,增加進入導氣室的火葯燃氣,導氣筒下方與槍管之間的位置有泄氣孔,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槍口制退器改為雙室結構。3號試驗槍改變了導氣室的設計,使圓柱形的導氣活塞在導氣室內處於完全密封的狀態,活塞桿有四條凹槽。採用新的槍口制退器。 第1型 AK-47突擊步槍(第1型) 是最終定型並在1949年正式投入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這種型號並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採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1951年的試驗型(第2型) 第2型 是在1951年生產的,主要的改變是把機匣的生產方法從沖壓轉變為機加生產。通過機械銑削出來的機匣的優點是比較結實,但缺點是比較重,而且材料消耗大,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這樣一個重量不超過0.65kg的銑削機匣,一開始時竟需要2.65kg的鋼材。發射機構、槍托和握把都經過加強,並增加了一種單刃刺刀。這種新生產的AK-47被稱為「第2型」,不過第2型的產量很少,很快就被第3型所取代。AK-47(第3型) 是在1953年定型,主要是改進了第2型的槍托連接方式,特別是簡化了機匣的機械加工方法,使之便於大量生產。這一型號被正式稱為「7.62mm Light-Weight 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AK)」 第3型 ,即「7.62mm輕型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許多人稱其為「第3型」。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改用機械加工方法的目的是什麼,第3型的銑削機匣卻比第1型的沖壓機匣更輕。另外第3型的改進還包括彈匣,採用輕金屬的新型彈匣在強度也加強了,而且與原來的鋼制彈匣可以互換;此外,槍托連接方式也進行了簡化和加固,這一系列的改進使突擊步槍的整體重量比第1型更輕,而彈道性能則與第1型完全一致。 希望能幫到你

5. 蘇聯曾經發明過哪些逆天或者說超越時代的武器

①先後實行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政策。②戰時共產主回義政策的作答用是:集中一切人力物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但是對經濟發展不利,影響到工農聯盟的鞏固。新經濟政策的作用: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工農聯盟,找出了一條在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有效途徑,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使蘇聯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工業產值到1937年躍居歐洲第一位。在蘇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6. 蘇聯核武器發明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之後,斯大林立即做出了強烈反應。1945年8月20日,斯大林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防委員會第9887號決議,成立了一個享有特別權力的專門委員會,由貝利亞任主席,專門委員會成員包括蘇共中央書記馬林可夫、物理學家庫爾恰托夫院士、皮卡察院士等,同時全民動員,調集全部力量,甚至允許科學家們停止政治學習,全面介入和領導原子彈的研製。
德國一被佔領,蘇聯就將德國的250-300噸鈾化合物和7噸金屬鈾運回國內,此外還將一批德國科學家帶回蘇聯從事相關研究。其後,由於獲得了美國原子彈研製的詳細情報,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最終採用了與美國鈈彈「胖子」相同的效果更好的內爆式構造方式。
1949年8月28日,核裝料最後組裝完畢。1949年8月29日當地時間早7時,在哈薩克的「謝米巴拉金斯克-21」以西的荒漠上,蘇聯第一顆原子彈RDS-1試爆成功。1949年9月25日,蘇聯塔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布蘇聯已掌握了核技術,擁有了核武器。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過程中,除了蘇聯科學家的自身努力外,蘇聯科學家還從戰敗後德國科學家和潛伏在美國曼哈頓工程中的間諜那裡得到了大量幫助。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基本是美國原子彈的復製品。

7. 蘇聯發明核武器的背景

背景就是美國成功研製了原子彈,並試圖以此為砝碼對蘇聯進行核訛詐

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要求,不惜一切代價,研發蘇聯的核武器

於是蘇聯馬上組建相關設計局,克格勃也大顯神威,利用原子彈間諜網搞到了相關情報

8. 蘇聯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920年4月,波蘭軍隊入侵蘇俄。5月初佔領了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大片土地。6月,西南戰線紅軍在葉戈羅夫和斯大林指揮下發起反擊。7月,圖哈切夫斯基指揮西方戰線的紅軍反攻,解放了白俄羅斯領土,進而越過國界,月底逼近華沙。由於紅軍進展過速,先頭部隊遠離後方,兩條戰線配合得也不夠好,以致當波蘭軍隊在8月反攻時,紅軍不得不後撤。10月,蘇波簽署停戰協定。1921年3月18日,兩國簽訂里加和約。在南方戰線,伏龍芝指揮紅軍突破弗蘭格爾防線,於1920年11月打下刻赤,解放整個克里木半島。

1920年底,國內戰爭基本結束,但是,遠東地區仍被日本干涉軍和白衛軍佔領。蘇俄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直接武裝沖突,決定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一緩沖國家。1920年4月,遠東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它不是工農蘇維埃國家。而是勞動人民的民主共和國。它接受俄國中央遠東局的領導。遠東共和國成立後,把紅軍和游擊隊改組為人民革命軍。10月25日,人民革命軍開進海參崴,把最後一支外國干涉軍趕出國境。1922年11月,遠東共和國並入俄羅斯朕邦共和國。

紅軍在國內戰爭中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勝利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開幕,出席代表大會的有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1727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364人,南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代表91人。

斯大林宣讀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和成立條約。大會一致通過了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決議,條約規定,保證這個聯盟是各個平等民族的自願聯合,保證每個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保證一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都可以加入聯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成立,為蘇維埃國家各民族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9. 20世紀蘇聯發展史

經濟上:新經濟政策不想多說,查網路吧。主要說的是蘇聯的斯大林模式,1928年開始的五年計劃是蘇聯經濟建設的基本手段,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產值從原來只有德國的一半不到變成了德國的兩倍多美國的百分之六十多據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注意,這是蘇聯建立才15年,而美國已建國150年,整整十倍的差距)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35年蘇聯基本實現了不用憑借票證購買日常生活用品和糧食。1933、1934、1935年蘇聯連續大幅度調整職工的工資,1937年莫斯科工人的平均工資達到90盧布(約合今天140美元),遠東地區工人平均月工資也達到100一百美元左右。工人階級的平均收入比一五計劃時期實際增長45.5%社會福利也越來越完善,全民公費醫療,全免費教育等等。,工業重心也是在這個時候逐漸東移,列入建立了共青城和新西伯利亞等工業大城市,共青城還是蘇聯的航空工業中心,到1957年建立了西伯利亞科學城,可與美國矽谷媲美。這位蘇聯在二戰區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另外,所謂落後的輕工業和農業,輕工業一五計劃的輕工業年均增長速度是11.7%,二五計劃輕工業總增長100%,年均增長14.7%遠高於同時期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與1932年相比,蘇聯1937年通過零售商品流轉渠道供應的重要日用工業品和食品增長情況如下:針織外衣增長2.86倍,針織內衣3.08倍,砂糖1.92倍,動物脂肪1.59倍,糖果點心0.81倍,灌腸和熏制食品3.90倍,靴子1.18倍,長、短褲子0.97倍,自行車3.2倍,留聲機10.7倍,手錶7.2倍。消費品的銷售額有了很大的增長。農業的增長也非常迅速,雖遠比不上重工業和輕工業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的農業集體化糾正了一些偏差,集體農庄向著穩健方向發展,更加註重集體農庄的質量。工業向農業提供了更多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全國建立了幾千個農業拖拉機站。農業機械化的物質保障逐步加強。農村電網逐步建立,二五期間蘇聯鞏固了社會主義集體化。農業的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技術改進,蘇聯的糧食單產大幅提高,集體農庄章程初步制定,使得集體農庄走上了規范發展的道路。蘇聯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由1932年全國平均的21%提升到1937年的63%。農村用電量增加了7倍。糧食產量五年平均接近1913年的水平。1937年蘇聯的糧食產量達到9400萬噸(根據縮小之後的數字),比1913年的產量多出14%。大牲畜的數量超過了1928年的水平。
戰後,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居於世界前列,僅次日本原告與歐美等國。此時的蘇聯福利制度越來越完善,成為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從老照片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蘇聯人都充滿了笑容,在莫斯科以及很多城市滿大街開的都是汽車沒有自行車,莫斯科地鐵就像是一座地下宮殿。農村人口享有和城市一樣的福利,很多人在郊外都有自己的別墅,雖不像美國那樣豪華也沒有那麼大,但從人數上蘇聯擁有別墅的人群並不低於美國,蘇聯在這時期幾乎沒兩個家庭就有一輛人家車,這樣的普及不知道中國何時才達到,當時蘇聯的文化也很繁榮,地鐵上大街上都看得到人們都在讀書。物價也十分便宜,如果蘇聯自認世界上物價第二低的國家怕沒哪個國家敢認第一,當時的盧布購買力遠高於美元,當時的蘇聯只能這樣形容,穩定、繁榮、強大,只可惜自80年代以來雖科技軍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經濟卻停滯不前最終落到地圖頭上導致崩潰,其實蘇聯解體時又四分之三以上的民眾都要求保留蘇聯
科技
蘇聯的科技水平我不想做過多解釋,人們都知道蘇聯在航天、核技術一直是數一數二的,我要說明的是蘇聯的電子技術與通信技術,這點恐怕很少有人知道
歐洲大陸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蘇聯列別捷夫研究所的MESM,後來又有了很多系列的電子計算機,60年代以來,電子工業逐步獨立出來並成為國家的重點投資,1973年的厄爾布魯士1是蘇聯第一台四代超級計算機,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超標量處理器的電子計算機,此外蘇聯的個人電腦著名的有五邊形、DVK、ES系列,Hobbit系列和電子BK等,蘇聯領先世界的電子技術不得不提格盧什科夫,他的成就有1959年帶頭研製出「基輔」(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上使用的儀器成為現代計算機屏幕的原型。帶頭研製出「第聶伯」(系列)大型計算機,此計算機在1970年代被用來控制莫斯科郊外星城中航天管理中心的巨型信息顯示屏,後被用作控制和實施蘇聯-美國「阿波羅-聯盟」對接計劃。帶頭研製出「世界」系列大型計算機。這一系列計算機曾被用作解決工程計算問題(早在1964,1966年),更成為了現代個人電腦的原型:在這一系列的電腦上第一次實現了計算機智能化概念。1964年,格盧什科夫在蘇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經濟管理系統方案。1969年開始,格盧什科夫成為全國自動管理系統的主要設計師和帶頭人,他為自動管理系統創立了信息庫管理系統理論,建立了企業自動管理系統和國防自動管理系統等等,另外早在1984年底,全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師范院校的所有數學物理系內,就全部建成了微機專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規模的微機實驗室,84年的中國,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微機室。蘇聯的民用互聯網的出現與美國應屬於同一時期。蘇聯的光纖通信技術也居世界前列,1977年完成光纖通信實驗,歲比美國晚了一年但考慮到蘇聯氣候惡劣多光纖的要求很高所以不能算比美國若多少,1985年光纖通信已在莫斯科,基希涅夫,列寧格勒,高爾基市,明斯克和其它城市開通,還計劃延伸到鄉村地區。被廣泛使用的光纜通信線路的中繼段的長度大致相當於居住中心之間的距離。有線電視也將成為光纖的一大使用對象。自1984年以來,莫斯科一直在建立有線電視線路,並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在塔林建立一套光纜傳輸電視信號系統。最後還有一點關於蘇聯發明的世界第一個移動通訊系統阿爾泰,在1958年推出,比美國第一個早了十多年,但是,由於後期經濟的崩潰,許多科學研究不得不停止,這真算得上是很大的遺憾

10. 為什麼前蘇聯的科技那麼發達都是什麼人發明的

決定科復技發達不發達的制最關鍵因素是投入。因為現代科技過於復雜,難以空想。能夠實現和嘗試自己的想法是最重要的。而實現需要花很多錢。所以投入決定了科技發達程度。

蘇聯的科技發達就是投入很多的結果。領導人包括科羅廖夫、朗道等。當然他們和之前的中國一樣,不太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雖然成果很多,但是能數出來的人不多。

現在有些人認為科研體制很重要。誠然不能說體制一點影響都沒有。但是如果看到和歐美同體制的菲律賓、拉美沒有什麼科研成果,而中國近年在體制不變的情況下成果指數增長,就可以認識到其實體制並不是根本的決定因素。

閱讀全文

與蘇聯的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