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偶然創造生命怎麼樣
英豪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1160404007.blog.163.com 生物學家的最新發現,作為生命基礎的細胞內部的運作機制,完全呈隨機狀,因此,有生物學家相信,沒有偶然,就沒有生命。如法國國家科研中心蓋亞那分部主任阿蘭61巴維(Alain Pavé)教授所說:「如果沒有偶然,我們今天所知道的生命形式也許根本不會存在。除了偶然的作用,根本不存在任何其他能夠造成生物種類多樣化的自發的自然進程。」(見《偶然創造生命》28頁) 偶然性,或者也可以叫作隨意性,隨機性,不可預料性。在物理學界,也同樣存在著類似的發現,也即弦理論。弦理論的觀點是,萬事萬物都是由叫作弦的物質組成,這是比中子、電子還要微小的、目前發現的物質的最基本的狀態。之所以叫作弦,是因為這種物質最基本的狀態形似環形的波動,這些類似的環形的波動卻形成了形態迥異的萬事萬物。這恰如琴弦,雖然只有幾根,卻可以奏出無窮的音樂。物理學家認為,弦的運作是隨機性的,也就是說,在弦的世界,存在著偶然性,一切皆有可能。 事物的偶然性無可厚非,實際上,早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就已經發現了事物的偶然性,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是對偶然性的描述。萬物始於道,道者,即規律,規律者,事物存在之必然聯系,或者說是事物間相互的力,由力而生勢,由勢而動,動而成形,故而生出一,一者,萬物之最基本形態,用現在的科學來說,也就是「弦」了,用中國古人的說法,則為太極,亦可稱之謂「混沌」。太極之中存在著一陰一陽兩種事物狀態,或者說是兩股力,依《易經》的觀點,陽氣清輕而上浮,陰氣濁重而下沉,故而世界由「混沌」之狀分而為陰陽、正負、天地。「一生二」即指此,不過,此處的「二」指物質的兩種狀態,而非單指天地而言。物理學家史蒂芬61霍金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他發現,宇宙中存在著兩股力,可以把這兩股力以正負加以區分,這兩股力的總量相等,也就是說,兩股力相加之和為零(參見《萬有理論:宇宙的起源與歸宿》)。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61霍金所研究得出的宇宙的起源,情狀正如《易經》之所形容。也即現今的宇宙來自於一次宇宙大爆炸,爆炸後形成了現今的天體。萬事萬物間的這種相似性不由得人不驚嘆。陰陽二氣相和而生天地人三才,天為純陽,地為純陰,人為陰陽之交合,此即「二生三」之「三」意。此處之天,非現在概念的天,地亦非現在概念的地,仍指兩種最基本的事物狀態,也即陰陽,人亦概指,乃指天地間之生物,以進化論的觀點來講,就是生命之初那最基本的生物。陰陽及最初的這些生物再互為作用交合,就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從理論上來講,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偶然性,因為,相對於事物的個體來講,都存在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一點令史蒂芬61霍金也極為困惑,雖然事物具有如此的偶然性,但是整個宇宙卻是以有序的、必然的方式產生和運行,難道這也純屬偶然?除此之外,就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有一個萬能的上帝精心的設計了這一切。 偶然性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偶然,就沒有生命。不過,說偶然性創造生命只講對了一半,更為完整的說法應該是:偶然與必然共同創造了生命。偶然是相對於物質(或生物)的最基本狀態(或形式)而言的,雖然物質的最基本形式具無序的偶然性,但這些最基本的物質與外在卻存在一種相互力的關系,不同的力對事物會有不同的影響,也就是說,雖然事物的最基本狀態呈無序偶然性,但在外在力的作用下卻又會呈現一定的方向性,也即必然性。就好比整個宇宙內的天體來說,在理論上,每個天體都有向任何方向運動的可能性,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天體都在按即定的方向或軌道運行,決定著這種狀況的就是各天體間存在的相互的力。這種力極難會改變,即便是單個星體的運動發生變化,亦不會對整個宇宙間存在的力產生太大影響,其他天體依然會按即定的軌道運行(事實上會有改變,但改變很小,可以忽略不計。)而宇宙中其他的事物無不存在類似的狀況。 英國生物學家及人類行為學家理查德61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認為,觀念和行為或許通過人類在各個社會中進行自主傳播。他設想存在一種能像基因一樣復制和變異的信息載體「模因」(meme),它能使其攜帶者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下表現為適應或不適應,並能從「一個大腦傳遞到另一個大腦」。模因論因此而生。(見《偶然創造生命》P86)模因論的提出使我感到興奮,盡管現在仍有不少科學家對此觀點持有異議,但也許我可以成為模因論的倡導者中的一員。道金斯認為,模因傳播的關鍵在於模仿。模仿實際上是一種能量的喚醒,依我自己的觀點,每一個個體內都已經貯存了宇宙的所有信息,思想的本質是一種能量的波動(關於這點,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已經有所突破,並在科學中有所運用,比如腦電波。)模仿是一種能量激活了另一種能量。模因論的提出,有一個重要的隱含的意義,那就是:我們的思想受文化的影響,我們的所思所想從某種意義說是一種必然。如果說模因論還只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德國海靈格所提出的「家庭系統排列」則完全是一種實踐。「家庭系統排列」更多地被歸入現象學的范疇,因為其所顯示的不可思議的效果,用現在的科學還不能進行完全的解釋。「家庭系統排列」的基本觀點認為,在上下幾代的家族關系中,有一股無形的力在影響著家族中的每位成員,因此,家族中成員的思想與行為在一個更大的范疇來看,都是一種必然,至少是深受其影響。 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當用一種普遍的、聯系的眼光來看時,就會發現各種事物間存在著的共通的東西。中國的《易經》應該是最早揭示宇宙間各種事物相互間關系的著作了(在周朝之前,易經只有圖,沒有文,以現在的詞義理解,談不上著作了),《易經》的核心為象、數、理、占,不過,我覺得這個順序應該換一下,象、占、數、理比較好。《易經》最初就是用來占卜的,因為占卜而逐漸形成完整的卦,由卦而進行占卜,所以,是象、占互為作用而形成完整的《周易》,《周易》之初,其占斷主要是依據卦象,後來才加入了數(此為臆測)。到了孔子時候,孔子作《易傳》,加進了理的思想,才有了理。《易經》占卜准確率是相當高的,孔子接觸到《周易》之後,為之痴迷,日夜不離,韋編三絕,並親而占之,准確率在十之六七。而當時另有一位高人,所佔准確率在十之八九。及至後來,《易經》容入五行、天干、地支之後,其占卜的准確率就更高。何以如此?概因《易經》所言乃宇宙萬物之相互關系。由於歷史等各種原因,後世特別是近代,真知《易經》者少之又少,對此的誤解卻是有增無減。殊不知,《易傳》乃孔子研《易》之心得,《道德經》亦老子研易之體會,《黃帝內經》源自《周易》,《奇門遁甲》、《孫子兵法》、及中國的風水理論無不從《易經》而來,無非是分而言萬物,但其所言,無不在於規律,亦即必然。是故,孔明用兵,當為神算,運籌帷幄,其根本在於對各種情狀之推斷。未出廬而三分天下,乃在於對天下政治之推斷。誠如老子所言:「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但真正的高人,當為水鏡先生,諸葛出道之時,水鏡亦有言:諸葛得遇其主,不逢其時,可惜。孔明鞠躬盡瘁,終亦未成其入住中原之願。 老子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謂常者,即指道,規律,萬物間必然之聯系。人生與種莊稼並無二致,要種莊稼,就要了解節氣,土壤,種子及植物的發展狀況,由是方能種出好莊稼,若不知此,憑一腔熱血,拔苗助長,那就真是「妄作凶」了。之前相信「事在人為」,但人生交給我的答案是「命由天定」。知道「命由天定」,並不是說「聽天由命」,而是知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天命,即人與自然萬物必然之發展規律。孔子所說「五十知天命」,大概是五十後習易之心得,孔子在《易傳》中曰:「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當為此證。如果孔老夫子二十就接觸《周易》,他的這番話就可能會改成「二十知天命」了,如果「知天命」只是知,而「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行了,孔子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做到知行合一,而這最後的境界,正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有趣的是,孔子在《易傳》中也同樣明確地表達了這一觀點:「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如上之所言,並非是宿命論,而只是以一個更大的視點看人生,以普遍的、聯系的觀點視察人與萬物的聯系。這當中,還須發揮作為人的一己之力,方不負上天對於生命的饋贈。並非只是外在影響著人,人本身亦影響著外在。孔子《易傳》中有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由是而知,我們的一思一想都受外在的影響,而我們的一思一想又同時在影響著外界。這真的是最妙的事情,真所謂,一朝頓悟,遍地蓮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們左右不了外在的一切,但卻可以管好自己的思想。是故老子有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美國的琳達61拜恩所寫的《秘密》一書,以她所言,此書所成源於古語「心誠於內而形於外」,而此語恰與孔子之所言有異曲同功之妙,琳達受此啟發,而發現在人類自身亦存在吸引力法則,好的思想吸引好的事情,壞的思想吸引壞的事情,這與佛家所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又不謀而合。 總之,生命乃介於偶然與必然之間,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偶然與必然如同生命的天平,而生命的意義在於使其二者保持平衡。是故英豪有言:「識其時,行其運,知其命,守其位;處於高處不自高,處於低處不自卑,生死不能易其心,失得不能易其志;當進則進,當退則退,進則立於天地之間,退則隱於山林之內;坦盪盪,心裝萬物,空茫茫,不染一塵。」 以上所言乃讀此書的一點心得。關於此書,五星推薦,一是書設計得不錯,書中不少圖片,在書店翻書時一翻就決定看一看此書。另一個,此書內容為科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較有權威性。不過,統觀全書,科學家們大多都是站在自已的研究領域來看問題,在一些觀點上有偏頗之處,但在這一點上可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㈡ 是小人物偶然創造歷史還是歷史必然藉助小人物
我認為都不是,每個人都有改變歷史的權力,所謂的小人物不過是我們認為他不起眼罷了平心而論,國王和乞丐有什麼區別呢。
你說的小人物偶然創造歷史,其實是因為小人物也是作為人的個體存在,因為某種原因做出的某種選擇,導致了歷史的不可逆轉,其實作為所謂的小人物也需要有自己的選擇。
而歷史必然藉助小人物死回也不太對,所謂大人物、小人物都是後世通過對前世事件的發生、發展、結局對裡面涉及的歷史人物進行評判。其實所謂的小人物改變了歷史他們何嘗不是大人物呢?
㈢ 簡述徐志摩《偶然》的藝術特點
徐志摩在《偶然》一詩中藉助於豐富的想像,通過對畫面的精心描畫,融情入景,以象明志,使景、情、理融為一體,形成了豐厚的意境。這樣,既使情感得到了深沉的表現,避免了情感的濫化與表面化,又使自己的人生洞見得到了形象化的傳達。這使本詩具有了相當鮮明的「智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其早期詩作「完全沒有理智的批准」的現象。
本詩非常突出地表現出了此期徐志摩對音樂美的追求。他以一種口語化的語言,創造出了流暢而又深沉的旋律,較好地表現出了詩人不遲滯於物的哲思。這種和諧的旋律感的取得,首先源於對用韻的安排上。每節第一、二、五行押一個韻,第三、四兩行押另外一個韻;同時,每節又都換韻。這使詩歌在旋律上顯得「血脈」流通,讀來琅琅上口。其次,它還源於對音尺的精心調度和使用上。每節一、二、五行,除第二節第二行有五個音尺外是四個音尺;第三、四兩行有兩個音尺,而且二字尺與三字尺的排列也有變化。卞之琳曾經指出:「徐志摩的詩創作,一般說來,最大的藝術特色,是富於音樂性(節奏感以及至旋律感),而有不同於音樂(歌)而基於活的語言,主要是口語(不一定靠土白)。」徐志摩的這一「最大的藝術特色」在本詩中是得到相當突出的表現的。
㈣ 有哪位科學家偶然發明了玩意兒
1,張衡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後(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
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張衡生平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2,蔡倫
紙的發明家蔡倫的名字也許鮮為人知。與他的重大發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視的程度的確使人瞠目,有些大部頭的網路全書里甚至沒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標準的歷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於紙的重要性顯而易知,所以有關蔡倫史料的缺乏會使人們認為他這個人物是純屬虛構。但是經過仔細研究就清楚地說明蔡倫確有其人。他在中國皇宮當過官吏,約在105年他把紙的樣品呈獻給皇帝。中國有關蔡倫發明的記載出現在漢朝正式的史書中,記述翔實可信,沒有一點神秘或傳奇的色彩。中國人總是把紙的發明歸功於蔡倫,他的名字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關蔡倫的生平人們知道的並不多。中國的史書中提到他是個太監,還提到皇帝對他的發明不勝喜悅,因而對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雙收。但是由於後來他參與了宮廷政變,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書中敘述道:蔡倫一被革職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裝,喝下致命的毒葯。
公元二世紀紙在中國就有了廣泛的作用,不到幾百年時間中國人就向亞洲其他一些地區出口紙。在很長的時期里,他們對造紙技術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國造紙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虜,不久撒馬爾罕和巴格達都有了造紙業。造紙技術逐漸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12世紀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學到造紙技術。紙的使用逐漸廣泛起來,古騰堡發明現代印刷術印刷術後,紙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紙,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今天紙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難想像出沒有紙世界會是個什麼模樣。在蔡倫以前的中國,書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這樣的書顯然極其笨重。有些書是用絲綢做的,代價昂貴,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紙未引進以前的大多數書是用牛皮紙和羊皮紙製成的,這兩種紙就是經過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紙取代了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喜歡用的紙莎草紙。牛羊皮紙和紙莎草紙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價昂貴。
今天,書和其他文字材料造價低廉,產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紙的問世。要是沒有印刷機,紙就絕對不會象今天這樣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低廉豐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機也確是無矢之弓。
那麼哪個人的名次應該排得高些,蔡倫還是古騰堡呢?雖然我認為兩者幾乎不相上下,但是我還是把蔡倫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紙除了作書寫材料外,還有許多其它用途,實際紙的用途之廣使人出乎意料。目前製造的紙張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為印刷材料,而是作為其他用途。(2)蔡倫早於古騰堡。若當時沒有紙,古騰堡完全有可能發明不出印刷術。(3)假如這兩項發明只出現一項的話,我認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騰堡之前)和紙會比使用活字印刷術和羊皮紙生產出來的書籍更多。
把蔡倫和古騰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現過的最有影響的十位人物當中妥當嗎?為了充分認識紙和印刷術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較一下中西文化的發展情況。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國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進,但在公元後的一千年間,中國的成就則超過了西方。根據許多標准來看,七、八世紀中中國的文化在世界上最為先進。但是在15世紀後,西方超過了中國。人們對這些變化從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其中大多數說法都忽略了我認為是這個最簡單不過的解釋。
當然中東農業和書寫實際上比中國起步早些,但是僅僅這一點還不能說明為什麼中國文化一直落後於西方文化。我認為關鍵的原因是在蔡倫之前中國沒有方便的書寫材料。西方世界有紙莎草紙,雖然這種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卻比用木頭或竹子做的書具有無比的優越性。缺乏適當的書寫材料是中國文化進步的一種極大的障礙。中國學者需要用車隨行帶上在我們看來是可憐的幾本書。可想而知,用此依據來掌管政務,是何等的艱難。
但是蔡倫對紙的發明,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由於有了適當的書寫材料,中國文化得到了迅速發展,幾百年內就趕上了西方。
(當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個因素,但就整個發展來看卻是微不足道的。中國在第四世紀雖然不如西方那麼統一,但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在隨後的幾百年中,西方發展得比較慢,而中國卻出現了諸如指南針、火葯和刻板印刷術等重大發明。由於紙比羊皮紙便宜又容易大量生產,所以整個形勢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西方國家開始使用紙以後,就堪與中國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縮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馬可·波羅的著作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在十三世紀,中國也遠比歐洲繁榮昌盛。
那麼中國為什麼最後又落在西方後頭呢?人們說出各種不同的復雜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許一種單純的技術上的原因就能說明這個問題。在15世紀的歐洲,一個名叫約翰·古騰堡的天才發明了一種可以大規模印刷書的技術,因而歐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中國卻沒有古騰堡,因而中國人仍使用刻字印刷術,其文化相對說來就發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麼他就得同意這樣的結論:蔡倫和古騰堡是歷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實際上把蔡倫排得遠遠高於大多數其他發明家還有另一個原因。大多數發明是其時代的產物,即使實際上不曾有那些發明者,那些發明也會出現。但是就紙而言,顯然不存在這種情況。歐洲人在蔡倫以後一千年才開始造紙,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當時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就造紙而論,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後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顯然發明一種造紙技術是相當難的,它決不會出現在發達程度一般的國家裡,而且需要有天賦的個人做出傑出的貢獻。蔡倫就是個這樣的人,他使用的造紙技術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後實行的機械化)。
上述這些就是我認為應該把古騰堡和蔡倫列入本書前十名當中的理由,而把蔡倫排在古騰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
3,畢升
姓名:畢升
國家或者地區:中國
學科:發明家
發明創造: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 1051)中國古代發明家。徽州(今安徽歙縣)人。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的基礎上,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這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反體字,一字一印,字的筆劃凸出的高度像銅錢的邊緣那樣厚薄,字刻好後,把印泥放入火中燒硬。然後取一塊鐵板,在上面塗一層松脂、黃蠟和紙灰等製成的固著劑,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放在鐵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個個有序地排列在鐵框內。排滿了字的鐵框就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蠟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壓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壓平,待其冷卻後,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這樣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鋪紙印刷。印完之後,再經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現在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刻版印刷術」。刻版印刷術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紀出現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以後,逐漸發明了刻板印刷術。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國已非常盛行,並先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州和歐州。公元十一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印刷術出現了許多重大的改革和發明。宋代慶歷(公元1041年)間,畢升首創泥活字版,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畢升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為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框的鐵板上敷一層攙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稍溶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因著在鐵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經濟方便。
4,杜詩
杜詩
中文名稱: 杜詩
又名: 字君公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漢代
生卒年: ?—前38
生平簡介
杜詩,(?-38)東漢機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縣(今河南)人。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贊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杜詩 字公君。河內汲縣(今屬河南)人。生年不詳;東漢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於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機械、農田水利。
杜詩青年時期就才能出眾,在河內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員時,人們贊揚
他處事公平。光武帝初年,為侍御史。當時將軍蕭廣放縱士兵,在洛陽民間為非
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詩通告蕭廣約束部下,蕭廣不予理睬。杜詩下令按法
誅蕭廣,並將經過情形向上匯報,得到表揚。光武帝見他能幹,又派他去河東郡
(今山西夏縣西北)誅剿降漢復又叛變的楊異等人。杜詩到了大陽(今山西平陸西
南,屬河東郡),聽說楊異率部下企圖北渡,立即派人設法焚燒掉他們的渡船;
另又派人收服河東郡的地方軍,並進行突然襲擊,終於殲滅楊異等人。杜詩被遷
為成皋(今河南滎陽■水鎮)令,任職3年,政績裴然。再遷為沛郡(今安徽濉溪縣
西北)都尉,轉汝南(今河南平輿縣北)都尉,「所在稱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年),杜詩遷升為南陽郡太守。在南陽郡任職7年,「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
於計略,省愛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間,他還做了兩件在科學技術史上
有意義的事:一是興修水利;一是製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後「貧困無田
宅,喪無所歸」。最後由朝廷賜賻才得以喪葬。
秦漢時期,長江長江流域的灌溉以漢水支流唐白河地區的發展最為顯著,而唐白
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陽、鄧縣、唐河、新野一帶較為發達。唐白河地區為浸
蝕、沖積平原沖積平原,年降雨量約900毫米左右,氣候溫和,適於作物生長。這里開發
較早,到西漢中期經濟已相當發達。農田水利在西漢後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元
帝時(公元前48—前33年),南陽太守召信臣對此地的水利和農業生產有特殊貢獻,
因而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譽為「召父」。東漢時期,南陽水利事業進一步興
盛,杜詩在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績,促進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史載,杜詩
「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
所謂「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韝鞴鼓風的器具,用於冶金。生鐵的早期
發明,是中國對世界冶金技術的傑出貢獻。要獲得液態生鐵,需有較高的爐溫。
有風就有鐵,鼓風技術對於生鐵冶鑄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禮記》禮記說: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從商周以來,都用皮囊鼓風,子繼父業,年輕工匠必
須學會縫制皮囊的技巧。說明早期冶鑄匠師高度重視鼓風器具的製做。鼓風裝置
由人力驅動(人排)發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驅動(馬排、水排),是東漢冶鐵技術的重
大創新。由於杜詩的倡導,水排至遲在公元1世紀上半葉於南陽地區已較多地使
用。《後漢書·杜詩傳》說杜詩「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
便之」。水排的功效不僅比人排,就是比馬排也高得多,《三國志·魏志·韓暨
傳》寫道:「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
以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鑒於杜詩的功績,南陽老百姓把他比之
召信臣,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元代《王禎農書》詳細記述了立輪式和
卧輪式水排的形制,並繪有圖形。
文獻
原始文獻
[1](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註:後漢書·杜詩傳,中華書局, 1965。
研究文獻
[2]《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上冊,水利電力出版社,
1979。[3]華覺民等編譯:世界冶金發展史,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5。
(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科學家傳記》)
附
中國古代發明家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 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 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㈤ 歷史是由所有必然創造的,還是一個個的偶然創造
偶然和必然是相對的,歷史有其偶然性,但會產生不可更改的必然結果,反之,歷史產生的必然結果都有其偶然性
所以歷史總是這樣的具有必然性,哪怕是偶然的事件都會成為必然的結果。
㈥ 徐志摩的詩歌《偶然》全文是什麼
全文如下: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賞析
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意溢於言外。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小詩,對我來說,用上「情有獨鍾」之語而不為過。
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於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之短詩,卻能夠經歷史年代之久而獨放異彩。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歌長廊中,應堪稱別備一格之作。
㈦ 徐志摩的《偶然》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26年5月,乃是詩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寫,昔時徐志摩偶識林徽因,燃起愛情之火、詩作之靈感,一揮而就有此佳作。初載於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也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的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7)偶然的創造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這首兩段十行的小詩,在現代詩歇長廊中堪稱別具一格。詩史上,一部洋洋灑灑上千行長詩可以隨似水流年埋沒於無情的歷史沉積中,而某些玲瓏短詩,卻能夠超越歷史,獨放異彩。
作為給讀者以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印象的徐志摩,這首詩歌的象徵性(既有總體象徵,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徵)也許格外值得注意。
偶然」是一個完全抽象化的時間副詞,在這個標題下寫什麼內容,應當說是自由隨意的,而作者在這抽象的標題下,寫的是兩件比較實在的事情。
一是天空里的雲偶爾投影在水裡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徵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若用「我和你」、「相遇」之類誰都能從詩歌中概括出來的相當實際的詞作標題,這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張力,自然就盪然無存了。
徐志摩能把「偶然」這樣一個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中,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意溢於言外。
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每節的第三、第四句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音步相問,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在「偶然」這樣一個可以化生眾多具象的標題下,「雲」與「水」,「你」與「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構成。
都可以因為讀者個人情感閱歷的差異及體驗強度的深淺而進行不同的理解或組構。這正是「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易·系辭》)的「象徵」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個別喻一般的妙用。
或人世遭際挫折,或情感陰差陽錯,或追悔莫及……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
此詩並非只是簡單的愛情詩,它更包含對人生的感嘆。雲與水相距萬里,偶爾雲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轉瞬間卻又消失了蹤影。航行在海上的舟在黑夜裡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卻又匆匆離別。
人生正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不變的人生軌跡,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彼岸卻是必然。人生的旅途有許多的偶然,轉角遇到的愛,相逢結下的緣,可這偶然的愛與緣都只是曇花一現,匆匆而來,匆匆而去,隨後各自再度回歸到自己的人生軌跡上繼續前行。
對於這些偶然的愛與緣,人們無須歡喜,也最好忘掉因為每個人都有各的方向,人們既無法改變人生,那就忘掉,忘掉交會是互放的光亮。
這是人生的無可奈何,但也是人生最好的選擇,心中無所牽掛才能繼續前行,前路還有更多的偶然,若每一個偶然的相遇,都駐足相伴,心的牽掛,那人生將偏離軌跡,亦無法到達必然的彼岸。
在此詩中,徐志摩傳達的是對情感的節制。
對於交會時互放的光亮,他說最好忘掉,這是對偶然萌生的情愫的扼殺。徐志摩帶著歐美浪漫主義回國,把東西方文明交匯最終形成自己唯美主義的詩文風格,然而這首詩對偶然相遇的美好進行了壓制,這是時代的變更造成的。
徐志摩處於最黑暗的年代,他無法逃脫這個時代固有的丑惡和斗爭,他無法偏離既定不變的人生軌跡,所以他無奈地選擇了壓制自己內心的情感,忘掉偶然的相遇。然而,接受人生最終也讓徐志摩懂得了瀟灑地放手,因而他說道:「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偶然
㈧ 斯賓塞偶然的發現創造了哪樣的奇跡
那是在1939年,斯賓塞進入了專門製造電子管的雷聲公司並很快晉升為新型電子管生產技術負責人。當時,英國科學家們正在積極從事軍用雷達微波能源的研究工作,並設計出了一種能夠高效產生大功率微波能的磁控管。但是當時英德處於決戰階段,因此這種新產品無法在國內生產,只好尋求與美國合作。於是英國便與斯賓塞所在的美國雷聲公司開始了共同研製磁控管的工作。然而,在經歷了兩次偶然的事件後,讓斯賓塞萌生了發明微波爐的念頭。其中一次是在斯賓塞測試磁控管的過程中,他發現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被融化了。還有一次,他將一個雞蛋放在磁控管附近,結果雞蛋受熱突然爆炸,濺了他一身。這兩次意外,使斯賓塞得出微波能使物體發熱的論點,並產生了通過微波的熱量將食物變熟的想法。雷聲公司在得知情況後果斷決定與斯賓塞一同研製這種產品。
於是,在斯賓塞的主持下迅速展開了研製工作,經過不懈的努力,雷聲公司終於在1947年於波士頓飯店推出一台重量超過340公斤、6英尺高、價格高達3000美元、被取名為「微波爐」的「超級爐灶」,從此開辟了微波爐的先河。現在微波爐逐漸走入了千家萬戶。由於用微波烹飪食物又快又方便,不僅味美,而且有特色,因此有人詼諧地稱之為「婦女的解放者」。
電子管
㈨ 一些發明與創造真的是一個偶然事件或者突發奇想嗎
!雖然是被偶然發現,但實際上是經過此前知識和經驗的很多次的積累,才會有所謂偶然的發現,而實際上這種偶然也是必然,否則,是不可能存在這種所謂的偶然性的。此復!
㈩ 歷史是由所有必然創造的,還是一個個的偶然創造的
我嘗試從科學和哲學兩方面來解答。第一,我覺得歷史是必然,但不是所有的都是必然。為什麼說歷史是必然,那是因為古人的預言。像推背圖,或者諸葛亮的馬前課,都很准確地預測了將來所要發生的大事。事實就擺在眼前,也許也不得不承認。瑪雅人都准確地預言了飛機和希特勒的誕生。而且歷史上的很多事件,基本不能說是偶然了!像司馬懿上方谷絕境之中突遇大雨而逆轉乾坤。某些美國總統躲過暗殺,而這些事件的概率,基本不及萬分之一。這不能用偶然的概率來解釋。只能說是「命運」的操縱。而且,我再說一點,也許某些人會不信。歷史上的預言為什麼會那麼准確?那是因為古人對星象的研究達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人的體內有著磁場,而這些磁場與宇宙相連,星辰的運動可以影響人的想法。而星體的運動,其實是有著規律可循,只要能算出未來的軌跡,那麼就可以知道未來所發生的大事。這並不是空口說白話!有的人說手相和面向很不科學,其實這也是很科學的。看過「刺客信條」的都知道,人類的基因里包含著祖先的記憶和各方面的信息。所以手相和面相的體現,只是把你基因里的記憶和性格給具體體現出來了而已。凶惡的人長得丑,溫和的人長得英俊,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必然也總是伴隨著你自己的想法。也許終點是一樣的,但過程可以不一樣。我舉個例子來說,古代一個國王見了一位預言的大師,那位大師說:「你將會被你的兒子殺掉」。那位國王開始恐懼起來,所以打算除掉兒子。但因為皇後的阻攔,所以兒子活了下來。但兒子長大之後,國王對他百般虐待,導致兒子憎恨國王,最後兒子真的殺掉了國王,繼承了王位。其實要是國王沒有那麼對待兒子,兒子是完全不會忤逆他的。或者再極端點說,即使果是註定的,但國王不相信這個預言,但最後還是因為各種緣由而讓兒子殺掉了國王。但過程是不一樣的,這就稱之為「偶然」。
其實命運這種東西,誰也說不清,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你自己的想法。也許結果是註定的,可能你會成為一代豪傑,可能你就是碌碌無為。但人還是必須得努力。或者說,即使你不想努力,命運也會讓你努力。但不能因此悲觀,畢竟人本來就是為了反抗命運而生。袁了凡也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