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

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

發布時間:2021-06-08 20:20:19

❶ 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專業

從中國來人民大學文學源院官網的本科生 · 課程大綱 頁面,查到全校選修課—— 《創造性寫作及翻譯》:
引導學生從事創造性的寫作和文學翻譯,培養學生文學創作和翻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準。
介紹創造性寫作的要素,優秀文學作品鑒賞及其創作過程分析,創作實踐;文學翻譯的標准、技藝,優秀譯作分析,翻譯實踐。創作及翻譯作業討論及修改。
要求掌握從事創造性寫作和翻譯的基本能力和技藝,全面提高寫作和文學翻譯的水準。

再沒有其他信息。估計停留在試驗階段,辦本科班的可能不很大,在應用型碩士這個層次的可能有一些,像國外有創造性寫作藝術碩士,主要攻小說、詩歌、戲劇創作。
無論國內國外,對辦成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前景,不敢抱多大希望。

❷ 學院研究生復習相關書籍有哪些

中國文學基礎參考書:
《文學理論新編(修訂版)》 陳傳才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古代文學史》 游國恩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現代文學史》 程光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中國當代文學史》 洪子誠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 人民文學出版社
《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 黃晉凱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漢語言基礎參考書:
《語言學綱要》 葉蜚聲、徐通鏘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語言學概論》 胡明揚、沈陽、賀陽 語文出版社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教研室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現代漢語》 黃柏榮 廖序東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漢語》 王力 中華書局 846-古典學基礎參考書:
《古典語文學常談》, 克拉夫特,華夏出版社
《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蕭華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重啟古典詩學》,劉小楓,華夏出版社 《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蔣寅,中華書局 823-小說寫作參考書:
《小說寫作教程》,傑里•克利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創造性寫作》,羅扎基斯 遼寧教育出版社。 《創造性寫作課件》王家新 812-中外戲劇史參考書:
《中外戲劇史》,劉彥君,廖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國戲劇史》,徐慕雲,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方戲劇史通論》,周慧華,宋寶珍,浙江大學出版社 813-電影史與電影評論參考書:
《中國電影史》 李少白 高教出版社
《西方電影簡明教程》 潘天強 復旦大學出版社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大衛.波德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影視刊物: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影視藝術 以上參考書實際復習的時候,請按照凱程老師指導的重點進行復習,有些內容是不考的,幫助你減輕復習壓力,提高復習效率。

❸ 王家新的故事

王家新。詩人,詩歌評論家,文學教授。曾用筆名北新、磅家。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在讀大學的時候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了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他的作品《在山的那邊》被選為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 語文《七年級.上》第一課中,作為精讀課文。

❹ 王家新的資料,短一點。《在山的那邊》寫作背景。

王家新。詩人,詩歌評論家,文學教授。曾用筆名北新、磅家,文學教授。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了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

樓主要短的?
《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原載於《長江文藝》1981年第5期,後被初中語文課本入選。通過自己一次童年的經驗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的山的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的這話,並非指理想。

山的那邊

今天學了《在山的那一邊》這一課,我受益匪淺。課文講了作者在童年時代的一個夢想。這首詩敘述了作者渴望見到大海,但是願望總是被否定。作者雖然很失望,但卻又一次去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向著目標前進,最終見到了海。讀了這首詩,我的腦海里涌現出了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拼音的情景。

記得那是在我剛剛上小學不久的事情了。當時,老師正在教我們學拼音。而我卻不知是怎麼回事,總是記不住拼音是怎麼寫的,甚至連拼音的格式是怎樣的我都不知道。爸爸媽媽知道了這件事,認為我年紀還小,才學拼音不久過一段時間就會學好。可是,事情卻並非他們預料的那樣,我的拼音水平還是如此,老師見我學不好拼音,就認為我很笨,經常批評我。我傷心極了,下定決心要學好拼音,證明給老師看,我並不笨。於是,我每天都豎起耳朵聽老師講課,回家後,認真做好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並且照著書上的格式,一筆一畫地寫,不會讀的拼音,就放磁帶聽……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我的拼音水平漸漸提高了,還趕上了其他人。那時的我別提有多高興了。從那件事後,我懂得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句話的意思。故事裡的我就像詩里的作者一樣,克服困難,達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這難道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

以後,不管什麼挫折,我一定會戰勝它的。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❺ 王家新是什麼

著名作家:王家新。曾用筆名北新、磅家,文學教授。他的《在山的那邊》被收錄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書中。為第一單元第一課(2010版)
1957年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 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游動懸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本,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1993)、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 《在山的那邊》(《長江文藝》1981年第5期)等。 另有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二十世紀外國重要詩人論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3)、《葉芝文集》(三卷本,東方出版社,1996)、《歐美現代詩歌流派詩選》(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及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集》(與芮虎合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種。 曾參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閻立欽教授主持的《語文大視野》項目,擔任高一卷主編。曾獲多種國內詩歌獎,曾多次獲教育學院科研論文、科研論著一等獎。為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詩歌作品及詩學文章被選入多種國內重要詩選及理論批評文集,並被北大、復旦等大學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詩作《在山的那邊》被人教社選入初一語文教材及鄂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寫這首詩時他還是一個剛從邊遠山區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隨父母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所以他童年充滿幻想,才寫下這首詩。

不只有一個叫王家新的,我給的連接里還有別的

❻ 急!!!

看王曉波的書,可以知道很多東西,天文地理、文學歷史,有很多書本上根本學不到的東西。因為他看書極多,又有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看了這一些,可以極大的豐富自己的思想。
語言詼諧,他說話有一種調侃的味道,無論什麼東西,在它看來都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覺得這是一種看破人生的達觀。其實看看他的經歷就可以知道,他的人生很豐富,上山下鄉,什麼沒有見過,什麼沒有干過,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只有在那一個年代,才會造就王小波這樣的一代怪傑。看看他所介紹的一篇關於汽車的文章,就可以理解我說的這一點。
見解獨特,對許多東西都來一個反彈琵琶,往往彈出很多新調。我們不能說他所有的調子都好聽,可是應該承認,大部分文章還是不錯的。
王小波的作品,當然有不足。比如說思維跳躍太快,一般人不容易跟上,比如說《黃金時代》就有這個毛病,有一些段落根本聯系不起來。不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能對他苛求太多。
如果你看了王小波的書,我可以保證你不會後悔!
王小波的經典語錄名言
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了。

王小波十大經典語錄
王小波十大經典語錄

語錄一

吃飯喝水性交和發呆,都屬天賦人權的范疇。假如人犯了錯誤,可以用別的方法來懲辦,卻不能令他不發呆。如不其然,會引起火災。(《革命時期的愛情》)

語錄二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思維的樂趣》)

語錄三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了。(《思維的樂趣》)

語錄四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智慧與國學》)

語錄五

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語錄六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個迷宮面前,有很多的線索,很多岔路,別人東看看,西望望,就都走過去了。但是我們就一定要迷失在裡面。這是因為我們渺小的心靈里,容不下一個謎,一點懸而未決的東西。所以我們就把一切疑難放進自己心裡,把自己給難死了。

語錄七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不能抗拒的痛苦中,就會把這種痛苦看作幸福。假如你是一隻豬,生活在暗無天日的豬圈裡,就會把在吃豬食看作極大的幸福,因此忘掉早晚要挨一刀。所以豬的記性是被逼成這樣子的,不能說是天生的不好。

語錄八

我呀,堅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還有,我看見有人在製造一些污辱人們智慧的粗糙的東西就憤怒,看見人們在鼓吹動物性的狂歡就要發狂。

語錄九

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該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贊美了。人們沒有一點深沉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成了。

語錄十

人活在世界上,快樂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所以我只求它貨真價實。
更多摘錄
1、 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2、 公路上常能看到扁平如煎餅的物體,它們曾經是青蛙。它們之所以會被車輪軋到如此之扁,都是因為視覺上的缺陷。……倘若生活中存在著完全不能解釋的事,那很可能是因為有我們所不知道的事實;而真正的原因卻是我們並不真正想知道。
人忠於已知的事實叫誠實,不忠於事實就叫做虛偽。還有些人只忠於經過選擇的事實,這既不叫誠實,也不叫虛偽,我把它叫做浮囂。
4、 有人有趣,有人無趣,這種區別是天生的。
5、 各種作品,各種人,尤其是各種事件,既然有高有低,就有了尺度問題。眾所周知,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格調高,但總免不了要幹些格調低的事。這就使格調問題帶有了一定的復雜性。
6、 一個常常在進行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戰斗。
7、 媚雅這事是有的,而且對俗人來說,有更大的害處。
8、 在這些人身上,你就看不到水往低處流、蘋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這一宏大的過程,看到的現象相當於水往山上流、蘋果飛上天、兔子吃掉狼。……如果大家都順著一個自然的方嚮往下溜,最後准會在個低窪的地方會齊,擠在一起像糞缸里的跙。
9、 用一生來追求藝術……相較於科學,藝術更能使人感到幸福。
10、人有無尊嚴,有一個簡單的判據,是看他被當做一個人還是一個東西來對待,這件事有點兩重性,其一是別人把你當做人還是東西,是你的尊嚴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當成人還是東西,也是你的尊嚴之所在。
11、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爛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
12、人不愛自己的家就無以為人,而家可不只是房門里那一點地方。
13、人活在世界上有兩大義務,一是好好做人,二是不能慣別人的臭毛病。
14、關於21世紀的描述:理想主義的光芒已經黯淡,人類不再抱著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現實問題上去。當一切都趨於平淡,人類進入了哀樂中年。
15、我贊成對生活空間加以壓縮,只要壓不到我,但壓來壓去,結果卻出乎我的想像。……五十多年前,有個德國的新教牧師說:起初,他們抓共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
16、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體,還有頭腦和心胸-對此請勿從解剖學上理解。……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達到的最低目標。某件事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它不值得一做;某個人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認為他不值得一交;某種生活有悖於我的心胸,我就會認為它不值得一過。
17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18、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19、 我認為每個人都是有本質的。 象我的本質就是流氓,土匪。如果放到合適的地方就大放光彩,可是在城市裡做個市民,在學校里做個教員就很不合適了。
20、 這輩子我干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個一無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21、當一切開始以後,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麼讓我害怕的事情了。
22、人生就是一個緩慢被騸的過程。
23、 我想要從夢里醒來,就要想出自己什麼時候睡著了,方能跳出夢境,這是唯一的途徑。
24、一個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夠的,他還應當有詩意的世界。
25、世界上有些事就是為了讓你幹了以後後悔而設,所以你不管幹了什麼事,都不要後悔。
26、不幸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你別無選擇,假如能夠選擇,我也不願生活在此時此地 。
27、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而追求知識的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後的事我看不到,但現在想想心裡就高興。
28、一切都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
29、好的文字有著水晶般的光輝,彷彿來自星星 ,雖然我會死,可一想到死後,這條追尋智慧的路還有人在走,心裡就很高興。
30. 對一位知識分子來說,成為思維的精英,比成為道德精英更為重要。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31 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智能活動里,沒有比做價值判斷更簡單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價值判斷的能力--大灰狼壞,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種事實說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為什麼特別熱愛價值的領域。倘若對自己做價值判斷,還要付出一些代價;對別人做價值判斷,那就太簡單、太舒服了。講出這樣粗暴的話來,我的確感到羞愧,但我並不感到抱歉。因為這種人士帶給我們的痛苦實在太多了。
32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裡就很高興。
33 人在寫作時,總是孤身一人。作品實際上是個人的獨白,是一些發出的信。我覺得自己太缺少與人交流的機會--我相信,這是寫嚴肅文學的人共同的體會。但是這個世界上除了有自己,還有別人;除了身邊的人,還有整個人類。寫作的意義,就在於與人交流。因為這個緣故,我一直在寫。
34 在冥想中長大以後,我開始喜歡詩。我讀過很多詩,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詩。好詩描述過的事情各不相同,韻律也變化無常,但是都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好像來自星星……真希望能永遠讀下去,打破這個寂寞的大海。我希望自己能寫這樣的詩。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
35 我呀,堅信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不該是眼前的世界。眼前的世界無非是些吃喝拉撒睡,難道這就夠了嗎?還有,我看見有人在製造一些污辱人們智慧的粗糙的東西就憤怒,看見人們在鼓吹動物性的狂歡就要發狂。
36 我總以為,有過雨果的博愛,蕭伯納的智慧,羅曼羅蘭又把什麼是美說得那麼清楚,人無論如何也不該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東西無論如何也不應該被贊美了。人們沒有一點深沉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成了。
37 今天我想,我應該愛別人,不然我就毀了。家兄告訴我,說我寫的東西里,每一個人都長了一雙魔鬼的眼睛。就像《肖像》里形容那一位畫家給教堂畫的畫的評語一樣的無情。我想了想,事情恐怕就是這樣。
38 假如這世上沒有有趣的事我情願不活。有趣是一個開放的空間,一直伸往未知的領域,無趣是個封閉的空間,其中的一切我們全都耳熟能詳。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假如一個社會的宗旨就是反對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獄又有不如.每一本書都應該有趣。對於一些書來說,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對於另一些書來說,有趣是它應達到的標准。
39我要寫一些閃光的句子,象月光一樣皎潔。
40還有,我特別愛你,你干什麼疑心呢?我永不冷漠。
東西方精神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人沉迷於物慾,而東方人精於人與人的關系;前者從征服中得到滿足,後者從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
人可以從環境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又成為他行動的動力。 樂趣又產生慾望,又反饋回去成了再做這行動的動力,於是越來越凶,成了一種毛病。
真正的幸福就是讓人在社會的法理、公德約束下,自覺自願的去生活;需要什麼,就去爭取什麼;需要滿足之後,就讓大家都得會兒消停。
——摘自王小波的《東西方快樂區別之我見》
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言下之意是說,有些人受窮,是因為他不想富裕。貧困是一種生活方式,富裕是另一種生活方式;追求聰明是一種人生的態度,追求愚蠢則是另一種生活態度。在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人在追求快樂,另一些人在追求痛苦;有些人在追求聰明,另一些人在追求愚蠢。
吃苦、犧牲,我認為它是負面的事件。吃苦必須有收益,犧牲必須有代價,這些都屬一加一等於二的范疇。
假如從整個人類來考慮問題,早就會發現,趨利避害,直截了當地解決實際問題最重要——這不是什麼哲學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社會里,必須有改變物質生活的原動力,這樣才能把未來的命脈握在自己的手裡。
——摘自王小波的《人性的逆轉》
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上去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
我認為低智、偏執、思想貧乏是最大的邪惡。按這個標准,別人說我最善良,就是我最邪惡時;別人說我最邪惡,就是我最善良時。當然我不想把這個標准推薦給別人,但我認為,聰明、達觀、多知的人,比之別樣的人更堪信任。
——摘自王小波的《思維的樂趣》
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有知識的差異。這就提示說,由知識的差異可以產生權力。讓我們假設世界上的人都很無知,唯有某個人全知全能,那麼此人就可能掌握權力。
科學家和聖賢的區別在於,前者不但尋求知識,還尋求知識的證明。不幸的是,證明使知識人人可懂,他們就因此喪失了權力。
——摘自王小波的《文化之爭》

http://post..com/f?kz=190365740

王小波的精神結構及其小說的結構模式
http://www.qhxz.net/lw/culture/china/200610/22819.html

❼ 荊州市首屆中小學網路作文大賽北京路第二小學二年級所有參賽作品

新概念作文大賽。算是十幾年來最好的作文大賽了吧。估計2010年五月份開始。
====================================================
一、緣起
自1997年年末肇始,整個中國的輿論界對中學語文教育投以了極大的關注。
1998年,以廣大青年學生作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文學刊物《萌芽》,也以《教育怎麼辦》為主題,組織了一組文章。從這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中學語文教育已經面臨巨大危機,它已經遠遠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要。
中學語文教育的種種問題,是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變成機械枯燥的應試訓練。「唯理性教學模式」縱橫貫穿於語文教學領域。這種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煉、崇尚邏輯思維能力,卻忽略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的介入;重視將一切語文知識加以解構和量化,卻忽略了從文本和人本的整體角度高屋建瓴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重視語文學科的互補性。並且,這種「唯理性教學模式」由於實行標准化考試而進一步窒息遏制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選擇題、判斷題那種理科考試的模式愈演愈烈,最具人文性、審美性、靈活性和創造性的語文教育已變成一種純技術性、近乎八股文式的機械訓練。
「新概念作文大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出發點就是探索一條還語文教學以應有的人文性和審美性之路,讓充滿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滿創造力、想像力的語文學科,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學科。
二、參賽形式

1998年,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啟動。面向新世紀、培養新人才的「新概念作文大賽」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七所全國重點大學聯合《萌芽》雜志聯合發起共同主辦,大賽聘請國內一流的文學家、編輯和人文學者擔任評委。除初賽作品要求字數控制在5000字以內,參賽者30歲以下之外,不收取報名費,無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維」——創造性、發散型思維,打破舊觀念、舊規范的束縛,打破僵化保守,提倡無拘無束。
「新表達」——不受題材、體裁限制,使用屬於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
「真體驗」——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
比賽分初賽、復賽,決賽。初賽沿用一般文學刊物徵文地形式,不命題、不限定題材、體裁,字數5000字以下,不曾在公開刊物發表。初賽優勝者參加復賽;復賽設立考場舉行。考題由發起主辦單位各出多套方案,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並由公證處現場監督和公正。
三、發展
10年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參賽人數已經從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遞增至7萬人次。隨著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高校合作力量陸續擴大為13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也先後加入了聯合主辦單位隊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實行的考試制度,高校沒有命題權和考察權,只能被動接受「高考」結果。對於中學語文教育的誤區,《萌芽》在她近50年的辦刊過程中,在與廣大青年學生的接觸中,在與國內許多一流大學的專家學者接觸交流中,也越來越深地感受到這一誤區的負面作用:即文學與人文學科後備人才的匱乏。「新概念作文大賽」充分運用了《萌芽》與全國作家學者的天然聯系,它的權威性也得到了各高校負責人的首肯,使得大賽獲獎者與高校之間通過競賽建立關聯,為日後的人文學科後備人才輸送起了重要作用,成為高考選拔人才有利的補充形式,被譽為中國「語文奧林匹克」。第一屆大賽,陳佳勇、宋靜茹、王越、楊倩、吳迪、李佳、劉嘉俊分別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免試錄取;第二屆懷沙、張懿璇、許人傑、陳凱、李一粟、周嘉寧、祁又一、李晶、張堯臣、藺瑤、劉莉娜、應尤佳、周霓欽、陳安棟、孫佳妮等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提前錄取;中山大學為第五屆獲獎者王皓舒加20分,第七屆又錄取了黃銳傑,甚至有一名二等獎獲得者也進入了中大。北京大學甚至通過自主招生,為新概念的獲獎者預留名額,先後錄取了張思靜、錢好等文科可造之才。清華大學錄取了南開大學破格錄取了第五屆獲獎者王一波、第七屆的一等獎獲得者山西大學附中的張馨月。武漢大學錄取了李遙岑、戴漓力、胡堅。
「新概念」的參賽稿件給文壇吹來了清新之風。許多作品使評委鐵凝、葉兆言等成名作家無法相信這樣才華橫溢的文章出自中學生之手。評委會主席甚至王蒙欣喜地說:「我們可以擱筆了。」作家趙麗宏也發出了「青春的光彩誰也無法扼殺」的感嘆。許多潛在寫作的年輕作者被發掘出來,文學的基礎人口獲得了拓展。今天在文壇上日漸活躍的「80後」作家中就以新概念作家群居多。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有「以藝術代宗教」的提法。提出文學要具備人文性、審美性的功能,要能塑造人的靈魂、培養人的精神,孕育人文情操。這與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相勾連的,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賽」始終要求自己承擔的責任。許多當年的獲獎者,將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同文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更多的獲獎者並沒有把文學當成終身的事業或者生存的方式,他們沒有當作家、進文科,文學是他們滋養靈魂與情操的方式,他們始終是文學的愛好者、閱讀者。第二屆一等獎獲得者艾路讀的是清華大學水利系;李一粟讀的是法律系,現在在北大攻讀法律研究生;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任良,同時也是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的一等獎,最後選擇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第四屆的郭允,既獲得省級數學競賽的一等獎,又連續兩年獲得新概念一等獎,他的所愛是哲學;第五屆的杜書妍以及同年畢業的劉楓,選擇的則是生命科學;第七屆的黃銳傑在中大錄取他時,允許他自由選擇專業,他選擇了物理……這和教育界強調的綜合素質、和萌芽「讓文學成為青年人的精神家園」的辦刊宗旨似乎不謀而合。能夠成為作家的畢竟是少數,文學更重要的功能可能是讓它成為一個人的靈魂支柱。
四、社會影響

1999年以來,全國的多家報刊雜志報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賽對傳統語文教育的發難,引發社會各界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深度思考。連年都能在大賽中拔得頭籌的山東省實驗中學的語文教學方法,也將隨著人們對大賽的關注度,引發教育界的新思考新熱點。
韓寒這名當年由大賽發掘出的一等獎獲得者、媒體眼中的「高才留級生」所引發的話題,至今是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深遠的沖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媒體輿論都不得不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方式重新審視與思考。
而韓寒、郭敬明、鞏玟語、張悅然、徐鵬等一大批「新概念」培養的作者已一躍成為「80後」的領軍人物,獲得了文學與商業的兩重豐收,成為文壇所不能迴避的話題。
在海外華人圈,這項活動也影響日隆。新加坡《聯合早報》曾用整版篇幅報道過新概念作文大賽。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獲獎作品的繁體字版《少年文章驚天下》。許多在海外就讀的華人青年學生,重新回歸到了母語寫作中來,每年我們都有來自海外的參賽稿件。
令人振奮的是,近幾年中學語文教育也在大幅度改革,許多人認為高考作文的命題和新概念作文大賽復賽題已經相當接近,這是非常好的發展趨勢。正如王蒙所說,新概念由舊概念來。倡導新概念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想提高青年學子對作文的興趣,告訴他們只有真實的、表達真情實感的、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當然,我們還會繼續努力,使新概念作文不斷推陳出新;我們更要防止新概念作文走進新的套路。
===============================================================
參賽方式,大約五月份你去買一本《萌芽》,上面有徵稿啟事跟報名表,這個作文大賽的好處,一是正規,二是對升學有好處,如果你是畢業班的學生並且獲了獎,就有可能優先進入全國重點大學,前提是自身學習好,三是不像那種「八股」比賽,只要有個性有文筆就能拿獎。

❽ 人大創造性寫作專業是統招還是單招

你可以考慮高考和單招一起報名的,單招錄取了一切待遇就跟高考生一樣了,等於多了一個上大學的機會哦。單招主要面向的是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所以難度都會比較簡單。因此難度也會比較低~~

❾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學科介紹

(一) 文藝學
中國人民大學文藝學學科起步於1959年創辦的「文研班」,當時由周揚任名譽主任,何其芳、何洛為主要負責人。「文研班」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文藝理論學術骨幹,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批評體系做出了努力。本學科1984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度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評估,2001年以來還招收、培養了6屆博士後研究人員。
經過幾代學人的長期努力,本學科立足於自己的傳統、特色和風格,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整合學術資源,以文藝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論、文藝思潮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四大研究方向為基礎,以相關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中國古代文論與審美文化兩個研究方向為延伸,使整個學科通過優勢互補的學術格局達到了新的水準,並在一定程度上居於領先地位。
在基礎研究方面,本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將最新的理論發展納入中國文藝學的學科建構。我們在海德格爾詩學、哲學解釋學文論、神學解釋學文論、精神分析文論、現象學美學與批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文化理論與批評等研究領域出版了一批學術專著。同時,我們也著力於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積極介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和文藝思潮研究,並取得了較大拓展。
在應用研究方面,本學科參與了中宣部《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中國文化發展綱要》的起草工作,關於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也對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學術平台的建設方面,本學科多次舉辦高規格的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頻繁。本學科還長期主辦《馬列文論研究》、《問題》、《文化研究》等三種學術集刊,並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和《文化研究》兩種學術月刊。
(二)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由老一輩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同志於20世紀50年代親手創建,並由胡明揚教授長期主持。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後又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形成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著名學者胡明揚、瞿靄堂、郭錦桴、陶沙、林杏光等均在此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學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本學科自創建以來,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語言學專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學術影響的研究成果。並與漢語言文字學學科一起主辦學術輯刊《語言論集》、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
該學科語言學理論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語言和語言學》、《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主編)、《格辨》(譯著)、《詞典學概論》、《語法和語法體系》、《胡明揚語言學論文集》、《詞類問題考察》(主編),郭錦桴《綜合語音學》、《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瞿靄堂《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與勁松合著),賀陽《從現代漢語介詞中的歐化現象看間接語言接觸》、《現代漢語DV結構的興起及發展與印歐語言的影響》、勁松《現代漢語輕聲動態研究》,駱峰《從系統論的角度看索緒爾語言學理論的建構》等。
該學科方言與社會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北京話初探》、《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關於北京話語音、詞彙的五項調查》、《北京話研究》(主編)、《海鹽方言志》、《海鹽方言的存現句和靜態句》,謝自立《天鎮方言志》,郭錦桴《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賀陽《北京牛街地區回民話中的借詞》、《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話調查》,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常州話前高母音的舌尖化》,吳永煥《臨沂方言志》等。
該學科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基礎教材的編寫問題》,瞿靄堂《雙語和雙語研究》,李大忠《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基於語體的對外漢語教學語法體系構建》,羅青松《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研究》、《對外漢語寫作教學的特點和原則》,張衛國《漢語研究基本數理統計方法》、《ICON教程》、《三種意義、三類定語和三個槽位》、《定語類型和槽關系類型的對應及其對名詞語義分析的作用》等。
該學科目前有在職教授5人,副教授5人,講師4人。目前承擔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現代漢語單音形容詞句法語義研究」),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1項(「間接語言接觸的個案調查與理論研究」),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十五」科研規劃項目1項(「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漢語語體研究」)。
(三)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學科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中國人民大學首任校長、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語言文字學家吳玉章。1928年,吳玉章在蘇聯和瞿秋白、蕭三、林伯渠等開始了創制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的工作,制訂了《中國拉丁化新文字》。新文字產生後,吳玉章等用新文字在蘇聯遠東中國工人中進行掃盲。不久,新文字傳入國內,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學習新文字的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吳玉章回國,在延安擔任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會長和新文字幹部學校校長,在邊區和各抗日根據地用新文字掃盲和提高文化。新中國成立後,吳玉章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會長、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直接領導了全國的文字改革工作。吳玉章在數十年的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理論,在漢字研究和文字改革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60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校屬中國語言文字研究所,吳玉章校長一度親任所長,作為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語言文字研究所,為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研究所現歸屬文學院。
該學科已形成文字學研究、音韻學研究、詞彙學研究、語法學研究四個分支方向:
文字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吳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宋永培《〈說文〉漢字體系研究法》,王貴元《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漢字與歷史文化》、《<說文解字>校箋》,冀小軍《說甲骨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刑天」補釋》,李祿興《現代漢字學要略》、《試論現代漢字字素》。
音韻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陳復華《古韻通曉》(合著)、《漢語音韻學基礎》,劉廣和《音韻比較研究》,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研究》、 《藏語聲母演變的幾個問題》,高永安《明清皖南方音研究》, 鄭林嘯《〈篆隸萬象名義〉聲系研究》。
詞彙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宋永培《〈說文〉與文獻詞義學》、《〈說文〉與上古漢語詞義研究》、《古漢語詞義系統研究》,韓陳其《漢語羨余現象研究》、《漢語詞彙論稿》、《漢語借代義詞典》,朱冠明《漢語詞彙史研究的新視界》、《從中古佛典看「自己」的形成》。
語法學研究方向的重要成果有:周生亞《論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繁復的原因》、《古代詩歌語法》,楚永安《文言復式虛詞》,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獲第七屆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上古漢語語法研究》,李林《古代漢語語法分析》(獲北京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龍國富《姚秦譯經助詞研究》等。
該學科歷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還與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一起主編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語言文字學》月刊和《語言論集》輯刊。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
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在1998年以後成為獨立建制,逐步開始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並承擔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課題。該學科包括兩個研究方向:
1、傳世語言文學文獻研究。重要成果有《<說文解字>校箋》、《<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吳梅村年譜》、校注本《歐陽修全集(1-6)》、《古籍閱讀基礎》等。
2、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內容包括文獻作者、時代、內容、傳承關系的研究;出土文獻的校勘、標點、注釋;出土文獻的語言文字研究;出土文獻字典、詞典和字形表的編撰;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的對比等。重要成果有《馬王堆帛書漢字構形系統研究》、《出土文獻文字的整理》、《戰國楚簡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字詞釋讀考辨》、《漢代簡牘遣策的物量表示法與量詞》、《張家山漢簡與<說文>合證》、《吐魯番文書〈蒼頡篇〉研究》等。
(五)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基礎學科之一,學科奠基人是老一代的著名學者謝無量、馮其庸等。謝無量先生的《中國大文學史》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史著作之一,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馮其庸先生1960年代主編的《歷代文選》本來是中文系的教材,出版後風靡一時,不斷再版,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古代文學讀本。
1980年代以後,該學科先後獲得了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馮其庸教授的《論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石頭記脂本研究》、《論紅樓夢思想》、《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等一批紅學著作享譽海內外,奠定了他作為一代紅學大師的地位。朱靖華教授則成為蘇軾研究界的重要一家,其《蘇軾新評》、《蘇軾論》、《蘇東坡寓言大全詮釋》等受到廣泛關注與好評。此外,李永祜教授點校的百回本新版《水滸傳》(中華書局出版)被學界譽為最好的整理本;其論文《水滸成書「嘉靖說」質疑》1987年獲中國《水滸》學會優秀論文獎。吳小林教授則在唐宋散文方面有著深入的研究,著有《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散文藝術》、《王安石傳》等。
2000年以來,該學科逐漸完成了學術隊伍的新老交替,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中國古代文論」三個日趨成熟的研究方向,並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4項、省部級項目7項。
該學科「中國古代文論」方向的標志性成果,有蔡鍾翔、黃葆真、成復旺歷時九年完成的五卷本《中國文學理論史》(該書獲得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蔡鍾翔、成復旺等主編的《中國美學范疇叢書》,成復旺的《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中國藝文理論志》、《神與物游》,袁濟喜的《六朝美學》、《六朝清音》(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兩漢精神世界》,詹杭倫的《清代賦論研究》、《方回的唐宋詩律學》,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方向上的代表性成果,有李炳海的《道家與道家文學》(獲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文學的生命意識》、《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獲吉林省優秀社科一等獎)、《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冷成金的《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文學與文化的張力》、《隱士與解脫》、《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諸葛憶兵的《宋代文史考論》、《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王昕的《話本小說的歷史與敘述》、《漫說三言二拍》等。
該學科在「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文獻」方向上的重要成果,有張國風的《<太平廣記>版本考述》、《<儒林外史>試論》、《<儒林外史>及其時代》、《傳統的困窘》,葉君遠的《吳梅村年譜》、《吳偉業評傳》、《清代詩壇第一家》、《中國古代文體叢書·詩》,王燕的《晚清小說期刊史論》等。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六)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創立可以一直追溯到蔡儀教授1950年出版的《新文學講話》,它是全國「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最早的一批文學史教材之一。汪金丁、林志浩兩位教授為學科奠基人。1960年,由林志浩教授主編、現當代文學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初稿問世;1979年,經過修訂的同名教材再次出版,同唐弢、嚴家炎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被當時國內大學採用最多的教材。經過兩代學者的努力,至1980年代,該學科發展成為國內同專業中少數幾個專業方向齊全、梯隊整齊並具有影響力的學科群體。
1981年,該學科獲得首批碩士學位授予權,共招收了二十餘批碩士研究生,包括來自日本、韓國的碩士研究生。2002年後,開始招收「現代文學思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6年後,擴展到「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和「現代文學思潮」三個專業方向。
1960-1980年代,該學科較有優勢的研究領域是「魯迅研究」、「文學史研究」。其中,標志性的學術成果是林志浩的《魯迅傳》、《中國現代文學史》(主編)。另外,還有趙遐秋《中國現代小說史》、《徐志摩傳》、張慧珠的老舍研究、閻煥東的郭沫若研究、馬德俊、王清波的中國新詩史和當代詩歌研究等等。這些成果,都為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995年後,該學科開始進行新老隊伍的交替,在任教師全部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該學科又增設了「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中國新詩史」、「四十至七十年代文學」和「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等研究領域,逐漸形成囊括本學科三個專業方向、且具有較大影響的學術隊伍。
1990年代以後,該學科又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其中程光煒《艾青傳》、《文化的轉軌》、《中國當代詩歌史》,李今《海派文化與海派文學》、《三十年代俄國文學「漢譯」》等著作,是較具代表性的成果,被許多相關論文經常引用和轉述;孫民樂、姚丹和張潔宇等年輕學者的著作《清末民初文學語言的變革》、《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活動》、《荒原上的丁香》等,也引起了學界的較多關注。另外,該學科老師聯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幾位學者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先後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十一五教材」,成為國內許多大學和多所重點大學中文系的必修課教材和考研參考書,並被日本、韓國、台灣的一些大學列為教材和參考書。王家新教授為全校學生和本系研究生開設的「中外詩歌欣賞」、「新詩的創作與研究」,成為該學科新近增加的「創造性寫作」課程中的亮點之一。
該學科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省部級基金項目(含重點)4項。其中,獲得省部級獎勵1項,核心學術雜志「年度優秀論文獎」2項。該學科還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七)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是由繆朗山、趙澧、茅於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學者在1960年代建立,當時是國內最早培養導師制研究生的單位,並於1963年開始招收「外國文藝理論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為全國高校最早的三個「世界文學」碩士點之一。1996年以後開始招收「西方文藝理論」、「比較詩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等方向或專業的博士生;2005年建立獨立的博士點;2008年被評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該學科的「比較詩學與西方文論」、「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比較文化與藝術批評」等三個研究方向已經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一支精通外語(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臘、拉丁等語種)、學有專攻並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隊伍。
該學科在任全部教師,均有在國外長期學習或從事研究的經歷,其中3人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完成的學術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德文著作1部、A&HCI檢索論文5篇。同時該學科還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9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獲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6項;主辦學術輯刊《基督教文化學刊》(已出版18輯並自2005年9月起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資料庫)、《對話》(已出版2輯),主編學術月刊「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該學科在西方原典譯介方面的標志性成果,有章安祺編訂的《繆靈珠美學譯文集》(四卷),趙澧、徐京安、黃晉凱等主編的《唯美主義》、《象徵主義·意象派》、《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荒誕派》等「外國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章安祺、楊恆達翻譯的《現代文學批評史》;以及近些年楊恆達主譯的《尼采文集》,楊慧林主編的「西方文學與基督教書系」、「當代詮釋學譯叢」,王以培翻譯的《蘭波作品全集》,夏可君編譯的《德里達:解構與思想的未來》、《讓-呂克·南希:解構的共通體》等。
該學科在文學史與文論史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趙澧、黃晉凱等主編的《外國文學簡編》,章安祺、梁坤主編的《外國文學名著批評教程》,楊慧林、黃晉凱合著的《歐洲中世紀文學史》(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第六屆外國文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梁坤《20世紀俄語作家史論》、《末世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范方俊《20世紀中外現代戲劇》,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獲教育部第三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章安祺、黃克劍、楊慧林合著的《西方文藝理論史:從柏拉圖到尼采》。在此基礎上,楊慧林、章安祺、黃克劍、耿幼壯的「西方文藝理論史課程建設」於2004年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該學科還充分發揮跨學科研究的相對優勢,分別從藝術學和宗教學的視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專題研究論著系列。如楊慧林《神學詮釋學》、《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移動的邊界》、《廢墟中的記憶》,楊恆達《詩意的叛逆》,耿幼壯《視覺·軀體·文本》、《破碎的痕跡》、《書寫的神話》,雷立柏《古希臘羅馬與基督教》、《論基督教的大與小》,夏可君《幻像與生命》等。在專題研究方面的外文成果則有楊煦生Immanente Transzendenz: Eine Untersuchung der Transzendenz-erfahrung in der antiken chinesischen Religiositat mit Berucksichtigung des Konfuzianismus(德國 Tubingen University Press, 2004),楊慧林 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美國 M. E. Sharpe, Inc., 2004)、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 (co-edited, 美國Cambridge Scholars』 Press, 2006)等。
(八)電影學
為適應當代影視文化的新發展格局,文學院在原有文藝學學科基礎上重新整合影視與新媒體藝術研究力量,於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該學科在2007年2月正式獲得電影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從2008年開始面向社會招收電影學碩士研究生。該學科擁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
該學科是文學院最具發展潛力的專業之一,擁有一批長期從事影視和新媒體教學與研究的專家學者。其中潘天強、許鵬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科研攻關項目,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中青年教師陳陽博士、孫柏博士等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並出版了自己的學術專著。科研究立足於影視基礎理論和批評,在堅實的史論以及批評研究基礎上,關注並追蹤當代高科技傳媒手段對視聽藝術所產生的重要影響,關注並追蹤以視聽媒體為代表的新型藝術形式的傳播與發展對社會文化建設的影響。研究上述文化現象的癥候、特性並及時從理論的高度上給予深入的總結。
該學科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幾年已經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本學科教師出版專著和教材有《新編西方電影簡明教程》(教育部審定研究生教學用書,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新媒體藝術論》(國家十一五重點教材),《電視劇:文學與藝術間的行走——90年後電視劇問題研究》,《丑角的復活——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等。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如:「電影電視批評理論與實踐」(國家社科基金),「網路文藝的傳播機制與審美特徵」(教育部「十五」規劃項目)等。
本學科有三個重點研究方向:
* 研究方向一 電影史和電影理論
該方向涉及電影史和電影理論兩方面的知識體系,電影史包括中國電影史以及港澳台華語電影各個階段的發展歷史及當代的美學特徵,外國電影史包括西方電影史以及國別電影史的各個階段和當代電影的發展狀態,東方電影史及其日本、韓國、印度、伊朗電影的研究作為空白可以作為重點關注的對象。電影理論涉及電影自身的理論闡釋和爭論以及相關學科對電影理論的美學闡釋。
* 研究方向二 影視批評與製作研究 該方向一、從美學、文學、思潮、圖像、受眾等不同視角對電影電視批評、鑒賞作理論和方法上的研究,並探討其美學標准和審美特性。二、製作理論包括:(1)電影電視的劇作理論如文學性、原創性、敘事性、劇作構成、視像劇作的特性等。(2)影視生產的各個環節的歷史和現狀的理論研究,包括管理、法規、宣傳、策劃、生產、銷售、統計等。
* 研究方向三 影視與新媒體的文化形態
文化形態表明該方向以影視為基礎關注更高和更廣義的研究層面,如意識形態、政治學、歷史學、符號學、現象學、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影視與新媒體表明該方向的研究范圍著重以影視的新的傳播方式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如網路、數碼技術、動漫、游戲、語言轉換、雙向互動等。
培養一流的人才,創造一流的學術——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始終不渝的辦學目標。
以學生為本、德才並重,以學人為本、知行合一,以學術為本、教學與科研互動——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潛心持守的教育理念。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將永遠敞開自己,迎接天下英傑、八方才俊。

❿ 如何理解新概念作文它和寫作的個體性和創造性有何關系

作文大賽」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七所全國重點大學聯合《萌芽》雜志聯合發起共同主辦,大賽聘請國內一流的文學家、編輯和人文學者擔任評委。除初賽作品要求字數控制在5000字以內,參賽者30歲以下之外,不收取報名費,無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維」——創造性、發散型思維,打破舊觀念、舊規范的束縛,打破僵化保守,提倡無拘無束。 「新表達」——不受題材、體裁限制,使用屬於自己的充滿個性的語言,反對套話,反對千人一面、眾口一詞。 「真體驗」——真實、真切、真誠、真摯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 比賽分初賽、復賽。初賽沿用一般文學刊物徵文地形式,不命題、不限定題材、體裁,字數5000字以下,不曾在公開刊物發表。初賽優勝者參加復賽;復賽設立考場舉行。考題由發起主辦單位各出多套方案,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並由公證處現場監督和公正。 初賽決出入圍獎,入圍者來滬參加復賽,由兩項分數綜合得出最後一二等獎及入圍獎名單。 大賽發展 7年來,「新概念作文大賽」的參賽人數已經從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遞增至7萬人次。隨著社會影響力的不斷擴大,高校合作力量陸續擴大為13所,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也先後加入了聯合主辦單位隊伍。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實行的考試制度,高校沒有命題權和考察權,只能被動接受「高考」結果。對於中學語文教育的誤區,《萌芽》在她近50年的辦刊過程中,在與廣大青年學生的接觸中,在與國內許多一流大學的專家學者接觸交流中,也越來越深地感受到這一誤區的負面作用:即文學與人文學科後備人才的匱乏。「新概念作文大賽」充分運用了《萌芽》與全國作家學者的天然聯系,它的權威性也得到了各高校負責人的首肯,使得大賽獲獎者與高校之間通過競賽建立關聯,為日後的人文學科後備人才輸送起了重要作用,成為高考選拔人才有利的補充形式,被譽為中國「語文奧林匹克」。第一屆大賽,陳佳勇、宋靜茹、王越、楊倩、吳迪、李佳、劉嘉駿分別被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免試錄取;第二屆懷沙、張懿璇、許人傑、陳凱、李一粟、周嘉寧、祁又一、李晶、張堯臣、藺瑤、劉莉娜、應尤佳、周霓欽、陳安棟、孫佳妮等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提前錄取;中山大學為第五屆獲獎者王皓舒加20分,第七屆又錄取了黃銳傑,甚至有一名二等獎獲得者也進入了中大。北京大學甚至通過自主招生,為新概念的獲獎者預留名額,先後錄取了張思靜、錢好等文科可造之才。清華大學錄取了???南開大學破格錄取了第五屆獲獎者王一波、第七屆的一等獎獲得者山西大學附中的張馨月。武漢大學錄取了李遙岑、戴漓力、胡堅。 「新概念」的參賽稿件給文壇吹來了清新之風。許多作品使評委鐵凝、葉兆言等成名作家無法相信這樣才華橫溢的文章出自中學生之手。評委會主席王蒙甚至欣喜地說:「我們可以擱筆了。」作家趙麗宏也發出了「青春的光彩誰也無法扼殺」的感嘆。許多潛在寫作的年輕作者被發掘出來,文學的基礎人口獲得了拓展。今天在文壇上日漸活躍的「80後」作家中就以新概念作家群居多。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有「以藝術代宗教」的提法。提出文學要具備人文性、審美性的功能,要能塑造人的靈魂、培養人的精神,孕育人文情操。這與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相勾連的,也是「新概念作文大賽」始終要求自己承擔的責任。許多當年的獲獎者,將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同文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更多的獲獎者並沒有把文學當成終身的事業或者生存的方式,他們沒有當作家、進文科,文學是他們滋養靈魂與情操的方式,他們始終是文學的愛好者、閱讀者。第二屆一等獎獲得者艾路讀的是清華大學水利系;李一粟讀的是法律系,現在在北大攻讀法律研究生;第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任良,同時也是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的一等獎,最後選擇了南京大學化學系;第四屆的郭允,既獲得省級數學競賽的一等獎,又連續兩年獲得新概念一等獎,他的所愛是哲學;第五屆的杜書妍以及同年畢業的劉楓,選擇的則是生命科學;第七屆的黃銳傑在中大錄取他時,允許他自由選擇專業,他選擇了物理……這和教育界強調的綜合素質、和萌芽「讓文學成為青年人的精神家園」的辦刊宗旨似乎不謀而合。能夠成為作家的畢竟是少數,文學更重要的功能可能是讓它成為一個人的靈魂支柱。 答案補充 社會影響 1999年以來,全國的多家報刊雜志報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賽對傳統語文教育的發難,引發社會各界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深度思考。連年都能在大賽中拔得頭籌的山東省實驗中學的語文教學方法,也將隨著人們對大賽的關注度,引發教育界的新思考新熱點。 韓寒這名當年由大賽發掘出的一等獎獲得者、媒體眼中的「高才留級生」所引發的話題,至今是對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深遠的沖擊。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民大學創造性寫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