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韓國網友列出了哪些歷史證據,能夠證明漢服抄襲韓服嗎
如何看待韓網友稱漢服是韓服
漢服韓服之爭,於正回懟韓國網友:不和整容又忘祖的人計較——引言。於正和韓國網友杠上了?對不起,這次我站於正。
中國文化和韓國文化的爭奪一直都沒有停過,甚至很多原本屬於中國文化的東西,會被韓國網友厚顏「霸佔」成自己的,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很多臉上寫滿無知的中國網友也會把中國文化的東西說成是韓國的。
明制漢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許凱因新劇《尚食》在個人社交平台上曬出了自拍照,照片中許凱穿了一件明制漢服。
《尚食》這部劇是許凱和吳謹言繼《延禧攻略》後的再度合作,講述的是在明朝發生的故事,所以許凱的造型理所當然是明朝的造型了。
閃耀暖暖這種操作,引起了中國玩家的不滿。不過,明知道激怒了中國玩家,閃耀暖暖依舊「裝死」,不僅不下架那套名義上的「韓服」,甚至連道歉也不做。
不少中國玩家表示,閃耀暖暖直接關閉國服算了,這樣的話閃耀暖暖想要滑跪韓國人,也不用看中國玩家臉色了。再說了,閃耀暖暖也從來沒有看過中國玩家的臉色,已經多次引起了中國玩家的不滿,但閃耀暖暖依舊我行我素,依舊將韓國人捧得高高的。
這次,閃耀暖暖的操作,充分反映了閃耀暖暖的立場和態度,也讓我們徹底看清楚了疊紙的嘴臉。能將傳統文化和傳統服飾拱手讓人的人,還記得你的祖宗是誰嗎?
② 中山裝是誰發明的
中山裝由於孫中山的提倡,也由於它的簡便,實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版起開始流行。1912年民國政權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
中山裝就這樣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革命領袖和革命幹部都穿中山裝,人民群眾也以這種服裝來表達對新時代的歡迎。於是中山裝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成為了中國男裝一款標志性的服裝,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見到由它演變而來的時尚服飾。
③ 明朝殿閣大學士,頭上戴的什麼手中拿的是什麼
"大學士"是一品
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手裡拿的是:
「笏」為古時大臣上朝時拿著的狹長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
④ 中山裝是怎麼發明的
1923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任中國革命政府大元帥時,感到西裝不但式樣繁瑣,穿著不便,又不大適應當時中國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實用要求;而中國原來的服裝(對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長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現當時中國人民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在實用上也有類似西裝的缺點。於是主張以當時在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上衣為基樣,在企領上加一條反領,以代替西裝襯衣的硬領。這樣一來,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裝上衣、襯衣和硬領的作用;又將「企領文裝」上衣的三個暗袋改為四個明袋,下面的兩個明袋還裁製成可以隨著放進物品多少而漲縮的「琴袋」式樣。孫中山先生說,他這樣改革衣袋,為的是要讓衣袋放得進書本、筆記本等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軟蓋,袋內的物品就不易丟失。孫中山先生設計的褲子是:前面開縫,用暗紐;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後臀部挖一暗袋,用軟蓋。這樣的褲子穿著方便,也很適用攜帶隨身必需品。
1912年民國政府通令將中山裝定為禮服,修改中山裝造型,並賦於了新的含義。依據「禮,義,廉,恥」定前身四個口袋,袋蓋為倒筆架,寓意為以文治國; 依據五權分立原則,前身改為五粒鈕扣,依據三民主義原則,將袖口定為三粒扣;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治國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