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化學鍵的化學家

發明化學鍵的化學家

發布時間:2021-06-08 11:42:04

『壹』 誰是最偉大的化學家25

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爾.赫曼.費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蓋蒂.科里(1896 1957)、約翰.道爾頓(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里納斯.鮑林(1901 1994)、艾文.朗繆爾(1881 1957)、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氣的發現
嚴格的加爾文教成長背景
一名深受歡迎的教師
碳酸類飲料的發明
不同種類的空氣
氧氣的發現
燃素理論遇到的挑戰
對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爭議的工作
植物怎樣製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
現代化學的語言和基礎
律師之家
TheFermeGenerale
從水到土?
關於燃燒的氧化理論
克勞德.路易.貝托萊(1748 1822)
化學命名法的革命
對於呼吸作用的研究
3.約翰.道爾頓(1766 1844)
化學原子理論
教友派的成長環境
一個自然哲學家
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
道爾頓病和氣象科學
最細微的部分
4.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慘的童年
化學物質的結構 功能關系
最終的統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繆爾(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學的進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領域中自由暢游
完善原子結構模型
表面化學的研究成就與諾貝爾獎
凱瑟琳.布爾.布勞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氣
6.埃米爾.赫曼.費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與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機制
選擇科學
向化學家邁進
凱庫勒和苯
早期的發現
咖啡因與巴比妥酸鹽的共同點
不同種類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質
7.蓋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類的新陳代謝和肝糖原儲藏失調症
一生的伴侶
卡爾.費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
試管中的化學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女性
肝糖原儲藏失調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療葯物的合成和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頭趕上
奮力向前
卓越的豆類化學家
類固醇的合成
化學信使
一位人本主義的科學家
9.里納斯.鮑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學鍵本質
娃娃教授
鮑林准則與化學鍵理論,碳的雜化軌道理論
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構型
分子疾病
反戰鬥士
維生素奇跡的信仰者
10.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學重要分子的x射線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著迷於晶體
簡陋的實驗室,優秀的結果
青黴素的結構
過於復雜的化學分析
潛能的實現
受人尊敬的晶體學之母

『貳』 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化學家是哪些

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爾.赫曼.費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蓋蒂.科里(1896 1957)、約翰.道爾頓(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里納斯.鮑林(1901 1994)、艾文.朗繆爾(1881 1957)、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氣的發現
嚴格的加爾文教成長背景
一名深受歡迎的教師
碳酸類飲料的發明
不同種類的空氣
氧氣的發現
燃素理論遇到的挑戰
對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爭議的工作
植物怎樣製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
現代化學的語言和基礎
律師之家
TheFermeGenerale
從水到土?
關於燃燒的氧化理論
克勞德.路易.貝托萊(1748 1822)
化學命名法的革命
對於呼吸作用的研究

3.約翰.道爾頓(1766 1844)
化學原子理論
教友派的成長環境
一個自然哲學家
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
道爾頓病和氣象科學
最細微的部分

4.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慘的童年
化學物質的結構 功能關系
最終的統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繆爾(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學的進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領域中自由暢游
完善原子結構模型
表面化學的研究成就與諾貝爾獎
凱瑟琳.布爾.布勞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氣

6.埃米爾.赫曼.費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與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機制
選擇科學
向化學家邁進
凱庫勒和苯
早期的發現
咖啡因與巴比妥酸鹽的共同點
不同種類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質

7.蓋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類的新陳代謝和肝糖原儲藏失調症
一生的伴侶
卡爾.費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
試管中的化學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女性
肝糖原儲藏失調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療葯物的合成和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頭趕上
奮力向前
卓越的豆類化學家
類固醇的合成
化學信使
一位人本主義的科學家

9.里納斯.鮑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學鍵本質
娃娃教授
鮑林准則與化學鍵理論,碳的雜化軌道理論
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構型
分子疾病
反戰鬥士
維生素奇跡的信仰者

10.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學重要分子的x射線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著迷於晶體
簡陋的實驗室,優秀的結果
青黴素的結構
過於復雜的化學分析
潛能的實現
受人尊敬的晶體學之母

『叄』 的化學家有哪些

化學家有好多,如:

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俄語: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7])俄國化學家。1834年2月7日生於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1907年2月2日卒於聖彼得堡。1850年入聖彼得堡師范學院學習化學,1855年畢業後任敖德薩中學教師。1857年任聖彼得堡大學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國海德堡大學深造。1860年參加了在卡爾斯魯厄召開的國際化學家代表大會。1861年回聖彼得堡從事科學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藝學院教授,186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866年任聖彼

萊納斯·卡爾·鮑林

性和創新精神,不斷開拓邊緣學科,在化學的許多領域卓有建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學家。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1954年化學獎, 1962年和平獎),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重大成果

在鮑林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中,他參與和經歷了20世紀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成果卓著:首次全面描述化學鍵的本質;發現蛋白質的結構;揭示鐮刀狀細胞貧血症的病因;參與揭示DNA結構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些軍工科研項目;推進X射線結晶學、電子衍射學、量子力學、生物化學、分子精神病學、核物理學、麻醉學、免疫學、營養學等學科的發展。

『肆』 化學鍵共有哪幾類各是由誰提出的啊

金屬鍵、離子鍵、共價鍵。
在水分子H2O中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通過化學鍵結合成水分子 。化學鍵有3種極限類型 ,即離子鍵、共價鍵和金屬鍵。離子鍵是由異性電荷產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鈉以離子鍵結合成NaCl。共價鍵是兩個或幾個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產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價鍵是兩個原子借吸引一對成鍵電子而形成的。例如,兩個氫核同時吸引一對電子,形成穩定的氫分子。金屬鍵則是使金屬原子結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離域的共價鍵。定位於兩個原子之間的化學鍵稱為定域鍵。由多個原子共有電子形成的多中心鍵稱為離域鍵。除此以外,還有過渡類型的化學鍵:由於粒子對電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鍵電子偏向一方的共價鍵稱為極性鍵,由一方提供成鍵電子的化學鍵稱為配位鍵。極性鍵的兩端極限是離子鍵和非極性鍵,離域鍵的兩端極限是定域鍵和金屬鍵

『伍』 化學鍵是如何被發現的

化學鍵(chemical bond)是指純物質通常以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之所以能夠組成穩定的分子,是因為原子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作用力。高中定義: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簡單的說就是多個原子之間都要得到電子,從而形成共同電子組,而這個電子組就叫化學鍵。
在水分子H2O中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就是通過化學鍵結合成水分子。由於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所以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化學鍵都是由兩個或多個原子核對電子同時吸引的結果所形成。化學鍵有4種極限類型 ,即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配位鍵。

離子鍵
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互相作用叫做離子鍵,成鍵的本質是 陰陽離子間的靜電作用。兩個原子間的電負性相差極大時,一般是金屬與非金屬。例如氯和鈉以離子鍵結合成氯化鈉。電負性大的氯會從電負性小的鈉搶走一個電子,以符合八隅體。之後氯會以-1價的方式存在,而鈉則以+1價的方式存在,兩者再以庫侖靜電力因正負相吸而結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說離子鍵是金屬與非金屬結合用的鍵結方式。而離子鍵可以延伸,所以並無分子結構。[1]
離子鍵亦有強弱之分。其強弱影響該離子化合物的熔點、沸點和溶解性等性質。離子鍵越強,其熔點越高。離子半徑越小或所帶電荷越多,陰、陽離子間的作用就越強。例如鈉離子的微粒半徑比鉀離子的微粒半徑小,則氯化鈉NaCl中的離子鍵較氯化鉀KCl中的離子鍵強,所以氯化鈉的熔點比氯化鉀的高。
共價鍵
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產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價鍵是兩個原子借吸引一對成鍵電子而形成的。且形成共價鍵的多為非金屬元素。但也有例外,例如AlCl3(其中Al是鋁,Cl是氯)就是靠共價鍵結合的。 例如,兩個氫核同時吸引一對電子,形成穩定的氫分子。
金屬鍵
是使金屬原子結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離域的共價鍵。定位於兩個原子之間的化學鍵稱為定域鍵。由多個原子共有電子形成的多中心鍵稱為離域鍵。其中金屬離子被固定在晶格結點上,處於離域電子的「海洋」之中。
極性鍵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種原子形成的共價鍵,由於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共用電子對必然偏向吸引電子能力較強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電子能力較弱的原子一方相對的顯正電性。這樣的共價鍵叫做極性共價鍵,簡稱極性鍵。
非極性鍵
在單質分子中,同種原子形成共價鍵,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相同,共用電子對不偏向任何一個原子,因此成鍵的原子都不顯電性。這樣的共價鍵叫做非極性共價鍵,簡稱非極性鍵。
配位鍵
配位鍵,是化學鍵的一種,兩個或多個原子共同使用它們的外層電子,在理想情況下達到電子飽和的狀態,由此組成比較穩定的化學結構叫做配位鍵。
2鍵合距離編輯
鍵合距離是指兩個或以上的原子核之間形成化學鍵所必需的最短距離。
3內容簡介編輯
離子鍵
定義
離子鍵是由正負離子之間通過靜電作用而形成的,正負離子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電荷球形對稱分布,那麼離子鍵就可以在各個方向上發生靜電作用,因此是沒有方向性的。
離子鍵概念: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離子鍵
成鍵微粒:陰離子、陽離子。
成鍵本質:靜電作用。靜電作用包括陰、陽離子間的靜電吸引作用和電子與電子之間、原子核與原子核之間的靜電排斥作用。(一吸,兩斥)
成鍵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電子形成穩定的陰、陽離子。②離子間吸引與排斥處於平衡狀態。③體系的總能量降低。
存在范圍:離子鍵存在於大多數強鹼、鹽及金屬氧化物中。
2.一個離子可以同時與多個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互相吸引成鍵,雖然在離子晶體中,一個離子只能與幾個帶相反電荷的離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與6個Cl-直接作用),但是這是由於空間因素造成的。在距離較遠的地方,同樣有比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沒有飽和性的。化學鍵的概念是在總結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用來概括觀察到的大量化學事實,特別是用來說明原子為何以一定的比例結合成具有確定幾何形狀的、相對穩定和相對獨立的、性質與其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開始時,人們在相互結合的兩個原子之間畫一根短線作為化學鍵的符號 ;電子發現以後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過填滿電子穩定殼層形成離子和離子鍵或者通過兩個原子共有一對電子形成共價鍵的概念,建立化學鍵的電子理論。
量子理論建立以後,1927年 W.H.海特勒和F.W.倫敦通過氫分子的量子力學處理,說明了氫分子穩定存在的原因 ,原則上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通過以後許多人 ,特別是L.C.鮑林和R.S.馬利肯的工作,化學鍵的理論解釋已日趨完善。
化學鍵在本質上是電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時,外層電子發生了重新分布(轉移、共用、偏移等),從而產生了正、負電性間的強烈作用力。但這種電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將化學鍵分為離子鍵、共價鍵和金屬鍵等。

離子鍵是原子得失電子後生成的陰陽離子之間靠靜電作用而形成的化學鍵。離子鍵的本質是靜電作用。由於靜電引力沒有方向性,陰陽離子之間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離子鍵沒有方向性。只有條件允許,陽離子周圍可以盡可能多的吸引陰離子,反之亦然,離子鍵沒有飽和性。不同的陰離子和陽離子的半徑、電性不同,所形成的晶體空間點陣並不相同。
共價鍵
1.共價鍵是原子間通過共用電子對(電子雲重疊)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疊電子雲的電子在所有成鍵的原子周圍運動。一個原子有幾個未成對電子,便可以和幾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配對成鍵,共價鍵飽和性的產生是由於電子雲重疊(電子配對)時仍然遵循保利不相容原理。電子雲重疊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發生重疊,而不能隨意發生重疊。共價鍵方向性的產生是由於形成共價鍵時,電子雲重疊的區域越大,形成的共價鍵越穩定,所以,形成共價鍵時總是沿著電子雲重疊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這就是最大重疊原理)。共價鍵有飽和性和方向性。
2.原子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共價鍵後,體系總能量降低。
共價鍵的形成是成鍵電子的原子軌道發生重疊,並且要使共價鍵穩定,必須重疊部分最大。由於除了s軌道之外,其他軌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鍵時除了s-s的σ鍵(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疊外,其他軌道所成的鍵都只有沿著一定方向才能達到最大重疊。 共價鍵的分類
共價鍵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1) 按共用電子對的數目分,有單鍵(Cl—Cl)、雙鍵(C=C)、三鍵(N≡N,C≡C)等。
(2) 按共用電子對是否偏移分類,有極性鍵(H—Cl)和非極性鍵(Cl—Cl)。
(3) 按提供電子對的方式分類,有正常的共價鍵和配位鍵(共用電子對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軌道。
如銨根離子中的N—H鍵中有一個屬於配位鍵)。
(4) 按電子雲重疊方式分,有σ鍵(電子雲沿鍵軸方向,以「頭碰頭」方式成鍵。如C—C。)和π鍵(電子雲沿鍵軸兩側方向,以「肩並肩」方向成鍵。如C=C中鍵能較小的鍵.C=C中有一個σ鍵與一個π鍵。)等
3.舊理論:共價鍵形成的條件是原子中必須有成單電子,自旋方向必須相反,由於一個原子的一個成單電子只能與另一個成單電子配對,因此共價鍵有飽和性。如H原子與Cl原子形成HCl分子後,不能再與另外一個Cl形成HCl2了。

4.新理論:共價鍵形成時,成鍵電子所在的原子軌道發生重疊並分裂,成鍵電子填入能量較低的軌道即成鍵軌道。如果還有其他的原子參與成鍵的話,其所提供的電子將會填入能量較高的反鍵軌道,形成的分子也將不穩定。 像HCl這樣的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
化合物分類
1.離子化合物:由陽離子和陰離子構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鹽(包括所有銨鹽),強鹼,大部分金屬氧化物,金屬氫化物。 活潑的金屬元素與活潑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離子鍵結合的,如AICI3不是通過離子鍵結合的。非金屬元素之間也可形成離子化合物,如銨鹽都是離子化合物。
2.共價化合物:主要以共價鍵結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價化合物。
非金屬氧化物,酸,弱鹼,少部分鹽,非金屬氫化物。

原子之間依靠化學鍵組成有機小分子
3.在離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離子鍵,可能含有共價鍵。在共價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離子鍵。
金屬鍵
1.概述:化學鍵的一種,主要在金屬中存在。由自由電子及排列成晶格狀的金屬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力組合而成。由於電子的自由運動,金屬鍵沒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極性鍵。金屬鍵有金屬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屬的熔點、沸點隨金屬鍵的強度而升高。其強弱通常與金屬離子半徑成逆相關,與金屬內部自由電子密度成正相關(便可粗略看成與原子外圍電子數成正相關)。
2.改性共價鍵理論:在金屬晶體中,自由電子作穿梭運動,它不專屬於某個金屬離子而為整個金屬晶體所共有。這些自由電子與全部金屬離子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某種結合,這種作用稱為金屬鍵。由於金屬只有少數價電子能用於成鍵,金屬在形成晶體時,傾向於構成極為緊密的結構,使每個原子都有盡可能多的相鄰原子(金屬晶體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數和緊密堆積結構),這樣,電子能級可以得到盡可能多的重疊,從而形成金屬鍵。上述假設模型叫做金屬的自由電子模型,稱為改性共價鍵理論。這一理論是1900年德魯德(drude)等人為解釋金屬的導電、導熱性能所提出的一種假設。這種理論先後經過洛倫茨(Lorentz,1904)和佐默費爾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進和發展,對金屬的許多重要性質都給予了一定的解釋。但是,由於金屬的自由電子模型過於簡單化,不能解釋金屬晶體為什麼有結合力,也不能解釋金屬晶體為什麼有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之分。隨著科學和生產的發展,主要是量子理論的發展,建立了能帶理論。
定域鍵
只存在於兩個原子之間的共價鍵。只包含定域鍵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對獨立的兩個原子之間的化學鍵把原子連接起來形成的,這是忽略了相鄰化學鍵的影響,而把描述雙原子分子中化學鍵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鍵上。如乙烯中有一個C-C和四個C-H σ鍵、一個C-C π鍵。定域鍵具有比較恆定的鍵性質。例如一定類型定域鍵的鍵長、鍵偶極矩、鍵極化度、鍵力常數、鍵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變。因此,分子的有關廣延性質可近似表示為相應的鍵性質之和。定域鍵的這種特點在化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從鍵能計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這種模型較好地反映了由鍵上電子雲所確定的分子性質如鍵能、鍵長、鍵角、鍵偶極、鍵極化度等。 這種圍繞兩個原子的分子軌道成為定域軌道。
極性鍵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種原子形成的共價鍵,由於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共用電子對必然偏向吸引電子能力較強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電子能力較弱的原子一方相對的顯正電性。這樣的共價鍵叫做極性共價鍵,簡稱極性鍵。
舉例:HCl分子中的H-Cl鍵屬於極性鍵

非極性鍵
由同種元素的原子間形成的共價鍵,叫做非極性共價鍵。同種原子吸引共用電子對的能力相等,成鍵電子對勻稱地分布在兩核之間,不偏向任何一個原子,成鍵的原子都不顯電性。非極性鍵可存在於單質分子中(如H2中H—H鍵、O2中O=O鍵、N2中N≡N鍵),也可以存在於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鍵)。非極性鍵的鍵偶極矩為0。以非極性鍵結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極性分子。存在於非極性分子中的鍵並非都是非極性鍵,如果一個多原子分子在空間結構上的正電荷幾何中心和負電荷幾何中心重合,那麼即使它由極性鍵組成,那麼它也是非極性分子。由非極性鍵結合形成的晶體可以是原子晶體,也可以是混合型晶體或分子晶體。例如,碳單質有三類同素異形體:依靠C—C非極性鍵可以形成正四面體骨架型金剛石(原子晶體)、層型石墨(混合型晶體),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體)。
舉例:Cl2分子中的Cl-Cl鍵屬於非極性鍵
配位鍵
又稱配位共價鍵,是一種特殊的共價鍵。當共價鍵中共用的電子對是由其中一原子獨自供應時,就稱配位鍵。配位鍵形成後,就與一般共價鍵無異。成鍵的兩原子間共享的兩個電子不是由兩原子各提供一個,而是來自一個原子。例如氨和三氟化硼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圖片式中→表示配位鍵。在F和B之間的一對電子來自N原子上的孤對電子。
4泡利原理編輯
泡利原理發現:高分辨光譜事實揭示核外電子除空間運動外,還存在著一種奇特的量子化運動,人們稱其為自旋運動,用自旋磁量子數(spin m.q.n)表示。這個原理由泡利首先提出。
泡利不相容原理內容:每個軌道最多可以容納兩個自旋相反的電子,常用「↑↓」來表示。
原子核也可以存在凈自旋。由於熱平衡,通常這些原子核都是隨機朝向的。但對於一些特定元素,例如氙-129,一部分核自旋也是可能被極化的,這個狀態被叫做

超極化,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有很重要的應用。
5洪特規則編輯
洪特規則內容:當電子排布在同一能級的不同軌道時,基態原子中的電子總是優先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且自旋狀態相同。這個規則由洪特首先提出,稱為洪特規則。
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規則。用構造原理得到的電子排布式給出了基態原子核外電子在能層和能級中的排布,而電子排布圖還給出了電子在原子軌道中的排布。另外,我們通常所說的電子排布指的是基態原子的電子排布。
對於同一個電子亞層,當電子排布處於
全滿(s^2.p^6.d^10.f^14)
半滿(s^1.p^3.d^5.f^7)
全空(s^0、p^0、d^0、f^0)
時比較穩定。
第二,第五主族的第一電離能大於於之相鄰的主族

『陸』 哪個科學家發明共價鍵

共價鍵的發現:

早期歷史

在古希臘,化學還沒有從自然哲學中分離的時代,原子論者對化學鍵有了最原始的設想,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認為,世界由「氣、水、土、火」這四種元素組成,這四種元素在「愛」和「恨」的作用下分裂並以新的排列重新組合時,物質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這種作用力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化學鍵思想。

1930年,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C.Pauling)在研究碳的正四面體構形時提出軌道雜化理論,認為:能級相近的軌道在受激時可以發生雜化,形成新的簡並軌道,其理論依據就是電子的波粒二象性,而波是可以疊加的。他計算出了多種雜化軌道的形狀,並因在價鍵理論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2]

1932年,弗里德里希·洪德(F.Hund)將共價鍵分為σ鍵、π鍵、δ鍵三種,使價鍵理論進一步系統化,與經典的化合價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2]

同年,美國化學家羅伯特·馬利肯(Robert S.Mulliken)提出分子軌道理論。認為化合物中的電子不屬於某個原子,而是在整個分子內運動。他的方法和經典化學相距太遠,計算又很繁瑣,一時不被化學界所接受。後經過羅伯特·密立根(Robert A.Millikan)、菲利普·倫納德(Philipp Lenard)、埃里希·休克爾(Erich Hückel)等人的完善,在化學界逐漸得到認可。[2]

1940年,亨利·希吉維克(H.Sidgwick)和托馬斯·坡維爾(Thomas A.Powell)在總結實驗事實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用以預測簡單分子或離子的立體結構。這種理論模型後經羅納德·吉列斯比(R.J.Gillespie)和羅納德·尼霍爾姆(R.S.Nyholm)在20世紀50年代加以發展,定名為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簡稱VSEPR。VSEPR與軌道雜化理論相結合,可以半定量地推測分子的成鍵方式與分子結構。

1951年,福井謙一提出前線軌道理論,認為,分子中能量最高的分子軌道(HOMO)和沒有被電子占據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軌道(LUMO)是決定一個體系發生化學反應的關鍵,其他能量的分子軌道對於化學反應雖然有影響但是影響很小,可以暫時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謂前線軌道。

1965年,美國化學家羅伯·伍德沃德(Rober B.Woodward)與霍夫曼參照福井謙一的前線軌道理論,提出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分子軌道理論得到了新的發展。[2]

『柒』 化學鍵的本質的作者介紹

萊納斯·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國著名化學家,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的先驅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學鍵方面的工作取得諾貝爾化學獎,1962年因反對核彈在地面測試的行動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兩位獲得諾貝爾獎不同獎項的人之一(另一人為居里夫人)。其後他主要的行動為支持維他命C在醫學的功用。鮑林被認為是20世紀對化學科學影響最大的人之一。

『捌』 科學家提出化學鍵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用化學鍵來解釋物質的結合方式。

化學鍵是純凈物分子內或晶體內相鄰兩個或多個原子(或離子)間強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統稱。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力通稱為化學鍵。

在一個水分子中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就是通過化學鍵結合成水分子。由於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所以我們可以說,所有的化學鍵都是由兩個或多個原子核對電子同時吸引的結果所形成。化學鍵有3種類型 ,即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氫鍵不是化學鍵,它是分子間力的一種)。

(8)發明化學鍵的化學家擴展閱讀:

化學鍵與物質變化的關系:

1、與化學變化的關系:化學反應實質是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形成。任何反應都必然發生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

2、與物理變化的關系:發生物理變化的標志是沒有生成新物質可能伴隨著化學鍵的斷裂,但不會有新化學鍵的形成,如NaCl溶於水,破壞了離子鍵。物理變化的發生也可能沒有化學鍵的斷裂,只是破壞了分子之間的氫鍵或范德華力,如冰的融化和乾冰的氣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化學鍵

『玖』 誰發明了化學鍵是彈鋼琴的嗎

1949年,Bjorksten和Lyaeger共同提出化學鍵理論。人類對物質結合方式的認識源遠流長。在古希臘,恩培多克勒用愛和恨說明物質間的結合和分離,德謨克利特則用原子的漩渦運動說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紀的J.R.格勞伯(1604~1670)提出了物質同類相親、異類相斥的思想。其後還出現了關於物質結合的親和力說,認為物質的微粒具有親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結合在一起。 19世紀初,瑞典化學家 J.J.貝采利烏斯(1779~1848)提出了一種建立在正負電相互吸引的觀念基礎上的電化二元說,從而使親和力說更加系統化。闡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經典價鍵理論是在原子概念基礎上形成的。1852年,英國化學家E.弗蘭克蘭(1825~1899)提出了原子價概念。1857年,德國 化學家 F.A.凱庫勒(1829~1896)提出碳四價和碳鏈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環狀結構。1874年,荷蘭化學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個價鍵向正四面體頂點取向的假說。這是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理論。 20世紀20年代,在N.H.D.玻爾的原子結構理論的基礎上,對價鍵的實質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原子價的電子理論。該理論包括離子鍵理論和共價鍵理論。離子鍵理論是1916年由美國化學家W.科塞爾(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劉易斯(1875~1946)提出共價鍵理論。但這個理論不能解釋共價鍵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順磁性等,也無法解釋兩個原子為什麼共享一對電子時能相互結合。1927年,W.H.海特勤(1904~ )和F.倫敦(1900~1954)提出氫分子成鍵理論。該理論認為兩個氫原子結合成一個氫分子由於電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兩個原子核之間而形成化學鍵。現代價鍵理論是將這一成果推廣到其他分子體系而形成的。它認為共價鍵由一對自旋反平行的耦合電子組成,並根據原子軌道最大重疊原理,認為分子中的電子只處於與化學鍵相連接的兩個原子之間的區域內。L.鮑林進而提出共振論對此作了補充。該理論認為分子在若干價鍵結構間共振。1928年,美國化學家R.S.穆利肯(1896~ )和F.洪德(1896~ )等人提出分子軌道理論,將分子看作一個整體,認為形成化學鍵的電子在整個分子區域內一定的分子軌道上運動。現代化學鍵理論是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使電價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獲得滿意的解釋。這種理論目前還在進一步發展中。

『拾』 化學界最厲害的化學家

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化學家
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爾.赫曼.費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蓋蒂.科里(1896 1957)、約翰.道爾頓(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里納斯.鮑林(1901 1994)、艾文.朗繆爾(1881 1957)、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約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氣的發現
嚴格的加爾文教成長背景
一名深受歡迎的教師
碳酸類飲料的發明
不同種類的空氣
氧氣的發現
燃素理論遇到的挑戰
對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爭議的工作
植物怎樣製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錫(1743 1794)
現代化學的語言和基礎
律師之家
TheFermeGenerale
從水到土?
關於燃燒的氧化理論
克勞德.路易.貝托萊(1748 1822)
化學命名法的革命
對於呼吸作用的研究
3.約翰.道爾頓(1766 1844)
化學原子理論
教友派的成長環境
一個自然哲學家
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
道爾頓病和氣象科學
最細微的部分
4.迪蒙垂.門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慘的童年
化學物質的結構 功能關系
最終的統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繆爾(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學的進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領域中自由暢游
完善原子結構模型
表面化學的研究成就與諾貝爾獎
凱瑟琳.布爾.布勞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氣
6.埃米爾.赫曼.費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與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機制
選擇科學
向化學家邁進
凱庫勒和苯
早期的發現
咖啡因與巴比妥酸鹽的共同點
不同種類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質
7.蓋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類的新陳代謝和肝糖原儲藏失調症
一生的伴侶
卡爾.費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
試管中的化學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女性
肝糖原儲藏失調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療葯物的合成和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頭趕上
奮力向前
卓越的豆類化學家
類固醇的合成
化學信使
一位人本主義的科學家
9.里納斯.鮑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學鍵本質
娃娃教授
鮑林准則與化學鍵理論,碳的雜化軌道理論
生物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蛋白質構型
分子疾病
反戰鬥士
維生素奇跡的信仰者
10.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學重要分子的x射線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著迷於晶體
簡陋的實驗室,優秀的結果
青黴素的結構
過於復雜的化學分析
潛能的實現
受人尊敬的晶體學之母

閱讀全文

與發明化學鍵的化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