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秈型雜交水稻之父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故選C.
B. 雜交水稻是誰研製的
1966年日本琉球大學新城長友以欽蘇拉包羅為母本與台中65雜交~育成BT型不育胞質台中65A~並將該雜交組合後代的部分可育株經自交穩定選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質恢復系~於1968年實現粳型,粳稻:矮稈、葉窄、色深和米粒短,雜交稻三系配套。 顏龍安1972年帶領課題組最早育出野敗秈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號A」;1982-2003年,以「珍汕97」不育系配組的雜交稻累計推廣種植18.744億畝,佔全國種植雜交稻總面積的47.59%。1973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勢組合「汕優2號」,實現三系配套。而袁隆平的研究進展卻不是很順利。1975年以後,他以自己的不育系配成的優勢組合「南優2號」,在湖南洞庭湖地區大規模試種。與同類雜交稻品種相比,「南優2號」的確長勢最好,穗大粒多,但卻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後來,洞庭湖地區幾十萬畝水稻遭遇矮縮病,顆粒無收,「南優2號」也因此被逐漸淘汰。
1991年版的《中國雜交水稻的發展》一書列出了23個雜交水稻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雜交水稻品種里,只有「南優2號」為袁隆平的成果。此書由中國農科院與湖南農科院主編,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1981年,來自福建三明農科所的謝華安培育出了三系雜交稻「汕優63」,這個初期科研經費投入不足10萬元的項目,卻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間橫掃中國大地,最高峰時期曾經占據全國雜交稻種植面積的45%,累積種植面積占雜交水稻主要品種的21%(2006年數據)。更關鍵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雜交稻剛推出便遇到了稻瘟病困境,推廣嚴重受阻,有的地方甚至將幾十萬公斤種子封存。由於汕優63對稻瘟病的優良抗性,雜交稻才得以真正進入國人的視野。著名水稻育種專家楊守仁曾說,「汕優63救了雜交水稻的命」。
隨後,在1997年時,來自江蘇農科院的鄒江石培育出了「兩優培九」,並表現出優異的品質,在2002年後接替「汕優63」成為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直到2004年和2010年時,袁隆平團隊的「金優207」及「Y兩優1號」才批量推廣,2015年前後,袁隆平團隊唯一一個通過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兩優0293在全國多地發生大面積絕收並退出市場。
C.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
其基本的思想和技術,以及首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由於Henry Beachell的設想和方案存在著某些缺陷,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推廣。
後來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選育法來培育雜交水稻,提出可以尋找合適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來作為培育雜交水稻的基礎。雖然經過多年努力日本人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日本人還提出了一系列的水稻育種新方法,比如趕粉等,但是最後由於種種原因沒法完成雜交水稻的產業化。袁隆平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為加強和協調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國性的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後又成立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D. 雜交水稻是誰發明的
袁隆平院士,雜交水稻之父,他逝世了,享年91歲,
E.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是誰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國家雜交回水答稻工作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5)秈型雜交水稻由誰創造擴展閱讀: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
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
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F. 雜交水稻於哪年發明
雜交水稻的誕生1981年,袁隆平等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獲得了我國第一個國家發明獎特等獎
G. 是誰發明了雜交水稻
其基本的思來想和技術,以及首自次成功的實現是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Henry
Beachell也被學術界某些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並由此獲得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