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謂八段錦
八段錦 是一種中國古代氣功功法。
在我國古老的導引術中,八段錦是流傳最廣,對導引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八段錦有坐八段錦、立八段錦之分,北八段錦與南八段錦,文八段錦與武八段錦,少林八段錦與太極八段錦之別。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撰寫的《夷堅乙志》中,具體內容,首見於臞仙《活人心法》,其歌訣及說明如下:
閉目真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昆侖;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渾,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迍。子前午後作,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叩齒集神法:叩齒集神三十六,兩手抱昆侖,雙手擊天鼓二十四。右法,先須閉目冥心,盤坐握固,靜思。然後叩齒集神,次叉兩手向項後,數九息,勿令耳聞。乃移手掩兩耳,以第二指壓中指,彈擊腦後,左右各二十四次;
撼天柱法:左右手搖天柱,各二十四。右法,先須握固,乃搖頭左右顧,肩膊隨動,二十四;
舌攪漱咽法:左右舌攪上顎三十六,嗽三十六,分作三口,如硬物咽之。然後方得行火。右法,以舌攪口齒並左右頰,待津液生方漱之,至滿口方咽之;
摩腎堂法:兩手摩腎堂三十六,以數多更妙。右法,閉氣搓手令熱,摩後腎堂如數,畢,收手握固,再閉氣,思用心火下燒丹田,覺極熱,即止;
單關轆轤法:左右單關轆轤各三十六。右法,須俯首,擺撼左肩三十六次,右肩亦三十六次;
雙關轆轤法:雙關轆轤三十六。右法,兩肩並擺撼至三十六數。想自丹田透雙關,入腦戶。鼻引清氣,後伸兩腳;
托天按頂法:兩手相搓,當呵五次,呵後叉手,托天按頂各九次。右法,叉手相交向上,拖空三次或九次;
鉤攀法:以兩手向前如鉤,攀雙腳心十二,再收足端坐。右法,以兩手向前,攀腳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候口中津液生,再漱吞,一如前數。擺肩並身二十四,乃再轉轆轤二十四次。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燒身體。想時,口鼻皆閉氣少頃。
㈡ 誰會做八段錦
八段錦好像是在愛奇藝上邊吧是有教程的,我曾經學過一段時間,後來懶就放棄了,可以直接去找的
㈢ 八段錦的發明者是誰知道的請告訴我。
達摩祖師
㈣ 古代有一位名醫發明了一種操,叫五段錦,在十年前的一本體育課本上,誰還知道具體的練法
你好,不是五段錦,是八段錦,口訣如下:
雙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開弓似射鵰。
調理脾胃臂單舉,
五勞七傷向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
兩手攀足固腎腰
攢拳怒目增力氣,
馬上七顛百病消。
第七套廣播體操就是模仿八段錦來的,當年我們中學時期做的就是這。你可以看看網上的視頻。
㈤ 請教:八段錦與易筋經的區別
1、性質不同: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八段錦有坐八段錦、立八段錦之分,北八段錦與南八段錦,文八段錦與武八段錦,少林八段錦與太極八段錦之別。
2、特點不同:易筋經中多是導引、按摩、吐納等中國傳統的養生功夫。且其中許多道家術語。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撰寫的《夷堅乙志》中。
3、練習效果不同:八段錦只是一味地伸展身體,作用僅僅是疏通經絡。而易筋經卻不僅僅局限於此更注重呼吸、動作、意念的結合,不僅舒經活絡,還能益養氣血,強筋健骨,祛病延命,且效果顯著。
(5)八段錦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練功過程中提到的呼吸,都是採用順腹式呼吸,當吸氣的時候,腹部配合鼓起;當呼氣的時候,腹部自然放鬆,以便鍛煉腹部內臟器官。不要故意鼓肚子,要順其自然,能鼓起多少就是多少,循序漸進。
2、練功中,除了需要發聲的地方外,其他一律採用舌抵上齶的形式,也就是,輕輕咬牙(很重要),舌尖挨著上牙的兩顆門牙的牙齦處。
3、練功中多次提到要抬腳跟(腳趾掛地、腳跟離地等),指的是慢慢抬起腳跟,用腳趾撐地,一開始做不到,可以慢慢練習,逐步做到,一開始不用抬抬高。
㈥ 誰能介紹一下八段錦的來歷
八段錦是由八種不同動作組成的健身術,故名「八段」。因為這種健身功可以強身益壽,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給人們一幅絢麗多彩的錦緞,故稱為「錦」。
八段錦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健身術,據有關文獻記載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八段錦屬於古代導引法的一種,是形體活動與呼吸運動相結合的健身法。活動肢體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經絡:與呼吸相合,則可行氣活血、周流營衛、斡旋氣機,經常練習八段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八段錦對人體的養生康復作用,從口訣中即可看出。例如「兩手托天理三焦」,即說明雙手托天的動作,對調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兩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隨深呼吸,一則有助於三焦氣機運化,二則對內臟亦有按摩、調節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養臟腑的效果。同時,對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他諸如「調理脾胃單舉手」、「搖頭擺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八段錦的每一段都有鍛煉的重點,而綜合起來,則是對五官、頭頸、軀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進行了鍛煉,對相應的內臟以及氣血、經絡起到了保健、調理作用,是機體全面調養的健身功法。
㈦ 八段錦最早見於哪本書
《夷堅志》。
八段錦最早見於《夷堅志》一書中。《夷堅志》是南宋著名文學家洪邁創作的文言志怪集,全書反映了宋代的社會生活、宗教文化、倫理道德、民情風俗。八段錦是一種中國古代氣功功法,魏晉時期許遜的《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中也記載了八段錦的練習方法。
十二段錦
清代,徐文弼撰《壽世傳真》,對上述功法套路又進行了調整,並將之命名為「十二段
錦」。
坐八段錦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且富有健身功效的養生方法,清末民初的修煉家李青雲在《長生不老秘訣》中將之稱之為「八卦行功法」,並詳加註釋。這種功法仍在社會上有流傳。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曾委託北京體育大學編撰有《健身氣功·十二段錦》,與上述功法大同小異,可供參考。
關於坐八段錦的創編者到底是誰,主要鍾離權和臞仙兩說。學者吳志超先生認為:「前者顯然過早,在唐代至五代的各種養生文獻中均未見到八段錦其名;後者與史實不符,在宋代的文獻中已提到八段錦,且《夷堅乙志》所述的李似炬『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
與此法頗似。故上述兩種說法均難為人接受。按其歌訣『八卦是良因』及其功法動靜互制,此法當是在北宋陳摶、周敦頤、邵雍等人倡導太極圖說之後創編的。周敦頤《太極圖說》雲:『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八段錦導引法』中貫注了這一哲理。故清代李青雲老人稱此法為『八卦行功法』,今天亦稱此法為『動靜結合套路』」,此說當是。
㈧ 氣功八段錦是誰創始的
坐式八段錦是鍾離創的。
㈨ 八段錦是誰刻在石壁上的
八段錦據傳出自八仙中的漢鍾離,是由呂洞賓把畫刻在石壁上而得以流傳。
八段錦是我國傳統導引術的功夫,動作很簡單,而且非常容易學會和記住,從宋元開始,八段錦就開始流傳,一直到現在成為健身氣功中最具分量的一種功法!
八段錦中的「八段」指的是功法的節數,而「錦」就指的是功法的珍貴和其中奧妙。至於為什麼是只用八節術,這可能是與北宋時期盛行的八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