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帕斯卡發明的東西
1、1639年,他發復表了一篇出色的制數學論文《論圓錐曲線》
2、他撰寫的哲學名著《思想錄》
3、帕斯卡發現了大氣壓強隨著高度的規律。他不僅重復了托里拆利實驗,而且驗證了他自己的推論:既然大氣 壓力是由空氣重量產生的,那麼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玻璃管中的液柱就應該越短。
4、 《致外省人書》
5、1641年,帕斯卡發明了加法器
6、《關於圓錐曲線的論文》
7、發現帕斯卡定律(流體(氣體或液體)力學中,指封閉容器中的靜止流體的某一部分發生的壓強變化,將毫無損失地傳遞至流體的各個部分和容器壁壓強等於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積。根據帕斯卡原理,在水力系統中的一個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壓強,必將在另一個活塞上產生相同的壓強增量。如果第二個活塞的面積是第一個活塞的面積的10倍,那麼作用於第二個活塞上的力將增大為第一個活塞的10倍,而兩個活塞上的壓強仍然相等。水壓機就是帕斯卡原理的實例。它具有多種用途,如液壓制動等。
8、帕斯卡還發現:靜止流體中任一點的壓強各向相等,即該點在通過它的所有平面上的壓強都相等,這一事實也稱作帕斯卡原理(定律)。
❷ 第一個發現大氣壓存在的人是誰
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 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1608年10月15日生於法恩扎的一個貴族家庭。1628年開始在羅馬學習數學。1641年在其數學教師開斯托里的建議下,去佛羅倫斯做伽利略的助手。1642年伽利略逝世後,托里拆利接替伽利略任佛羅倫斯學院物理學和數學教授。由於受到多斯加尼君主的器重,被委任為宮廷數學家。1647年10月25日逝世,終年39歲。
托里拆利在數學和物理學等許多方面都有建樹。他的科學活動主要是在1641年以後進行的,雖然僅僅有五、六年時間,但所取得的成果卻具有重大意義。
托里拆利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對空氣壓強問題的研究,並因此發明了使他著稱於世的氣壓計。1644年,托里拆利曾發表過有關幾何和物理學方面的著作。他論證了空氣具有重量,並對重量和壓力等物理概念進行過深刻闡述。他從實驗上解決了空氣是否有重量和真空是否可能存在的兩個重大課題。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歷史上曾長期爭論不休,但亞里士多德的「大自然厭惡真空」的說法始終占上風。托里拆利以前的科學家們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伽利略曾發現,抽水機在工作時,不能把水抽到10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存在有「真空力」的緣故。在總結前人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托里拆利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實現了真空,驗證了空氣具有重要的事實。從1643年起托里拆利曾先後採用多種液體,設計了多種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如海水、蜂蜜、水銀等都是他選用的對象。大量的實驗證實了抽水機提升液體的高度,決定於液體的比重。
托里拆利選用的水銀實驗,取得了最成功的結果。他把裝滿水銀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端插入水銀槽中,發現無論玻璃管長度如何,也不管玻璃管傾斜程度如何,管內水銀柱的垂直高度總是76厘米。後來人們稱這一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完成實驗的玻璃管為「托里拆利管」。水銀柱上端玻璃管內顯然是真空的(接近真空,有少量水銀蒸汽存在),稱「托里拆利真空」,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獲得的真空狀態。托里拆利根據這一實驗得出結論:空氣具有重量,空氣重量所造成的壓力與管內水銀柱的高度所造成的壓力相等,才使水銀柱具有某一確定高度。托里拆利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了可以利用水銀柱高度來測量大氣壓,並於1644年同維維安尼(Viviani,1622—1713)合作,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具水銀氣壓計。
對於托里拆利實驗,也曾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特別是有人提出玻璃管上端內充有『純凈的空氣「,並非真空。爭論持續到帕斯卡的實驗成功後才逐漸統一起來。
❸ 氣壓計是誰發明的哪國人
是由義大利人托里拆利發明的
托里拆利(E.Torricelli,公元1608~1647年)於1608年10月15日出生在義大利的法恩茨,。他在伽利略身邊當了3年助手。
伽利略一生有諸多發明和發現,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他認為水泵之所以能夠抽水,是因為如果水不跟著活塞升起來,就會形成真空,而自然是不能允許真空存在的,因此水就被抽吸上來。這實質上是沿襲了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於「自然厭惡真空」的錯誤觀念。按照這種說法,水泵能夠把水抽到任意高度,但事實上水至多可以抽升到離水面大約10米左右。伽利略認為自然對真空的厭惡有一定限度,但這個限度有多大?為什麼會有限度?伽利略至死都沒有回答出來。
托里拆利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最後毅然否定了「自然厭惡真空」這一毫無根據的臆斷。他從力學視角出發,設想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並認為10米水柱重量產生的壓強應當與大氣壓強相平衡,這是與中世紀流行的亞里士多德關於空氣是沒有重量的觀點背道而馳的。
1643年,35歲的托里拆利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在長約1米、一端封閉的玻璃管(後稱托里拆利管)內,裝滿密度為水的13.5倍的水銀汞,用手指封住管口而將管倒立於水銀槽內,然後放開手指,則原來達到管頂的水銀柱將下降到高於槽中水銀面760毫米左右處,以與管外大氣壓強的作用相平衡。管的上端這一部分空間,除極稀薄的水銀蒸氣外,可看到真空。這是人類最早用人工方法獲得的真空,曾轟動一時,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托里拆利真空。
托里拆利還發現管中水銀柱的高度會因地面的高度、陰晴及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得出大氣壓強會隨高度、陰晴及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結論。根據這個原理,他發明了水銀氣壓器,可以直接用水銀柱的高度表示氣壓的大小。現在,人們把相當於1毫米水銀柱的壓強叫做1個托里拆利,以紀念他的偉大貢獻。
托里拆利對流體也做過研究。他在1644年發表的《幾何學著作集》中,提出托里拆利定理,即裝在容器中的液體,當從容器下部小孔流出來時,如果液體沒有粘性,那麼流速 ,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h為孔距液面高度,也就是流速等於質點從h高處自由落下時的速度,因為自由落體的速度 ,高度 。
❹ 壓強誰發明的
應該說是法國科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現的
壓強在自然界是本身就存在的,誰也不用去發明,只能說是發現.
❺ 第一個發現大氣壓存在的人是誰
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 義大利物理學家、數學家.1608年10月15日生於法恩扎的一個貴族家庭.1628年開始在羅馬學習數學.1641年在其數學教師開斯托里的建議下,去佛羅倫斯做伽利略的助手.1642年伽利略逝世後,托里拆利接替伽利略任佛羅倫斯學院物理學和數學教授.由於受到多斯加尼君主的器重,被委任為宮廷數學家.1647年10月25日逝世,終年39歲.
托里拆利在數學和物理學等許多方面都有建樹.他的科學活動主要是在1641年以後進行的,雖然僅僅有五、六年時間,但所取得的成果卻具有重大意義.
托里拆利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對空氣壓強問題的研究,並因此發明了使他著稱於世的氣壓計.1644年,托里拆利曾發表過有關幾何和物理學方面的著作.他論證了空氣具有重量,並對重量和壓力等物理概念進行過深刻闡述.他從實驗上解決了空氣是否有重量和真空是否可能存在的兩個重大課題.
對於上述兩個問題,歷史上曾長期爭論不休,但亞里士多德的「大自然厭惡真空」的說法始終占上風.托里拆利以前的科學家們都沒有真正解決這兩個問題.伽利略曾發現,抽水機在工作時,不能把水抽到10米以上的高度,他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存在有「真空力」的緣故.在總結前人理論和實驗的基礎上,托里拆利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實現了真空,驗證了空氣具有重要的事實.從1643年起托里拆利曾先後採用多種液體,設計了多種實驗方式進行研究,如海水、蜂蜜、水銀等都是他選用的對象.大量的實驗證實了抽水機提升液體的高度,決定於液體的比重.
托里拆利選用的水銀實驗,取得了最成功的結果.他把裝滿水銀的玻璃管一端封閉,開口端插入水銀槽中,發現無論玻璃管長度如何,也不管玻璃管傾斜程度如何,管內水銀柱的垂直高度總是76厘米.後來人們稱這一實驗為「托里拆利實驗」,完成實驗的玻璃管為「托里拆利管」.水銀柱上端玻璃管內顯然是真空的(接近真空,有少量水銀蒸汽存在),稱「托里拆利真空」,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獲得的真空狀態.托里拆利根據這一實驗得出結論:空氣具有重量,空氣重量所造成的壓力與管內水銀柱的高度所造成的壓力相等,才使水銀柱具有某一確定高度.托里拆利根據自己的實驗,提出了可以利用水銀柱高度來測量大氣壓,並於1644年同維維安尼(Viviani,1622—1713)合作,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具水銀氣壓計.
對於托里拆利實驗,也曾存在著激烈的爭論,特別是有人提出玻璃管上端內充有『純凈的空氣「,並非真空.爭論持續到帕斯卡的實驗成功後才逐漸統一起來.
❻ 大氣壓是誰發現的
最早發現大氣壓的是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
托里拆利指出,真空可以製造出內來,他不止容一次地進行了這個實驗,試驗時,他發現水銀柱的高度在改變,但卻總是和大氣壓力成正比。這樣,他就在實際上發明了測量大氣壓力的儀器,1644年6月11日他宣布發明了氣壓計。
托里拆利對大氣壓力的發現,只是在他的一封信里敘述過。他在羅馬的物理科學院的講稿在他死後半個多世紀才得以發表。
❼ 關於壓強你能想像出哪些發明
連通器。千斤頂,
❽ 材料力學中為什麼不用壓強這個概念,而發明
發明了應力?。因為在生活中。力均勻作用在一個面上的情況非常少。就算是一個柱子,柱子內部每一個點所受的力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用壓強這個概念。
❾ 壓強誰發明的
應該說是法國科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現的
壓強在自然界是本身就存在的,誰也不用去發明,只能說是發現。
❿ 高中物理物理量發明人,(寫全)
1、牛頓(Isaas Newton,1642—1727)
英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和自然哲學家,經典力學體系的奠基人,被稱為力學之父。在物理學的很多分支都有很大的成就。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對力學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建立了牛頓三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他還發展了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光學方面,他於1666年用三棱鏡分析日光,發現白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構成的,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於1675年觀察的牛頓環。關於光的本性,他主張光的微粒說。在熱學方面,他確定了冷卻定律;在天文方面,1671年創制了反射望遠鏡,初步考察了行星運動規律,解釋了潮汐現象,說明了歲差現象等。牛頓還最早提出了發射人造衛星的設想。牛頓在數學上的最大功績是和萊布尼茲同時發明了微積分。後人為紀念他,將力的單位定名為牛頓。
2、帕斯卡(Blaise.Pascal,1623—1662)
法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帕斯卡在物理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對流體靜力學和大氣壓強的研究。年發現了液體傳遞壓強的規律,但到1663年他去世後一年後才正式發表。他還指出盛有液體的容器的器壁所受的壓強也跟深度有關,還做了大氣壓隨高度變化及虹吸現象等實驗。此外,還證明了空氣有質量,駁倒了當時流行的「大自然厭惡真空」的錯誤說法。他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數學家,在其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的時候就精通歐幾里得幾何,他自己獨立地發現出歐幾里得的前32條定理,而且順序也完全正確。12歲獨自發現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180度」。17歲時帕斯卡寫成了數學水平很高的《圓錐截線論》一文,這是他研究德扎爾格關於綜合射影幾何的經典工作的結果。1642年,剛滿19歲的他,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機械式計算裝置——使用齒輪進行加減運算的計算機,原只是想幫助他父親計算稅收用,這是他為了減輕父親計算中的負擔,動腦筋想出來的,卻因此而聞名於當時,它成為後來的計算機的雛型。帕斯卡對文學也極有造詣,對法國文學頗有影響,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曾推薦他為被紀念的世界名人之一。為了紀念他,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壓強的單位。計算機領域更不會忘記帕斯卡的貢獻,1971年面世的PASCAL語言,也是為了紀念這位先驅,使帕斯卡的英名長留在電腦時代里。
3、開爾文(Lord.Kelvin,1824—1907)
英國物理學家,熱力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原名威廉·湯姆遜(William.Thomson),由於他功勞卓著,1892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勛爵。因為他任職的格拉斯哥大學在開爾文河畔,大家又稱他「開爾文勛爵」他也就改名為開爾文。他在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熱學、電磁學及工程應用技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848年創立絕對溫標,即熱力學溫標;1851年他和克勞修斯各自獨立地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1852年他和焦耳一起發現了焦耳-湯姆遜效應,這一發現成為獲得低溫的主要方法之一,廣泛地應用到低溫技術中。此外他製成了靜電計、鏡式電流計、雙臂電橋、虹吸自動記錄電報信號儀等多種精密測量儀器。他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教學、科研、工業應用結合在一起。在工程技術中,裝設第一條大西洋海底電纜是他最出名的一項工作。開爾文一生不懈地為科學事業奮斗的精神,永遠為萬人敬仰。人們為了紀念他,把國際單位制中的熱力學溫度的單位定做「開爾文」。
4、攝爾修斯(A.Celsius,1701—1744)
瑞典天文學家。創立了攝氏溫標。是現在常用的溫度單位。
5、瓦特(James Watt,1736—1819)
英國發明家。對當時已出現的原始蒸汽機作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進,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和可靠性,使蒸汽機成了一種實用動力,從而引起一場產業革命。瓦特還取得了其他一些成就。例如他引入了第一個功率單位:馬力;他發明了壓容圖,用圖示的形式表明蒸汽壓力如何隨汽缸的有效容積而變動,後由於克拉珀龍的工作得以在熱力學、熱機效率研究中廣泛應用;他還發明了復寫墨水及其他一些儀器。為了紀念他,功率的單位用瓦特命名
6、庫侖(Charlse-Augustin de Coulomb 1736—1806)
法國物理學家、發明家。在固體摩擦、靜電學和磁學方面都有重大貢獻。1785年他發現並總結出靜止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規律,即庫侖定律。庫侖對機械摩擦也有深入的研究,發明了不少磁學儀器,如庫侖扭秤等。庫侖不僅在力學和電學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做為一名工程師,他在工程方面也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他曾設計了一種水下作業法。這種作業法類似於現代的沉箱,它是應用在橋梁等水下建築施工中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為了紀念他,電量的單位被命名為庫侖。
7、伏打(A Lessandro Voltu,1745—1827)
義大利物理學家,發明家。發現了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時產生電勢差的現象,以此發明了伏打電池;還發現了電流使水分解的現象,奠定了電化學的基礎,他還發明了起電盤。為紀念他,電壓的單位被命名為伏特。
8、歐姆(Jeorg Simon Ohm ,1787—1854)
德國物理學家。曾做過多年中學教師,在極缺少儀器設備的條件下發現了歐姆定律。他獨立地用庫侖的方法製造了電流扭力秤,用來測量電流強度,引入和定義了電動勢、電流強度和電阻的精確概念,他受熱傳導研究的啟發,對電流的流動和熱量的流動進行科學類比,以找出相似的規律。為了紀念他,電阻的單位用歐姆命名。
9、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 1818—1889)
英國物理學家。他沒上過學,他的科學知識幾乎全是靠自學獲得的。早期研究電學和磁學,1837年發表了關於這方面的論文而引起人們的注意。1840年,寫出了《電流析熱》的論文,闡明了電流的熱效應的規律,即焦耳—楞次定律,焦耳的最大貢獻就是電熱和機械當量的研究,1843年在英國學術協會上作了《論電磁熱效應和熱功當量》的報告,指出自然界的能量是不能消滅的,消耗了機械能,總能得到相當的熱能。他用自己精心設計的量熱器,經過近四十年,用各種方法進行四百多次實驗,精確地測得熱功當量的數值,為建立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作出了貢獻,是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奠基人之一。為了紀念他,在國際單位制中,將能量或功的單位命名為焦耳。
10、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1831年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確立了電磁感應的基本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這是現代電工學的基礎。他還發現當時認為是各種不同形式的電,本質上都是相同的。1833~1834年發現了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定律),這是電荷不連續性最早的有力證據。他反對超距作用,認為作用的傳遞必須通過某種媒介,並用實驗證明電介質在靜電現象中對作用力的影響。他還詳細地研究了電場和磁場,得到許多觀點,後來經麥克斯韋等人的概括總結和實驗證實,才為人們所認識。為了紀念他,電容的單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1、安培(Andre—Marie Ampere ,1775—1836)
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電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沒有上過任何學校,依靠自學,他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識。他的興趣廣泛,早年是在數學方面,後來又作了些化學研究。由於他高超的數學造詣,使他成為將數學分析應用於分子物理學方面的先驅。他的研究領域還涉及植物學、光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科學分類學等方面。他的主要科學工作是在電磁學上,對電磁學的基本原理有許多重要發現。如安培力公式,安培定則,安培環路定律等都是他發現的。他還首先提出了磁體的磁性是由各個分子的環行電流所決定的。由於他在電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被後人譽為「電學中的牛頓」,以他的名字安培命名的電流單位,為國際制的基本單位之一。
12、特斯拉(Nicola Tesla,1856—1943)
南斯拉夫血統的美國電工學家、發明家。在科學技術上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交流電系統,促進了交流電的廣泛應用。他發明了交流發電機。後來,他開創了特斯拉電氣公司,從事交流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的生產,並進行高頻技術研究,發明了高頻發電機和高頻變壓器。1893年,他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用交流電作了出色的表演,並用他製成的「特斯拉線圈」證明了交流電的優點和安全性。1889年,特斯拉在美國哥倫比亞,實現了從科羅拉多斯普林斯至紐約的高壓輸電實驗。從此,交流電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此後,他還從事高頻電熱醫療器械、無線電廣播、微波傳輸電能、電視廣播等方面的研製。
為了紀念他,在他百年紀念時(1956年),國際電氣技術協會決定,把國際單位制中磁感應強度的單位命名為特斯拉。
13、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zlig ,1777—1855)
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長期從事於數學並將數學應用於物理學、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等領域的研究,著述豐富,成就甚多。在各領域的主要成就有:
(1)物理學和地磁學中,關於靜電學、溫差電和摩擦電的研究、利用絕對單位(長度、質量和時間)法則量度非力學量以及地磁分布的理論研究。
(2)利用幾何學知識研究光學系統近軸光線行為和成像,建立高斯定理光學。
(3)天文學和大地測量學中,如小行星軌道的計算,地球大小和形狀的理論研究等。
(4)結合試驗數據的測算,發展了概率統計理論和誤差理論,發明了最小二乘法,引入高斯定理誤差曲線。此外,在純數學方面,對數論、代數、幾何學的若干基本定理作出嚴格證明。為紀念他在電磁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在電磁學量的CGS單位制中,磁感應強度單位命名為高斯。
14、韋伯(Wilhelm Eard Weber,1804—1891)
德國物理學家。韋伯在電磁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韋伯在建立電學單位的絕對測量方面卓有成效。他提出了電流強度、電量和電動勢的絕對單位和測量方法;根據安培的電動力學公式提出了電流強度的電動力學單位;還提出了電阻的絕對單位。韋伯與柯爾勞施合作測定了電量的電磁單位對靜電單位的比值,發現這個比值等於3×108m/s,接近於光速。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這個聯系。1832年,高斯在韋伯協助下提出了磁學量的絕對單位。為了進行研究,他發明了許多電磁儀器。1841年發明了既可測量地磁強度又可測量電流強度的絕對電磁學單位的雙線電流表;1846年發明了既可用來確定電流強度的電動力學單位又可用來測量交流電功率的電功率表;1853年發明了測量地磁強度垂直分量的地磁感應器。1833年,他們發明了第一台有線電報機。後人為了紀念韋伯的科學貢獻,以他的姓氏為磁通量的國際制單位命名。
15、亨利(Henry Joseph ,1797—1878)
美國物理學家。他曾改進電磁鐵,發明了繼電器,並用於電報中。亨利最大的貢獻是發現了通電線圈的自感現象,並提出重要的自感定律。電子自動打火裝置就是根據這個定律發明的。他還研究了自感現象,並在法拉第之前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在赫茲之前發現了無線電波。為了紀念他,電感的單位用亨利命名。
16、赫茲(H.R.Hertz,1875—1894)
德國物理學家。1887年首先發表了關於電磁波的發生和接收的實驗論文,總結了電磁波的傳播規律,從而奠定了無線電通信的基礎,並且,他還肯定了電磁波和光波一樣,具有發反射、折射和偏振等性質,驗證了麥克斯韋關於光波是一種電磁波的理論。同樣,他還首先發現了光電效應。為了紀念他,頻率的單位被命名為赫茲。
17、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
丹麥物理學家。受父親的影響,奧斯特很早就對葯物學、化學實驗、物理學有濃厚的興趣。1820年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奧斯特的這一發現,被作為劃時代的一頁載入了史冊。為了紀念他,美國從1937年起每年向最傑出的物理教師頒發「奧斯特獎章」。從1934年起,磁場強度的單位命名為奧斯特。
18、貝爾(Bell,Alexander Graham,1847-1922)
美國發明家。貝爾主要研究語音學。在波士頓大學任教期間,進行過利用電流傳送聲音試驗。1876年發明電話。貝爾還發明收音機、聽度計、無痛檢查人體內金屬的儀器(因此獲海德爾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扁平式和圓筒式錄唱機,第一個製成唱片。為紀念貝爾為人類作出的貢獻,後人把電學和聲學中計量功率或功率密度比值的單位定為「貝爾」。在工程計算上常以貝爾的十分之一為單位稱為分貝。
19、西門子(Ernst 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
德國工程學家、企業家、電動機、發電機和指南針式電報機的發明人,西門子公司創始人。西門子發現了電動原理,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氣壓傳送裝置,解決了靜電荷相關的一些科學問題,並對鋪設海底電纜提出了理論根據。為了紀念他,西門子的名字被用來命名電導率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