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熱力學發明

熱力學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8 06:18:41

⑴ 熱力學溫標是英國科學家誰創立的

華倫海特(G·D·Fahrenheit)
最初所制的水銀溫度計是在北愛爾蘭最冷的某個冬日,水銀柱降到最低的高度定為零度;把他妻子的體溫定為100度,然後再把這段區間的長度均分為100份,每一份叫1度。這就是最初的華氏溫標

後來攝耳修司( A·Celsiua)也用水銀作測溫質,以冰的熔點為零度(標以0℃),以水的沸點為100度(標以100℃)。他認定水銀柱的長度隨溫度作線性變化,在0度和100度之間均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也就是每一個單位叫1攝氏度。這種規定辦法就叫攝氏溫標。

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瑞典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瑞典科學院院士

⑵ 熱力學溫標是誰發明

開爾文,所以單位就是開(k)

⑶ 熱力學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那些

1901年
荷蘭雅克布斯·范特霍夫
發現了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溶液滲透壓

1902年
德國赫爾曼·費歇爾
合成了糖類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瑞典阿累尼烏斯
提出了電離理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

1904年
英國威廉·拉姆齊爵士
發現了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元素並確定他們在周期表裡的位置。

1905年
德國阿道夫·拜耳
對有機染料以及氫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進了有機化學與化學工業的發展。

1906年
法國穆瓦桑
研究並分離了氟元素,並且使用了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電爐。

1907年
德國愛德華·畢希納
對酶及無細胞發酵等生化反應的研究。

1908年
紐西蘭歐內斯特·盧瑟福爵士
對元素的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

1909年
德國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對催化作用、化學平衡以及化學反應速率的研究。

1910年
德國奧托·瓦拉赫:
在脂環類化合物領域的開創性工作促進了有機化學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的研究。

1911-1920

1911年
法國瑪麗亞·居里
發現了鐳和釙,提純鐳並研究鐳的性質。

1912年
法國格利雅
發明了格氏試劑,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法國保羅·薩巴蒂埃
發明了有機化合物的催化加氫的方法,促進了有機化學的發展。

1913年
瑞士阿爾弗雷德·沃納
對分子內原子成鍵的研究,開創了無機化學研究的新領域。

1914年
美國西奧多·理查茲
精確測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德國理查德·威爾施泰特
對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別是對葉綠素的研究。

1918年
德國弗里茨·哈伯
對單質合成氨的研究。

1920年
德國沃爾特·能斯特
對熱力學的研究。

1921-1930

1921年
英國弗雷德里克·索迪
對放射性物質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
英國弗朗西斯·阿斯頓
使用質譜儀發現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並且闡明了整數法則。

1923年
奧地利弗里茨·普雷格爾
創立了有機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5年
奧地利理查德·席格蒙迪
對膠體溶液的異相性質的證明,確立了現代膠體化學的基礎。

1926年
瑞典斯維德伯格
對分散系統的研究。

1927年
德國海因里希·維蘭德
對膽汁酸及相關物質的結構的確定。

1928年
阿道夫·溫道斯
對甾類以及它們和維他命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29年
英國亞瑟·哈登和瑞典漢斯·奧伊勒-克爾平
對糖類的發酵以及發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
德國漢斯.費歇爾
對血紅素和葉綠素等的研究,特別是血紅素的合成。

1931-1940

1931年
德國卡爾·博施和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發明與發展化學高壓技術。

1932年
美國蘭格繆爾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4年
美國哈羅德·尤里
發現了重氫(氘)

1935年
法國弗列德里克·約里奧-居里和伊倫·約里奧-居里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年
荷蘭Petrus (彼得)·約瑟夫·威廉·德拜
通過對偶極矩、X射線和氣體中電子的衍射的研究來了解分子結構

1937年
英國沃爾·霍沃思
對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研究
瑞士保羅·卡勒
對類胡蘿卜素,黃素和維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
奧地利理查德·庫恩
對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年
德國阿道夫·布特南特
對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利奧波德·雷吉卡
對聚亞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⑷ 為什麼要發明統計力學來重新解釋熱力學

熱力學是從宏觀角度研究熱運動,所以對於微觀尺度或者某些特殊條件下的熱運動問題,熱力學解決起來就可能力不從心。而將微觀粒子熱運動和宏觀熱運動現象連接起來,就需要統計學這個橋梁。於是統計力學就有了其熱學領域的意義。

⑸ 是誰發明了時間,又是誰發明了溫度

時間和溫度的產生源於宇宙大爆炸,當有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有了時間和溫度,你說的發明只是說他們的度量是誰確定的而已。
時間:秒: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的9 192 631 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第13屆國際計量大會(1967),決議1]
溫度: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F)、攝氏溫標(°C)、熱力學溫標(°K)。
華氏溫標:

1714年,德國人華倫海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製造溫度計,他發明了水銀溫度計,並創立了第一個溫度標准——華氏溫標,使溫度計第一次有了統一的標准。華氏最初選定冰和鹽混合物凝固時為0度,用酒精溫度計分度,結果把人的正常體溫測到96度,數值太大了,不能為人們所接受。後來他選用水沸點和冰點這兩個恆定溫度作固定點,用水銀溫度計進行分度,把兩個溫度點之間分成180格,每格定為1華氏度。遺憾的是,他沒有把冰點定為0度,而是定為32度,這樣到水沸點時,就成了212度。雖然有這樣一個缺點,但仍得到了普遍贊同。這種華氏溫標(單位符號為F),直到今天歐美國家仍在使用。

攝氏溫標:

「攝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溫標,它是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攝爾維斯提出來的。他把冰點定為一網路,沸點定為零度,其間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為一度。但是,在使用中,人們感到很不方便。攝爾維斯第二年就把該溫度表的刻度值顛倒過來使用。又隔兩年,著名博物學家林耐也使用了這種把刻度顛倒過來的溫度表,並在信中宣稱:「我是第一個設計以冰點為零度,以沸點為一網路的溫度表的」。這種溫度表仍然稱為攝氏溫標(又叫百分溫標)。後人為了紀念攝爾維斯,用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

攝氏溫標以水沸點(標准大氣壓下水和水蒸氣之間的平衡溫度)為 100度和冰點(標准大氣壓下冰和被空氣飽和的水之間的平衡溫度)為零度作為溫標的兩個固定點。攝氏溫標採用玻璃汞溫度計作為內插儀器,假定溫度和汞柱的高度成正比,即把水沸點與冰點之間的汞柱的高度差等分為100格,1格對應於1度。隨著測溫技術的發展,人們早就不使用玻璃汞溫度計作為定義溫標的內插儀器了。但是後來仍有人把水沸點為 100度、冰點為零度的溫標都稱為攝氏溫標。1954年第10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採用水三相點一個固定點來定義溫度的單位,冰點已不再是溫標的定義固定點了。因此,「攝氏溫標」這一術語也就不應再繼續使用了(見國際實用溫標)。
開氏溫標:

溫度的單位有了新的、更加精確和科學的定義以後,考慮到人們長期以來的使用習慣,仍然保留攝氏溫度這一名詞,但它有了新的意義。某一熱狀態的攝氏溫度,就是用它與一特定的熱狀態(比水三相點溫度低 0.01K的熱狀態,即零攝氏度)之間的溫度差所表示的溫度。這個溫度差要用開爾文溫度來表示。

開氏溫標(Kelvin):以絕對零度為基點的溫度標尺。絕對零度即460℉/-273.15℃,在此溫度下分子停止運動(0℃=273.15K)。
開氏溫標,用符號K表示。是建立在卡諾循環基礎上的熱力學溫標。規定攝氏零度以下273.15℃為零點,稱為絕對零點。其分度法與攝氏溫標相同(即絕對溫標上相差1K時,攝氏溫標上也相差1℃);所不同的只是絕對溫標上水的冰點定為273.15K,沸點定為373.15K。目前中國已規定採用這種熱力學溫標。
即攝氏溫度就是按下式定義的溫度:
℃ = T - 273.15

式中℃就是攝氏溫度的符號,它的單位稱為攝氏度,常用符式℃表示。

式中T是開爾文溫度。

因此,攝氏溫度是從開爾文溫度導出的,是以零攝氏度作為計算起點的溫度。攝氏溫度和開爾文溫度相差一個常數273.15K,彼此可以互相換算。

熱力學溫度可以表示成開爾文溫度,也可以表示成攝氏溫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見到的攝氏溫度,都是國際實用溫標的攝氏溫度,即其溫度數值是按國際實用溫標的定義來確定的,而和攝氏溫標的原定義無關。

⑹ 熱學的發展簡史

人類對熱現象的認識首先源於對火的認識 古代西方:火、土、水、風是構成萬物的四個主要元素。
中國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
實際古代物理學主要成就是古代原子論,人們用古代原子論解釋一切現象,其特點是猜測性的思辮。 熱是物質內部分子運動的表現這一基本思想逐步確立,但由於缺乏精確實驗根據,尚未形成科學理論。
18世紀中葉以後,系統的計溫學和量熱學的建立,使熱現象的研究走上實驗科學的道路,由於各種物理現象的相互聯系尚未被揭示出來,「熱質」這一特殊的「物質」被臆想出來,在以「將錯就錯」的形式發揮一定作用後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在1644年笛卡兒在《哲學原理》中就提出了運動不變的思想,但沒有給出具體反映這種不變性本質的物理概念。隨著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不斷加深和拓廣,逐步發現不同的物理現象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德國科學家邁耶從哲學角度首先確定了這種永恆性,他堅信「無不生有,有不變無」,通過對馬拉車運動過程進行了細致地分析,指明輪子摩擦散熱和馬做功一定有確定的比例;後來英國科學家焦耳通過大量精確和嚴格的實驗,測量出熱功當量為4.18J/cal,確立了建立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的實驗基礎;德國科學家亥姆霍茲最終建立了能量守恆定律的數學表達。他從v=推出了mgh=1/2mv^2,並建議用1/2mv^2代替mv表示機械運動的強弱,用來度量能量的改變。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的建立過程說明了正確的哲學思想、嚴格的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推理是自然科學認知過程的三個基本要素。
熱力學第一定律就是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在熱現象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在熱力學第一定律建立以後,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和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通過分別對法國工程師卡諾關於理想熱機效率問題研究成果的細致分析,各自獨立的發現了熱力學第二定律,並找到了反映物質各種性質的熱力學函數。
1850年前後,物理學界普遍認識到了熱現象和分子運動的聯系,但微觀結構和分子運動的物理圖像仍是模糊或未知的。憑借著對分子運動的假設和運用統計方法,克勞修斯正確地導出了氣體實驗公式。另外,麥克斯韋和玻爾茲曼在研究分子分布規律和平衡態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後來吉布斯把玻耳茲曼和麥克斯韋所創立的統計方法推廣而發展成為系統的理論,將平衡態和漲落現象統一起來並結合分子動理論一起構成統計物理學。 在1900年歐洲物理年會上,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發表過一段非常著名的講話,其中他不僅講道「19世紀已將物理學大廈全部建成,今後物理學家的任務就是修飾完善這座大廈了」,而且又講道「在物理學的天空中幾乎一片晴朗,只存在兩朵烏雲。」他所指的兩朵烏雲其實就是邁克爾遜—莫雷測量「以太風」實驗和測量黑體輻射實驗中用現有的經典物理無法解釋。後來對「以太」的測量的研究和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建立,揭示了經典牛頓時空觀的嚴重缺陷;而對黑體輻射能譜分布規律的研究及對熱容量的研究,揭示了經典統計物理學理論的重大缺陷,發現了微觀運動的新特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設,用這種假設成功地揭示了黑體輻射問題。與量子力學的有機結合使經典統計物理學發展成為量子統計物理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非平衡態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得到迅速發展,其代表人物是比利時物理學家普里高金。

⑺ 對熱力學有卓越貢獻,並因此而獲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有哪幾位阿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 獲獎人 國籍 獲獎原因
1901 W.C.倫琴 德國 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
1902 H.A.洛倫茲 荷蘭 塞曼效應的發現和研究
P.塞曼 荷蘭
1903 H.A.貝克勒爾 法國 發現天然鈾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國 放射性物質的研究,發現放射性元素釙與鐳並發現釷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國
1904 L.瑞利 英國 在氣體密度的研究中發現氬
1905 P.勒鈉德 德國 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6 J.J湯姆孫 英國 通過氣體電傳導性的研究,測出電子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
1907 A.A邁克耳孫 美國 創造精密的光學儀器和用以進行光譜學度量學的研究,並精確測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國 發明應用干涉現象的天然彩色攝影技術
1909 G.馬可尼 義大利 發明無線電極及其對發展無線電通訊的貢獻
C.F.布勞恩 德國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蘭 對氣體和液體狀態方程的研究
1911 W.維恩 德國 熱輻射定律的導出和研究
1912 N.G.達倫 瑞典 發明點燃航標燈和浮標燈的瓦斯自動調節器
1913 H.K.昂尼斯 荷蘭 在低溫下研究物質的性質並製成液態氦
1914 M.V.勞厄 德國 發現倫琴射線通過晶體時的衍射,既用於決定X射線的波長又證明了晶體的原子點陣結構
1915 W.H.布拉格 英國 用倫琴射線分析晶體結構
W.L.布拉格 英國
1917 C.G.巴克拉 英國 發現標識元素的次級倫琴輻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國 研究輻射的量子理論,發現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設,解釋了電磁輻射的經驗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國 發現陰極射線中的多普勒效應和原子光譜線在電場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國 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儀器中的應用
1921 A.愛因斯坦 德國 對現物理方面的貢獻,特別是闡明光電效應的定律
1922 N.玻爾 丹麥 研究原子結構和原子輻射,提出他的原子結構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國 研究元電荷和光電效應,通過油滴實驗證明電荷有最小單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倫琴射線光譜學方面的發現和研究
1925 J.弗蘭克 德國 發現電子撞擊原子時出現的規律性
G.L.赫茲 德國
1926 J.B.佩林 法國 研究物質分裂結構,並發現沉積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頓 美國 發現康普頓效應
C.T.R.威爾孫 英國 發明用雲霧室觀察帶電粒子,使帶電粒子的軌跡變為可見
1928 O.W.里查孫 英國 熱離子現象的研究,並發現里查孫定律
1929 L.V.德布羅意 法國 電子波動性的理論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1932 W.海森堡 德國 創立量子力學,並導致氫的同素異形的發現
1933 E.薛定諤 奧地利 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
P.A.M.狄立克 英國 量子力學的廣泛發展,並預言正電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國 發現中子
1936 V.F赫斯 奧地利 發現宇宙射線
C.D.安德孫 美國 發現正電子
1937 J.P.湯姆孫 英國 通過實驗發現受電子照射的晶體中的干涉現象
C.J.戴維孫 美國 通過實驗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費米 義大利 發現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應
1939 F.O.勞倫斯 美國 研製迴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別是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國 測定質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國 用共振方法測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奧地利 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國 研製高壓裝置並創立了高壓物理
1947 E.V.阿普頓 英國 發現電離層中反射無線電波的阿普頓層
1948 P.M.S.布萊克特 英國 改進威爾孫雲霧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線方面的發現
1949 湯川秀樹 日本 用數學方法預見介子的存在
1950 C.F.鮑威爾 英國 研究核過程的攝影法並發現介子
1951 J.D.科克羅夫特 英國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開展原子核
E.T.S.瓦爾頓 愛爾蘭 蛻變的研究
1952 E.M.珀塞爾 美國 核磁精密測量新方法的發展及有關的發現
F.布洛赫 美國
1953 F.塞爾尼克 荷蘭 論證相襯法,特別是研製相差顯微鏡
1954 M.玻恩 德國 對量子力學的基礎研究,特別是量子力學中波函數的統計解釋
W.W.G.玻特 德國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輻射
1955 P.庫什 美國 精密測定電子磁矩
W.E.拉姆 美國 發現氫光譜的精細結構
1956 W.肖克萊 美國 研究半導體並發明晶體管
W.H.布拉頓 美國
J.巴丁 美國
1957 李政道 美國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守恆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獲重大發現
楊振寧 美國
1958 P.A.切連柯夫 前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連柯夫效應(高速帶電粒子在透明物質中傳遞時放出藍光的現象)
I.M.弗蘭克 前蘇聯
I.Y.塔姆 前蘇聯
1959 E.薩克雷 美國 發現反質子
O.張伯倫 美國
1960 D.A.格拉塞爾 美國 發明氣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國 由高能電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結構
R.L.穆斯堡 德國 研究r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和發現穆斯堡效應
1962 L.D.朗道 前蘇聯 研究凝聚態物質的理論,特別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維格納 美國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特別是發現和應用對稱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貢獻
M.G.邁耶 美國 發現原子核結構殼層模型理論,成功地解釋原子核的長周期和其它幻數性質的問題
J.H.D.詹森 德國
1964 C.H.湯斯 美國 在量子電子學領域中的基礎研究導致了根據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構成振盪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蘇聯 用於產生激光光束的振盪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羅夫 前蘇聯 在量子電子學中的研究工作導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製作
1965 R.P.費曼 美國 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包括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意義深遠的結果
J.S.施溫格 美國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萊 法國 發現並發展光學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級的貢獻
1967 H.A.貝特 美國 恆星能量的產生方面的理論
1968 L.W.阿爾瓦雷斯 美國 對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決定性的貢獻,特別是通過發展氫氣泡室和數據分析技術而發現許多共振態
1969 M.蓋爾曼 美國 關於基本粒子的分類和相互作用的發現,提出「誇克」粒子理論
1970 H.O.G.阿爾文 瑞典 磁流體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並在等離子體物理中找到廣泛應用
L.E.F.尼爾 法國 反鐵磁性和鐵氧體磁性的基本研究和發現,這在固體物理中具有重要的應用
1971 D.加波 英國 全息攝影術的發明及發展
1972 J.巴丁 美國 提出所謂BCS理論的超導性理論
L.N.庫珀 美國
J.R.斯萊弗 美國
1973 B.D.約瑟夫森 英國 關於固體中隧道現象的發現,從理論上預言了超導電流能夠通過隧道阻擋層(即約瑟夫森效應)
江崎嶺於奈 日本 從實驗上發現半導體中的隧道效應
I.迦埃弗 美國 從實驗上發現超導體中的隧道效應
1974 M.賴爾 英國 研究射電天文學,尤其是孔徑綜合技術方面的創造與發展
A.赫威期 英國 射電天文學方面的先驅性研究,在發現脈沖星方面起決定性角色
1975 A.N.玻爾 丹麥 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與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系,並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原子核結構理論
B.R.莫特爾孫 丹麥 原子核內部結構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國
1976 B.里克特 美國 分別獨立地發現了新粒子J/Ψ,其質量約為質子質量的三倍,壽命比共振態的壽命長上萬倍
丁肇中 美國
1977 P.W.安德孫 美國 對晶態與非晶態固體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的理論研究,提出「固態」物理理論
J.H.范弗萊克 美國 對磁性與不規則系統的電子結構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國
1978 A.A.彭齊亞斯 美國 3K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
R.W.威爾孫 美國
P.L.卡皮查 前蘇聯 建成液化氮的新裝置,證實氮亞超流低溫物理學
1979 S.L.格拉肖 美國 建立弱電統一理論,特別是預言弱電流的存在
S.溫伯格 美國
A.L.薩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羅寧 美國 CP不對稱性的發現
V.L.菲奇 美國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國 激光光譜學與非線性光學的研究
A.L.肖洛 美國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電子能譜的研究
1982 K.威爾孫 美國 關於相變的臨界現象
1983 S.錢德拉塞卡爾 美國 恆星結構和演化方面的理論研究
W.福勒 美國 宇宙間化學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應的理論研究和實驗
1984 C.魯比亞 義大利 由於他們的努力導致了中間玻色子的發現
S.范德梅爾 荷蘭
1985 K.V.克利青 德國 量子霍耳效應
1986 E.魯斯卡 德國 電子物理領域的基礎研究工作,設計出世界上第1架電子顯微鏡
G.賓尼 瑞士 設計出掃描式隧道效應顯微鏡
H.羅雷爾 瑞士
1987 J.G.柏諾茲 美國 發現新的超導材料
K.A.穆勒 美國
1988 L.M.萊德曼 美國 從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過發現μ介子中微子從而對輕粒子對稱結構進行論證
M.施瓦茨 美國
J.斯坦伯格 英國
1989 N.F.拉姆齊 美國 發明原子銫鍾及提出氫微波激射技術
W.保羅 德國 創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達到能極其精確地研究一個電子或離子
H.G.德梅爾特 美國
1990 J.傑羅姆 美國 發現誇克存在的第一個實驗證明
H.肯德爾 美國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納 法國 液晶基礎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國 對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的發明和發展
1993 J.泰勒 美國 發現一對脈沖星,質量為兩個太陽的質量,而直徑僅10-30km,故引力場極強,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間接證據
L.赫爾斯 美國
1994 C.沙爾 美國 發展中子散射技術
B.布羅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爾 美國 珀爾及其合作者發現了τ輕子 雷恩斯與C.考溫首次成功地觀察到電子反中微子他們在輕子研究方面的先驅性工作,為建立輕子-誇克層次上的物質結構圖像作出了重大貢獻
F.雷恩斯 美國
1996 戴維.李 美國 發現氦-3中的超流動性
奧謝羅夫 美國
R.C.里查森 美國
1997 朱棣文 美國 激光冷卻和陷俘原子
K.塔諾季 法國
菲利浦斯 美國
1998 勞克林 美國 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
斯特默 美國
崔琦 美國
1999 H.霍夫特 荷蘭 證明組成宇宙的粒子運動方面的開拓性研究
馬丁努斯-韋爾特曼 荷蘭

⑻ 熱學發展史,要求簡結、明了。

熱是人類最早發現的一種自然力,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
—恩格斯

一、溫度的定義和熱機的研製

1.對溫度的研究

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氣熱脹冷縮的性質,製成了溫度計的雛形。

1702年,阿蒙頓製成空氣溫度計,但不準確。

1724年,荷蘭工人華倫海特在他的論文中,建立了華氏溫標,首先使用水銀代替酒精。

1742年瑞典的攝爾修斯定義水的沸點為零度,冰的熔點為100度,後施勒默爾將兩個固定點倒過來,建立了攝氏溫標。

1779年,全世界有溫標19種。

1854年,開爾文提出開氏溫標,得到世界公認。

2.熱機的發展

「蒸汽機是一個真正的國際發明,而這個事實又證實了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

1695年,法國人巴本第一個發明蒸汽機,但操作不便,不安全。

1705年,鈕科門和科里製造了新蒸汽機,有一定實用價值,但用水冷卻氣缸,能量損失很大。

1769年,英國技工瓦特改進了鈕科門機,加了冷凝器,使機器運作由斷續變連續,從而蒸汽機的使用價值大大提高,導致了歐洲的工業革命。

1785年,熱機被應用於紡織。

1807年,熱機被美國人富爾頓應用於輪船,1825年被用於火車和鐵路。
3.量熱學和熱傳導理論的建立

在18世紀前半葉,人們對什麼是溫度,什麼是熱量的概念含糊不清,熱學要發展,有關熱學的一系列概念就需要有科學的定義。

經彼得堡院士里赫曼於1744年開始,英國人布拉克和他的學生伊爾文等逐步工作,終於在1780年前後,溫度、熱量、熱容量、潛熱等一系列概念都已形成。

4.熱本性說的爭論

1)認為熱是一種物質,即熱質說。
代表人物:伊壁鳩魯、付里葉、卡諾。

2) 認為熱是物體粒子的內部運動。
代表人物:笛卡爾、胡克、羅蒙諾索夫,倫福德。

他們認為:「盡管看不到,也不能否定分子運動是存在的。」

二、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建立
熱力學第一定律建立的成因

1)理論——邁爾

邁爾是明確提出「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的能量守恆與轉化思想的第一人。而這理論正是建立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基礎。

2)實驗——焦耳

由於焦耳精心嚴謹地進行了熱功當量測定等一系列實驗,奠定了熱力學第一定律的實驗基礎,得到了人們的認同。

3)一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

亥姆霍茲將能量守恆定律第一次以數學形式提出來,而卡諾、賽貝等人也都有過這方面的見解。

4)說明了客觀條件成熟,相應的自然規律一定會發現。

三、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建立:在實際情況中,並不是所有滿足熱力學第一定律的過程都能實現,比如熱不會自動地由低溫傳向高溫,過程具有方向性。這就導致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出台。克勞修斯、開爾文、玻爾茲曼等科學家為此做了重要貢獻。1917年,能斯特進一步提出「絕對零度是不可能達到的」熱力學第三定律。

⑼ 17-18世紀,牛頓力學的建立和熱力學的發展,導致了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______時代;19世紀,從_____

17-18世紀,牛頓力學的建立和熱力學的發展,導致了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蒸汽內動力時代,進入了第一容次工業革命;19世紀,從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導致了發電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故答案為:蒸汽,法拉第

閱讀全文

與熱力學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