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何為文化創造力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稱,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領域普遍呈「小、弱、散」版狀況,大量呈現「為權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他的擔憂,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文化產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文化產業在全球的地位現狀是:復制能力強大,但原創能力不高。大量快餐式的文化產品捲起一陣陣熱潮,卻熱得急,涼得也快,真正給大眾留下長遠影響的精品力作難得一見。《貴州民族報》文章指出,文化創造力的核心在於文化人獨立的思想、敏銳的洞察、崇高的責任和不泯的良知。唯有把握時代脈搏、感知人民冷暖、領悟生活真諦、超越個人得失,進而煥發創造激情,激活創新潛能,文化創造才有不竭的源泉。一個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興盛。作為國家發展的軟實力,文化理應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聲,社會進步的先導,民眾心智的明燈。風雲激盪的改革時代,中西交匯的開放格局,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新舊思想的沖突碰撞,是文化創作最豐厚的土壤。
⑵ 文化軟實力的相關分析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現狀:中國對於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推介處於「原生態」狀態,優秀的文化傳統資源優勢並未充分轉化成為強大的現實生產力;文藝演出、語言文化、圖書出版等文化領域面臨著「文化赤字」;對於中國文化形象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視了對傳統文化資源的創新和改造。
「把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寫進黨代會的報告,說明執政黨在推進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重視文化的作用。」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重要的精神支柱,強調文化的力量,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於科技、經濟等的新的發展動力。
中共十七大報告洋洋灑灑,生態文明、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服務型政府等新名詞不斷涌現,解讀它們,需要新的實踐。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報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背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曾將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讀〕報告這一新提法,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已經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戰略著眼點,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根本途徑。
為此,就要樹立「文化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把文化產業列入國家戰略,大力推動和扶植文化產業。要詳細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當代中國文化與發達國家經濟的關系呈現出相當復雜的形態。
當前,中國政府對於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問題有著自己的主張,提出了中國自己的文化安全觀,改革開放以來歷任國家領導人的文化立場,多在於強調合而不同,求同存異,鼓勵和加強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文明對話。中國也開辦了孔子學院和語言文化學院,希望有3000萬甚至3億的外國人都來學漢語。中國的文化政策層面卻顯得氣象不足且特徵不夠鮮明。
中國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僅僅停留在號召意義上,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層次上,必須批量生產,規模推出文化精品,這就需要市場的投入。但文化市場也是個難題,因為中國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場,懂市場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場,懂市場的也看不起酸文人。
⑶ 請問什麼是文化軟實力為什麼說文化軟實力事關國家的興衰成敗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繁榮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全會通過的決定,全面總結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深刻分析文化建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在集中全黨智慧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全黨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共同把全會精神落到實處,為實現全會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奮斗。
第一,深刻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鬥力量、推動事業發展的作用,是我們黨的一條寶貴經驗和一大政治優勢。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結合時代條件、圍繞黨的中心任務提出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堅持不懈推進文化建設,有力推動了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們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著新的奮斗目標邁進,文化的作用更加廣泛而深刻。從國際看,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許多國家特別是主要大國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進行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我們要深刻認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重性和復雜性,警鍾長鳴、警惕長存,採取有力措施加以防範和應對。從國內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從我國文化建設自身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文化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體而言,文化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束縛文化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文化在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等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西強我弱」的國際文化和輿論格局尚未根本扭轉。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誠信建設、文藝創作、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農村文化發展、流動人口文化生活、網路建設和管理、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都還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抓緊加以解決。
總之,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關系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關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會提出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全黨要深刻領會和全面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
第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內涵豐富,具體體現在全會決定提出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之中,要全面領會、全面貫徹。這里,我想強調幾個問題。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鮮明的特徵,也是事關文化改革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才能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形勢下,我國社會思想更加多樣、社會價值更加多元、社會思潮更加多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為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理論指導,確保文化改革發展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前進;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應用於文化改革發展各個領域,不斷豐富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文化建設理論,使我國文化各方面發展建立在深厚理論基礎之上;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正確處理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的關系、教育人民和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關系,有效引領社會思潮,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影響,不斷鞏固和壯大社會主義主流思想文化。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為了誰、依靠誰是我們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著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堅持這一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重要體現。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不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必須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使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關心人民命運,體察人民願望,反映人民心聲,在人民偉大創造中汲取營養,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必須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把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鼓勵創作生產更多受到群眾歡迎的文化產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基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力弘揚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大力弘揚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領域形成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新風尚,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文化產業,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實現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科學界定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把握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建設中的職責和功能,推動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手抓、兩加強的工作格局;必須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必須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提高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無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發展文化產業,都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正確處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第三,以改革創新精神落實好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全會對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務新舉措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統籌兼顧、立足實際,有計劃分步驟加以落實,既要全面貫徹又要突出重點,最重要的是要緊緊圍繞全會決定關於推進文化改革發展指導思想中的「四個以」來抓好落實。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科學發展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鮮明主題,也是文化改革發展的鮮明主題。要自覺把科學發展要求貫穿文化改革發展各個方面,緊密結合文化改革發展實際,著力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提高文化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文化發展科學化水平。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保障人民各項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解決影響文化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協調好文化改革發展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促進文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要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文化改革發展重大關系,統籌文化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完善文化布局、文化結構、文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基層傾斜,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不斷增強文化發展後勁,實現文化又好又快發展。
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根源於民族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並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發展起來的,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引領和主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這個根本。要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要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引導廣大幹部群眾不斷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廣泛開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教育,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要在全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非一日之功,既是當前的緊迫任務,又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通過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使之真正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普遍共識,轉化為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堅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滿足人民對實現自身文化權益和豐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必須大力繁榮文化創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質量。要加大對城鄉基層文化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強文化創作生產引導,引導文化工作者堅持正確文化立場,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把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之中,創作生產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台、人民精神文化新空間。要組織開展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只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內容和形式,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強大動力。要圍繞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進展,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要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改革,深化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強文化法制建設。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不斷提高公益性文化單位服務群眾能力和水平。要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促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圍繞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設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組織實施、一同督促檢查。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結合實際制定貫徹落實意見,明確工作責任,提出具體要求,確保全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落到實處。要把文化改革發展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作為衡量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工作業績的重要依據。要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加大對年輕人才、高層次人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有影響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師和各領域領軍人物,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要深入做好知識分子工作,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總之,全黨要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在科學發展道路上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⑷ 增強文化軟實力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關系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強大的經濟實體取決於依託文化的科技創新的力量說明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抓住思想道德建設的中心環節,提高全民道德素質,激發社會向善的能量,能夠夯實文化軟實力的根基。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提高文化軟實力,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我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望採納我的回答。
⑸ 如何看待文化產業與當代國家軟實力之間的密切關系
如何看待文化產業與當前國家軟實力之間的密切關系 1綜合國力分為硬實力與軟實力兩種形態。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2文化軟實力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根本途徑。
為此,就要樹立「文化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把文化產業列入國家戰略,大力推動和扶植文化產業。要詳細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3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要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的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自覺實現民族文化現代化的轉換。要大力推進民族文化創新工作,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加快構建文化傳播體系,使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通過各種媒體傳遞到世界各地。
⑹ 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文化軟實力」的理解。
1、我國提出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於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傳播力而形成的體系。
2、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制度體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以人的精神、品格為核心的國民素質,培育、繼承和發展一種獨特的民眾精神和品格;三是包括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出版、會展、動漫遊戲、新媒體等可以產業化運營的文化產業。
3、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地區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體現,在一個地區的親和力和對外的影響力。
4、文化軟實力能體現出一個地區的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是一個地區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⑺ 為什麼文化是軟實力
一、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推行強權政治。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
二、 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系?
(1)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文化是一種綜合的力量,其中科技與教育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學技術實力和國民教育水平,作為衡量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日益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
(3)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競爭力,已經成為迫切任務。
有材料的每一點後面要聯系材料
⑻ 如何理解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力量,目前也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考體系。「軟」實力表面上的確很「軟」,但卻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提高國家軟實力」,這不僅是當前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軟實力」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衰落論」的辯論中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提出,而隨著冷戰的結束,全球化和信息化逐步深入,作為勸說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軟實力在國際政治舞台中逐漸顯現出獨特的地位和作用。
我們所說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基於文化的生命力、創造力、傳播力而形成的體系,它主要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及制度體系;二是指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上,以人的精神、品格為核心的國民素質,發展文化軟實力就是要繼承、培育和發展一種獨特的民眾精神和品格;三是指包括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出版、會展、動漫遊戲、新媒體等可以產業化運營的文化產業。這幾個方面緊密聯系在一起,互為支撐,構成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完整內容。
增強文化軟實力一方面是為了解決自身的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在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和國際治理結構的重構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和諧世界的實現。
---南華的吧。放棄吧 就算看了還是得自己打字
⑼ 文化強國與文化軟實力兩者之間關系如何作為當代大學生能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做
文化強國是目標,文化軟實力是手段。第一,你應該好好學習,鍛煉能力,增長才幹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做,而且能做好。
第二,你可以利用學生的平台,宣揚中國傳統優質文化,提高中國文化普及率。
第三,可以利用網路平台多宣傳中華文化。
第四,文化的傳承最重要的是實踐,從自我做起,自覺踐行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