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吃魚翅是在中國興起的嗎
吃魚翅不是從中國開始的!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魚翅被當作貢品從國外流入中國,當時在中國沒人會做。朝廷御廚想了老半天也搞不懂該如何炮製它,看它挺硬的,於是先把它泡軟,軟了之後,用手一摸,表面有層粗糙的「砂皮」,於是用刀颳去。至於怎樣煮才好吃呢?心裡沒個譜。心想:「既然是好東西,那麼跟好東西一塊兒煮肯定錯不了。」於是就把當時最為美味的食品--雞、火腿、牛肉等連同魚翅一齊倒進鍋里煮,結果端上桌後得到皇上的大加贊賞。從此,這種煮法就奠定了中國烹制魚翅的基礎。
B. 中國人何時起開始吃魚翅的
人們最早加工出的鯊魚製品則是魚皮和魚唇。宋朝時,鯊魚皮和鯊魚唇都曾名噪食界。通常認為吃魚翅始於明代。常被引用的是《本草綱目》(首刊於1590年)上的一句話:「(鯊魚)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 明代關於魚翅的記載是較多些。如《潛確類書》上亦有這么一段:「湖(胡,或慮——引者)鯊青色,背上有沙鰭,泡去外皮,有絲作膾,瑩若銀絲。」 不過,如從以下兩段記述看,似尚有可討論之處。其一是《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五回,蔡京官邸中的管家在招待西門慶時,說了這么一段話:「都是珍羞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只是沒有龍肝鳳髓。」 《詞話》成書時間尚不明,但書前有萬曆丁已(1617)年之序,成書當更早,或早於《綱目》首刊之日的。另一事是明熹宗(1621-1627)喜歡吃用魚翅和燕窩、鮮蝦、蛤蜊等十幾種原料同作的「一品鍋」。這些,已證明明代時,魚翅在宮遷、官第已成常備了。 更早是在《宋會要》,記載了從海外輸入魚翅,由福建入口的事。 清代關於魚翅記述便更多了。成書於1813年的《調疾飲食辯》上說,「(鯊魚)翅剝去外骨,瑩白如料絲,不受調和,味殊淡」。作者章穆似乎對魚翅風味不大了解。刊行於1765年的《本草綱目拾遺》的作者越學敏則有點行家的樣子。他說:「今人可為常嗜之品,凡宴會餚饌,必設此物為珍享。其翅干者成片,有大小,率以三為對。蓋脊翅一、劃水翅二也。煮之折(拆)去硬骨,檢取軟刺色如金者,淪以雞湯,佐饌,味最美。漳、泉有煮好剔取純軟刺,作成團,如胭脂餅狀,金色可愛,名沙刺片,更佳。」
C. 中國發明了哪些食物
第一種,拉麵
說到拉麵,很多人一定馬上想到日本各種有名的拉麵,但是這種食物卻是正宗的「國貨」,也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拉麵是中國北方城鄉獨具地方風味的一種傳統麵食,是山西省的名產,為山西四大麵食之一。1912年的時候才傳到日本。那是的日本拉麵館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面館的服務員都是要穿著中式服裝的,據說是為了要凸顯中國特色。至於日本拉麵溫和的口味,也是由於最早在日本的中國人大多都是從南方過去的,飲食比較清淡。
第二種,生魚片
這同樣是一種中國人的發明,在唐代吃生魚片已經非常流行,是很多王公貴族非常喜歡的一種食物。而那個時候也是日本向中國派遣使者前來學習最頻繁的時候,來自日本的遣唐使知道了這種吃魚的方式,而且覺得味道非常不錯,就把這種飲食方式連同其他文化一同帶回了日本並發揚光大。反而現在在中國吃還保留著吃生魚片這種飲食方式的地方越來越少,目前比較有名的就是順德和潮汕地區了。只不過這兩個地方吃法和日本不太一樣,用的是淡水魚,把河魚切成薄片,然後加入各種配菜,混合在一起吃。
第三種,抹茶
中國人喝茶的歷史相當悠久,而抹茶的產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不過當時喝的人並不多,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而唐朝時開始大規模發展,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到這種抹茶,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到了明代,抹茶逐漸在中國衰落,並不是人們不喜歡喝了,而是隨著制茶技術的發展,人們能夠喝到更好的茶葉泡成的茶。
D. 沿海一帶有些人愛吃魚翅,魚翅是怎麼做出來的
去翅面上的沙,換清水燒至八成熱時,離火燜1小時左右,取出再刮凈翅面的沙,洗凈,換水燒至八成熱移至微火燜至起軟取出,抹去細沙和黑沙衣,拆去翅骨和老肉用瓷質一品鍋,將魚翅放入鍋底,用1/2隻雞蓋在魚翅上,再將火腿放在裡面,加蔥、姜、酒、鹽和適當的水,隔水蒸約5、6小時,至魚翅酥爛時,除去蔥、姜、火腿、雞,因此常被食客稱道,贊嘆不絕。另外,此菜色澤和諧悅目,腴美柔滑異常,更使人食後有回味無窮之感,因而被人津津樂道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E. 魚翅的歷史沿革
古人稱鯊魚為鮫魚、魚昔 ,亦 寫 作 沙魚,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別號。
但人們最早加工出的鯊魚製品則是魚皮和魚唇。宋朝時,鯊魚皮和鯊魚唇都曾名噪食界。楊彥齡《楊公筆錄》在誇獎鰒魚的時候,認為江珧柱、沙魚、赤鰾之類「皆可北面矣」,這里說的沙魚僅指其魚皮和魚唇製品。鯊魚皮經過加工並細切成絲後,稱為鯊 魚皮膾,非常珍貴,梅堯臣曾獲友人饋贈,寫下了《答持國遺鯊 魚皮膾》一詩,其中透露了這種珍品的一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載其詩雲:「海魚沙玉皮,翦膾金齏釅。遠持享佳賓,豈用飾寶劍。予貧食幾稀,君愛則已泛。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有人認為魚翅在宋代已登食壇,乃是將鯊魚皮膾誤認為魚翅。
其實,我國加工魚翅的歷史並不長,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鯊魚鰭。一般說來,魚翅原料處理,首先要經過相對復雜的處理。古籍中曾介紹過魚翅的加工情況,首先,捕鯊本身就帶有危險性,因為鯊魚兇猛,能夠攻擊人類。乾隆《諸城縣志》卷一二曾記載說:「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為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共鳴,認識其價值者逐漸增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記述說:「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可見食用魚翅之風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連宮廷膳食中也添加了這種原料,如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就記載:「先帝最喜用……鯊魚筋」。鯊魚筋,指鯊魚翅筋。成書於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魚翅視為高檔食料,按《金瓶梅》描寫魚翅,僅列入飲食,說明那時的一般人尚無從問津。《汪穰卿筆記》卷三曾探討魚翅。入清以後,魚翅作為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一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間以為上餚」。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魚翅宴席,《竹葉亭雜記》卷八記載說:「京師筵席多尚異味,……近日筵席,魚翅必用鎮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兩有餘。」《水窗春囈》卷下記述那幫主管治理黃河的河廳官員,有清一代,魚翅一般都在高檔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無翅不成席」之說。然而,魚翅雖然名貴,但烹調卻頗費功力,只有技藝高超的廚人才能製作出的魚翅菜餚。為此,清代廚家各顯神通,不斷推出新型的魚翅菜品,魚翅口味,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烹飪特色。當時食界共推閩、粵魚翅,烹飪最良。如《汪穰卿筆記》卷三在論述魚翅製作時說:「顧庖人為此未必盡得法,大約閩、粵人最擅長,次則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雞四隻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雞鴨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極融化而漉取其汁。 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葯物秘海岳,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志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當時的風水師認為鯊魚為佛教護法神「摩羯」。吃魚翅是最不吉利的事情,而且熹宗起天啟年號、喜魚翅,寓意國破家亡,妻離子散、霉運連連。所以明朝滅亡後一直到清中期前無人敢吃魚翅,魚翅也被排除八珍。
F. 魚翅是什麼怎麼發現能吃的
魚翅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以鯊魚的鰭製成,通常與雞湯等煮成魚翅湯。據考證,中國人食用魚翅的習慣源於鄭和。
魚翅本身沒有特別的味道,煮好後形成透明的絲狀。間中亦有人以粉絲等物裝成魚翅出售。例如香港的路邊小吃「碗仔翅」即是用粉絲煮成。日本亦有發明人造魚翅。
因為魚翅的價格甚高,近年吸引各地漁民爭相在海中捕殺鯊魚,引致海中生態出現不平衡。而且不少漁民為增加收獲,把鯊魚的鰭割下後即將其未死的魚放回海中,讓其慢慢死去。部份關注動物及生態團體近年落力宣傳請求大眾不要吃魚翅。
G. 大多數成功人食都喜歡吃魚翅我也是是拿部電影里的
滿漢全席
是由導演徐克指導的,張國榮,鍾鎮濤,袁詠儀,趙文卓主演的關於廚藝比拼的喜劇電影,於1995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H. 是誰發明吃魚翅的
魚翅在古典中有各種稱謂,例如鯊魚鰭、沙魚翅、金絲菜、鮫魚翅等等,是由各種大、中型鯊魚的背鰭、胸鰭或尾鰭干制而成的名貴海味,經過千百年來的挖掘、探索、發展、總結,在中國以及華人居住區域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葯膳方法,魚翅早已被公認為陽虛陰寒內盛、脾胃不健等病人食療的滋補佳品。
明朝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中這樣描述魚翅:「沙魚古稱鮫……腹下有翅……南人珍之……。」《醫林纂要》認為魚翅能夠「滲濕行水」;《葯性考》認為魚翅可以「清痰,開胃進食」;《食物宜忌》認為魚翅「補五臟,消郁積,解蠱毒」;《閩部食疏》描述魚翅可「益氣開隔,托毒,長腰力」;《隨息居飲食譜》認為魚翅可「益虛癆」……總之,食用魚翅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確實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且不斷發揚光大。至現代,魚翅的食療效果仍一直為中醫學界所推崇,在《實用中醫營養學》、《中國葯膳學》、《中國葯膳大全》、《家庭食療手冊》、《飲食與長壽》、《中醫保健食譜》和《中華葯湯譜》等葯膳著作中均記載了魚翅的葯膳保健價值,並為了確保魚翅食療效果而提供了一些較好的烹飪方法。現擇二方供參考:其一,魚翅燴燕窩:魚翅50g,燕窩2g,瘦豬肉150g,老雞肉150g,火腿肉30g,魚翅入鍋燒滾二次,瀝干後抽去翅骨,燕窩溫水泡漲、去毛,豬肉、光雞及火腿分別煮熟後會同魚翅灌以上湯,上籠蒸2ⅲ承∈保
I. 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魚翅的
中國人食用魚翅由來已久據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應在明代。
中國人把魚翅當成貴重美味的歷史並不長,大約從明代開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鯊魚「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可知當時還只是南方人珍重魚翅。同時期成書的小說《金瓶梅》,雖然寫的是宋代的故事,反映的卻是明代的生活,裡面講到西門慶到東京為蔡太師拜壽,翟管家擺筵席為西門慶洗塵,「九十樣大菜,幾十樣小菜,都是珍饈美味,燕窩魚翅,絕好下飯」,可知此時魚翅已成珍饈美味的典型了。到清代時魚翅更成了南北方盛大筵席必備的最名貴的佳餚,號稱「無翅不成席」,乾脆把豪華筵席稱為「魚翅席」。清末時中國魚翅的美名傳到了國外。
J. 聽別人說有錢人吃魚翅,魚翅到底是什麼
鯊魚翅在民間通常以"魚翅"簡稱。作為中國傳統的名貴食品之一,始見於《宋會要》,是山珍海味中的一種,魚翅又稱鮫魚翅、鮫鯊翅、沙魚翅、金絲菜等,具體指鯊魚鰭中的細絲狀軟骨,由鯊魚的胸、腹、尾等處的鰭翅乾燥製成。
魚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為鯊魚的鰭含有一種形如粉絲狀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質,還含有脂肪、糖類及其他礦物質,但很難吸收,因此吃個雞蛋吸收的營養都比魚翅多。因為暴利驅使,人們大量捕殺鯊魚為了得到珍貴的烹調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