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

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

發布時間:2021-06-08 05:51:59

『壹』 黃河大合唱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

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1)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由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

黃河大合唱誕生於中華民族最艱苦的抗戰相持階段。在此期間,一方面,國民政府首都早已南遷至重慶,並醞釀著反共摩擦,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面臨著被瓦解的危險;

另一方面,汪精衛於1938年12月公開投敵,一時間中國再戰必敗等亡國論在中華大地頻繁出現,使一部分人對持久抗戰產生了動搖。

這個重要時刻,黃河大合唱在革命的聖地延安誕生,歌頌了中華民族誓死保衛國家不惜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抗爭的偉大精神,用歌聲證明了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是正確的。

以此激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奮起反抗,頑強拼搏抗戰到底。

黃河大合唱形象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力量它反映的不是一條河的聲音,也不是一個人的聲音,而是全民族的怒吼,更是一個時代的號角。

『貳』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1938年11月武抄漢淪陷後,著名詩襲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叄』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

《黃河頌》寫作背景

背景介紹一: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反動派對侵略者採取了可恥的不抵抗政策,放棄了東北的廣大疆土,出賣了上海軍民的抗戰結果,又聽任日本軍隊侵入華北。

中國共產黨提出團結抗日的主張,但國民黨反動派竭力設法打擊領導抗戰的中國共產黨,並在1939年底發動了反共高潮。

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投降傾向和反共活動作了斗爭,在斗爭里堅持了團結抗日的方針,保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還發動了規模巨大的百團大戰。抗戰跟投降、團結跟分裂的斗爭,貫穿了抗日戰爭的全部歷史。

抗戰開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領導組織了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文藝工作者熱情地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斗爭里。

冼星海、光未然在這個時期創作了《黃河大合唱》。歌唱黃河、歌唱祖國、歌唱中華民族的斗爭精神,在當時如火如荼的抗日戰爭中,激發了人民與日寇斗爭到底的決心,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背景介紹二:

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

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

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

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肆』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4)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精神的象徵。黃河的氣勢、黃河的力量正是這個民族的氣勢和力量。這是一條偉大的河流,歷史悠久、強勁頑強、浩浩盪盪,正如這個國家和民族。詩人歌頌黃河,就是歌頌這個蘊含著無限力量和激情的民族。

復旦大學教授朱文華《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黃河大合唱》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命運,表達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斗爭勝利而艱苦奮斗的英雄氣概,其中這首《黃河頌》實則最集中地傳達了題旨。

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厚江《〈黃河頌〉介評》:詩歌以『我『為抒情主體,由黃河的形象寫到黃河的精神,由』我『對黃河的贊頌寫到』我們『的決心。

『伍』 《黃河頌》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陸』 黃河頌寫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6)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是現代詩人光未然於1939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此詩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抒情詩,此詩亦是詩人對黃河唱出的頌歌,詩人用澎湃的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

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全詩語言奔放,意境開闊高遠,氣勢磅礴,充滿力量,讀來一氣呵成,激情澎湃,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此詩後被選為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等教材中的課文。

《黃河頌》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它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黃河船夫曲》描寫:「烏雲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彼岸。這象徵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於取得輝煌的勝利。」

於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並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層次結構

詩人開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後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澎湃、「濁流宛轉」、浩浩盪盪的氣勢。

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並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接下來由「我」落筆,由「我」的「望」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

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可以說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下文的「頌」作了很好的鋪墊。

《黃河頌》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在寫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比喻象徵手法的運用。對黃河的「頌」是通過三類比喻逐層展開的。作者首先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的發源地,高度贊揚了黃河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孕育作用。「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擷取一點,突出黃河在歷史進程中的偉大影響力。接著作者把黃河比喻為「民族的屏障」、「像一個巨人」寫出了黃河形象。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具體化了黃河的呵護作用。最後作者把黃河比喻「民族的偉大精神」「一瀉萬丈,浩浩盪盪」寫出黃河不可阻擋的氣勢,「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體現了黃河在精神上對中華民族的滋潤作用。從這三個方面,歌頌了黃河的偉大。

第二,音韻明快雄健,節奏鮮明,音節洪亮。全詩以短句為主,兼以長句,長短結合,自由奔放,並且錯落有致。在韻腳上,隔二三句韻,形成了自然和諧的韻律。如三個「啊!黃河!」反復出現,與後面的比喻句結合體現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黃河頌》的藝術力量,首先來源於表現形式的文采美。全篇文采橫溢,古風猶存,顯示著一種獨特的語體風格。詩人適當吸收了一些富於色彩、十分凝練的文言詞語,造成語言的豐高多變,生動涵厚,從而形成宏偉、壯麗的藝術特色。

全篇的句式長度懸殊甚大短則三字,長則十七字。這種自由詩體的句式所產生的語言節奏,強烈而富於變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現了特定的感情內容,全篇語言韻律響亮、節奏鏗鏘,讀起來朗朗上口。

『柒』 黃河頌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張光年,他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詩作;在身患多種病痛的晚年,他關心青年作家的創作,並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學研究成果《駢體語譯文心雕龍》,之後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實現了他40年的心願。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張光年文集》的編審工作後,於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寫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拓展資料:
主題思想:
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並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層次結構:
詩人開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後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澎湃、「濁流宛轉」、浩浩盪盪的氣勢。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並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接下來由「我」落筆,由「我」的「望」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可以說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下文的「頌」作了很好的鋪墊。
編輯於 2019-02-1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捌』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保衛祖國的必勝信念。

(8)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版本信息

1、「延安版本」,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

2、「蘇聯版本」、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

3、「上海樂團版本」,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

4、「中央樂團版本」,1975年嚴良堃等人根據冼星海的延安版本重新配器的版本,這個版本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這個版本。此版本前面採用1939年的原稿,同時將1975年紀念聶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樂會上中央樂團演出譜中的一、四、六、八樂章收在這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河大合唱

『玖』 黃河頌 光未然 寫作背景

光未然的《黃河頌》寫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黃河頌》即為《黃河大合唱》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黃河頌》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它是一首頌詩,著眼於「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

《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並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9)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黃河頌》旋律激昂,氣勢磅礴,充滿了強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黃河頌》

朗誦詞:

啊!朋友!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它象徵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崇高!這里,我們向著黃河,唱著我們的贊歌。

歌詞: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啊,黃河!你是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啊,黃河!你一瀉萬丈,浩浩盪盪,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拾』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鑒賞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例。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篇章特色: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採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拚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高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徵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後,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後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於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 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後日寇鐵 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願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斗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聽後感:
聽了《黃河大合唱》,我覺得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永遠壓不跨打不倒的象徵。重聽《黃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聯想到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偉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民族。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甘忍受恥辱,前赴後繼,用血肉長城驅逐了侵略者,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戰歌。今天,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的崇高理想,是愛國主義的本質所在。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從來就是動員和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所應有的骨氣和膽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個時代的人們啊,你們是黃河,是不朽的黃河曲。
鋼琴協奏曲<<黃河>>,用雄壯,用吶喊,用號召,來震撼每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來歌頌每個剛強不屈的華夏兒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因為她有著偉大的人民.

這是高昂。
這是沉厚。
這是凄婉。
這是悲壯。
當我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的心情,是氣勢磅礴,是陣陣盪耳,是心境復雜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卻忽略了《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光未然。他生時如黃河奔流,波濤洶涌,九曲連環;死時如雪山崩頹,煙飄雲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個生命與激情譜寫了這曲感人肺腑的樂章,詩一般的語言,與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種和諧與堅定,就像是緊緊團結在一起的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是樂觀無畏,是堅強偉大,是不可戰勝的

閱讀全文

與黃河頌大合唱創造背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