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朝重要發明

漢朝重要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8 05:25:33

❶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其中的一項就是在漢朝時期出現的,這一重大發明是什麼

你好.是造紙術,西漢時期出現,東漢的宦官蔡倫改進,生產出質優價廉的植物纖維紙.

❷ 漢朝有哪些成就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教育成就
西漢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漢武帝時代始興的儒學教化,它深刻地影響從此以後的中國教育和倫理。
前140年,漢武帝對講求事功的儒學大感興趣,即重用儒者趙綰、王臧等為公卿,變寡慾政治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壓抑黃老之學。大儒董仲舒乘機脫穎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統」之精義,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繼承儒家重教化的傳統,認為子孫長久安寧應歸功於禮樂教化,所以帝王必須以教化為大務。受其建議,武帝遂立大學、設庠序,罷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專立儒學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學術的道路從此限定只有經學一條了。武帝令丞相公孫弘等制定設立太學方案,規定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經10人,全國共50人。選擇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之。期年後,可做文學掌故和郎中。這以後,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到成帝時,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眾。
後來,西漢政府特許郡國縣官挑選少年入太學旁聽。同時在各地設庠序之學以「崇鄉里之化」。至西漢末,全國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尊儒興學,制度教化,將教育、考試和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時的大創造,此後,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便作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確立。道德教化為基礎的察舉、征壁與潛心攻經,成為入仕陞官的兩條途徑和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巨大支柱。
東漢時,太學有更大規模的發展,太學士多達3萬,《論語》、《孝經》是必修課,方式一是大班上課, 二是高年級輔導低年級,主要靠自學,年限不定,可兼習他經,鼓勵通材,有的學生如張衡、崔瑗還研習科學。靈帝時設鴻都學門,是一所國立文藝專科大學,僅習辭賦、小說、繪畫等技藝,為我國歷代專門學校創建開了先路。
此外,漢代民間私學興盛,學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當於大學,稱「精舍」或「精廬」,有的相當於小學,稱「蒙館」或「書館」。教師中有不少古文經學派的著名學者,如馬融、鄭玄等,他們治學嚴謹,注重考據訓詁,成為後世所謂「漢學」的主要代表。

文學成就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在立國時用無為而治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大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書籍,通過漢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和發掘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大帝採納董仲舒、公孫弘等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漢初推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出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局面,稱「文景之治」
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推行了一些列新政策
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頒布「推恩令」
漢武帝派遣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

❸ 漢朝的重大事件有什麼

漢朝(前202[1]—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前202年高祖劉邦建漢,定都長安。文景之治後,漢武帝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5]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7000萬之多。[6]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漢朝是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前202年[10]-公元9年)、東漢(25年-220年)。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後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

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至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奠定了今日中華的版圖。漢宣帝時期,鄭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漢,大破車世國,驅逐匈奴在西域勢力,設置西域都府,使得西域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南匈奴降漢,北匈奴單於被陳湯斬殺於康居,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解決了匈奴問題。到了東漢時期,在大將竇憲的打擊下,迫使北匈奴西逃至歐洲。基本徹底解決了困擾漢朝的匈奴邊境問題。之後東漢明帝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
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兩漢時期開疆拓土,國力強盛,人口眾多,西漢全盛時達到六千萬人口,這是漢朝人口最鼎盛的時期,之後連年戰亂,到了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人口驟降,經過東漢一朝的逐漸恢復,東漢後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萬,基本達到了西漢時期的水平。兩漢時期的人口數量直到宋英宗時期才再次超過。
兩漢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後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今,「漢人」仍為多數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成為中國幾千年的統治思想,並且最早開始在京師長安設太學,並且開始儒學中的經學,東漢光武帝時期太學生一度多達三萬。漢明帝時期,佛教東渡首次來到中國,在洛陽營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廟洛陽白馬寺,我國第一部漢譯佛教經典是在白馬寺譯出的四十二章經,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是影響中國的大事。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辟絲綢之路,使中國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到達大宛(錫爾河上游東面)、大月氏(阿姆河中部)、康居(錫爾河下游及其以北)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國。以後漢武帝的使者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敘利亞),武帝時期漢朝使節最遠越過羅馬帝國,到達犁軒(羅馬帝國附屬國,今天的埃及亞歷山大城),這是漢朝到達的最遠國家,直接和歐洲非洲進行了聯通。中亞、西亞等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訪問和通商。公元73年,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控制,被東漢任命為西域都護,他在西域經營30年,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甘英到達波斯灣。166年,大秦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中國的首次直接交往。漢光武帝時期,日本國使臣首次來中國,漢光武皇帝冊封日本漢倭奴國金印,漢明帝永平年間,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張衡發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等等

謝謝

望採納!

❹ 漢朝時期有什麼發明

1、造紙術

西漢時期已經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是紙的遠祖,而東漢時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紙,造紙術成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2、地動儀

東漢張衡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3、瓷器燒造

漢代也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這個時期還發明了蒸餾法、水力磨坊、現代馬軛和肚帶的原型、漆器、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出現於漢末的獨輪車、水車和吊橋。

4、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儀發明者是我國西漢的落下閎,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張衡進行改進。

5、麻沸散

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開創了世界麻醉葯物的先例。歐美全身麻醉外科手術的記錄始於十八世紀初,比華佗晚一千六百餘年,《世界葯學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葯可能是由中國傳去,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最精此術」。

❺ 漢代有什麼發明至少四個

造紙術、地動儀,渾天儀、游標卡尺、古代飛行器、還有人體解剖術等。如果把漢末三國也算上,那還有軍用的發明,霹靂車、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等

❻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其中的一項就是在漢朝時期出現的,這一重大發明是什麼

你好。是造紙術,西漢時期出現,東漢的宦官蔡倫改進,生產出質優價廉的植物纖維紙。

❼ 漢代,人們發明了那些車

漢代,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好玩兒的車,有鹿車、 記里鼓車、輜車、斧車、棧車、軒車、軺車等等。

1.軺車是由一匹馬拉的雙轅車,一般可乘坐兩人, 車廂四面空敞,有根桿子支撐傘蓋。軺,是遙 遠的意思,因為坐車時可四方遠望,故稱軺車。

2.鹿車也就是獨輪車,因窄小僅 能容下一隻鹿大小的貨物,所 以被稱作「鹿車」。人們推著 獨輪車可以走過狹窄的道路。

3.牛車是魏晉時期達官貴人們喜歡乘坐的一種車。它比馬車慢很多,安逸舒適。

4.軒車的結構基本與軺車類似,只是車廂兩側較高。人坐在車中, 因兩側遮擋無法看見左右的事物,只能看見前後的景物。

5.棧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卷篷的篷車,是一種簡單的民間用車。

6.輜車多為漢代婦女乘坐。最大特點是 車廂與車蓋連接,車廂兩側開窗,後 方開門,車廂內可坐卧休息。車廂分 為前、後兩部分,一路上,駕車的人 坐前面,乘車的人坐後面。

7.斧車是由一匹馬拉的雙轅車,因車廂中間 豎起一柄大型斧鉞 (yu-)而得名。車身較輕, 又被稱為輕車。漢代的斧車,屬於儀仗車。

8.記里鼓車是古代用於計算道路里程的車。車上有一面鼓,兩個木人,通常車走過一里的路程,兩個木人同時擊鼓一次。人們記住木人擊鼓的次數, 就可以算出走過的里程。

查看更多《中國國家博物館兒童歷史網路繪本》(5冊)

❽ 漢朝科學技術的五項成就是哪五項

漢朝的科學技術領先於世界
漢朝在科學技術,文學,歷史,社會制度,軍事等等各方面都很強,漢朝當時的科學技術已經遠遠領先於世界,有的技術比歐洲領先1000左右。
我覺得科學技術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根本,尤其是現代社會;
雖然在冷兵器時代科學技術對軍事的貢獻不多,但當時科學技術對老百姓的生活來說貢獻巨大,也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巨大,這充分說明了漢人的聰明才智,這樣的科學文明在唐朝和宋朝繼續被延續,可惜後來遭到了破壞,沒有繼續發展和創新,基本停滯不前,而後來很多技術傳到了歐洲,這也是導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的原因之一。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❾ 漢朝的發明和水利方面的成就,他們獲得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漢代的發明知道的有:
蔡倫的造紙術、張衡的渾天儀地動儀,還有指南針,(漢回前的指南車基本上是靠在車前答的桿子的日照影子指南的。),劉安發現了豆腐的做法。瓷器的製作方法也在東漢比較成熟了。
水利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設水官管理關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內史倪寬鑿開六輔渠,以溉鄭國渠傍高仰之田。(《漢書·溝恤志》第九)
又倪寬"定水令,以廣溉田"。為史載最早的用水法規。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趙中大夫白公,開渠引涇,首起谷口,尾入爍陽,長二百餘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日:白渠。此後白渠與鄭國渠齊名,通稱鄭白渠。(《漢書·溝恤志》第九)
武帝時,修成國渠。自眉縣引渭水東北流,穿漆水河,至興平境入蒙籠渠(今胭脂河故道)。《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
靈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開修樊惠渠,於陽陵(秦都以東)引涇灌田。

閱讀全文

與漢朝重要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