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立體照相的歷史
1839年,Daguerre發明了銀鹽版照相法,不但奠定了照相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立體照相的蓬勃發展。
1849年,David Brewster以凸透鏡取代立體鏡中的鏡子,發明了改良型的立體鏡。 立體照相的技術起源於十九世紀的三十年代 , 首先由英國的 wheatstone 著手研究人的視覺 , 並於 1838 年發明了立體鏡 (stereo scope, 圖 1)。立體鏡是由兩面彼此垂直的鏡子所組成 , 左右照片個別放置在照片的夾具上 , 轉動游戲桿將照片調整至適當位置即可看到立體影像 . 1839 年 , daguerre 發明銀鹽版照相法 , 不但墊定了照相的基礎 , 同時也帶動立體照相的蓬勃發展 。 1849 年 , david brewster 以凸透鏡取代立體鏡中的鏡子 , 發明了改良型的立體鏡 , 此改良型的立體鏡即成為今日的看片器 (viewer, 圖 2) 的始祖 。
圖1
圖2
B. 電影到底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的如題 謝謝了
術家,他的父親是雕刻徽章的專家,母親是教員。他在1877年改進了霍爾納的「走馬盤」。製造了一架用幾面鏡子拼成圓鼓形的「活動視鏡」(PraxCinoscope)。當這種很簡陋的機器逐漸變得完善以後,雷諾就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ThéaAtreoptique,使用鑿孔的畫片帶),從1892年起,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常在巴黎葛萊凡蠟人館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放映的節目是由每卷能繼續放映約十分鍾到十五分鍾的一些畫片構成。在製作這些影片時,雷諾已利用了近代動畫片的主要技術(例如,活動形象與布景的分離、畫在透明紙上的連環圖畫、特技攝影、循環運動等等)。 在同一時期,愛迪生創造了一格鑿有4組小孔的35毫米的近代影片,使電影達到了近於完成的階段。這位著名的發明家在從事「白熾燈」的工業製造成功以後,開始實現了第一次的大規模的送電。由此,他終於使一個世界電氣托拉斯在摩根銀行的支持下,通過「通用電氣公司」這一機構而建立起來了。 1887年,完成了上項工作的愛迪生又想把活動照片聯系在一起來改進他的留聲機(這種留聲機是過去在他研究電話時附帶製造過的)。經過兩三次無結果的試驗以後,他轉而採用了馬萊的「連續攝影機」的方法。在愛迪生指導下進行研究的英國人狄克遜,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改進,主要是在影片上鑿孔和使用了柯達公司特製的長達50英尺的膠質軟片。 愛迪生拒絕公開在銀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殺死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因為照他的意見,人們對無聲片決不會產生興趣的。由於他在研究有聲電影上遭到了失敗,不能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物放映出來,所以在1894年,他決心把他的「電影視鏡」公諸於世。這種「電影視鏡」形狀象一隻大錢櫃,上面裝有放大鏡,可以容納50英尺的鑿孔影片。 不久以後,世界各國即有幾十位發明家想在銀幕上放映電影了。為此,他們不得不去解決一個在理論上非常簡單的問題,即使用舊式的機件(如麥穗形十字輪、偏心盤、傳動輪等等)使影片在幻燈中轉動起來。在放映上,他們或者使用市上買來的愛迪生影片拷貝,或者用他們仿效馬萊的「連續攝影機,拍攝下來的愛迪生型的影片。 在這一發明競賽中,獲得勝利的人一定是在公開賣票放映上獲得成功的人。因為自從1888年以來,在實驗室里的放映或者無結果的公開試映已經舉行過不知多少次了。 1895年,早期電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者之間常常毫無聯系,因而後來在發明電影這一問題上引起了許多爭論。在最先發售「電影視鏡」的美國,首先進行試映的有:阿克梅·勒·洛埃、歐仁·勞斯特(他們兩人從這一年2月起已開始作單獨的公開放映,但未引起觀眾注意)、狄克遜、拉泰姆父子(同年5月在紐約曾經放映過一個時期的電影,後因不受觀眾歡迎而停止)、阿爾瑪特和堅金斯(9月在亞特蘭大州放映過電影,收獲也很少)等人。過了不久,在德國也有安許茲的放映(10月在柏林舉行了數次單獨的放映)和馬克斯·斯克拉達諾夫斯基的放映(10月在一家很大的游藝場連續放映過多次,盡管放映的影片質量不好而且很短,卻能夠繼續好幾個星期之久)。 但是所有這些放映,都不能和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機」所獲的成功相比擬。那次放映是從1895年12月28日起,在巴黎嘉布遣路的「大咖啡館」里舉行的。 路易·盧米埃爾原和他的父兄一起在里昂經營一個製造照相器材的大工廠。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剛剛輸入法國的時候(1894年),他已經開始了電影機的研究工作。他在實驗中曾製成過一架應用「杭勃羅歐偏心輪」和里昂製造的愛迪生型膠片的「連續攝影機」。從1895年3月經過多次公開表演之後,盧米埃爾請卡爾邦蒂埃經營的工廠製造他的「活動電影機」——一種既是攝影機同時又是放映機和洗印機的機器,這樣,他終於發明了一種超越其他一切競爭者的機器。這一機器技術上的完善和它所攝制的影片主題的新穎,使盧米埃爾獲得了世界性的勝利。 盧米埃爾培養出來的幾十個攝影師,極力向全世界推廣這種機器,結果使「活動電影機」這個名詞以及由此轉化來的Cinéma、Ciné、Kino等名詞普及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代表這一新的玩意的名詞。俄國的沙皇、英國的國王、奧地利的皇室,以及其他國家的元首,都想看到這種新的機器,從而為這種機器作了宣傳。 「活動電影機」在美國最初表演,是在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Vitacopes)剛剛公開不久之後,但法國機器的成功卻遠遠超過了愛迪生所製造的機器。可是六個月之後,這一成功卻先後在美洲和歐洲遇到勞斯特和狄克遜設計而有麥金利總統的兄弟參加的一家大財閥公司所經營的「比沃格拉夫放映機」(Biograph)的競爭。在英國,威廉·保羅的最初幾次放映成績僅稍次於盧米埃爾,但以後他卻成了電影機的製造商,此後又做了電影導演。在法國,梅里愛在開始時曾應用過威廉·保羅的電影機,萊翁·高蒙曾發售「第米尼連續放映機」;查爾,百代則請亨利·約利製造最初的電影機。 到了1896年底,電影已經完全脫離了實驗階段而與觀眾見面了。享有專利權的電影機器,為數達百餘種之多。法國的盧米埃爾、梅里愛、百代、高蒙,美國的愛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倫敦的威廉·保羅,都已在電影企業中奠定了基礎,每天晚上都有好幾千觀眾擁擠在漆黑的電影院里了。 以上我們只簡單地敘述了電影機器發明的經過,因為本書主要目的是要敘述一種藝術的歷史,即「電影藝術的歷史」。我們先要研究一下活動形象,因為這是電影最早的祖先,就如一種新語言的最初發音一樣。 1825年發明的「幻盤」,它的最早的形狀是一張硬紙板的圓盤,一面畫著小鳥,一面畫著鳥籠,當圓盤轉動時,小鳥就好象關在鳥籠里了。其實這里並沒有一件東西在運動,只不過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題也非常簡單。這種玩具曾經盛行一時,人們並把簡單的主題印成很漂亮的帶色的石版畫。於是,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的市場上出現了這樣一些主題的「幻盤」:騎師和他的馬、砍了頭的男子和他的頭、一個家庭里的一對夫婦、一句話的兩個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獵人和他的獵物等等。這樣的主題經過旋轉以後,就會結合成為一個畫面了。 維也納的斯丹普弗爾是一位幾何學教授,他從「法拉第輪」發現了「牛頓的圓盤」所產生的帶有顏色的扇形形象。這位奧地利教授在他製造的「頻閃觀察器」(Stroboscope)里首先使一些薔薇形的、齒輪形的和各種圓形的物體活動起來。這一發明可以說是科學教育電影的最初萌芽。 以後,斯丹普弗爾和普拉托,又分別在維也納和列日從事使人物形象能夠活動的研究。他們使人物在立體面上運動,由此給予人物以一種浮雕的感覺,這是在發明「立體鏡」(Stéréoscope)前幾年的事情。普拉托請他的朋友馬杜畫的第一張畫是一個象行吟詩人似的用腳跟打轉的侍從。斯丹普弗爾請人畫的一張畫則是一個翻跟斗的賣藝人。 當玩具製造商對最初的技術發展的興趣消失之後,主題的選擇便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這種玩具的發展范圍原很有限,它只要使畫片簡單運動,充其量只需做到象今天動畫片專家所說的作循環不斷的轉動而已。 當時常用的一些主題
C. 最早發明墨鏡的人是哪國人
眼鏡是一名叫亞歷山大德羅、 斯皮納(ALESSANDRO SPINA)的僧侶科學家發明的。最早出現有眼鏡的藝術作品,則是1352年義大利畫 師托馬索、達、莫代納(TOMMASO DA MODENA)在雷 維索的一座教堂里繪制的一幅壁畫,畫中人物是一名 正在專心閱讀手稿的老教士,老教士的鼻樑上正架著 一幅眼鏡。另一種說法認為眼鏡是中國人發明的。中國文人趙希鵠1240年寫成的《洞天清錄》中,有這樣的一段記 錄「」與大錢幣相像,顏色像雲母。老人在眼花和視力減退後無法讀書,所以把「」戴在眼睛上,然後,他們能再次集中視線,字的筆畫也顯得更加清晰。"" 就是眼鏡在中國的古稱。
D. 立體顯示器的發展史
虛擬現實3D立體顯示器對於大多數的人或許很陌生,但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立體的動畫產生,Sir Charles Wheatstone 在1833年就利用雙眼視差法在兩張手繪的草圖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組立體圖像,Wheatstone也是第一個利用像差原理作出立體鏡的人,後來 Sir David Brewster(1781-1868)也用兩個透鏡做了一個立體鏡prism stereoscope。不過他們兩個是利用兩部相機,模擬兩隻眼睛的距離,在左眼位置拍一張照片,右眼位置再拍一張,如此拍出兩張照片之後,再用立體鏡,左右眼分別同時觀看。這類立體圖在雙眼融合前後形狀都一樣,只有深度的生動感不同。
從Wheatstone 在1833年就兩張手繪的草圖上創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組立體圖像並創造出mirror stereoscope以後。1854年,一個默默無聞、沒受過多少教育的商人George Swan Nottag在倫敦成立了第一個立體鏡公司之後,四年光景就賣出超過一百萬個立體鏡與各式漂亮的立體圖,而瞬間成了頗有財富名聲的人,這是第一次立體產品的大量商品化。
1858年Brewster的Lenticular stereoscope及繼而改善的Gruber的View-Master viewer(U.S. Patent No. 2189285 &2,511,334)、1891年Anderton首先提出可利用偏極光的特性作3D投影機(U.S. Patent No.542,321),照相術的發明又使得立體相片(Stereo Photograph)在十九世紀晚期大受歡迎,並且在1950年代有過風行一時的紅綠眼鏡(anaglyph)3D電影。足見3D立體顯示器在170年來受到不同時代人的喜好而不停的發展和成長。
電視機發明人John Baird則在1942年將立體相片搬上了他的早期電視屏幕。再過半個世紀,日本的SONY公司於1994年開始在市場上試售3D-TV,而同一時期在NHK也試圖推出立體的電視服務。
理想中的顯示器如同一扇窗,能跨越時空讓人身歷其境的感覺。具體而言,理想的立體顯示器以現在所能參考的依據,至少應該具有如同現今CRT一樣的單眼質量(包含解析度、色彩等等),深度的表現可由無限遠至眼前,觀者不需要戴特殊的眼鏡,無觀者數的限制,當觀者移動時具有移動視差,並能提供足夠的視域且符合人因工程。但是以現在世界目前3D立體顯示器的技術現況而言,目前尚未有很好及全面性的解決方案,但每年都有新的3D立體顯示器不同型式出現,所以目前的架構只能根據使用的目的與需求去設計、評估,彼此間非常難比較其優劣,主要還是以其應用的市場而定。
E. 形形色色的照相機出現在什麼時期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攝影家F?馬頓斯,研製成功了全景搖頭照相機。這種相機依靠鏡頭的旋轉,拍攝角度可達150°。馬頓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銀版上,成功地拍攝了《巴黎景觀》等風景照片。後來,這種相機也常用來拍攝團體照片。
1851年,D?布魯斯特(D.Brewster,1781~1868)發明了一種能拍攝立體照片的照相機。使用這種相機時,只要把被攝物體左右稍加變動,並拍攝兩次,就能透過立體鏡看到具有立體感的照片。不過,這種拍攝方法,僅限於拍攝靜止的物體。
兩年後,曼徹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單鏡頭立體照相機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雙鏡頭立體照相機。這種相機,鏡頭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攝兩幅並列的照片,相當於兩隻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時,要使用「雙眼看相鏡」,使左眼只看到左邊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邊的照片。於是,兩眼看到的照片,便匯合成一個立體影像。這種立體影像,前景中的物體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體則顯得很遠。
1854年,法國人像攝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Disderi)發明了多鏡頭照相機。它裝有4個鏡頭、在一張底片上可拍8幅畫面,如果鏡頭各自的焦距不同,還可以同時拍出全身、半身和頭部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照片。它的出現,帶來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來更美觀一些,而早期攝影,照片放大又極為困難,因此,要想獲得大幅照片,攝影者必須依靠大型照相機。早期的照相機,機身一般較大。其中,1860年由齊伯爾(Kibble)所製造的照相機,堪稱世界之最。這是一架帶有車輪,必須用馬拉著走的龐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版為44×36英寸,每塊重達44磅。
40年後,這一記錄被一架外號為「猛瑪」(古代一種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機打破。這架相機重635公斤,由15人同時操作,可以拍攝長2.4米、寬1.4米的畫面。它的每張玻璃底片,重達225公斤,需要45公斤葯液沖洗。當時,美國芝加哥奧爾頓鐵路公司,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華火車,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張照片上,特別訂制了這架照相機,並為它專門設計了鐵路貨車運輸。這架相機僅僅使用過一次,拍攝的惟一一張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覽會上展出,並獲得「世界第一大獎」。
在拍攝大幅照片的同時,人們也沒有忘記研製攜帶方便的小型照相機。1858年,英國的T?斯卡夫(T?Skaife)發明了一種「手槍式照相機」。這種相機形似手槍,裝有一個成像特別清晰的鏡頭,能拍攝直徑1.5英寸的快照。拍攝時,只要扣動扳機,橡皮開關就會引發自動式彈簧,鏡頭便隨即開啟。一次,斯卡夫使用這種相機,對准維多利亞女王拍攝時,竟引起一場誤會,險些以「謀殺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謝爾曾在評價這種相機時寫道:用這種相機拍照,簡直就像緊急射擊。
也許,赫謝爾從中受到了某種啟示,在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詞。
F. 查爾斯·惠斯通的榮譽及貢獻
惠斯通一生堅持從事科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科技成就,同時也因此而獲得了許多榮譽。
1836年惠斯通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837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國院士;
1886年他被封為爵士;
1873年他當選為法國巴黎科學院外藉會員。
在他的一生中,獲得的勛章、獎章、榮譽等大約40種之多。
惠斯通是一位樂器製造師,在製造樂器過程中,他為了明白音調和音色的特性,對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進行了聲音的傳播、振動的演示等一系列研究.他在研究過程中不僅發明了樂器,同時還用實驗展示聲音振動、傳播等現象。早在1821年,惠斯通就公開演示了由一根金屬絲傳遞遠處鋼琴的振動使里拉(一種七弦豎琴)發聲的現象。
1827年,他發明了萬聲筒(亦稱聲音萬花筒),利用這一裝置能夠直觀地演示不同振動模式產生的錯綜復雜的振動曲線特徵。
1832年,惠斯通用一根管子成功地演示了駐波現象。
1833年,他還試驗在方形平板上演示不同振動模式的疊加。
惠斯通還是一位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具有深刻的實驗設計思想和高超的實驗技能,在實驗領域為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834年,惠斯通提出用旅轉鏡技術研究快速運動的思想並將旋轉鏡法應用於測定導線中電的傳播速度。他的實驗裝置是:在一根銅導線上安裝三個放電火花束,相鄰火花隙之間的距離大約是402米,當導線通過電流時,相鄰火花隙就依次產生火花放電,用旋轉平面鏡技術觀察相鄰火花隙產生火花的時間間隔,由它們之間的距離和時間間隔就會求得電的傳播速度。
通過精心實驗之後,惠斯通估計電的傳播速度大於4.02×108米/秒,這個數值盡管誤差較大,但它必竟是人們利用實驗手段測量了電的傳播速度。
此外這個實驗最大的意義還在於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測量快速運動的方法,它對於實驗物理學尤其是光速的測定實驗產生了深刻影響。
1835年,他證實用金屬的火花放電光譜可以鑒別各種金屬。
1838年,物理學家阿拉果受到惠斯通實驗思想的啟發,用旋轉鏡的方法設計了一個比較光在空氣和水中的傳播速度的實驗。
1849年,菲索根據旋轉鏡法的思想,設計了用旋轉齒輪法測定光速的實驗,首次使人類在實驗室條件下測定了光速。
1850年,傅科根據旋轉鏡法思想,設計並完成了比較光在空氣和在水中傳播速度的實驗,其結果為光的波動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們測量光速的大多數實驗都用了旋轉鏡方法,其中最著名的邁克爾遜關於光速測定的實驗就是基於旋轉鏡法的思想設計的。除測量光速外,旋轉鏡法還被應用於測量聲振動等.
1856年,他又開發了感應發電機。用於工程引爆和電報。
1867年,他設計、製造了一種並勵式自勵發電機,對發展直流電機作出很大貢獻。
此外,他還發明了六角手風琴、立體鏡、測光表、自動記錄氣象儀器等。
G. 三維立體畫 是怎麼做出來的誰發明的哪一年發明的
一、怎麼做出來的
(1)1. 光柵材料(首先找到客戶需求的板子的規格,大小橫幅或)
2. 裁膠(讓膠大於板子)
3. 擦膠和板子(擦膠的時候一定要一個方向擦,不要讓膠起折,板子可以來回擦,但要保護好板子和膠。)
4. 將板子和膠合在一起(膠在上板子在下)
5.過冷表機(先將膠揭開壓到輥子下面,轉動冷表機,然後反過來將膠和板子合起來。)注意:在合成前要清除灰塵和雜質。
6.裁切膠的邊。(膠在上,板子在下裁膠)
7.對畫。注意:在對畫的時候,找一個參照物或參考線,將圖畫對齊
8.固定畫。(注意:要從中間像兩邊擠壓,防止出現氣泡)
9.過冷表機(注意:揭掉保護膜)
10. 把圖的白邊裁切(小心刀上板子)
(2)[專業級]三維立體圖(三維立體畫)製作軟體,通過自帶前景工具簡單的操作,即可隨心所欲自動生成高質量三維立體圖,加上您獨特的創意,開啟視覺奇妙之旅。
1、獨有平滑過渡層功能,一掃其它軟體生成立體畫的生硬層次感,三維圖專業品質的標志。
2、獨有居中對開擴散法,底圖破壞程度降低到最小。
3、獨有共振消除功能,變形消除功能。
4、自帶前景製作工具,和windows畫圖一樣簡單,使您在一個界面完成立體圖製作所有步驟。
5、可進行尺寸調節、凹凸選擇等多種參數設置。
6、前景製作立體層次達32層,加上平滑過渡層功能,呈現完美立體效果。
7、可自由導入前景、背景圖片,圖片規格不受限制,如果您輔助使用photoshop進行製作,可達到印刷級畫面效果。
8、附帶大量前景、背景、立體圖欣賞圖片。
二、誰發明的
美國密西根藝術家庫爾特·溫納(Kurt Wenner)
三、哪一年發明的
1980——1982(具體不詳)
四、三維立體圖,通俗的講就是利用人們兩眼視覺差別和光學折射原理在一個平面內使人們可直接看到一幅三維立體畫,畫中事物既可以凸出於畫面之外,也可以深藏其中,給人們以很強的視覺沖擊力。這主要是運用光影、虛實、明暗對比來體現的,而真正的3D立體畫是模擬人眼看世界的原理,利用光學折射製作出來,它可以使眼睛感觀上看到物體的上下、左右、前後三維關系。觀察這類圖像通常需要採用特殊的方法或藉助器材,最初用來表示需要通過立體鏡觀察的一對圖像,包括anaglyph和autostereogram等。
看圖技巧:
視線:首先要讓你的眼睛休息三分鍾,在三維立體畫上方中間位置用視線確定兩個點,然後用稍微模糊的視線越過三維立體圖三維立體畫眺望遠方;這時就會看到從兩個點各自分離出另外兩個點,成為四個點,這時候圖象就會模糊起來,不要急,調整你的視線,試圖將裡面的兩個點合成一個點,當四個點變成三個點時,你就會看到立體圖象了。但要注意,圖畫上下兩邊一定要與雙眼平行,斜著不會看出來的。
順序:第二種方法是先看著屏幕上反射的自己的映象,然後緩緩地將視覺注意力轉向圖片,但注意眼珠不要轉動,不要盯著圖片中的細節看,而是模糊地看著圖片的全貌型。
放鬆:第三種方法是先將你的臉貼近屏幕並且眼光好像穿過屏幕,然後緩緩地拉開距離,不要使眼睛在圖片上聚焦,但又要保持你的視線,邊拉開邊放鬆視覺,直到三維效果顯現出來。
注意:三維立體圖雖好,但雙眼高度近視、斜視等有眼疾的朋友這類圖還是不看為好。因為這類圖看時雙眼不是平視,會額外增加眼的負擔,對眼睛造成傷害。像高度近視,眼球本身已經變形,為看立體圖還得交叉雙眼焦點,造成眼球過分牽拉,有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等嚴重後果,不亞於撞擊頭部對眼睛的傷害。
H. 眼鏡是誰發明的
1268年,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用於光學目的的透鏡。然而,與此同時,將透鏡裝入框中的放大透鏡用於閱讀已經在歐洲和中國出現了。關於眼鏡是從歐洲傳入中國還是中國傳入歐洲一直存在著爭論。
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鏡的畫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於1352年繪制的,宋朝之前中國已經出現眼鏡雛形。
據說是一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薩市的義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
美國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身患近視和遠視,1784年發明了遠近視兩用眼鏡;1825年,英國天文學家喬治艾利發明了能矯正散光的眼鏡。
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明萬曆田藝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時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8)立體鏡發明者擴展閱讀:
眼鏡由鏡片、鏡架組成。分近視眼鏡、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及散光眼鏡四種。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眼鏡的其他種類包括護目鏡,太陽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現代的眼鏡,通常在鏡片中間設有鼻托,及在左右兩臂擱在耳朵上的位置設有軟墊。愛美或不習慣佩戴眼鏡的人,可以選擇以隱形眼鏡矯正視力。雖然近年隱形眼鏡及激光矯視手術越來越普及,但眼鏡仍然是最普遍的矯正視力工具。
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亦有特製眼鏡供觀看3D立體影像或虛擬真實影像。
眼鏡可矯正多種視力問題,包括近視、遠視、散光、老花或斜視等。其他種類的眼鏡包括護目鏡、太陽眼鏡、游泳鏡等,為眼睛提供各種保護。
眼鏡——網路
I. 立體照相的介紹
立體照相技術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Wheatstone於1838年發明了立體鏡。立體鏡由兩面彼此垂直的鏡子所組成,左右照片分別放置在照片的夾具上,轉動游戲桿將照片調整至適當位置即可看到立體影像。
J. ccd立體相機的立體照相的歷史
立體照相技術起源於19世紀30年代,Wheatstone於1838年發明了立體鏡。立體鏡由兩面彼此垂直的鏡子所組成,左右照片分別放置在照片的夾具上,轉動游戲桿將照片調整至適當位置即可看到立體影像。
1839年,Daguerre發明了銀鹽版照相法,不但奠定了照相的基礎,同時也帶動了立體照相的蓬勃發展。
1849年,David Brewster以凸透鏡取代立體鏡中的鏡子,發明了改良型的立體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