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plc的發明者是誰啊,
PLC的由來
在PLC問世之前,工業控制領域中是繼電器控制佔主導地位。繼電器控制系統有著十分明顯的缺點:體積大、耗電多、可靠性差、壽命短、運行速度慢、適應性差,尤其當生產工藝發生變化時,就必須重新設計、重新安裝,造成時間和資金的嚴重浪費。為了改變這一現狀,1968年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公司(GM),為了適應汽車型號不斷更新的要求,以在激烈的競爭的汽車工業中佔有優勢,提出要研製一種新型的工業控制裝置來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為此,特擬定了十項公開招標的技術要求,即:
1) 編程簡單方便,可在現場修改程序;
2) 硬體維護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結構;
3) 可靠性要高於繼電器控制裝置;
4) 體積小於繼電器控制裝置;
5) 可將數據直接送入管理計算機;
6) 成本上可與繼電器櫃競爭;
7) 輸入可以是交流115V;
8) 輸出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驅動電磁閥;
9) 擴展時,原有系統只需做很小的改動;
10) 用戶程序存儲器容量至少可以擴展到4KB。根據招標要求,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PLC(PDP—14型 ),並在通用汽車公司自動裝配線上試用,獲得了成功,從而開創了工業控制新時期。從此,可編程式控制制器這一新的控制技術迅速發展起來,而且,在工業發達國家發展很快。
二、PLC的定義
在PLC的發展過程中,美國電氣製造商協會(NEMA)經過4年的調查,於1980年把這種新型的控制器正式命名為可編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英文縮寫為PC,並作如下定義:「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數字式電子裝置。它使用可編程序的存儲器來存儲指令,並實現邏輯運算、順序控制、計數、計時和算術運算功能,用來對各種機械或生產過程進行控制。」
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曾於1982年11月頒布了可編程序控制器標準的草案第一稿,1985年1月又發表了草案第二稿,1987年2月頒布了草案第三稿。該草案中對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定義是:「可編程序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它採用了可編程序的存儲器,用來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式和模擬式的輸入和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PLC及其有關外部設備,都應按易於與工業系統聯成一個整體,易於擴充其功能的原則設計。」
定義強調了PLC應直接應用於工業環境,它必須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廣泛的適應能力和應用范圍。這是區別於一般微機控制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
㈡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最早是由哪個國家什麼時候研製出的
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發明PLC
發展歷史
196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
1969 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研製出了第一台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DP—14 ,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首次採用程序化的手段應用於電氣控制,這是第一代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稱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簡稱PLC,是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台PLC。
196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第一台PDP-14;
1971年,日本研製出第一台DCS-8;
1973年,德國西門子公司(SIEMENS)研製出歐洲第一台PLC,型號為SIMATIC S4;
1974年,中國研製出第一台PLC,1977年開始工業應用。
㈢ 遙控器的發明和發展史
最早的遙控器之一,是一個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的發明家(他曾經為愛迪生工作,同樣被譽為天才發明家)在1898年時開發出來的(美國專利613809號),叫做「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Mechanism of Moving Vehicle or Vehicles」。
最早用來控制電視的遙控器是美國一家叫Zenith的電器公司(這家公司現在被LG收購了),在1950年代發明出來的,一開始是有線的。1955年,該公司發展出一種被稱為「Flashmatic」的無線遙控裝置,但這種裝置沒辦法分辨光束是否是從遙控器而來,而且也必需對准才可以控制。1956年羅伯.愛德勒(Robert Adler)開發出稱為「Zenith Space Command」的遙控器,這也是第一個現代的無線遙控裝置,他是利用超聲波來調頻道和音量,每個按鍵發出的頻率不一樣,但這種裝置也可能會被一般的超聲波所干擾,而且有些人及動物(如狗)聽得到遙控器發出的聲音。
1980年代,發送和接收紅外線的半導體裝置開發出來時,就慢慢取代了超聲波控制裝置。即使其他的無線傳輸方式(如藍牙)持續被開發出來,這種科技直到現在還持續廣泛被使用。
㈣ CPU發明前計算機用什麼作運算器和控制器呢
晶體管 加 分離電路
㈤ 人們為什麼要研究發明PLC控制系統
主要是早期設備越來越復雜,龐大的開關組造成控制實在太復雜,而且容易出錯造成危險,那個時期單片機也被廣泛使用,通過單片機邏輯控制可以減少人工操作的麻煩又能避免失誤造成危險,而且單片機的多I/O口輸出能實現更龐大復雜的功能,還能寄存程序做成多模輸出,所以人們開始用單片機來控制設備,但是每個人用單片機方式方法都不同,造成市面上出現無數的單片機系統,換一個地方就要重新編寫驅動程序,重復的編寫比人工操作還麻煩,反而造成如此優良的系統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某些大型企業就開始著手研製一個統一的系統,PLC就此誕生了,他統一刷寫了BOOTLODER(基礎系統),基於這個系統,那麼再編寫程序時,大家就有了一致的方向,不再是四分五裂,編寫程序兼容性大大提高,再加上三菱之類的圖形文字編程軟體的開發,PLC就此流傳千古了,其實PLC研發主要就是統一協議的研發。利用單片機來自動控制設備的概念遠遠早於PLC
㈥ 發明專利中感測器與控制器連接方式還需要說嘛
如果這些連接方式都是常用的、不涉及創新點,可以省略。
㈦ 誰發明PLC
美國數字化設備公司發明了PLC。
1969年,美國數字化設備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DP-14).
PLC用軟體代替大量的中間繼電器和時間繼電器,僅剩下與輸入和輸出有關的少量硬體,接線可減少到繼電器控制系統的1/10~1/100,因觸點接觸不良造成的故障大為減少。
高可靠性是電氣控制設備的關鍵性能。PLC由於採用現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採用嚴格的生產工藝製造,內部電路採取了先進的抗干擾技術,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例如三菱公司生產的F系列PLC平均無故障時間高達30萬小時。一些使用冗餘CPU的PLC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則更長。
(7)發明控制器擴展閱讀:
1、可靠性高。由於PLC大都採用單片微型計算機,因而集成度高,再加上相應的保護電路及自診斷功能,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2、編程容易。PLC的編程多採用繼電器控制梯形圖及命令語句,其數量比微型機指令要少得多,除中,高檔PLC外,一般的小型PLC只有16條左右。由於梯形圖形象而簡單,因此容易掌握、使用方便,甚至不需要計算機專業知識,就可進行編程。
3、組態靈活。由於PLC採用積木式結構,用戶只需要簡單地組合,便可靈活地改變控制系統的功能和規模,因此,可適用於任何控制系統。
4、輸入/輸出功能模塊齊全。PLC的最大優點之一,是針對不同的現場信號(如直流或交流、開關量、數字量或模擬量、電壓或電流等),均有相應的模板可與工業現場的器件(如按鈕、開關、感測電流變送器、電機啟動器或控制閥等)直接連接,並通過匯流排與CPU主板連接。
㈧ 我發明了一個電冰箱控制器,有效節能,經自家冰箱改裝,節電一半以上,
個人認為,你還是別弄啦,看過電視上搞發明的,東西拿出來當場試驗,畢竟自己造的不成熟,難免出現意外,什麼號稱專家,權威的,坐在演播室,說的如何如何,專家還拿出模型比劃你這是什麼問題,應該咋樣,說的比你還牛逼。其實出現意外,你也知道咋回事,專家事後諸葛。我不是不愛國,中國向來生產東西都不加改進的,一直都是這樣生產下去的,等國外改進啦,中國山寨就出來啦。大型機器還製造不了,部分零件國內製造不出來,要進口,我感覺你那玩意可能改下位置有點省點效果,況且各種溫控中國都有啊,或許拿個別的重新設計位置也是很好的想法,專利就別想啦,
㈨ 我們班有個同學發明製作很厲害(比如發明個超聲波測距儀)可他用的什麼控制器和什麼零件我都沒聽過,我要
可以向他學習嘛,其實你覺得他很厲害也是相對的,等你知識積累多了,就明白怎麼回事了,多看科學頻道,探索發現這類的書籍頻道就好了,還有你要不斷的鑽研,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超越,相信你的能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