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1個電影 是小時候看的 內容好像是一個長頭發的人 把它自己發明的機器人當殺人工具【發生在辦公室里樣】
殺戮機器/殺戮終結者/殺戮十號
很老的片子,而且也不有名,估計網上沒有資源的,只能淘碟了,我就是看的碟片
說的是一個公司專門製造殺人機器
他們研究出一種人形裝甲,穿上後再通過電腦洗腦,可以把人變的和機械人一樣,像個機械人一樣走路說話,感覺不到疼,火力強大,但是這套設備還不穩定,容易把人搞成白痴
而公司另一個科研小組認為,與其改善這種裝甲,不如直接設計一個機械人殺手(他們的組長就是你說的長頭發
於是那個科學狂人製作成功了,並且用它來鏟除公司的異己
男女主角調查此事,狂人封閉了整個大樓,要把他們殺光
狂人由於意外,反被自己的機械殺手幹掉,導致機械殺手的系統關不掉
男主角不得以,只好使用那種不成熟的設備,暫時洗腦,把自己變的像個機械人一樣
兩個殺手斗的渾天地暗,但是男主角稍遜一籌
最後人死光,就男女主角活下來,男主角在最後時刻,恢復了理性,他們通過電梯掉到一樓,跑出來後,機械人尾隨,被電梯砸碎,當眾摧毀了。。
㈡ 頭發生 長的原理
頭發是人體組織的一部份,是由細胞所組成的有機體。頭發細胞是從毛囊內分裂,以倍數增加,新生頭發就會從發囊推向頭皮皮膚表面。頭發每天脫落30條以下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徵狀,每個頭發毛囊在一年內便會生出新頭發。如果頭發缺乏必須的活性蛋白質(毛發細胞生長蛋白),頭發便會在每次更新替換後逐漸萎縮,漸漸由粗變幼,由幼長變幼短,再變成幼而細,萎縮直至肉眼難見的白絨毛,形成日常所見的禿頭徵狀。
重新生長的頭發是很有規律的,因為每條毛發的生長速率是平均而一樣。若能提供必須的生長要素(活性蛋白)滋養頭發毛囊內的細胞,細胞就會自然分裂,以倍數增加,新生頭發就會出生。
多吃含銅食物可防治早生白發 防治頭發早白,除了在精神和情緒上注意不可過度憂慮、煩惱、緊張外,還要在飲食上注意補充人體所需要的足夠的銅。人在青春期對銅的需要量最大,應特別注意從飲食中攝取含銅豐富的和且有烏發作用的營養物質,以促進頭發的正常生長。 鐵元素和銅元素一樣,也是合成黑色素顆粒必不可少的原料。
㈢ 長出頭發 的原理是怎樣的
頭發是人體組織的一部份,是由細胞所組成的有機體。頭發細胞是從毛囊內分裂,以倍數增加,新生頭發就會從發囊推向頭皮皮膚表面。頭發每天脫落30條以下是正常的新陳代謝徵狀,每個頭發毛囊在一年內便會生出新頭發。如果頭發缺乏必須的活性蛋白質(毛發細胞生長蛋白),頭發便會在每次更新替換後逐漸萎縮,漸漸由粗變幼,由幼長變幼短,再變成幼而細,萎縮直至肉眼難見的白絨毛,形成日常所見的禿頭徵狀。
重新生長的頭發是很有規律的,因為每條毛發的生長速率是平均而一樣。若能提供必須的生長要素(活性蛋白)滋養頭發毛囊內的細胞,細胞就會自然分裂,以倍數增加,新生頭發就會出生。
㈣ 日本發明的長頭發的葯是真的嗎
那肯定是騙人的。因為日本有好多禿頭,都沒有辦法,只好花好多錢買假發套,如果真有長頭發的葯的話,那日本就沒有禿頭了,發明長頭發葯的人肯定能拿諾貝爾獎的!所以千萬不要上當!
㈤ 急求科技小發明的製作方法
一、材料:直徑65mm時鍾齒輪1隻,70×70×2(mm)有機玻璃板2塊,自行車輻條5根,1號手電筒專1隻,131電動機1隻,ø4×90(屬mm)鐵棒1根,ø1.5mm粗銅絲及ø3mm螺絲若干。
二、製作:
1、將有機玻璃板加工成直徑70mm的圓盤2隻,中間各鑽一個直徑為4.5mm的孔,再按圖一鑽五個小孔,孔徑以能恰恰插入輻條為好。
2、按圖一安裝線輪。將鐵棒的兩端用絞扳絞出螺紋後插入線輪。在齒輪上鑽5個小孔,並在線輪的一個圓盤上鑽相應的5個小孔,用螺絲螺母把齒輪(圖二)和圓盤擰合在一起。
3、去掉手電筒簡的頭部,把線輪插入手電筒,用螺母固定線輪,在鐵棒的另一端用螺母定位。
4、將帶有短齒桿的131電動機置於電簡的適當位置並使齒桿與齒輪嚙合,然後將電動機固定在電筒上。
5、取粗銅絲按圖三折製成一個穿線架後焊接在電筒上。取細電線一段,穿入電筒接妥電路,由電筒的按鈕開關控制電動機。
6、最後在線尾拴上一個用回形針改制的線尾夾。
三、使用:
收線時,右手握收線器,左手拉動風箏線,線輪飛速轉動,一百多米的細線很快就能收入輪內了。
㈥ 辮子是誰發明的整理頭發的方法
「辮子」也不過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清朝但具體誰發明很難查證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㈦ 中國的十大發明是什麼
中國遠不止造紙、印刷、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共有5000多項,出名的100項:1、鼓: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1980年在山西省襄汾陶寺村的6座墓中出土了七具用鱷魚皮蒙制之「靈鼉之鼓」,用挖空了的樹干作鼓腔的夏代木鼓遺痕,其中建鼓1面,懸鼓2面,扁鼓4面。其年代約在4200年前的古人類墓葬。
2、二進位制:中國古老的易經就使用二進制來進行演算。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 。
3、繩索: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
4、指南針:相傳公元前2700年中國的軒轅黃帝發明了指南針。
5、養魚法: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
6、赤道式天文儀: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中國人 《周易》確定了十進制,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十進制系統。
8、印刷術:公元前1324年,中國人已會雕刻印章,用墨水印在文件上。1040年代北宋刻字工人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德國人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1107年,中國人還發明了彩色印刷術。
9、漆:漆是用漆樹皮里的黏汁製成的用以裝飾和保護物器的塗料。原始社會,我國人民就已發現漆樹並懂得使用由漆樹的汁液製成的天然漆來做塗料。 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13世紀已經發明使用了漆。
10、銅鏡:我國銅鏡的製作歷史可追溯到殷商時代,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
11、傘:公元前1100年的早在春秋末年,魯班的妻子雲氏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很像「亭子」,而且收張自如。東漢時出現紙傘,宋時制出了綠油紙傘。以後歷代對傘均有改進,如油傘、蝙式傘等。1747年,我國的傘傳入英國,成為英國第一把傘。
12、風箏:相傳中國東周春秋時期的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13、米酒: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傳說第一個造酒的人是上古時期的杜康,杜康造酒就是造的米酒,度數不高還很渾濁。
14、弓箭:196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距今兩萬八千年的舊石器時代後期遺址發現了一件燧石鏃頭,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尖端周正,肩部兩側變窄似呈鋌狀。這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箭頭之一。而歐洲的義大利在公元10世紀才使用弓。
15、古代機器人: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16、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分行栽培與精細耕地法;歐洲人到1731年才使用此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二千四百年左右。
17、鐵犁:鐵犁牛耕均在春秋出現,戰國鐵犁牛耕擴大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公元前6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鐵犁。歐洲人到17世紀才使用鐵犁,比中國晚了二千三百年左右。
18、大定音鍾:中國人於公元前6世紀發明了大定音鍾;歐洲人到公元1000年才有定音鍾,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19、長明燈:大約在公元前589年,中國人發明了長明燈。燈蕊為石棉;燈油為海豹油或鯨油。
20、算盤: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徐岳,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21、地毯:地毯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公元前五百年地毯已在中國應用。著名的手工地毯,有實物可考的有2000多年。
22、雙動式活塞風箱:中國人於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雙動式活塞風箱。西方於16世紀才用雙動式活塞風箱。比中國晚了二千一百年左右。
23、水涌缽:公元前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水涌缽。在水涌缽中加入一定的水,摩擦缽的兩邊耳朵,水會湧起來,這利用的是物理上駐波的原理。
24、空位表零法:中國人在公元四世紀以前就開始用空位表示零,中國的算盤就是這樣表示的。
25、化學武器:利用毒氣進行化學戰的歷史,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紀早期。
26、馬胸帶換具: 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馬胸帶換具。
27、石油照明法: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石油照明法和天然氣照明法。
28、鑄鐵術:公元前4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鑄鐵術,運用鼓風爐來鑄鐵。
29、馬肩套挽具: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前一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馬肩套換具。
30、硝石鑒別方法:中國人在公元前3世紀以前發現了硝。發現硝石為後來發明火葯奠定了基礎。
31、世界上第一條等高運河-靈渠:西方於公元13世紀才建了等高運河,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年左右。
32、立體地圖:中國人最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發明了立體地圖。
33、吊橋:中國人李冰於公元前3世紀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安藍橋。這是世界最早修建的竹纜鏈橋。
34、記譜法: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人已發明了記譜法。
35、造紙術: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制出了蔡侯紙。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36、降落傘: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降落傘。西方人利諾曼德於1783年,多次從樹頂或房頂上跳下去,結果很成功,他把這叫降落傘;這比中國人發明降落傘晚了一千九百多年。
37、焰火: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焰火。
38、微型熱氣球: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微型熱氣球。
39、墨水: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
40、曲柄搖手: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曲柄搖手;西方於公元9世紀才使用曲柄搖手,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41、耬: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耬,而西方到1566年才製成條播機,比中國晚了一千八百年左右。
42、旋轉式揚谷扇車: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旋轉式揚谷扇車。到18世紀初,西方才有了揚谷扇車,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3、平衡環:公元前140年,中國人房風發明了平衡環,中國人發明的平衡環比西方領先700年左右。(簡儀)
44、白蘭地與威士忌:公元前126年,中國人發明了白蘭地和威士忌,直到1570年這種制酒法才傳到歐洲,並引起歐洲人的轟動。制白蘭地酒歐洲人比中國人晚了一千四百年左右。
45、豆腐:公元前125年,中國人劉安發明了豆腐。同年,中國人還發明了激素結晶體提取法,這比歐洲人領先了二千二百年。
46、走馬燈:公元前121年中國人發明了走馬燈。西方人約翰·巴特於1634年描述了走馬燈,比中國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走馬燈上有平放的葉輪,下有燃燭或燈,熱氣上升帶動葉輪旋轉,這正是現代燃氣渦輪工作原理的原始應用。
47、百煉法-用生鐵煉鋼法:公元前120年,中國人發明了用生鐵煉鋼法,也稱「百煉法」。而西方到1856年才開始用生鐵煉鋼,比中國晚了二千年左右。
48、指南車: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 ,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
49、曲柄:戰國時期,大約公元前100年中國人發明了曲柄。曲柄搖桿是工農業生產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技術。
50、獨輪車:獨輪車是一個以人力推動的小型運載工具,或稱為「鹿車」、「轆轤車」。西漢晚年中國人發明了獨輪手推車;而西方到公元11世紀才使用獨輪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年。
51、密封實驗室:公元前1世紀,中國人發明並建造了密封實驗室。
52、傳動帶:公元前1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傳動帶。歐洲人用傳動帶是1430年,比中國晚了一千四百多年。
53、滑動測繪儀:中國人於公元5年發明了滑動測繪儀。而西方到1638年才使用滑動測繪儀,比中國晚了一千六百多年。
54、水力風箱:公元31年中國人發明了水力風箱。中國人利用水利的創舉是現代社會以前能源供給中最有意義的突破之一。它是朝工業革命邁出的重大步伐之一。
55、龍骨水車:公元80年,中國人發明了龍骨水車;而歐洲第一架方形板葉的龍骨水車制於16世紀,是直接以中國的設計為模式而製作的,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
56、船尾舵:公元1世紀,發明了船尾舵;而西方到公元1180年才在教堂的雕刻上出現了舵,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年左右。
57、瓷器: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
58、地動儀:公元132年中國人張衡發明了地震探測器――地動儀。外國人德拉·奧特弗耶於1703才設計出第一台現代地震儀。這比張衡發明的古代地震儀――地動儀要晚1571年。
59、催淚彈: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催淚彈。
60、船中水密艙:中國人於公元二世紀發明了船中水密艙。
61、平衡四角帆:公元2世紀中國人發明平衡四角帆。
62、定量制圖法:中國古代著名的發明家張衡在公元2世紀發明了定量制圖法,從而使制圖科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西方直到15世紀才出現有相當價值的地圖,這比張衡發明定量制圖法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63、紡車:中國人於公元121年發明了紡車;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紡車,比中國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64、純硫提煉法:中國人於公元2世紀發明了純硫提煉法。中國人發明的營養缺乏症治療法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年左右。
65、七根桅桿船:公元260年中國人發明了七根桅桿船。
66、車前橫木:公元3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車前橫木。
67、馬蹬:馬蹬是現代騎馬必備的一種工具,使用時拴於馬上,騎馬者的腳部懸掛處,唐朝以後被廣泛應用。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公元3世紀中國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蹬的民族。西方到公元5世紀才制出馬蹬,比中國晚了二百年。
68、自動控制機:中國人於公元前3世紀發明自動控制機。
69、人造金: 中國人葛洪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人造金。
70、初級砷提煉法:公元3世紀,中國著名煉丹家葛洪發明了初級砷提煉法。砷是製造火葯的原料之一,西方比我國得到提煉法砷晚了幾百年。
71、卷線釣魚器:中國人於公元3世紀發明了卷線釣魚器,當時它叫做「釣車。而西方到1651年,才開始在魚桿上使用卷線輪,比中國晚了一千三百年左右。
72、直升飛機水平旋翼和螺旋槳:公元4世紀中國人葛洪已談到關於直升飛機旋翼。那時中國有一種兒童玩具竹蜻蜓已如直升飛機的旋翼。它有一根軸,上面繞著一條線,軸上裝著幾個葉片,定好角度,一拉線,旋翼就向空中飛升上去。這種玩具對歐洲航空先驅者影響甚大。
73、槳輪船:中國人於公元418年發明了槳輪船。
74、「西門子式」煉鋼法:大約在公元5世紀,中國人發明了「西門子式」煉鋼法,當時叫「共熔」煉鋼法。這就是1863年馬丁一西門子平爐煉鋼法。中國比西方早一千四百年左右。
75、油印技術: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油印技術。
76、水力磨面機: 公元530年,中國人發明並製造出了水力磨面機。公元13世紀,歐洲人才使用這項技術,比中國晚了七百年左右。
77、海灘航行:公元500年中國人發明了海灘航行。
78、指針式標度盤裝置:中國人趙達於公元570年發明了指針式標度盤裝置。
79、火柴:世界上第一根火柴是由中國人於公元577年發明的。中國人使用火柴幾乎比歐洲人早1000年!
80、國際象棋:中國人於公元6世紀發明了國際象棋。而西方到公元7世紀才下國際象棋,比中國晚了一百年左右。
81、弓形拱橋:公元610年,中國建築工程學派奠基人李春,發明並建造了弓形拱橋――通橋,又名趙州橋或大石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七百年。
82、浮板:中國人於公元759年以前發明了浮板。
83、熨斗:公元800年代,中國人發明了熨斗,並開始使用了它。
84、紙幣:中國人於公元8世紀發明了紙幣,不過發行機構是政府。1661年瑞典斯德哥爾摩銀行首先推出了鈔票,比中國晚了七百多年。
85、火葯:中國人於公元850年發明了火葯。十世紀時中國人已用來發信號和製造煙火。西方人到12世紀後期才開始關注火葯,比中國晚了三百多年。
86、撲克牌:公元9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撲克牌,西方到公元1377年,德國和西班牙也出現了撲克牌,比中國晚了五百年左右。
87、火焰噴射器:中國人於904年發明了火焰噴射器,並且用之於打仗了。
88、槍炮:大約公元905年,中國人發明了槍炮。這槍就是火槍(或稱長矛)。歐洲人到1396年才開始用火槍,比中國晚了四百多年。
89、麥卡托投影:公元940年,中國人發明了麥卡托投影;公元1568年英國才有人用麥卡托投影,比中國晚了六百年左右。
90、鏈式傳動裝置:中國人於976年發明了鏈式傳動裝置――鏈式傳動帶;歐洲人到1770年才開始使用鏈式傳動帶,比中國晚了八百年左右。
91、凸輪:中國人於公元983年發明凸輪,並應用於借水力提升的重型鏈。同一時間,在西方義大利塔斯坎民的一座漿洗作坊中應用了凸輪。
92、運河船閘:公元984年中國人喬維岳發明了運河船閘,從而提高了河運能力。到1375年歐洲也建成了第一個船閘,這比中國已晚389年。
93、種痘免疫法:中國人在公元10世紀發明了種痘免疫法。到1700年,作為預防天花的措施,輕型天花接種開始廣泛在歐洲採用,由中國傳去的這種接種方法,後來發展成為接種牛痘的免疫學。
94、機械鍾:公元11世紀,中國人發明了機械鍾。西方到13世紀才制出機械鍾,比中國晚了二百年左右。
95、水雷:中國人於公元1374年發明了水雷。
96、大炮:中國於1280年發明了大炮。這時中國人製成了首批信而有徵的銅鐵大炮(徵是驗證的意思)。
97、火箭:中國人於公元1150年發明了火箭,並使用了火葯為燃料的火箭打仗。
98、眼鏡:中國人於公元1300年發明了眼鏡,這時義大利也開始使用眼鏡了。
99、古代直升飛機:中國人徐正明於公元17世紀發明了直升飛機。公元17世紀中國蘇州巧匠徐正明,整天琢磨小孩玩的竹蜻蜓,想製造一個類似蜻蜓的直升飛機,並且想把人也帶上天空。經過十多年的鑽研,他造出了一架直升飛機。它有像竹蜻蜓一樣的螺旋槳,架駛座像一把圈椅,依靠腳踏板通過轉動機構來帶動螺旋槳轉動,試飛時候,它居然飛離地面一尺多高,還飛過一條小河溝,然後落下來。
100、迴音壁:公元1530年,中國人發明了迴音壁;同時,還發明了三音石和圓丘。它們皆建在天壇
㈧ 有什麼新發明可以使頭發一天長5厘米的嘛
大哥你在做夢么?怎麼可能了啦!除非你去接= = = = =
㈨ 好想頭發快點長噢,再長點就能做自己發明的一款發型了!快長啊~~我好想它快長啊~ 怎麼辦 怎麼辦啊
多吃點胡蘿卜,多梳頭、多洗頭,讓頭發保持水分,多吃一些維生素b的東西
㈩ 假發在西方的誕生過程
要說到西方的假發史,我們先來看歷史上三個名人:英格蘭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路易十四國王,德意志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等,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性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處就是他們都愛戴假發。
縱觀人類可考歷史,古埃及已出現假發。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演進,假發作為少數人的特權被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力量。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權威的消解,假發作為一種日常用品仍然在今天發揮作用。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假發與宗教權威密不可分。「掉發被認為是可怕的事,是被魔鬼下了詛咒。」亞里士多德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以遮羞的假發拯救了謝頂的人,讓他們看上去和旁人一樣,免於成為亞里士多德口中「孤獨的人」。
到了巴洛克時代,假發搖身一變成了政治特權,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能夠佩戴可以改變形象的假發。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有國王專屬的捲曲長假發。在各種公眾場合,國王都會親自挑選一款假發。這不僅體現了宮廷禮儀,也展示了路易十四至高無上的權威。由於路易十四對假發的推崇,假發與專制王權的對等地位在歐洲逐漸成為共識。
經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假發的政治權威漸漸褪色,但經濟權威愈發凸顯。「一個精美的捲曲長假發大約價值1000個塔勒」,「相當於今天的兩萬歐元,一輛中等轎車!」對於那時的歐洲人來說,假發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也是尊貴地位的體現。啟蒙思想家盧梭就曾經因為一場重病,盧梭決定拋棄豐富的物質享受,過簡朴的生活。但是,他沒有放棄佩戴假發。因為,假發是身份的象徵。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化。權威的逐步消解,戴假發不再是權貴權威的象徵了。而假發也從另外的渠道找到了位置。法國大革命後,假發與職業威望相聯系。它不僅能夠展現某一職業的特殊性,也通過形象上的改變保護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今日的英國,律師、法官仍沿襲戴假發的傳統。
說了西方的假發史,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東方假發史,其實主要的就是中國的假發史,假發,古漢語稱鬄、髢(拼音:dì)、髲鬄(拼音:bì),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模擬頭發,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發的總稱,「髲」則專指人發造的假發。
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發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發型也經常加上假發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發,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發的民族,並將假發傳到歐洲。
假發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發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帶假發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加於原有的頭發上,令其更濃密,並能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春秋時假發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但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
周昉《簪花仕女圖》中梳高髻的唐朝婦女,很可能加上假發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早期是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唐代有一個叫潘天佑的剃工,在為宮廷貴族做發髻設計和盤發時,發現有些婦女頭發稀疏,無法做發髻,於是,潘天佑通過鑽研,還發明了頭發織補增發術,讓頭發稀疏的愛美女士也能夠擁有一個漂亮的發髻。並著有《潘氏稀脫禿發之織補術》一書。現在這種假發織補術也稱為哆來咪發補發法「。用來加在原有的頭發上,令頭發更濃密、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詩經·鄘風·君子偕老》提到一種假發稱「副」,又提到「不屑髢也」。「髢」就是局部假發或發絲編成的假髻。《詩經·召南·采蘩》就稱假發編成的髻為「被」,是髲的通假。
《周禮》中把假發細分為多種,「副」取義於「覆」,是一種有飾假發;「編」則屬於一種無飾假發;「次」是一種用假發與自己真發合編起來的髻。後來這些名稱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人發製成的假發,「鬄」則泛指假發。西周的王後、君夫人等上層社會貴族婦女,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副、編、次等首飾。王後的假髻更有專門的宮廷官員「追師」負責掌理。
春秋時假發盛行,《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衛庄公在城牆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頭發甚美,就命人把她的頭發強行剃掉,製成假發給自己的夫人呂姜作為裝飾,稱為「呂姜髢」。當時男性也會戴假發,《莊子·天地》提到有虞氏(舜)用假發遮蓋禿頭。雖然《莊子》關於舜的內容屬傳說,但可見當時男子也會使用假發。
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宮中對假發的需求大,為了找人發做假發,有些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發。《太平御覽》引《林邑記》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島)人多長發,當地郡守貪婪殘暴,把婦女的頭割下來取她們的頭發製造假發《三國志·吳書·薛綜傳》也有記載薛綜提及漢朝發生的這件事。可見假發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於真發所制的假發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製成的假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實物出土。
三國時婦女也常用假髻,曹魏時規定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記載其中一種假髻稱為「大手髻」,是貴人、夫人以下命婦的首飾。晉朝時,假發、假髻在宮廷、貴族和民間都很流行,由於人們睡覺時會把假發、假髻取下放在木或竹製造的籠子上,看起來像人頭,因此又稱假頭。《晉書·輿服志》記載當時各級命婦戴一種鑲有金飾、叫「蔽髻」的假髻。太元年間,公主、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發當作盛妝,時稱「緩鬢輕髻」,也就是松髻,成為流行時尚。然而,假發並非人人買得起,《晉書》就記載有些貧窮但愛美的女子會向別人借假髻佩戴,稱為「借頭」,自稱「無頭」。也有些窮人把自己的頭發賣掉來換錢或換糧食,例如陶侃的母親就曾剪下自己的頭發賣給做假發的人,換得數斛米,再把柱子砍了做柴火,給來投宿的范逵做飯。《世說新語·賢媛》也有記載這件事,後世引為美談,也是成語「陶母邀賓」的典故。
北齊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北齊書·幼主記》就描述當時婦女的假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樣式。當時假發甚至完全取代頭上生長的頭發,《集異記》就記載當時宮廷中有些愛美的婦女剃掉自己的頭發來戴假發,後來流行至民間。
海南島古稱珠崖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其治所在譚都(今廣東瓊山東南),轄境相當於海南島東北部地區。當時,由於這里山高皇帝遠,西漢官吏到任之後七多放恣違法,所以土著居民經常群起反抗。漢元帝初三年(前46 年),西漢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頭發,竟下令「髡取為髲」(《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即將其頭發剪下用作假發,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西漢政權被逐出珠崖,而西漢王朝也由於自己矛盾重重,無力派軍前去,只得宣布放棄了珠崖。西漢王朝竟因此失去了海南島。
東晉孝武帝時期(373——396年),假發之風越演越烈。據《晉書》卷27記載,當時婦女的發式大反傳統,不再將頭發挽在頭頂上打髻,而是「緩鬢傾鬢;以為盛飾」,即將頭發較自由地披散開來。這種蓬鬆性的「披肩長發,需編入相當數量的假發,才能達到當時的美觀效果。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恆戴」,於是,「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 」,即先做成頭套,這種方法,大概是從禿頂男子那裡學來的,與從前假發和真發混編的方法法不一樣。頭套的出現,的確省去了每是編織發式的辛苦,因此大為流行。「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遂布天下」。由此可見,頭套的價格相當高昂。
到了唐朝,假發仍然很流行,《新唐書·五行志》提到楊貴妃平時就喜歡戴假髻,當時稱為「義髻」。但亦有人認為楊貴妃所戴的義髻是以其他物料如木頭等製造的發飾,並不是假發。元稹《追昔游》寫道:「義梳叢髻舞曹婆。」「叢髻」就是裝上的假發。柳宗元也在《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誌》贊美崔氏「髲髢峨峨」,當時的假發當偏重於高髻式。
雍正帝穿西式服裝、佩戴西式假發,以三叉戟刺老虎的畫像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朝好高髻的風習,常以假發加入自己的頭發中梳成發髻,或直接把假發編成假髻然後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假發、假髻很盛行,一些繁華的大都市裡有了專門生產、銷售假髻的店鋪。當時有些店鋪以未經消毒的死人頭發製成假髻出售,令佩戴者染病,且假髻盛行形成豪侈之風,《宋史·志·輿服》載端拱二年(989年)北宋朝廷就下詔禁止婦女戴假髻、梳高髻但風氣已形成,即使下詔也改變不大。
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別人剪下來的頭發或絲線編成髻狀而成,用時戴上頭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元朝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就提到崔鶯鶯的「鬏髻兒歪」。當時也常有窮人賣頭發做假發。元末劇作家高明的雜劇《琵琶記》就有趙五娘為安葬公婆被迫賣掉頭發。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也提及婦女戴尖頭鬏髻。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婦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樣式還有發鼓,是以假發覆蓋一個金屬絲編成的圓框製成。
清朝開始出現的鬏髻樣式有很多,當時的京城有專門製作和銷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鋪。清初的揚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頭、雙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鬏髻樣式。清朝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寫范進之妻胡氏常戴銀絲假髻。當時婦女不但在平時會戴黑色的鬏髻,連居喪時也會戴白色的鬏髻。
清朝中葉,西方人又把西方的假發帶到中國,雍正帝也曾佩戴西式假發。清末一些人去日本留學,他們的辮發被日本人取笑為「豚尾」(豬尾),很多留學生因此剪掉辮子,回國就套上假辮。例如魯迅去了日本留學就剪辮,半年後回國就套上假辮,與父母安排給他的妻子朱安拜堂行婚禮。沈寧的《百世門風》也提到裝假辮的現象,那種假辮要盤在頭頂,團團圍成假團辮才不會掉下來,於是當時義和團看到打團辮的人就抓,如果查到是假團辮就捉進巡撫衙門嚴刑拷打然後送入獄或把他們殺頭。蘇雪林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我》一文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學,在當地「斷發改裝」,回國後就裝了一條假辮。
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但1917年張勛復辟時,北京城內剪去辮子百姓四處尋覓假辮,之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都甚少看到漢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假發了。少數民族則有一些有戴假發的習慣,當時的永寧納西族婦女會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辮,盤於頭頂,再在假辮之外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後垂至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