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

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

發布時間:2021-06-07 14:33:50

A. 簡體字是誰發明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成為公開提倡簡體字的第一人。

錢玄同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簡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當用漢字表》、《簡化字總表》的字,有時也包括《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一簡字和二簡字主要源於古字、俗字、異體字、草書楷化字、解放字,二簡字還有一些後解放字(1949-1966始見的簡體字,比如藏的二簡字「䒙」)

(1)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擴展閱讀:

早期的漢字是由圖畫文字發展起來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繪物體的精細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時存在簡繁之分。由於漢字是由偏旁、聲旁與記號所組成,偏旁選取的角度因人而異,聲旁又不同於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現象在漢字的歷史上比比皆是。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行書和草書又是隸書的簡化,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唐朝)、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推行簡體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國時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個國家如果幾億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時間久了必然會人心思變,這就是在民國時期和解放初期漢字拉丁化很有市場的原因。而簡化字通過迅速的推廣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徹底的挽救了漢字,避免了它的滅亡。

漢字不能用於輸入電子設備,對當時的科學發展毫無用處,以至於當時的大部分文人都認為恐怕漢字拉丁化才是漢字發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還是要通過各種輸入程序來輸入漢字。

B. 簡體漢字是誰發明的

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簡化漢字由來已久,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為篆書,再變為隸書、楷書。

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楷書的已見於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期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之為「俗體字」。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最古老的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畫最為簡單,但總量過少,因此到了商周時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許多字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復,而之後的隸變更是比今天的簡化字更為徹底,也開創了漢字與偏旁形體不一的先河。

(2)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擴展閱讀:

簡化字可以說是清末民初對中國傳統文化矯枉過正的一種延續。那個時代的文人飽受國家積貧積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時候往往矯枉過正。將儒學批的一無是處,將中醫看做巫術,將傳統武術看做裝神弄鬼,將傳統建築推倒重建,將文物古跡肆意毀壞、甚至想漢語拉丁化。

這在當時的環境中是時髦的、是「先進」的、是「科學」的、是順從民意的。但隨著新中國的建立,隨著中國的不斷富強,民族的自信與文化在不斷恢復。第一批簡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過,而第二批簡化字卻在施行後不被大家認可而草草收場,這就是民族自信與文化的復興。

C. 簡體字是誰發明的

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錢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兩年發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於1956年通過,再於1964年和1986年.這2年更新改進後,沿用至今。 詳細資料: 簡體字的由來 中國近百年的漢字簡化運動著重形體簡化,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五四〃運動時期。於1922年,錢玄同發表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簡省漢字筆畫的提議》等一批論文。當中指出當時的漢字筆畫太多,不適用於學術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錢玄同編成了《簡體字譜》,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門從中選了三百二十四個字,並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簡體字。可是,這件事受到當時復古守舊派人士反對,故此這個簡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階段是大陸建國以後的簡化運動。於1950年,大陸教育部開始搜集常用簡體字。1956年1月,國務院通過 《漢字簡化方案》,並在全國分批推行。該方案共收簡體字五百一十五個,簡化偏旁五十四個。到了1964年,文改會編印了 《簡化字總表》。該表在 《漢字簡化方案》的基礎上,用簡化偏旁類推的方法,將簡化字的數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個。1986年,大陸發表經過個別調整的 《簡化字總表》,作為人們學習使用簡化字的規范。這總

D. 簡化字是現代人造出來的嗎

簡化漢字由來已久,現在應用的簡化字一部分是流傳下來的,一部分是現代人創造的。
漢字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布《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
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群眾曾經創造了許多簡筆字,這些新造字被稱為「解放字」,如團、隊、護、憂、極、溝、歷、藝、鑰、鄉、憲、習、滅、噸、叢等。

E. 唯一新造的簡化字是什麼

屬於1949年以後創造的簡化字,只有一個「簾」字。

F. 簡體漢字是誰創造的在什麼年代創造出的

倉頡造字只是關於(漢)字的起源的諸多傳說中的一種。這種傳說是不正確的,但反映了當時人的認識水平。漢字的出現,不是某一個人的創造,而是在不斷的使用中自然產生的。

但是,在起源階段,也一定有人(未必限於一個人)做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後人可能將此人誤為漢字的創造者。

關於繁體字和簡體字,是一個稍微復雜的問題。

漢字是不斷演變的。根據目前的發現,最早的成體系的漢字是金文和甲骨文(金文是正體),後來經過比較復雜的演變過程,出現了楷體,漢字在字體上基本定型。其中隸書的出現(也就是所謂隸變)是古今漢字的一個分水嶺。在隸變之前的古文字中,文字的形義之間保留了更豐富的關聯信息,而隸變之後,這種關聯減少且呈現出更強的符號化特徵。

本來是無所謂繁體字的,是因為後來出現了簡體字的概念。簡體字也不是由哪一個人創制的,而是根據歷史上和民間使用的簡省的字體,並且以一些比較有規律和系統性的法則對原有的字形加以簡化並將其確定下來。歸根結底,簡體字也是在不斷使用中形成的,不是哪一個人的創造。

G. 簡體字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用簡體字

問題一:簡體字是長期累計的,不是單個人的發明,有的簡體字從春秋時期就有了。

問題二:為了提升識字率。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分。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學者的建議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傑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

(7)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擴展閱讀:

一、支持

1、從歷史地位來看: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大部分的簡體字歷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體字歷史更為悠久,古往今來不管是創造、使用與改進漢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眾。由此可見,簡體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賦予的,而不是長著四隻眼睛的神話人物倉頡。

2、從實用方便來看:簡體字添加了大量的形聲字與會意字,使人更方便書寫與記憶,能在更小的字體下清晰的顯示,人的眼睛也看起來更舒適,而密密麻麻的繁體字無論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辭海的縮印本。

二、反對

1、對簡體字最大的詬病之處莫過於合並字,比如:人才與剛纔、茶幾與幾個,郁蔥與憂郁,原本是兩個字,簡體字把它們合並為一個讀音相同、筆畫較少的那個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體書法的人士常常用錯字以至於出洋相。

2、簡體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來,楷書書寫後美觀程度受到極大影響。

3、字形復雜對印刷的影響雖然存在,但我國已經基本克服了這一問題。辭海縮印本中「編纂」的纂,「饕餮」等字復雜程度不遜於大多數繁體字,但都實現了比較完美的印刷。

H. 簡體字的創造者是誰

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是1956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布廢除。

I. 簡體字完全是大陸發明的嗎

我一直以來以為目前大陸採用的簡體漢字是49年解放後新中國組織語言學家創造的,而台灣地區一直沿用繁體字,前一陣子還傳出台灣要繁體字申遺的傳聞,引起了大陸的一些輿論認為大陸應該用五到十年的時間恢復繁體字,以便於兩岸交流和更好的傳承中華文化雲雲.甚至有人在今年的兩會上有提案.但是前幾天大陸著名的語言學家許嘉璐先生去台灣參訪,談到繁簡之爭時澄清了一些事實.原來,簡體字並非大陸獨創,是國民政府時期的三十年代,就下令實施的文字,當時可能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推廣開來使用.
五十年代後大陸實行的簡體字,有八成五的文字,是繼承國民政府的政策內容;另外一成五的簡體字,源自於大陸學者根據古書和碑刻文上所遺留的簡體字而創造.
當然由繁到簡不是僅僅為了簡化就了事,而是既要有傳承,即不要去掉漢字的魂魄,又要符合一定歷史社會時期中的發展要求,既是學術問題,更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需求.不是現在有人說的要恢復繁體字那麼簡單的問題.
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甲骨文開始算起,歷經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每一種文字的興起都和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史環環相扣.比如隸書有一段時期也叫秦隸,到底是在秦之李斯發明小篆之後普及還是秦亡六國之前就已經被普遍使用的問題,曾經引起語言界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是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提倡書同文,於是推廣小篆體,但是小篆問世之後發現篆體筆畫繁復,且圓體書寫困難不便於推廣而後才又推廣秦隸,要知道,當初許多古人是在竹簡上用刀刻字,方正的秦隸比起圓體的小篆更易刻書,而且方正的秦隸書寫速度明顯要快於圓體的小篆.於是以秦隸取小篆代之推廣全國.但是有學者認為,秦隸早於小篆就已經在天下一統之前就在秦一國被普及使用,後來推之全國.後來有兩件事情證明後者觀點.其一,李斯發明的小篆後來很少有傳世的碑文或竹簡被發現,現在發現的唯一小篆文字僅僅是泰山之上李斯留下的一處石刻碑文而已.證明小篆問世後並沒有被大規模的推廣開來.
其二, 在湖北先後出土了若干秦簡發現,有秦隸書寫的大量秦國法律條文,據考古專家研究,
書寫這些法律條文的秦司法官員應該是在秦滅楚之前書寫上的;也有秦國士兵遠征楚國時書寫的家書,從秦國的外派楚地的司法官員以至普通秦國士兵都使用秦隸,可見秦隸至少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就已經在秦國一國推廣使用了.再結合後來的從秦隸發展出來的漢隸的普及,都證明了文字從繁到簡是歷史發展的事實脈絡.
再看看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事實,解放後中國大陸地區文盲率的大幅下降,簡體漢字的推廣功不可沒!
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在不損害絕大多數漢字內涵的情況下,簡體字更容易書寫和記憶,當然推廣速度也更快.
再說說與漢字繁簡之爭的另外一個相關問題,就是東漢許慎對漢字發展的貢獻。縱觀漢字發展歷史,東漢的許慎的貢獻是最大的.他的著作<<說文解字對漢字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因為漢字發展到了漢隸的階段,方方正正的書寫已經成型,至於後來的楷書,草書,行書其實變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漢隸與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比較起來,差異還是蠻大的,
秦隸和漢隸倒是差別不大,比如有個漢朝的儒生, 他要去國家圖書館查閱一下儒家經典,那麼他必須面對春秋的書簡, 那時候並沒有書同文啊,
齊國魯國的文字和秦隸並不一致! 那麼他的閱讀一定有困難的!
如果他要閱讀更早的金文,那就更加苦惱了!許慎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他窮畢生精力研究比較搜集整理了甲骨文,金文,春秋戰國各國文字,以致小篆,隸書達到10506個漢字,然後逐一注音,比照,釋義,他把<<說文解字做成了既是字典又是網路全書!
極大的便利了後人的查閱和學習,他也在不經意間為漢字的傳承發展建立了一個橋梁!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後來的人能夠找到的上古資料就越來越少,可以查證的佐證越來越稀缺,他的工作變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絕唱!現在公認的《說文解字》有四大偉大之處:
1、《說文解字》創造了字典式的體例。被稱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漢字的著作。《說文解字》的「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以偏旁分中的編制方法,一直成為編字典的一種主要體例。
2、《說文解字》總結小篆線條的規律,同時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來面貌。
3、《說文解字》創造了「六書」的定義,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主要是「造字法」,轉注、假借是「用字法」。並把「六書」具體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漢字發展歷史和規律的資料。
4、《說文解字》通過小篆形體的分析,說明造字的本義,不但成為古漢語語音和詞彙的寶庫,並且保存了有關古代歷史、文獻、社會文化、經濟的原始資料。
總之兩千年來,《說文解字》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也是最有權威之書,它的作者許慎的名字與他的傑作成為後人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橋梁和鑰匙。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離不開漢字,而許慎首開研究漢字之事,功莫大焉。

J. 為什麼造字的人這么多簡體字沒有造出來

古人為了進行交流,創造出中國文字,已經是偉大的創舉。當時主要是象形文字,書寫像畫畫,因而比較復雜。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為了進一步發展交流,才在實際中進行了簡化,方便書寫交流和記憶。

閱讀全文

與唯一創造出來簡體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