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利瑪竇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西學東來
帶著西學而來的利瑪竇開展了晚明士大夫學習西學的風氣。由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一共有一百五十餘種的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 利瑪竇撰寫的《天主實錄》以及和徐光啟等人翻譯的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等書不僅帶給中國許多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哲學 利瑪竇
思想,而且許多中文詞彙,例如點、線、面、平面、曲線、曲面、直角、鈍角、銳角、垂線、平行線、對角線、三角形、四邊形、多邊形、圓、圓心、外切、幾何、星期等等以及漢字「歐」等就是由他們創造並沿用至今。 利瑪竇製作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界地圖,在中國先後被十二次刻印。而且問世後不久,在江戶時代前期也被介紹到了日本。該地圖使得日本人傳統的崇拜中國的「慕夏」觀念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對日本地理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北極、南極、地中海、日本海等詞彙皆出於此地圖。至今,日本仍稱17世紀至18世紀的地圖為利瑪竇系地圖。
傳播天主教
中國在唐朝時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國基本上已沒有基督徒。利瑪竇可以說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創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覲見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聲譽和關系,開啟了日後其他傳教士進入中國之門,而且也開創了日後200多年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方式:一方面用漢語傳播基督教;
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學知識來博取中國人的好感。 利瑪竇對中國傳統的習俗保持寬容的態度。他容許中國的教徒繼續傳統的祭天、祭祖敬孔。據他的了解,這些只屬尊敬祖先的儀式;只要不摻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質上並沒有違反天主教教義。利瑪竇主張以「天主」稱呼天主教的「神」(英語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
❷ 《利瑪竇札記》記載了哪些內容
萬曆三十六年末,利瑪竇根據在中國傳教期間的經歷和見聞,開始把所了解的中國情況用義大利文原原本本記述下來,此即《利瑪竇札記》。他死後由金尼閣譯成拉丁文,並增補部分內容,於1615年以《基督教遠征中國史》為題,在德國奧格斯堡出版。全書共分五卷。第一卷概述中國的情況,包括名稱、地理、物產、工藝技術、政治制度、學術、風俗習慣等。第二至五卷,依時間順序,記述1583~1611年傳教士,主要是利瑪竇在中國肇慶、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傳教活動和經歷見聞。該書是耶穌會士介紹中國國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對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穌會士在華傳教史和明朝後期歷史,都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出版後被相繼譯成法、德、西等多種文字。中譯本名為《利瑪竇中國札記》,系由何高濟等根據英譯本譯出,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❸ 徐光啟發明了什麼
徐光啟沒有具體的發明,但在天文歷法、數學、農書著作、火器方面都有貢獻。
1、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2、徐光啟在修改歷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葯、製造鍾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
3、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前6卷)翻譯。
4、農學方面的著作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5、把番薯引進家鄉種植,進行了多次試種,終於獲得成功。在上海推廣後,他又將甘薯的種植擴大到全國。
6、編纂《農政全書》。
7、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
徐光啟:積極影響海派文化形成
在與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啟的態度頗為真誠、意識更為超前。利瑪竇入華,帶來了三棱鏡、地球儀等各種西洋奇器,一時間引得文人士大夫爭相交往。然而,這樣的交往多基於好奇心理。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些西洋人不過是「西夷」而已。
徐光啟卻不同,他秉持陸九淵「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狹隘的民族觀,真心敬服西士的學識,將其視為良師益友。
與徐光啟有過直接交往的傳教士,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多達20多位,來自義大利、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通過與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啟不僅學到了西方科學知識,還對西方的文學、哲學、邏輯學以及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認識,既開闊了思維,也拓寬了眼界。
除自身廣交西士之外,徐光啟也積極鼓勵門人弟子與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啟元年給門人鹿善繼的一封信中,囑咐其向西士請教,學習西術、製造西器。信中還稱贊西士「皆棄家學道,勸人為善者,兼之博涉通綜,深明度數」,並稱「若得訪求到來……深於守御進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啟的這種國際胸懷,對故鄉的海派文化形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明末時期的上海,只是富饒江南地區中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小縣。然而,因為這里是徐光啟的家鄉,自萬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達34名西洋傳教士來到上海,為這個縣城增添了國際化的氣息。
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穌會重返中國。為紀念徐光啟並傳承當時的偉業,耶穌會將上海的徐家匯設為江南傳教區的中心。他們在此建造了許多西式的機構和建築,推動了上海的近代化進程。
徐光啟無疑是一位擁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他懂得「相資為用,互助以成」,以實現東西方文化上的互補。願意正視異質文化,努力去理解並融會貫通,或許是這位先驅帶給我們最鮮活的啟示。
❹ 漢語拼音真的是老外利瑪竇發明的嗎
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 ISO 7098(中文 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2008年9月,中國台灣地區確定中文譯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為採用「漢語拼音」,涉及中文英譯的部分,都將要求採用漢語拼音,自2009年開始執行。漢語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標準的漢語拼音方案,人們在教學生字時,常使用兩個常見的字進行反切或直拼出這個生字的讀音。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准。由於古代沒有標準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漢字古代的讀音與現在的讀音完全不同。給中華民族的興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是誰發明了漢語拼音呢?說來有趣,是一個外國人。我國古代漢字讀音大多採用「兩字相切」的讀音方法,如「東」(都籠切)。這個方法顯然太繁瑣,不易讀准。公元1610年,法國有個傳教士叫金尼格萊來到了中國,他是個中國通。他在1626年寫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資》的書中,首次准確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記錄了漢字的讀音。他在中國期間結識了韓雲、王征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在利瑪竇等傳教士漢語注音的西書《西字奇跡》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匯。
❺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漢字,非常困難。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注音符號誕生了。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它是漢語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號」目前仍舊為中國台灣省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為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地區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繼續與拼音同時使用。它的誕生使漢語的發展開始了新紀元。
❻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中國的漢字拼音是誰發明的,為什麼和英文的字母差不多?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漢語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
參考資料: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7/18/16770_1945271.shtml
❼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7)利瑪竇發明了哪些中文名詞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❽ 利瑪竇有哪些中文著作,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http://ke..com/view/83745.htm
❾ 是誰最早將《幾何原本》翻譯成中文的
中國最早的譯本是1607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啟根據德國人克拉維烏斯校訂增補的拉丁文本《歐幾里得原本》(15卷)合譯的,定名為《幾何原本》,幾何的中文名稱就是由此而得來的。
該譯本第一次把歐幾里德幾何學及其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國。不過他們只翻譯了前6卷,後9卷由英國人偉烈亞力和中國科學家李善蘭在1857年譯出。
(9)利瑪竇發明了哪些中文名詞擴展閱讀:
一、在幾何學上的影響和意義
在幾何學發展的歷史中,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這種作用歸結到一點,就是提出了幾何學的「根據」和它的邏輯結構的問題。在他寫的《幾何原本》中,就是用邏輯的鏈子由此及彼的展開全部幾何學,這項工作,前人未曾作到。
《幾何原本》的誕生,標志著幾何學已成為一個有著比較嚴密的理論系統和科學方法的學科。並且《幾何原本》中的命題1.47,證明了在西方是歐幾里得最先發現的勾股定理,從而說明了歐洲是西方最早發現勾股定理的大洲。
二、徐光啟翻譯中的重要貢獻
徐光啟和利瑪竇《幾何原本》中譯本的一個偉大貢獻在於確定了研究圖形的這一學科中文名稱為「幾何」,並確定了幾何學中一些基本術語的譯名。「幾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啟和利瑪竇在翻譯時,取「geo」的音為「幾何」。
而「幾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幾何」譯「geometria」,音義兼顧,確是神來之筆。幾何學中最基本的一些術語,如點、線、直線、平行線、角、三角形和四邊形等中文譯名,都是這個譯本定下來的。這些譯名一直流傳到今天,且東渡日本等國,影響深遠。
❿ 徐光啟與利瑪竇共同合譯了哪些巨著
徐光啟開始了另一項比《崇禎歷書》的編寫更重要的工作。這就是他和最早來中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翻譯出歐幾里得《幾何原本》15卷中的前6卷,這是中國最早正式翻譯出版的西方科學著作,是通過通曉中文的利瑪竇口譯、徐光啟筆述而完成的。除《幾何原本》外,他們還合譯了《測量法義》、《泰西水法》,徐還寫了《測量異同》和《勾股義》。毫無疑問,這種最初的翻譯沒有任何字典可以查找,它全憑兩位譯者自己頭腦中的知識。利瑪竇為了翻譯和西人學習漢語的方便,於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他寫的《西字奇跡》一書,這是中國第一個拉丁字母的漢語拼音方案。徐光啟在當時已經看出,幾何原理「舉世無一人不當學,竊意百年之後,必人人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