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人發明宗教是為了什麼
1)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虛幻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
(2)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宗教有不同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宗教主要起著消極作用:第一,宗教是剝削階級用以維護其統治的工具;第二,宗教充當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工具;第三,宗教對認識和改造自然有著阻礙作用;第四,宗教對科學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宗教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宗教的產生,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下層群眾的某些政治經濟要求,對社會發展產生過進步的影響;宗教對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積極的作用;宗教的一些教義、教規、宗教道理中的某些積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著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
⑵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是哪裡
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蘭教:產生於阿拉伯半島,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教徒被稱為穆斯林
佛教:始創於古印度,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⑶ 四大發明與宗教有關的是什麼
我國四大發明中,與宗教有關的是(火葯 )。火葯的發明源於道教的煉丹術。 道教煉制丹葯,追求長生不老的做法不可取,但的確是煉丹家發明了火葯。
⑷ 為什麼各民族各門派都有宗教宗教是用來干什麼的是誰發明了宗教
宗教是人俱生以來就有的,不論是原始社會還是現代社會,宗教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本質是一樣的。都是源於對上天的敬畏、對永恆的追求、對人生的追問。
宗教是什麼?宗教是人類一切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社會道德和文化的根基,沒有這個根基人類就談不上文明。 隨著人類對自然的深入了解,沒有發現見哪個智商再高,社會職能再先進的動物有宗教意識。因為上帝創造的人是有靈的活人,所以不論是原始人類還是現代人類,只要有人類歷史就有宗教歷史,從歷史資料和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證明。
盡管崇拜的對象是各有不同的,宗教意識是人俱生以來就存在的。人類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崇拜對象?古代的人類因為不認識真神,他們將真神所創造的日月星辰或飛禽走獸當作崇拜物(中國的祖先敬畏上天又稱上帝,因此中國文化延續了幾千年而不斷),現代人崇拜自己,要以哲學代宗教,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提出),政治代宗教。
⑸ 與宗教有關的四大發明是什麼
火葯...吧?
火葯是我們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荒謬和可笑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葯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並發明火葯。
⑹ 伊斯蘭教是誰發明的
伊斯蘭教是公元6世紀左右 穆罕穆德創立的
⑺ 所有宗教里最講究科學的是不是道教道教是誰發明的
是道教,道教是中國人歷代文化的結晶,從長期的智慧積累慢慢形成的,最開始是以「道」為學說,先有了道家思想,後來到了漢朝,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受太上老君的指點創立道教。現在學術界認為道家和道教不同,其實只是具體化了而已。最開始古人並不把學術進行分類,只是大家在研究世間的道理,沒有諸子百家。後來才慢慢分成了儒家、道家、法家什麼的。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儒家出於道家。
⑻ 宗教都是怎麼發明出來的,裡面的故事都是誰編的!
天地人都遵循著同一個大道就是自然宇宙萬物有一個共同的主宰就是無常從古到今很多聖賢悟出了這個道理通過不同的方法教化不同的民族使人類有了對自然的敬畏對無常苦的了解產生了許多尋求解脫之道的人成就了很多高人宗教由此產生裡面的故事都是出自聖賢之口是修行的寶貴財富一代代傳下來你我從中應吸取精髓作為日後工作生活的心靈雞湯
⑼ 宗教是如何形成的
1、宗教起源
宗教的演化大體可分作原始宗教、古代宗教、歷史宗教等幾個階段。對宗教演化最有影響的基本因素是人類生產方式與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和人類認識能力與意識形式的發展變化。
A、原始宗教原始氏族社會的宗教,是精確意義的宗教的最初形態。它開始出現於公元前3萬~前1萬年的中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和對近存原始社會的考察都表明,對超自然體的信仰和崇拜,是從這時才出現的。
根據考古所發現的原始宗教,又被稱為史前宗教。與之相應,原始宗教一詞有時又僅指近存原始社會的宗教。此外,有些民族(如中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雖早已超越原始社會階段,但是宗教風習尚保有不少原始形態;它們對宗教演化史的研究,仍具有很大價值。常被稱為原始宗教殘余。
基原始宗教的基本著眼點有三,即食物、繁殖(包括人類自身以及可供食用之動植物的繁殖)和死亡。
B、古代宗教古代文明社會的宗教。是產生並流傳於階級已經產生、國家已經出現,並已進入文字歷史時期的宗教。但為研究上的方便,一般專指今已不再存在的古代宗教。不包括雖開始於古代,卻繼續流傳至今的歷史宗教。
C、歷史宗教 一般指產生於古代,中經歷史各階段而流傳至今的宗教。有時也指某些不符上述標准,但在宗教演化史中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宗教。
2、演化規律
宗教起源和演化的歷史表明,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具有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它的產生,既非出於偶然,也不是因為「傻子遇到了騙子」,而是直到人類社會和認識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時,宗教才具備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條件。
宗教產生後,都不是頃刻間便體態完備。科學考察的大量發現表明:原始人在經歷採集、漁獵、農牧等生產方式,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等社會結構,以及感性直觀、典型象徵、理性思考等認識形式的演進過程中,通過一系列前宗教現象、宗教萌芽、原始宗教各個互具必然關聯的中間環節,方才陸續形成人們須對之敬重的神靈觀念。至於對神畏懼和乞求的意識和行動,更是遲至階級分化開始後才出現。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宗教的基礎是信仰,也有人認為是蒙昧主義。宗教只要求人們相信,不要求人們問為什麼。
有些觀點認為,某個民族只信仰某個宗教。而從考古學的發現上得出的結論是,信仰不是天生的,是可以改變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宗教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中都存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哪個國家沒有宗教。
3、佛教之殊勝:
⑽ 美國宗教的發展史
美國絕大多數人信奉基督教,但其他各種宗教也同時並存,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很久以前,那些背井離鄉不遠萬里來到美洲大陸的人,許多是為了擺脫國內的宗教迫害。他們滿懷希望,要在新的土地上獲得自由。這種最初的願望逐漸形成了對宗教的偏愛。每個曾經受過壓抑的人都竭力想表明自己是自由人,是一個有主權的人。於是他們主張隨心所欲地選擇宗教信仰,選擇教堂和禮拜方式,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唯權威是從。因此美國的奠基者們從一開始就在法律上規定宗教自由。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就明確禁止建立國教,國會不得規定禁止信教自由之法律,禁止聯邦和州干預教會組織和活動,每個州的美國人都有同樣的信教自由。
不過美國各州的憲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承認某種教會的優越地位。例如,1822年以前,馬薩諸塞州的憲法規定,只有清教徒才享有選舉權,新澤西州的憲法規定,只有新教徒才能擔任公職,1790年以前,賓夕法尼亞州也規定,擔任公職者必須是信仰新約和舊約聖經的人。
殖民地時期,教會在美國生活中起了極大的作用。特別是對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影響更甚。一個不屬於任何教會團體的入。就會處於被人唾棄的地位,沒有人跟他交際來往,連他的家庭都要受到歧視。牧師成為美國家庭生活與各種事務中最主要的顧問。各教會刊印的大量書籍廣泛流傳,被人們奉為喻世箴言。
19世紀和20世紀交替時期,隨著農村隔離狀態的打破,宗教制度在許多方面受到打擊,教會也就逐漸喪失對大眾習俗的控制力。例如人們開始認為結婚和離婚是個人的重大問題,不能受教會批準的限制。過去在一切世俗問題和宗教問題上,牧師總是權威,現在這種威信已喪失殆盡。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教徒們的知識水平絲毫也不低於牧師,社會工作不再為牧師獨霸,科學、道德、宗教等問題也幾乎盡人皆知,不再專屬牧師講道的范圍。
20世紀初,美國有50%的人是教會成員,與今天的比例大致相同。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對待宗教的態度已發生了變化。在新一代美國人中,舉行家庭祈禱和熟諳聖經的人已很少見,宗教戒律對於美國人的生活習俗也不再有約束力。美國倫理學家在談及這方面的問題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雖然仍生活在一個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的社會里,但我們的個人道德首先是反抗基督教道德的。美國社會已經不再接受基督教關於性生活的道德觀。離婚已被完全認可,青年男女之間的性生活自由被完全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後時期,美國宗教團體又有顯著增長。戰爭把幾百萬美國家庭拉進了基督教堂或猶太教堂,為前線的親人平安歸來而祈禱。戰爭的恐怖和對未來信心的喪失,驅使著千百萬人到宗教中去尋找避難所。
50年代結束後,這種宗教信仰熱潮大為減退。教會成員的增長率穩定了下來。60一70年代間,教會成員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一直平穩地保持在63%。
70年代以來,一部分美國青年中出現一種新的宗教狂熱,他們常常長發披肩,手把念珠,研究聖經∶從事福音傳道,同時還發明了福音搖滾樂。也許是受到這群人的影響,目前美國各教堂都產生了新的宗教禮拜形式。許多教堂在活動中都利用了社會上流行的爵士樂、搖滾樂、現代舞蹈、當代藝術以及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詩歌、戲劇、幻燈片和電影等。這些新儀式觸怒了一些傳統主義者。曾經有一個教區居民看過搖該樂隊在他的教堂演奏後,憤慨地質問牧師道∶「你認為這是什麽地方?夜總會嗎?」但許多教徒對這種新變化抱有熱情,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需要再在教堂里長時間聽牧師漫不經心地重復那些老生常談,也不必總是聽幾個世紀以前的古老音樂了。
粘貼供參考:作者 森霖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