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地圖是誰發明的張衡嗎
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日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實,這些地圖為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 這7幅地圖是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6年發現的。該所研究員何雙全考證後確定,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國家測繪局考證後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作者不詳。 何雙全說,這些地圖均是用黑線繪制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的松木板上,圖形比較清晰、完整。該地圖反映了戰國時期秦國所屬的行政區域、地理概貌和經濟概況。地圖中有關地名、河流、山脈及森林資源的注記有82條之多。令人驚嘆的是,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該地區的許多峽谷在木板地圖上仍可以找到,並與《水經注》一書的記載相符。 有關考古專家和歷史專家認為,這批秦代木板地圖為研究中國先秦發達的地圖學文獻資料提供了實物佐證,把中國地圖繪制史又提前了幾百年,是研究中國地圖繪制技術的珍貴資料。
Ⅱ 誰發明的地動儀他是哪個朝代(年代)的
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創造了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內比較頻繁。容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每條龍頭的下方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張衡發明圖片擴展閱讀: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意思是,地動儀用尚好的銅建鑄而成,蓋好上面的蓋子頂部隆起,像極了酒杯,用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間有柱子,旁邊有8個通道,用來發射機關。
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據史料記載,候風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殆盡。而現在出現在教科書中的圖片,實際上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
Ⅲ 漢朝時候,張衡發明的地動儀
地動抄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1]。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那個蟾蜍的嘴裡。當時在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有人開始議論紛紛,責怪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隴西距洛陽有一千多里,地動儀標示無誤,說明它的測震靈敏度是比較高的。
Ⅳ 張衡有哪些成就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人。東漢時期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蜀郡太守張堪的孫子
舉孝廉出身,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擔任尚書。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獲封西鄂縣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已經散佚。明代學者張溥輯有《張河間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人譽為「木聖」 (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
發明
地動儀
河南南陽張衡博物館內渾天儀(3張)
瑞輪莢
瑞輪莢是張衡別出心裁創造的自動日歷,它模仿神話中奇樹蓂莢的特徵,靠流水作用,從每月初一開始,一天出現一片葉子,到滿月出齊15片,然後每天再收起一片,到月末為止,循環開合。這個神話曲折地反映了堯帝時天文歷法的進步。張衡的機械裝置就是在這個神話的啟發下發明的。聽謂「隨月盈虛,依歷開落」,其作用就相當於現今鍾表中的日期顯示。
指南車
張衡製造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由一輛雙輪獨轅車組成。車箱內用一種能自動離合的齒輪系統,車箱外殼上層置一木刻仙人,無論車子朝哪個方向轉動,木人伸出的臂都指向南方。
計里鼓車
張衡創造的計里鼓車是用以計算里程的機械。據《古今注》記載:「記里車,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記里鼓車與指南車製造方法相同,所利用的差速齒輪原理,早於西方1800多年。
獨飛木雕
張衡製作獨飛木雕,是模仿鳥類高空翱翔的滑翔翼型設計。
地形圖
Ⅳ 新的歷史教材為何把張衡發明地動儀這段歷史刪掉
我上學的那伙,地動儀都是被當做正史記錄的,當時也覺得地動儀太神奇了,居然能預測地震,但隨著慢慢的長大,我覺得地動儀恐怕沒有書本上說的那麼簡單。首先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地動儀,只是後人復原的結果,真正的地動儀早已經毀於歷史當中了,歷史上只留下簡單的一些記載,大約只有196個字左右,那麼後來人根據這196個字的描述,將地動儀給復原出來。
那麼問題就在這里,首先大家都沒見過真正的地動儀長什麼樣子,古籍上也不像今天這樣還有圖片,所以光憑一段文字就將地動儀給製造出來,這肯定是不準確的,誤差非常的大,所以我們所見到的地動儀,和古代張衡造的那個,肯定不一樣。然後就是真正的地動儀,我指的是張衡造的那個,能不能預測地震真的不好說,可能說當時的確有成功的例子,但是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看,別說那個年代,就是現在,我們的科技都很難准確的預測地震的發生。
我不是不相信古人的智慧,只是覺得張衡造的那個,可能確實是觸及到了某些地質方面的領域,你要說地動儀能記錄地震,那麼我是相信的,但要說到預測地震,我覺得可以再商榷商榷。最後就是地震這個事了,地震說白了就是板塊之間的運動,這個東西太復雜了,你根本搞不清楚地下幾萬米的環境是怎麼樣的,那麼地動儀確實很偉大,但理性的思考一下,我還是覺得挺難的,所以刪掉這段記載,也是從嚴謹的角度考慮??
Ⅵ 聽說教科書裡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其實是別人所為,而且歷史更久遠,真的嗎並且和他一點關系都沒有
你說的只是猜測,具體怎樣誰也不清楚。
事件起源
11月28日,網友閆濤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並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閆濤小時候可能沒有好好讀書,實際上當時的教科書在插圖上明明白白地標明是復製品,而且寫明真品已經失傳。 此言一出,立即在網上引發熱議。截至昨天下午,該帖被轉發1.5萬次,評論近5000條。很多網友稱,他們之前並不知道,在歷史教科書中和科技館里頻繁亮相的地動儀,原來只是一個「年僅59歲」的復原模型。他們更不知道,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學家的質疑和否定。《後漢書》中記載的「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風地動儀,其實早已失傳。有網友稱,這樣的事實大大打擊了人們的信心,甚至有人對「四大發明」等其他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質疑。 在北京某初級中學教歷史的韓老師說,目前中學歷史教材里使用的,還是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片,他們一般不會刻意向學生說明這是原物還是復原模型,「連張衡本人的畫像都是後人模擬的」。韓老師說,介紹地動儀時,他們只會跟學生講「裡面有機關,發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會掉下來」。
方舟子質疑
網上波瀾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體發飆。他於昨天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 「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方舟子說,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但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監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 方舟子稱,2005年,中國地震局專家宣布他們經過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他們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次地震分別發生於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動儀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方舟子說,後經了解得知,原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檢驗的不是真實發生的地震,而是實驗室里對真實地震的模擬。 方舟子說,在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建成後,中國境內每年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在該地動儀復原模型監測范圍之內,卻從來沒有聽說該復原模型監測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有聽說在北京展出的該復原模型檢測到。 方舟子還在文中對《後漢書·張衡傳》所記載的地動儀預報的隴西地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稱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懷疑那次地震是「為了說明地動儀的神奇而編造的故事」。
專家回應
曾參與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的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表示,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這一點已得到多名院士專家的鑒定。 「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馮銳說,他們利用在真實發生的地震中記錄下來的地震波波長,以此為依據控制特殊振動台,完成對地動儀復原模型的檢驗。這是地震的「復現」,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馮銳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對於方舟子提出質疑的隴西地震,馮銳表示,據史料推測,這次地震發生在公元134年。馮銳強調,這些史料都是經專業的歷史地震學專家審核過的。因年代久遠,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難免,但當年隴西曾發生地震的結論沒有問題
Ⅶ 張衡發明地動儀 100字
張衡做了太史令以後,為了工作上的需要,製造了一個叫做渾象的儀器。渾象是一種天文儀器,是觀測星象、確定節氣和了解其他天文現象用的。張衡的渾象是古代比較精確的天文儀器。接著,張衡又發明了觀測地震用的地動儀。東漢時,我國經常不斷地發生地震。那時人們不懂科學知識,以為地震是鬼神發怒了在顯靈。張衡是個科學家,不迷信鬼神,他認為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人們應當研究地震的規律,地動儀就是為了充分掌握地震的情報而發明的。
地動儀製造成功以後,放在京城洛陽一間觀測地震的屋子裡。有一天,西北方的龍頭突然張嘴吐出銅球,掉到了蟾蜍嘴裡,說明西北方向發生了地震。可是當時住在洛陽的人並沒有感覺到發生地震。這樣,人們就懷疑起來了,都說張衡的發明靠不住,地動儀這東西不準確。過了幾天,隴西地方(令甘肅)派人趕到京城洛陽來報告,說幾天以前他們那裡發生了地震。雙方一查對日期,正好就是地動儀上龍頭吐出銅球的那一天。人們這才相信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准確可靠的。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記錄地震的儀器,歐洲在公元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儀器,比張衡晚了1700多年。
Ⅷ 張衡發明的三大發明的圖片
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下面是張恆的三大發明。
Ⅸ 古代的張衡發明了什麼呢看看圖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主要成就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靈憲》、地動儀、《四愁詩》等。於公元139年逝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採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製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台,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一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製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一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盪」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Ⅹ 教科書上為什麼刪了張衡發明地動儀的事情
正式解答之前,先科普一下:關於地震預測,目前國際主流科學家有比較一致的觀點,就是地震是不可預測的。
不過,地震雖然不能提前預測,但就現在的科學水平而言,卻可以預警的。
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就在於可以探測到地震發生最初時發射出來的無破壞性的地震縱波領先於破壞性的地震橫波10~30秒到達地表,進而示警。
由此可以看出,這預警的時間也不過短短十幾秒而已。
當然,科學家也可以藉助科學數據,計算出未來將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但還是那一句:就目前而言,地震是不可預測的。
因此,就不要老以為1800年前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能預測地震了。
曾有人提議在模型下面人為地安上一個現代機械裝置,讓它動起來。
但博物館認為,這是科學儀器模型,不是玩具,不能欺騙觀眾。
老實說,中國古人的智慧有多高?
《墨子》記載,在2500多年前,魯班就製作出一隻木鵲,這只木鵲可以連飛三天而不落地。
《三國志》記載,1700多年前,諸葛亮就製作出了不用消耗任何能量的“木牛流馬”——這可是“永動機”呀。
但是,都是史書里說的一句話,信不信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