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速度是誰提出的
在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中,他首先面臨的困難是概念上的,因為那時人們連速度的明確定義都沒有.因此.對伽利略來說,必須首先建立描述運動所需的概念,諸如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及加速度等,就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來的.
2. 速度的概念最早由誰提出。
速度這一概念的提出應該是很早了,不一定是物理學家提出的,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事物的過程,不只是運動,如吃飯的速度,建設工程的速度,說話的速度,等等,因而在語言形成一段時間內就有了速度的概念了。起碼在中國幾千年前行軍打仗就有了行軍的速度。
3. 速度,速度,安兔兔誰發明的其用途是
安兔兔 屬於超級兔子旗下的 是安卓版的超級兔子
創始人蔡旋北京千兆時代科技有限公司 蔡旋蔡旋,屬兔,這也是為什麼軟體會叫超級兔子的原因。
4. 是誰發明出來墜落速度與物體大小體積無關
迦利略,以前的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落地)講的就是這個事
5. 誰發現光有速度的
第一真正證明光是有速度的應該是丹麥王文學家羅默。
而認為光是有速度的,可能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哲學家。西方哲學中有一種思想,認為相互作用是不可能超距的,也就是不可能不需要時間的。因此很多科學家認為無論是光、還是磁場、萬有引力場,它們的傳播都不可能是超距作用的,必然都需要時間,具有速度。
光速是有限還是無限,到17世紀還有爭議,笛卡爾認為是無限的,伽利略認為是有限的。
17世紀初,伽利略用測量聲速的方法來測量光速,他讓兩個人各提一盞有遮光板的燈,並分別站在相距約1.6千米的地方,令第一個人先打開他的燈,同時開始計時;第二個人見到第一個人的燈亮時,立刻打開自己的燈;當第一個人看見第二個人的燈亮時,停止計時,這樣測出光從第一個人到第二個人再返回所用的時間,再測出兩地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光的速度。從原理上講,伽利略的方法是對的,但是實驗失敗了。這是因為光速很大,1/7秒能繞地球一周多,靠當時的條件在地球上用通常測聲速的方法測光速是難以實現的。於是,人們把測光速的場地移到太空。在伽利略去世後約30年,丹麥王文學家羅默在觀察木星的衛星食中,於1676年指出光速是有限的。
木星是一個周期為12年的太陽行星,它有11個衛星——木星的月亮,其中4個最亮的可用合適的望遠鏡看到,它們繞木星旋轉的軌道平面幾乎重合於地球和木星繞太陽旋轉的軌道面。因而木星的衛星每繞木星一周將在進入木星影處發生一次蝕。最接近於木星的衛星,其周期是42小時28分16秒(約為7/4天),它走過自己直徑那樣的距離約需3.5分鍾,因而用望遠鏡可以觀察到它剛發生蝕的瞬間,在這個系統里,木星的衛星蝕,一方面作為一個信號供地球上人來觀察,同時,此衛星蝕的周期過程又是一個准確的時鍾,如果地球相對於木星的距離不變,或者光速為無限大(信號由木星那裡傳到地球不需要時間),則每隔42小時28分16秒自然就看到該衛星的蝕一次。但是,眾所周知,光速不是無限大,並且地球每時都在改變著它與木星的距離,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木星的衛星相鄰蝕之間的時間間隔是變化的。顯然這個變化與地球相對於木星的距離的變化和光速的大小有關。
羅默從他的測量得出,光走過與地球軌道半徑等長的距離所需的時間約為11分鍾。在羅默的時代只知道地球軌道半徑的近似值,當取此半徑為149.7×106千米時,算得光速c=215000千米/秒。
在地球上較短的距離內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光速是19世紀中葉的事了。1849年德國物理學家菲索用「齒輪法」測出光速。菲索當時測得空氣中的光速:c=315300千米/秒。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用旋轉鏡法測得空氣中的光速:c=298×108米/秒。傅科還第一次測出了光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為2.23×108米/秒,相當空氣中光速的四分之三。
1924—1927年,美國科學家邁克爾孫綜合菲索和傅科測光速方法的優點,用旋轉棱鏡法,在美國海拔5500米、相距35千米的威爾孫山和聖安東尼奧山進行實驗,精確地測得光速:c=299796±4千米/秒。非常接近1975年第15屆國際計量大會決議採用的光速值c=299792.458±0.001千米/秒。
6. 誰知道關於發明的知識速度
這玩意主要靈感~~
沒有靈感,沒有想像力,沒有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沒有較廣的知識面,沒有大筆的銀子就不要搞這行。。。
發明的定義也可以這么說~~ 天賦+金錢
7. 光速是誰發現的 人和光的正確速度!
伽利略和羅麥
光速 = 299 792 458 m / s
8. 速度:火星文是誰發明的
大家知道,計算機的信息存儲與傳遞全部是通過二進制進行的,英文字母數量較少,所以只需8位二進制數即可全部表示出來;漢字數量巨大,所以就要用16位二進制數表示,表示方式的特殊,也造成了一個問題。16位二進制數共有65536種組合,而現代漢語的漢字總量並沒有那麼多,為了補齊空缺,制定標準的部門就用漢字的字根重新加以組合,造出了許多不是字的字,一些人覺得好玩,連它們也一塊使用,火星文便誕生了。
9. 電視是誰發明的速度…
電視機的發展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電視 1880年,法國人萊布朗克提出使一個鏡面在兩個不同軸線上以不同速度振動,形成往返直線掃描,從而對圖像進行分解和再現。 1883年,德國人尼普科夫提出了圓盤掃描法; 1897年,德國的布勞恩發明陰極射線管以顯示快速變化的電信號; 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 電子管電視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 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電視機中的畫面 1925年,蘇格蘭的貝爾德公開展示了他製造的一台機器,成功地傳送了人的面部活動,解析度為30線,重復頻率為每秒5幀。從此,電視開始了它神奇的發展歷程。 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 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5年,貝爾德與德國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電視台,每周播放三次節目。1936年;英國播送當時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電視節目; 1939年,美國播出固定的電視節目。人們的生活從此與電視產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聯系。1938年,德國人弗萊徹西格提出三槍三束彩色顯像管設想;1949年,美國首次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隻三槍三束彩色顯像管;1957年研製出全玻璃殼彩顯管;1964年研製出全玻殼矩形顯像管;1969年研製出黑底顯像管使亮度提高了一倍;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製成一槍三束彩顯管;1972年,美國研製成功自動校正會聚誤差彩顯管。至此,彩色電視的發展進入成熟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電視機技術發展趨勢將會出現以下十大特點: 1.兩極化。一是微型化。液晶顯像屏幕的微型機屏幕尺寸3.8厘米至3.9厘米,由陰極射線管顯像的微型機屏幕尺寸在14厘米以下。二是大型化。如壁掛式薄型平板電視機,陰極射線顯像大屏幕電視機和投影式大屏幕電視機等。 2.裝飾化。電視機將以其精美的造型和裝潢成為房間布置中漂亮的裝飾品,並可替代壁畫或鏡櫃等物。 3.數字化。出現用數字集成電路將模擬量變換為離散數字量的電視機。 4.系列化。是設計工作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產品質量和便於售後服務的技術手段。 5.高清晰度化。原電視機屏幕的625根掃描線將增加到1250根,畫面質量可提高100%。 6.立體聲化。電視機具有雙聲道音響效果,音質可與激光唱片相媲美。 7.多頻道化。可接收10個以上甚至上百個的電視台節目。 8.衛星化。通過戶外特殊裝置的天線,可接收衛星傳送的數個、數十個,甚至全球的電視台節目。 9.日視化。經過對濾色器、顯視屏改進後的電視機,即使在白天或陽光下,仍能收看到很明亮的電視圖像。 1 ... 展開全部>
10. 誰發明的重力加速度
首惠更斯先樓主,重力加速度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思為轉移的,它不能發明回ok?!~只能被答發現啦~~
重力加速度是惠更斯發現的啦~~最早測定重力加速度的是伽利略。約在1590年,他利用傾角為θ的斜面將g的測定改為測定微小加速度a=gsinθ,如圖1。1784年,G·阿特武德將質量同為M的重物用繩連接後,掛在光滑的輕質滑輪上,再在另一個重物上附加一重量小得多的重物m,如圖2,使其產生一微小加速度a=mg/(2M+m),測得a後,即可算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