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最早通過實驗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科學家是()A.里特B.牛頓C.愛因斯坦D.錢學
牛頓是最早研究光色散的科學家.
故選B.
❷ 色散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復色光進入棱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種色光的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時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譜。
❸ 17世紀發現日光色散現象的科學家是誰
牛頓。1672年,牛頓利用三棱鏡將太陽光分解成彩色光帶,這是人們首次作的色散實驗。通常用介質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與波長λ的關系來描述色散規律。任何介質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兩種。
❹ 色散的發現者是誰
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至1727年3月31日),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1643年1月4日生於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倫敦病逝。
著名的光學科學家 在牛頓以前,墨子、培根、達·芬奇等人都研究過光學現象。反射定律是人們很早就認識的光學定律之一。近代科學興起的時候,伽利略靠望遠鏡發現了「新宇宙」,震驚了世界;荷蘭數學家斯涅爾首先發現了光的折射定律;笛卡爾提出了光的微粒說……
牛頓以及跟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胡克、惠更斯等人,也像伽利略、笛卡爾等前輩一樣,用極大的興趣和熱情對光學進行研究。1666年,牛頓在家休假期間,得到了三棱鏡,他用來進行了著名的色散試驗。一束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後,分解成幾種顏色的光譜帶,牛頓再用一塊帶狹縫的擋板把其他顏色的光擋住,只讓一種顏色的光在通過第二個三棱鏡,結果出來的只是同樣顏色的光。這樣,他就發現了白光是由各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這是第一大貢獻。
牛頓為了驗證這個發現,設法把幾種不同的單色光合成白光,並且計算出不同顏色光的折射率,精確地說明了色散現象。揭開了物質的顏色之謎,原來物質的色彩是不同顏色的光在物體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公元1672年,牛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學會哲學雜志》上,這是他第一次公開發表的論文。
許多人研究光學是為了改進折射望遠鏡。牛頓由於發現了白光的組成,認為折射望遠鏡透鏡的色散現象是無法消除的(後來有人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的玻璃組成的透鏡消除了色散現象),就設計和製造了反射望遠鏡。
牛頓不但擅長數學計算,而且能夠自己動手製造各種試驗設備並且作精細實驗。為了製造望遠鏡,他自己設計了研磨拋光機,實驗各種研磨材料。1668年,他製成了第一架反射望遠鏡樣機,這是第二大貢獻。1671年,牛頓把經過改進的反射望遠鏡獻給了皇家學會,牛頓名聲大震,並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反射望遠鏡的發明奠定了現代大型光學天文望遠鏡的基礎。
同時,牛頓還進行了大量的觀測實驗和數學計算,比如研究惠更斯發現的冰川石的異常折射現象,胡克發現的肥皂泡的色彩現象,「牛頓環」的光學現象等。
牛頓還提出了光的「微粒說」,認為光是由微粒形成的,並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線運動路徑。他的「微粒說」與後來惠更斯的「波動說」構成了關於光的兩大基本理論。此外,他還製作了牛頓色盤等多種光學儀器。知識點
三棱鏡
三棱鏡,由透明材料做成的截面呈三角形的光學儀器,也叫「棱鏡」,光學上用橫截面為三角形的透明體叫做三棱鏡,光密媒質的棱鏡放在光疏媒質中(通常在空氣中),入射到棱鏡側面的光線經棱鏡折射後向棱鏡底面偏折。
光從棱鏡的一個側面射入,從另一個側面射出,出射光線將向底面(第三個側面)偏折,偏折角的大小與棱鏡的折射率、棱鏡的頂角和入射角有關。
白光是由各種單色光組成的復色光;同一種介質對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所以,因為同一種介質對各種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所以通過三棱鏡時,各單色光的偏折角不同。因此,白色光通過三棱鏡會將各單色光分開,形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即色散。望遠鏡的首創者——伽利略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義大利西海岸比薩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他是偉大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學工作期間,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伽利略改變了研究方向。他從力學和物理學的研究轉向廣漠無垠的茫茫太空了。
那是1609年6月,伽利略聽到一個消息,說是荷蘭有個眼鏡商人利帕希在一次偶然的發現中,用一種鏡片看見了遠處肉眼看不見的東西。「這難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嗎?」伽利略非常高興。不久,伽利略的一個學生從巴黎來信,進一步證實這個消息的准確性,信中說盡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樣做的,但是這個眼鏡商人肯定是製造了一個鏡管,用它可以使物體放大許多倍。
「鏡管!」伽利略把來信翻來覆去看了好幾遍,急忙跑進他的實驗室。他找來紙和鵝管筆,開始畫出一張又一張透鏡成像的示意圖。伽利略由鏡管這個提示受到啟發,看來鏡管能夠放大物體的秘密在於選擇怎樣的透鏡,特別是凸透鏡和凹透鏡如何搭配。他找來有關透鏡的資料,不停地進行計算,忘記了暮色爬上窗戶,也忘記了曙光是怎樣射進房間。
整整一個通宵,伽利略終於明白,把凸透鏡和凹透鏡放在一個適當的距離,就像那個荷蘭人看見的那樣,遙遠的肉眼看不見的物體經過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興。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動手磨製鏡片,這是一項很費時間又需要細心的活兒。他一連幹了好幾天,磨製出一對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然後又製作了一個精巧的可以滑動的雙層金屬管。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點的凸透鏡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點的凹透鏡,然後把管子對著窗外。當他從凹透鏡的一端望去時,奇跡出現了,那遠處的教堂彷彿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見鍾樓上的十字架,甚至連一隻在十字架上落腳的鴿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製成望遠鏡的消息馬上傳開了。「我製成望遠鏡的消息傳到威尼斯」,在一封寫給妹夫的信里,伽利略寫道:「一星期之後,就命我把望遠鏡呈獻給議長和議員們觀看,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紳士和議員們,雖然年紀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鍾樓,眺望遠在港外的船隻,看得都很清楚;如果沒有我的望遠鏡,就是眺望兩個小時,也看不見。這儀器的效用可使50英里以外的物體,看起來就像在5英里以內那樣。」
後在1609年,伽利略又創制了天文望遠鏡,並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制了第一幅月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志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藉助於望遠鏡,伽利略還先後發現了土星光環、太陽黑子、太陽的自轉、金星和水星的盈虧現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以及銀河是由無數恆星組成等。這些發現開辟了天文學的新時代。 這是天文學研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幾千年來天文學家單靠肉眼觀察日月星辰的時代結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光學望遠鏡。有了這種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學的大門被打開了。
❺ 古人對色散現象的發現和理解是怎樣的
色散現象在唐宋時期前後不斷被發現並記載下來。這不但豐富了人們對色散的認識,而且有助於對虹霓成因的解釋。
人們深入觀察了單獨一個水滴的色散現象。南宋時期學者程大昌在《演繁露》一書中記載著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雨過天晴或露水未乾的時候,沾於樹枝草木之端的水滴,由於表面張力的作用,總是結為亮晶晶的圓珠之狀。仔細觀察其中一個小水珠,在日光照射之下,可以顯出五顏六色,這就是白光經過水珠折射反射之後的色散現象。
❻ 最早通過實驗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科學家是()A.赫歇爾B.里特C.伽利略D.牛
D 牛頓
不要問我為什麼
反正就是對的
❼ 光的色散 哪個科學家首先發現的
光的色散是科學家牛頓首先發現的。
1666年,牛頓用三棱鏡研究日光,得出結論:白光是由不同顏色(即不同波長)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長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折射率最小;紫光波長最短,折射率最大。牛頓的這一重要發現成為光譜分析的基礎,揭示了光色的秘密。
❽ 發現色散現象的物理學家
17世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
由於不同顏色的光的波長不同,通過三棱鏡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經三棱鏡後,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現了紅、橙、黃、綠、藍、靛、紫的色帶.說明太陽光有這七種顏色組成.
故答案為:牛頓;折射.
❾ 請問誰發現了光的色散現象(最早)
牛頓,在自己的房間里做了著名的光散射的實驗
❿ 色散現象的概念!!!!!!!!
色散指復色光分解為單色光而形成光譜的現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鏡或光柵等作為「色散系統」的儀器來實現。復色光進入棱鏡後,由於它對各種頻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種色光的傳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離開棱鏡時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譜。幾列波在媒質中傳播,它們的頻率不同,傳播速度亦不同,這種現象叫色散,在物理學中,把凡是與波速、波長有關的現象,叫作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