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獨孤求敗的來歷
你看的是《東邪西毒》的電影,不是小說故事,很多地方和小說沖突,不可以當做小說背景來看。就像不可以因為《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而認定令狐沖和東方不敗有曖昧關系一樣。
關於獨孤求敗的來歷,原著里沒有任何交代,讀者的猜測有二。
第一,年代,應該是在王重陽之前數十年,再早則大雕不可能活那麼長,也許王重陽聽過他的名號,但是其他人不知道。
第二,出身,應該是名門之後,否則不可能弄到那麼多玄鐵鑄劍,而且獨孤九劍能破盡天下劍法,也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至少需要有大規模收集武功的時間和精力。
至於猜測有三,一是考慮到歷史上的人物,傾向於認為他是隋朝獨孤氏的後裔;二是認為他是逍遙派的後人,因為無崖子曾經想要創造一門囊括天下所有武功的法門;三是認為獨孤九劍是楊過創造了,託名於獨孤求敗,因為楊過的武學也很淵博,足夠創造這門劍法,而玄鐵劍則是獨孤求敗走運撿到的。
㈡ 獨孤九劍,真是獨孤求敗開創的嗎
獨孤九劍的確是獨孤求敗開創的絕世劍法。談及金庸筆下的第一高手,可能很多人都會把票投給《神鵰俠侶》和《笑傲江湖》中那位未曾謀面的神秘高手:劍魔獨孤求敗。傳說這位劍魔在有生之年,橫掃江湖,未逢一敗,最後居然因為“寂寞難堪”,隱居於深谷,再不過問世事。他傳下的“玄鐵劍法”“獨孤九劍”,都是江湖一等一的絕學。不過獨孤九劍的創始人歷來卻有所爭議:九劍真的是獨孤求敗開創的嗎?
金庸本人,對這門武功也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偏愛:獨孤九劍是唯一一門,被金庸本人欽定為“古往今來至高無上”的武功。
㈢ 獨孤九劍到底是誰所創
本期話題我們來說說獨孤九劍,作為《笑傲江湖》中橫掃江湖的絕頂劍法,它的武學水平已經完全超越了《葵花寶典》的存在。《葵花寶典》還需要自殘來練劍,而獨孤九劍一個破劍式練到位就能破盡天下劍法。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天龍八部》中提及逍遙派曾搜羅天下武學,只為創造一門絕學。其中小無相功、北冥神功皆有「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理而作,而獨孤九劍要破盡天下武學沒有了解天下武學又談何破盡天下武學?因此小編以為獨孤九劍其實也是逍遙子的作品,而逍遙子年輕之時便是獨孤求敗,之後隱居深山大悟才創建逍遙派。
好了,本期話題到此結束,大家若有不同見解請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們下期見。
㈣ 獨孤九劍是誰創作的
獨孤九劍的要旨:
----共分九式
總訣式:心法總綱
破劍式: 用以破解普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破劍式雖只一式,但其中於天下各門各派劍法要義兼收並蓄,雖說「無招」,卻是以普天下劍法之招數為根基。
破刀式" 用以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 刀法。這第三招『破刀式』講究以輕御重,以快制慢。
破槍式: 包括破解長槍,大戟、蛇矛、齊眉棍、狼牙棒、白蠟桿、禪杖、方便鏟種種長兵刃之法。
破鞭式:破解解鋼鞭、點穴橛、拐子、峨眉刺、匕首、斧、
鐵牌、八角槌、鐵椎等等短兵刃
破索式:破解長索、短鞭、三節棍、煉子槍、鐵鏈、漁網、飛錘流星等
等軟兵刃
破掌式:破解拳腳指掌上功夫,長拳短打、擒拿點穴、鷹爪虎爪、鐵沙
神掌諸般拳腳功夫
破箭式:破解諸般暗器,須得先學聽風辨器之術
破氣式:對付身具上乘內功的敵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㈤ 金庸武俠小說,第一人劍魔獨孤求敗有什麼來歷
獨孤求敗是金庸筆下第一高手,他的武功絕頂,創立獨孤九劍無敵於天下,劍術分為四重境界,四十歲時不滯於物,欲求一對手而不可得,高處不勝寒。
晚年收了獨孤求敗為徒,把一身本領傳授給了他,沒想到獨孤求敗青出於藍,不僅繼承了卓不凡的劍法,還把它發揚光大,創立獨孤九劍無敵於天下。獨孤九劍練至深處,可以破解天下所有武功,端的是狂拽酷炫。
總結所以我認為劍魔獨孤求敗是劍神卓不凡傳人或者是後代,應該是沒有問題吧。這可是金庸筆下唯一的劍魔和劍神,小夥伴們認為我說的有道理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
㈥ 獨孤求敗的身世是怎樣的
獨孤求敗極有可能是虛竹的弟子,從武功來講,在天龍八部中,有一個最為神秘的門派叫做逍遙派,天山童姥她所擁有的天山折梅手便是其中一門絕學。童姥在傳授虛竹這門絕技的時候稱:天下間所有武功,都能自行化在此六路掌法當中。雖然這路掌法的口訣只有短短幾十個字,但它所包含的武學內容卻是繁多的。
(6)獨孤求敗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獨孤求敗曾在石壁上寫到:「縱橫江湖三十餘載,殺盡仇寇,敗盡英雄,天下更無抗手,無可柰何,惟隱居深谷,以雕為友。嗚呼,生平求一敵手而不可得,誠寂寥難堪也。」
意思是:
我縱橫江湖三十多年,殺盡仇敵賊寇,打敗了天下英雄,沒有敵手,無可奈何,只能隱居山谷,和酒為伴。哎,生平求一個對手卻找不到,真是寂寥難堪啊。
這單調而凄涼的留言,盡道出獨孤求敗這一絕代高手,睥睨天下,傲視群雄的威風,也道出內心的寂寞與蕭索。
《神鵰俠侶》中,主角楊過斷臂武功盡失後,得到了獨孤求敗曾使用過的「玄鐵重劍」以及獨孤求敗修練內力的方法,楊過就得以晉升當代絕頂高手之列。
《笑傲江湖》中,主角令狐沖開始武功平庸,機緣巧合學到獨孤求敗的「獨孤九劍」後一躍成為當代劍術高手。《鹿鼎記》中,用「澄觀和尚」和「無招勝有招」等幾句話輕描淡寫的提到獨孤求敗。
㈦ 誰知道金庸里劍魔獨孤求敗人物背景
獨孤求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神鵰俠侶》《笑傲江湖》《鹿鼎記》等都提到此人。這個人物的出名 之處,一來在於他那極富個性的名字(據某估計,多半是他成名後自己改的)
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
首先來考察一下「利劍級」。
「獨孤九劍」顯然是屬於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像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據某認為,劍術的創造是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於圍棋的定式,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後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復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麼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么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武學奇才如張三豐也須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相比之下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則不過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毫無體系可言。
由此不難斷言,「獨孤九劍」最有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一樣,而且就劍法的名稱來分析,也是家傳武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然而,獨孤求敗畢竟有其過人之處,他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
關於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於軟劍的「不祥」,並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
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沖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關於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詳」之物而「棄之深谷」,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將「誤傷義士」直書於劍冢之上,又足見其坦當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題外話:獨孤求敗很有可能就在這段時期,將「獨孤九劍」傳與了那位「義士」的後人,以致於這套劍法日後能傳到風清揚手上,而楊過所見到的劍冢卻沒有任何關於劍譜的記載。)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後,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於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其祖傳劍法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於作為獨孤家祖傳劍法「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
《神鵰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鵰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跳脫的性格(據筆者認為,楊過的性格極不適合練「重劍級」的劍法,獲此奇遇者若是換作少年時的郭靖的話,其所領悟的武學真諦將遠多於楊過),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鵰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實已無敵於天下了。
然而學無止境,獨孤求敗開始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關於如何用木劍勝過重劍,曾經引發了楊過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
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不作考慮;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
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託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藉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范疇。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木劍級」呢?百年後的另一位武學大宗師張三豐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極劍法的「以柔克剛」、「以我之鈍,擋彼之無鋒」。武當山上,張無忌以木劍迎戰方東白的倚天劍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真髓。但張無忌本人的武學修養並沒有達到「木劍級」的水準,他和楊過一樣是在他人的指點之下將這些高深的武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日後會被波斯明教的「風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殺得大敗。獨孤求敗當年在海潮之中練劍,面對大海無窮無盡的威力,終於悟出了「以柔克剛」的道理。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攖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斗。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此即木劍勝重劍之法。由此,獨孤求敗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
神鵰跟隨獨孤求敗日久,雖知其練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將楊過拉到海邊,讓他自行領悟。可惜的是楊過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蠻力與海浪拚鬥,雖將內力練強了不少,但於武學修養上,卻是一點長進也沒有,無怪他始終沒能達到「木劍級」的境界。
最後,獨孤求敗提到「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所謂的「無劍勝有劍之境」不難理解,當是指「無形劍氣」而言的了。
劍術練到這種程度,與前面提到的幾個級別相比,作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槍大炮相對於冷兵器之間的區別了。而且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與段譽的「六脈神劍」又有所不同。其一,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是自創的,與段譽學自圖譜的「六脈神劍」相比,其難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語;其二,「六脈神劍」尚有劍招,而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則顯然是無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別。
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深不可測的武學修養。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那位無名老僧是金作中內力修為最為高深的人,那麼若論武學修養之最,則非獨孤求敗莫屬。楊過和令狐沖不過學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獨步武林,足見所謂「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雲雲,絕非瞎吹牛皮之語。
關於武學的層次,可以簡單的歸納如下:第一是前問所說的利劍期等。簡單的說就是以變化取勝,以繁復的招式變化來取勝。最高境界也無非是大巧若拙,最終還是巧。到了獨孤九劍的層次,已經是極限了。但以變化取勝終究不是王道,所以獨孤求敗最終是回到了鍛煉自身能力的以力取勝的路上。但同樣鍛煉以力取勝,楊過與獨孤的階段又有不同。獨孤是看盡天下招式的變化,練無可練而強化自身的。而楊過練的時候顯然遠遠不到那個階段。所以兩人在武道上的認識也相差甚遠。成就也就相差甚大。關於「木劍」和「無劍」的境界,前文是一種觀點且不論之,個人認為楊過那時候的選擇並沒有錯誤,只是他並沒有達到獨孤求敗年輕時就有的對招式的認識,同樣的木劍,楊過或許打不過金輪,但在獨孤手上,憑內功加招式,卻已經是無敵的地步了。再往上,則是徹底的無劍,也無所謂招式,一掌發出,便如鐵板一塊,如果是利劍期的人物,即使招式再如何強,也無法對抗的。或許兩個無招的人對抗,除了快者勝之外,還有另一個答案,那就是,力強者勝。
㈧ 獨孤九劍是誰創的
你好。獨孤九劍,是小說家虛構的一種武學招數,出自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笑傲江湖》中都有提到,為獨孤求敗所創。其傳人主要有風清揚、令狐沖。
總訣: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大有。甲轉丙,丙轉庚,庚轉癸。子丑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風雷是一變,山澤是一變,水火是一變。乾坤相激,震兌相激,離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共三千餘字)
總決式
種種變化,用以體演總訣。共有三百六十種變化。
破劍式
用以破解普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破劍式雖只一式,但其中於天下各門各派劍法要義兼收並蓄,雖說「無招」,卻是以普天下劍法之招數為根基。
破刀式
以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刀法。講究以輕御重,以快制慢。
破槍式
包括破解長槍,大戟、蛇矛、齊眉棍、狼牙棒、白蠟桿、禪杖、方便鏟種種長兵刃之法。
破鞭式
破解解鋼鞭、點穴橛、拐子、峨眉刺、匕首、斧、鐵牌、八角槌、鐵椎等等短兵刃
破索式
破解長索、短鞭、三節棍、煉子槍、鐵鏈、漁網、飛錘流星等等軟兵刃
破掌式
破解拳腳指掌上功夫,長拳短打、擒拿點穴、鷹爪虎爪、鐵沙神掌諸般拳腳功夫
破箭式
破解諸般暗器,須得先學聽風辨器之術,不但要能以一柄長劍擊開敵人發射來的種種暗器,還須借力反打,以敵人射來的暗器反射傷敵。
破氣式
對付身具上乘內功的敵人而用,神而明之,存乎一心。
關於獨孤九劍在金庸武俠中的境界定位爭論頗多:獨孤九劍應是劍法求變的極至,在武學境界上尚不及獨孤求敗後來的玄鐵劍法之「大巧不工」,更不及後來內功大成時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程度。劍分九式,講究料敵先機,與玄鐵劍法只講刺、挑、砸、掃等幾個動作的境界有差距,與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更有差距,同《太極劍》應當可以並列。
但獨孤九劍的出場從來都不是由獨孤求敗本人所使用。即使風清揚,也從來沒有真正出過手。獨孤九劍僅僅是劍法,而《神鵰俠侶》中所描述的,是獨孤求敗本人的5種境界。眾所周知,獨孤九劍講究的基本其實就是速度,速度的判斷和速度的出手。在敵人出手的一剎那察覺敵人的破綻,然後在敵人來不及變招的情況下速度的制敵。
到了這里,很多人就推測這個時代的獨孤求敗已經把獨孤九劍升華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解。首先,獨孤求敗不是神。而獨孤求敗放棄使用紫薇軟劍的原因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首先,很多人推測獨孤求敗在這個階段,進化出了重劍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的境界。但心懷有前車之鑒的獨孤求敗,在這種心境下,是根本不可能在造詣上超脫以前的。很多人認為這個階段是一個升華,更多的是因為對於楊過的迷戀。而非理性的分析。因為如果這個階段是升華,那麼獨孤求敗就沒有理由後來改用木劍。
所以,讀者可以說這個時代的獨孤求敗創造的是另外一種劍術。重所周知,劍術一直以飄逸輕盈取勝,其中比較大成的應該就是衡山劍法,通過對莫大的劍法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衡山劍法是一種最正統的劍法,著重於劍走輕盈。而玄鐵劍卻反其倒而行之。
那麼獨孤九劍的最後升華是什麼時刻?就是獨孤求敗的「無劍」階段——「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但如果只是劍氣的隨意跑動,依然無法作到制敵的效果。這個時候,體現出的不僅僅是無招,而且是最上乘的速度。劍氣的速度想當然比出招要快很多,而這也保證了可以在任何時刻先手制敵。
總結以上,獨孤求敗窮其一生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獨孤九劍所闡明的境界——無招和速度。
素質回答,請及時採納!
㈨ 獨孤九劍是獨孤求敗何時所創
在四十歲後
神鵰中有說道楊過提起右首第一柄劍,只見劍下的石上刻有兩行小字: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不祥,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神鵰中所述的獨孤求敗,雖然也是因為紫薇軟劍誤傷義士而不用,後來改用無鋒無刃的玄鐵重劍,進而又用木劍。然憑心而論那隻是功力增加,其玄鐵劍法最多隻能算一隻腳踏入無招,四十歲後九劍雛形然後才創出獨孤九劍的。
㈩ 獨孤求敗,何許人也
獨孤求敗
孤求敗敗這個人物,恐怕是金庸筆下最出名的未出場人物了。這個人物的出名 之處,一來在於他那極富個性的名字(據某估計,多半是他成名後自己改的);二來是他那傳說中無敵於天下以致於求一敗而不可得的劍術,因此而造就出來 的兩位隔世傳人男主角----楊過和令狐沖。不過,也許是因為他的兩個隔世傳人過於「膿包」的緣故罷,至少在所有男主角中,他們的武功算不得最出類拔萃的,因此有人認為獨孤求敗的武功也不過如此。
由此,某決定對獨孤求敗的劍學之道做一番考證,以博諸位一桀,或者換一種說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證,就難免要引經據典。而關於獨孤求敗最為詳盡且被認為是可靠的「文獻記載」的就莫過於他自己在「劍冢」上的題字了。
根據該「文獻記載」,我們知道獨孤求敗一生用過五種不同的劍,分別為無名利劍、紫薇軟劍、玄鐵重劍、木劍乃至無劍。這五種不同的劍,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劍學的五個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別名之以:利劍級、軟劍級、重劍級、木劍級和無劍級。
首先來考察一下「利劍級」。
「獨孤九劍」顯然是屬於這個級別的武功,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鐵重劍是根本無法施展「獨孤九劍」的。而在獨孤求敗的劍冢題詞中,對無名利劍又有如下評語:「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弱冠前」即二十歲以前。很難想像一個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能自創出「獨孤九劍」這樣的劍術,即便將這一創作的時間推遲到「軟劍級」階段,即三十歲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據某認為,劍術的創造是一個
經驗積累的過程,有點類似於圍棋的定式,是經過無數前輩高手推敲琢磨後才逐漸完善的一種體系結構。而看過《笑傲江湖》的人都該知道,「獨孤九劍」是一個極其復雜和完善的武學體系結構,其中包括了總訣、破劍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極具完備性的武學理論。作為個人,要創造這樣一個完整的武學體系,需要極其豐富的經驗和閱歷,不管怎麼說,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都是幾乎不可能擁有這么高的經驗和見識積累的。武學奇才如張三豐也須到百歲之後才能自創太極劍和太極拳(這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武學體系,相當完備,而且發前人所未想,不愧為一代大宗師),相比之下楊過三十多歲時自創的「黯然銷魂掌」則不過是東拼西湊的大雜燴,毫無體系可言。
由此不難斷言,「獨孤九劍」最有可能是獨孤氏的家傳武學,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陽指」和「六脈神劍」一樣,而且就劍法的名稱來分析,也是家傳武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獨孤求敗非常幸運地出生在這個武學世家,因此在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學會了這套家傳絕學,得以仗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然而,獨孤求敗畢竟有其過人之處,他在二十歲左右時,便跨入了他劍術造詣的第二個境界「軟劍級」。
關於這柄軟劍,獨孤求敗的題字頗耐人尋味:「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乃棄之深谷。」
從表面上看,將「誤傷義士」歸咎於軟劍的「不祥」,並將其「棄之深谷」,似乎實在有失高手的水準。然而仔細推敲一下,仍不難發覺其合理性。
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獨孤求敗棄利劍而就軟劍的原因。
眾所周知,「獨孤九劍」是一種很容易達到「無招」境界的劍法,但達到「無招」的境界後又會如何呢?令狐沖在未學「獨孤九劍」前就曾問過風清揚一個頗有創見性的問題:如果對敵的雙方都達到了「無招」境界會產生怎樣的情況?
風清揚顯然是從沒想過這個問題的,為了不致被後輩小兒問倒而顯得很沒面子,就以一句「當今之世,這等高手是難找得很了」敷衍搪塞過去了(這位太師叔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P),就因為這句話令狐沖日後可吃了大苦頭,與東方不敗的一戰幾乎送掉小命。獨孤求敗當時顯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而非常自然地,他也會想到一個直截了當的答案:「無招相較,快者勝。」(令狐沖在與東方不敗一戰中之所以大吃苦頭,正是因為對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獨孤求敗為什麼選擇軟劍了,軟劍的優點正在於其輕盈快捷,可以獲得比對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劍過於快了往往就難以收發自如,起初獨孤求敗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劍法已漸入魔道(很有可能還因為江湖中人稱他為「劍魔」而沾沾自喜),直至發生了那樁「誤傷義士」的「惡性事故」。
關於如何會「誤傷義士」,書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根據其產生的結果(即令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定義為「不詳」之物而「棄之深谷」,並由此開創了「重劍級」的新境界)來看,該是與「軟劍級」劍術無法收發於心有關。由此看來,獨孤求敗將紫薇軟劍「棄之深谷」的行動,事實上代表了獨孤求敗對「軟劍級」這段武學彎路的摒棄,和另起爐灶的決心,頗有一點「覺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將「誤傷義士」直書於劍冢之上,又足見其坦當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題外話:獨孤求敗很有可能就在這段時期,將「獨孤九劍」傳與了那位「義士」的後人,以致於這套劍法日後能傳到風清揚手上,而楊過所見到的劍冢卻沒有任何關於劍譜的記載。)放棄「軟劍級」這一劍學歧途之後,獨孤求敗以多年實戰經驗的總結,終於悟出了「以拙勝巧,以重壓輕」的劍學至理,從而對其祖傳劍法作出了第一次實質性的突破。
之所以稱之為「實質性的突破」,是由於作為獨孤家祖傳劍法「獨孤九劍」最高境界的「無招」,在「重劍級」這一劍學新境界中已經成為了一個基礎。
《神鵰俠侶》中對楊過初練玄鐵重劍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寫:「如此練劍數日,楊過提著重劍時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擊刺揮掠,漸感得心應手。同時越來越覺以前所學劍術變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獨孤求敗在青石上所留『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遠勝世上諸般最巧妙的劍招。他一面和神鵰搏擊,一面凝思劍招的去勢迴路,但覺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比如挺劍直刺,只要勁力強猛,威力遠比玉女劍法等變幻奇妙的劍招更大。」
從這一段中,我們不難發現,所謂「越是平平無奇的劍招,對方越難抗禦」事實上正是「無招」境界的自然體現。以楊過這般輕狂跳脫的性格(據筆者認為,楊過的性格極不適合練「重劍級」的劍法,獲此奇遇者若是換作少年時的郭靖的話,其所領悟的武學真諦將遠多於楊過),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由神鵰督促著練劍,尚能在數日之中就達到了「無招」的境界。(確切地說,楊過終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學理念上達到「無招」的境界,但卻在使用玄鐵劍時自然而然地把「無招」應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說是「重劍級」劍法的奇妙之處。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這段充滿了自信與豪氣的題字,說明在正當壯年之時創立了「重劍級」劍學的獨孤求敗在當時實已無敵於天下了。
然而學無止境,獨孤求敗開始尋求對自我的超越。「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關於如何用木劍勝過重劍,曾經引發了楊過如下的思考:「玄鐵劍重近七十斤,這柄輕飄飄的木劍要能以輕制重,只有兩途:一是劍法精奧,以快打慢;一是內力充沛,恃強克弱。」
這兩種方法顯然都是不對的。「劍法精奧,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劍級」和「軟劍級」的水準,不作考慮;而「內力充沛,恃強克弱」也僅適用於「重劍級」,倘若對敵雙方都是「獨孤求敗」,用這種方法較量的話,敗的必然是那個使木劍的「獨孤求敗」,所以也就談不上什麼「木劍勝重劍」了。
楊過顯然是照後一種方法練的,所以雖將木劍練得頗有聲色,但成就也就僅止於「重劍級」而已。這點在他與金輪法王的那場決戰中就得到了證明,當時他空手與金輪法王交戰,又要救郭襄,明顯處於下風,於是便開始後悔過於託大沒帶玄鐵劍,可見他當時的武功仍需藉助玄鐵劍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屬「重劍級」的范疇。
那麼怎樣才是真正的「木劍級」呢?百年後的另一位武學大宗師張三豐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極劍法的「以柔克剛」、「以我之鈍,擋彼之無鋒」。武當山上,張無忌以木劍迎戰方東白的倚天劍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真髓。但張無忌本人的武學修養並沒有達到「木劍級」的水準,他和楊過一樣是在他人的指點之下將這些高深的武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所以日後會被波斯明教的「風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殺得大敗。獨孤求敗當年在海潮之中練劍,面對大海無窮無盡的威力,終於悟出了「以柔可剛」的道理。用木劍與玄鐵劍相鬥,使木劍者只要不去直攖玄鐵劍之鋒,一味與之纏斗。時間一長,使玄鐵劍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時使木劍者就必勝無疑了。此即木劍勝重劍之法。由此,獨孤求敗達到了「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
神鵰跟隨獨孤求敗日久,雖知其練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將楊過拉到海邊,讓他自行領悟。可惜的是楊過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蠻力與海浪拚鬥,雖將內力練強了不少,但於武學修養上,卻是一點長進也沒有,無怪他始終沒能達到「木劍級」的境界。
最後,獨孤求敗提到「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這所謂的「無劍勝有劍之境」不難理解,當是指「無形劍氣」而言的了。
劍術練到這種程度,與前面提到的幾個級別相比,作個不太確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槍大炮相對於冷兵器之間的區別了。而且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與段譽的「六脈神劍」又有所不同。其一,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是自創的,與段譽學自圖譜的「六脈神劍」相比,其難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語;其二,「六脈神劍」尚有劍招,而獨孤求敗的「無形劍氣」則顯然是無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別。
由此可見,獨孤求敗真正的高明之處,在於其深不可測的武學修養。如果說,《天龍八部》中那位無名老僧是金作中內力修為最為高深的人,那麼若論武學修養之最,則非獨孤求敗莫屬。楊過和令狐沖不過學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獨步武林,足見所謂「嗚呼!群雄束手,長劍空利,不亦悲夫!」雲雲,絕非瞎吹牛皮之語。
獨孤求敗:其時就是已經達到很高的境界,只想求一敗己之人而已。表示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已經是無懈可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