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萬花筒的圖案是怎麼形成的
萬花筒的圖案是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里,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這就形成了萬花筒的圖案。
萬花筒是一種光學玩具,將有鮮艷顏色的實物放於圓筒的一端,圓筒中間放置三棱鏡,另一端用開孔的玻璃密封,由孔中看去即可觀測到對稱的美麗圖像。萬花筒的原理在於光的反射,利用鏡把光反射來形成圖像。1817年蘇格蘭科學家和發明家大衛·布儒斯特爵士發明萬花筒。
(1)誰發明萬花筒擴展閱讀
歷史發展:
萬花筒誕生於19世紀的蘇格蘭,由一名研究光學的物理學家發明。2~3年後,幾乎同一時期傳到了中國和日本。19世紀初葉,中國的很多玩具進入日本時、其中也包括了萬花筒。
同時由於萬花筒典型的體現了鏡子的反射,而被學校引用為教材,得到更廣泛的流傳。至此,可以說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同樣的歷史過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萬花筒在美國從玩具而升華為藝術品。
在日本,作為藝術品的萬花筒製作也從90年代開始嘗試,到現在,萬花筒藝術家們手工製作了很多精美生動的萬花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由萬花筒收藏家、萬花筒製作藝術家和專銷萬花筒商店的店主集合起來,於1996年成立了日本萬華鏡俱樂部。
由俱樂部發起組織了萬花筒展,開設學習班傳授萬花筒的手工製作方法等活動。並於2000年底,成功的舉辦了充滿快樂生動的構思、具有豐富的原創性以及富於美感令人感動的萬花筒公募作品展。日本萬華鏡大獎作品展是世界上唯一的僅以萬花筒作為展品的公開招募的作品展。
Ⅱ 萬花筒的發明原理
萬花筒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製作,通過光的反射而產生影像。
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一次,他在用多面鏡子研究光的性質時,看到了幾面相對放置的鏡子里經過多次反射呈現出來的景象,便放了一些花紙在鏡子組成的空腔里,結果,他看到了一些對稱的圖案,而且每變動一下花紙的位置,圖案就會變換一次。
為了能使圖案不斷地變換,他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里,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就這樣他製作出了只要輕輕轉動就能看到不同圖案的萬花筒。萬花筒在一夜之間便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這個一動就能產生美妙圖案的小東西,算得上是當時的「電視機」了。更有意思的是,一旦某個圖案消失了,要轉動幾個世紀才能出現同樣的組合,因此每一瞬都值得欣賞,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萬花筒的發明被列入科學重大發明而載入史冊,博物館里也收藏有一些製作精美的萬花筒。由於萬花筒既是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又是能培養思維和觀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愛,並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翻新花樣。例如,有人在萬花筒里放上30—40個像教堂塔尖一樣的玻璃小瓶,裡面裝上油,在油里浸著玻璃粒、細珊瑚片、貝殼和沙粒。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動,瓶里那些閃閃發光的微粒就會升降。
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還放入扎緊的細絲線、馬鬃以及各種螺旋形的、彎曲的小東西。這樣,使萬花筒轉動起來,就好像在欣賞一場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Ⅲ 故事萬花筒的作者是誰
《萬花筒》作者簡介
依列哪·法吉恩,英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1956年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它是一本長篇散文,但又像童話,像小說,像傳記。主人公安紹尼住在一個美麗的山區里,他爸爸稱那地方為地球的眼睛。安紹尼最最喜愛的地方就是磨坊池塘,有一天他得了一個萬花筒,他覺得磨坊池塘也是一個萬花筒。安紹尼是一個敏感、感情豐富並有很多幻想的小孩,他跟家鄉的許多人打交道,都能在他們身上發現一些神奇的地方,於是就在他的腦子里出現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等到他年紀大了,這才發現生活就是一個萬花筒,它是那樣的美,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就在這個萬花筒中……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它是一本長篇散文,但又像童話,像小說,像傳記。主人公安紹尼住在一個美麗的山區里,他爸爸稱那地方為地球的眼睛。安紹尼最最喜愛的地方就是磨坊池塘,有一天他得了一個萬花筒,他覺得磨坊池塘也是一個萬花筒。安紹尼是一個敏感、感情豐富並有很多幻想的小孩,他跟家鄉的許多人打交道,都能在他們身上發現一些神奇的地方,於是就在他的腦子里出現了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等到他年紀大了,這才發現生活就是一個萬花筒,它是那樣的美,人們所追求的東西就在這個萬花筒中……
這本書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那種夢幻的感覺,讓人覺得想像力真是太瑰麗的存在,一下子就可以把茅屋變成天堂,而殘酷或者不那麼美好的人生,也因了這些想像力而變得可愛起來。
Ⅳ 萬花筒的含義!!
萬花筒的含義就是:
利用光的反射來成像的,這種成像原理我國遠古時代的古人就已掌握。古書《莊子》里就有「鑒止於水」的說法,即用靜止的水當鏡子。
萬花筒里的圓筒形玩具,兩頭鑲著玻璃,筒的內壁裝著玻璃條組成的幾面鏡子,筒的一端放著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碎玻璃。向著亮處轉動圓筒,由於鏡子的反射作用,可以從筒的另一端看到各種圖案。
萬花筒美妙的奧秘就蘊藏在它設計精妙的鏡體結構和流動圖案當中。就像萬花筒的英語名稱KALEIDOSCOPE一樣,集合了希臘語的KALOS(美麗),EIDOS(形狀)和SCOPE(觀看)等美麗的詞彙,將它最主要的特點都概括出來。
(4)誰發明萬花筒擴展閱讀:
1、萬花筒誕生於19世紀的蘇格蘭,由一名研究光學的物理學家發明。2~3年後,幾乎同一時期傳到了中國和日本。19世紀初葉,中國的很多玩具進入日本時、其中也包括了萬花筒。當時,作為利用光學的游戲,新鮮而有趣,萬花筒成為糖果店吸引孩子的招牌玩具。
2、不用萬花筒通常使用的鏡片,只裝有帶切口的玻璃片。透過它所看到的景色,同樣的圖像會變成無數多個。這是在萬花筒誕生之彰就有的視覺玩具,玻璃片多是被切成格子狀的,也有的是切成龜甲狀或只是縱向切割。
3、萬花筒原理認為萬花筒內有一定數量的彩色玻璃片,同一萬花筒中這些碎片的數量和質量是不變的,但只要轉動萬花筒,使碎片發生新的組合,就會有無窮的新圖案和新花樣。廣告創意就是將散亂無序的材料賦予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進行有目的的組合,產生各種各樣新的想法。
Ⅳ 萬花筒來歷
萬花筒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製作,通過光的反射而產生影像。
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一次,他在用多面鏡子研究光的性質時,看到了幾面相對放置的鏡子里經過多次反射呈現出來的景象,便放了一些花紙在鏡子組成的空腔里,結果,他看到了一些對稱的圖案,而且每變動一下花紙的位置,圖案就會變換一次。
為了能使圖案不斷地變換,他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里,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就這樣他製作出了只要輕輕轉動就能看到不同圖案的萬花筒。萬花筒在一夜之間便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這個一動就能產生美妙圖案的小東西,算得上是當時的「電視機」了。更有意思的是,一旦某個圖案消失了,要轉動幾個世紀才能出現同樣的組合,因此每一瞬都值得欣賞,每一秒都值得珍惜!
Ⅵ 萬花筒是中國人發明的嗎
.
回答者:持酒勸風 級別:聖人(2006-01-08 16:36:49)
1816年,蘇格蘭物理學家大衛·布魯斯特爵士發明了萬花筒。布魯斯特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研究,他在童年時代就十分喜歡光學實驗,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他所喜愛的光學上。一次,他在用多面鏡子研究光的性質時,看到了幾面相對放置的鏡子里經過多次反射呈現出來的景象,便放了一些花紙在鏡子組成的空腔里,結果,他看到了一些對稱的圖案,而且每變動一下花紙的位置,圖案就會變換一次。
為了能使圖案不斷地變換,他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里,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就這樣他製作出了只要輕輕轉動就能看到不同圖案的萬花筒。萬花筒在一夜之間便獲得了意外的成功。這個一動就能產生美妙圖案的小東西,算得上是當時的「電視機」了。一旦某個圖案消失了,要轉動幾個世紀才能出現同樣的組合。
萬花筒的發明被列入科學重大發明而載入史冊,博物館里也收藏有一些製作精美的萬花筒。由於萬花筒既是美侖美奐的藝術作品,又是能培養思維和觀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愛,並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翻新花樣。例如,有人在萬花筒里放上30—40個像教堂塔尖一樣的玻璃小瓶,裡面裝上油,在油里浸著玻璃粒、細珊瑚片、貝殼和沙粒。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動,瓶里那些閃閃發光的微粒就會升降。除了這些東西以外,還放入扎緊的細絲線、馬鬃以及各種螺旋形的、彎曲的小東西。這樣,使萬花筒轉動起來,就好像在欣賞一場精彩的芭蕾舞表演。
Ⅶ 萬花筒是哪位發明的
1816年遠在地球另一端的蘇格蘭,一位長期研究光學的物理學博士DAVID- BREWSTER(1781~1868),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萬花筒,並且取得發明專利。這位12歲就取得大學資格的神童,長期以來一直對於光學的研究非常熱衷,他在10歲的時候就對望遠鏡相當有興趣,20歲的後開始研究光學,並於後來以光學原理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萬花筒,並且被英國冊封為爵士。
Ⅷ 萬花筒的來歷,快!快!快!
大約一百多年前,由英國人發明的萬花筒進入中國。由於當時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限制,萬花筒只能作為清王朝達官貴人的私室珍藏。隨著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萬花筒的造價也漸漸變得低廉,舊時王謝堂前燕,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早先的萬花筒,裡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紙,透明度很差,後來有人嘗試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花筒裡面的「花」,變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塊玻璃也換成了三塊鏡子。歲月變遷,製作萬花筒的材料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孩子們對萬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傾注的熱情。
Ⅸ 萬花筒的歷史發展
萬花筒誕生於19世紀的蘇格蘭,由一名研究光學的物理學家發明。2~3年後,幾乎同一時期傳到了中國和日本。19世紀初葉,中國的很多玩具進入日本時、其中也包括了萬花筒。當時,作為利用光學的游戲,新鮮而有趣,萬花筒成為糖果店吸引孩子的招牌玩具。同時,由於萬花筒典型的體現了鏡子的反射,而被學校引用為教材,得到更廣泛的流傳。至此,可以說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同樣的歷史過程。直到20世紀80年代,萬花筒在美國從玩具而升華為藝術品。在日本,作為藝術品的萬花筒製作也從90年代開始嘗試,到現在,萬花筒藝術家們手工製作了很多精美生動的萬花筒。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由萬花筒收藏家、萬花筒製作藝術家和專銷萬花筒商店的店主集合起來,於1996年成立了日本萬華鏡俱樂部。由俱樂部發起組織了萬花筒展,開設學習班傳授萬花筒的手工製作方法等活動。並於2000年底,成功的舉辦了充滿快樂生動的構思、具有豐富的原創性以及富於美感令人感動的萬花筒公募作品展。日本萬華鏡大獎作品展是世界上唯一的僅以萬花筒作為展品的公開招募的作品展。
十九世紀,由英國人發明的萬花筒進入中國。由於當時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限制,萬花筒只能作為清王朝達官貴人的私室珍藏。隨著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萬花筒的造價也漸漸變得低廉,舊時王謝堂前燕,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十九世紀中葉,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攤上,萬花筒已經是常見易得的玩具。彈球、踢毽子、跳房子、推鐵環,當然還有奇妙的萬花筒,勾畫出了多少孩子樸素而快樂的童年。在孩子們的眼中,萬花筒里的「花」,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則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來的百花仙子,一種「花」離去,從此幾十年難再重現。早先的萬花筒,裡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紙,透明度很差,後來有人嘗試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花筒裡面的「花」,變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塊玻璃也換成了三塊鏡子。歲月變遷,製作萬花筒的材料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孩子們對萬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傾注的熱情。
人們喜歡看萬花筒,更喜歡動手製作萬花筒。在北京東岳廟民俗運動會上,就曾出現過長約90厘米,直徑10厘米,由業余愛好者利用廢紙筒製作的萬花筒。北京民俗博物館還收藏著由北京玩具協會常務理事、萬花筒愛好者李鴻寬先生製作的,長132厘米,直徑25厘米的大型萬花筒。
Ⅹ 萬花筒的原理
萬花筒的原理是利用平面鏡的成像原理製作,通過光的反射而產生影像。
將三面成角度的鏡子放在一個圓筒里,再將花紙放在筒端的兩層玻璃間。隨著三角鏡中鏡子的角度變化,影像的數目也隨之變化;影像重疊後形成各種圖案,不停地轉動萬花筒就可以看到不斷變換的圖案。
萬花筒的發明被列入科學重大發明而載入史冊,博物館里也收藏有一些製作精美的萬花筒。由於萬花筒既是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又是能培養思維和觀察能力的益智玩具,所以深受小孩子和成年人的喜愛,並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翻新花樣。
例如,有人在萬花筒里放上30—40個像教堂塔尖一樣的玻璃小瓶,裡面裝上油,在油里浸著玻璃粒、細珊瑚片、貝殼和沙粒。這些密封的小玻璃瓶一動,瓶里那些閃閃發光的微粒就會升降。
(10)誰發明萬花筒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由英國人發明的萬花筒進入中國。由於當時製作材料和工藝的限制,萬花筒只能作為清王朝達官貴人的私室珍藏。隨著封建王朝閉關鎖國政策被打破,以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萬花筒的造價也漸漸變得低廉,舊時王謝堂前燕,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十九世紀中葉,在北京胡同里的小攤上,萬花筒已經是常見易得的玩具。彈球、踢毽子、跳房子、推鐵環,當然還有奇妙的萬花筒,勾畫出了多少孩子樸素而快樂的童年。在孩子們的眼中,萬花筒里的「花」,就如同梁祝化身的彩蝶、武則天眼中的牡丹、翩翩而來的百花仙子,一種「花」離去,從此幾十年難再重現。
早先的萬花筒,裡面所看到的花是剪成碎片的彩紙,透明度很差,後來有人嘗試使用更透明的彩色碎玻璃。隨著時間的推移,萬花筒裡面的「花」,變成了彩色塑料片、光滑的玻璃珠,反射用的三塊玻璃也換成了三塊鏡子。
歲月變遷,製作萬花筒的材料變了,但唯一不變的,是孩子們對萬花筒中的神奇世界所傾注的熱情。
人們喜歡看萬花筒,更喜歡動手製作萬花筒。在北京東岳廟民俗運動會上,就曾出現過長約90厘米,直徑10厘米,由業余愛好者利用廢紙筒製作的萬花筒。北京民俗博物館還收藏著由北京玩具協會常務理事、萬花筒愛好者李鴻寬先生製作的,長132厘米,直徑25厘米的大型萬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