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味地黃丸的發明人是誰
六味地黃丸來源於宋代錢乙的《小兒葯證直訣》,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葯、澤瀉、牡丹皮、茯苓六味葯物組成,其特點是甘淡性平,補而不滯,可滋陰補腎。
錢乙學習時,「不名一師」,善於化裁古方,創制新方。如六味地黃丸。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乾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減化裁,作六味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對後世倡導養陰者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1)去掉發明人擴展閱讀:
錢乙行醫注重實踐,同情百姓疾苦
錢乙行醫注重實踐,非常同情民間百姓的疾苦,而且還非常善於總結在行醫實踐中得到的經驗和感受,形成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錢乙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理論,並在臨床應用四診(望、聞、問、切)時,十分重視「望」診。
錢乙對患者全身狀況均作詳細論述和描繪。對兒科常見病的鑒別診斷作了描述,提出多種有效療法。且能區分出幾種不同類型的黃疸,其中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傳染性肝炎、腸寄生蟲病的發生和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等疾病。
❷ 火葯的發明者是誰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琉璜伏火法,用琉璜、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琉璜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據史書記載,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在長期的煉制丹葯過程中,發現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夠燃燒爆炸,由此誕生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公元808年,唐朝煉丹家清虛子撰寫了《太上聖祖金丹秘訣》,其中的「伏火礬法」是世界上關於火葯的最早文字記載,中國學術界由此認為火葯的發明不遲於
11月底,由四川省川西北地質工程勘察院、北京華城九洲文化研究所、四川省綿陽市文物局等單位組成的「中國古代火葯原料科學考察探險隊」,對老君山進行了為期5天的實地考察。發現老君山地區有朝陽洞、天雨洞、高官洞等十幾個人工開鑿的山洞,其洞深在數百米至近十公里不等。考察隊在朝陽洞等山洞中,發現了排列有序的用來生產的硝池,以及堆積如山的下腳料、廢棄物和生活用的灶台等。
其中煙子洞寬約60米,高達50米,在長約1公里的山洞內,人為形成了4處數百平方米的工作面,每個工作 面均有幾個硝池和大大小小的灶台,洞內還散落著大量破碎的明朝以前的瓷器。
❸ 專利發明人去掉一個人又增加一個人變更理由怎麼寫
專利發明人去掉一個人,又增加一個人變更理由就如實寫
❹ 四大發明 火葯的發明人
是古代的道家人煉丹時發明的抄,就是孫思邈這個醫生發明的了,他老人家有一天不曉襲得抓專了些什麼硫、硝、炭的東西屬就爆炸了,所以我們今天才有了火葯
火葯是中百國古代煉丹家在煉丹過程度中發明的.人類最早使用的火葯是黑火葯,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在一千多年前發明問的.它的發明,聞名於世,被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答明之一,在化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❺ 專利撤回申請能取消嗎
我只能說,你搞得太亂了。搞錯發明人,沒必要補正,辦理著錄項目變更專即可。
更不屬要撤回,撤回的風險太大。你這個撤回沒法再撤回了。
可以重新申請,但是這樣做,申請日延後了。可以要求優先權。
如果有進一步需要可以私信給我,或者留下聯系方式,我聯系你,我給你也發了私信。
❻ 專利證書上兩個人名字,可以去掉一個嗎怎麼辦理
專利證書一抄旦發出就不會再改變襲了,丟失也不會補發。如果申請人或者發明人要變更,可以提出著錄項目變更,變更後證書也不會變,如果一定要證明申請人或者發明人有變化,可以辦理證書副本,上面記載著到辦理副本時間的最新信息。證書副本具有法律效力。
❼ 專利證書下來之前發明人可不可以去掉一個
可以,在專利授權登記之前進行著錄項目變更程序即可,不過需要得到發明人的同意簽字。
❽ 五筆輸入法發明人簡介
王永民,漢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943年12月生於河南省南陽地區南召縣貧農家庭。
1962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通詩文、書法、篆刻和音樂。
1978-1983年,以五年之功研究並發明被國內外專家評價為「其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王碼),以多學科最新成果之運用、集成和創造,提出「形碼設計三原理」,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發明了25鍵4碼高效漢字輸入法和字詞兼容技術,在世界上首破漢字輸入電腦每分鍾100字大關並獲美、英、中三國專利。
1983年後,又以15年之力推廣普及,使之覆蓋國內90%以上的用戶;曾五次應邀赴聯合國講學,以「五筆字型」在全世界的廣泛影響和應用,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1984年又榮獲「五一勞動獎章」、「國家級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1988年4月成為國務院特別命名的十名「全國勞動模範」之一。
1994年後陸續發明「98王碼」、「閱讀聲譯器」、「名片管理器」等五項開創性專利技術。
1995年8月赴美學習,1997年5月回國。
於1998年2月「十年磨一鍵」發明了我國第一個符合國家語言文字規范、能同時處理中、日、韓三國漢字、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98規范王碼」,同時推出世界上第一個漢字鍵盤輸入的「全面解決方案」及其系列軟體,成為我國漢字輸入技術發展應用的里程碑。
王永民教授從1996年起研究用數字鍵輸入漢字的方法,首創「首部余部取碼法」,於2000年8月實施完成了「五筆數碼」漢字輸入專利技術,開發了「6鍵6碼」和「9鍵6碼」兩套成品軟體。
現任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副理事長、北京王碼電腦公司、北京王碼網公司總裁。 自我白描是「一介書生,半個農民」,座右銘是「科學是一本永遠也寫不完的書」,行為准則是「愛國、務實、創新」。
❾ 歷史上有哪些脫離發明者初衷的發明
歷史上有哪些脫離發明者初衷的發明?
有一些,比如:可樂的發明也和很多的發明一樣,是一個偶然事件,並且它的發明的初衷根本也不是為了當飲品的,而是和葯有關哦,這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
據說當時在美國有一位名叫約翰·彭伯頓的葯劑師,他工作認真,並且工作年限很長,有很豐富的工作經驗,醫學不太發達的時候,他也很想通過自己的一些努力來幫助那些經過很長治療依舊不咳嗽好轉、精神好轉的病人,所以他就想發明一種具有振奮精神、解除疲乏、治療緩解頭痛的葯水,暫且叫它咳嗽水。
經過葯劑師的不懈努力,終於達成了願望,發明出來的這種葯水還真的可以緩解精神疲憊、讓人神志振奮的作用,他還給這款葯水取了個名字叫可卡可拉。有一天有一位顧客到葯劑師的葯店去了,這位顧客想買一種可以治療頭部疼痛、腦袋發熱、精神不振的可卡可拉葯水,葯店裡的營業員拿著這款可卡可拉葯水,本來是應該到水龍頭那兒去勾兌更多的水,以用來稀釋葯水,但是當時營業員為圖省事就把放在桌上的蘇打水往可卡可拉葯水裡倒用來代替自來水以稀釋葯水。
倒完之後就給了顧客,結果顧客喝下了這款葯水之後卻發現非常好喝,喝完覺得痛也不痛了,精神也瞬間清醒了不少,顧客很高興,覺得這真是一杯神奇的葯水,從葯劑師的店裡出來之後他就開始到處宣傳這杯神奇的止咳水,然後一傳十十傳百,周圍的人都知道葯劑師的店裡有這樣一款神奇的葯水了,大家紛紛前往店裡去找營業員要這款葯水,他們描述這款水為不含酒精的神奇的飲料,具有神奇的療效。後來隨著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這款可卡可拉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品嘗,逐漸不再拘泥於葯店,而是慢慢走向了大街小巷,成為人們解渴、聚會、抒發心情的一劑良葯,只要說到喝東西大家就第一時間會想到它了。
❿ 紙張的發明人是誰
就在我們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時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輕便的紙莎草紙來記錄文字了。
紙莎草是一種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點像蘆葦,可長到4米高。這種植物的故鄉在埃及。數千年前,尼羅河兩岸肥沃的沖積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跡,而現在它在埃及早已絕跡,在非洲只有蘇丹和敘利亞的少數地區還有生長,歐洲的最後一批紙莎草在西西里島錫安河畔錫臘庫扎附近正瀕臨凋萎乾枯。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對紙莎草的衰亡,人們十分痛惜。這不僅因為它是極好的造紙原料,還因為它是人類的好朋友。在古代無紙的日子裡,人們曾用它記下了人類文明史最初的幾頁。
據考證,大約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紙莎草來造「紙」了,他們把紙莎草的莖破成細絲曬干,交叉著疊兩層,然後再用膠粘合,這樣做成的紙莎草紙質量相當不錯,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產品,希臘的大多數古典文學作品都是寫在紙莎草紙上的。
在這種紙莎草「紙」上寫字,要比在泥板、銀板或龜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這一發明後來傳到了歐洲。在中國人造的紙還沒有傳到歐洲之前,紙莎草是歐洲人最常用的「紙」。
這是一種叫貝多樹的熱帶大樹,胸徑常達1米左右,樹高20多米,樹姿有些像棕櫚,又有些像蒲葵。這種樹在樹頂上簇生出許多掌狀分裂葉子,十分巨大,一張連葉柄的葉子長達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來當紙的,正是這種葉子。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許多寺廟。在那些寺廟里,往往都保存著貝多葉寫成的經書,人稱「貝多經」。作為書寫用的貝葉須在樹齡8年以上的貝多樹上採摘。貝多葉子卷為筒狀,呈淺棕色,從葉柄割取下來鋪開展平,成扇形狀。每張葉片上有30條粗硬的葉脈,用刀除去葉脈,便可得到近30張小葉片。這帶狀小葉片有2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
這葉片不能用,還必須經過特殊的水漚製作。人們先把葉片捲起放在大鍋里用水蒸煮。然後取出晾乾。為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折斷,還要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撳住葉片兩端,上下拉磨,使葉片表層磨掉,變得潔白光潤。經過這樣的加工處理後,再把每片貝葉根據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燒紅的鐵棒在貝葉上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
嚴格說來,貝葉上的經文不是寫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們用一種精細的鐵筆在葉面上刻字,刻好後用墨5水塗抹葉面,即「上色」。這種墨水用油燈的黑色煙炱與肉桂油混合調制,塗抹後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跡,對貝葉還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於貝葉「紙」有著這種易於長期保存的優勢吧,所以當真正的紙發明後很久,仍有人用貝多葉來書寫。
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已開始用絲織成的「帛」來寫字了。用墨水寫字在帛上,要比簡牘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輕又軟,還可以捲起來。現在有時稱一部書為一卷書,即來源於此。
可惜的是,這樣的「帛紙」雖然很好用,但價格昂貴。在漢代,一匹帛相當於720斤米的代價,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漢代,「帛紙」和簡牘還同時被人們應用著。
蔡倫是東漢和帝時的太監,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監管製造御用器物。擔任這些職務,自然要考慮節省開支。價格昂貴的帛也在蔡倫的考慮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種可以替代帛的書寫材料呢?不僅與帛同樣的輕便易寫,而且價格還要很便宜。
所謂漂絮,就是人們利用不適於抽絲織造的次等繭來做絲棉時,先將次繭用水煮過,再鋪在蔑席上浸到河水裡去,用棍子爛成絲棉。從事這項手工勞作的婦女,人們稱之為「漂母」。
蔡倫發現漂母在漂絮的過程中,有一些殘留的絲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曬干後,把殘絮剝剔下來就成了一層薄6薄的絮片。有些買不起帛的窮人就利用這種絮片寫字;不過在這上面寫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於絲製品價格貴,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時還沒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製品。人們將麻的皮剝下來,仍用在水中漂洗搗打的方法,製成適合於織造的麻紗。在這過程中,也會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倫發現,也有人利用麻絮片來寫字的。
「嗯,這倒是個辦法,也許可以試試。」於是,蔡倫當起了「漂」。他將那些留在篾席上的絲絮和麻絮收集起來,放在水中繼續漂洗搗打,將它們弄得很爛,再用席子把它們撈起來濾掉水分,曬干後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細密的絮片。用它來寫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紙就樣誕生了。現在「紙」字左邊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紙是跟絲有直接的聯系的。
在試驗中,蔡倫還發現,用麻絮搗爛後製成的紙,跟用絲絮做成的紙不相上下,甚至還更結實些。這當然使他十分滿意,因為絲是貴重物品,絲絮不如麻絮容易獲得。蔡倫還想到,既然要費時費力將麻漚爛、搗爛,而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破布、破魚網、樹皮等不是更容易獲得,又容易搗爛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後,蔡倫終於發明了成熟的紙的製作工序:將樹皮、破布、舊魚網等收集起來浸濕、搗碎、泥沙,然後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膠質、油脂、色素等,再進一步搗爛,讓它們成為漿糊狀。然後,把這種糊狀的漿質撈出,薄薄地攤在竹簾上晾乾,就成了柔軟的紙。7
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的造紙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漢和帝非常賞識並下令在全國推廣使用。後來,漢安帝因蔡倫發明紙有功,還封他為龍亭侯。
我國的造紙術後來傳入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經非洲北部傳到歐洲。造紙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最傑出的貢獻之一。蔡倫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統計過,現在世界上大約有12000多種不同用途的紙,它們滿足了人類各方面的需要。這些紙,有的是有意識發明的,有的是在無意中誕生的;有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留下了發明的名字,有的卻不知道發明者是誰,只留下了他的發明。
從蔡倫發明紙起,人們用的造紙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魚網、樹皮、麥草、稻草、蘆葦、毛子、木頭,都是纖維類材料,石頭紙是第一種非纖維類原料製成的紙。以後還會有什麼樣的新紙問世呢?我們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的追求是無止境的,紙的發明也是無窮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