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服什麼時候發明

漢服什麼時候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6 20:53:09

❶ 漢服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傳統服飾。我們作為中國主要民族的漢族,漢語自然是我們的語言,那我們的傳統服飾應該是什麼?西裝、中山裝、旗袍、晚禮服自然都不是傳統服飾,說起來漢族的傳統服飾應該是漢服。那麼漢服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到了秦漢時期,已經發展到大都是大襟窄袖,男子的腰間會有腰封,而女子以絲帶系扎。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自然,服飾變得寬大飄逸。而到了唐代的時候,此時的絲綢已經非常的發達,而唐朝的服飾也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其實已經開始出現齊胸的襦裙,外面的上衫也開始變的薄透,甚至有一些短的袖子。

漢服在不同時期,也是不停在調整變化的。

❷ 漢服最先被誰發明

黃帝 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❸ 漢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少部分資料以自己的記憶回答,大部分資料來源網路漢服吧詞條。

民國,一些小范圍的漢服復興漸露鋒芒:近代漢服第一人章太炎愛穿一件前胸綉一「漢」字的交領衣,

夏震武束發深衣、錢玄同著玄端辦公、張大千寬袍大袖游歷歐洲;1914年頒定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門合影、袁世凱祭天等照片,都可佐證漢服在民國時期的影響。

2003年的11月22日,一個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走在鄭州的街頭,王樂天身著漢服行走在鄭州市區。但當他路過一家商場時,卻聽到門口的迎賓小姐沖里邊的人大喊:「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經過步行街的拐角時,幾個小孩子看見他,也鬨笑著說「八格牙路」。

盡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

很快,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王樂天身著漢服的照片,那天風很大,

他的頭發有些亂,但飄逸得充滿漢韻古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偶然看到了這些照片,並據此寫成了一篇報道,這篇文章也成為第一篇報道漢服的文章,並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王樂天的舉動因此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響應,並在全國掀起了漢服復興的浪潮。

初始口號願景:漢服復興,衣禮偕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現用口號願景:漢服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參與漢服運動常用的論壇有

漢網論壇

網路漢服吧是網路民族文化目錄下的眾貼吧之一,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漢文化復興者。首任大吧主——溪山琴況。

2

❹ 「漢服」一詞,最早源於何時

「漢服」,是從深衣發展演化而來。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其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曰:「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這里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特別是以《周禮》、《儀禮》、《禮記》為基礎的儒教禮典,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周禮所制定。「漢族」的形成,直接與周朝、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
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國服,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人國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這里的「晉之遺制」和「漢服」都屬於儒教的周禮服制。總之,「深衣」是漢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漢服」則是從漢朝開始才有的名稱。

❺ 漢服的起源及發展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一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綉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里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里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里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一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里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一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製、革新一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一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群體都在共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一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❻ 漢服是哪個朝代開始存在的

漢服沒有統一的標准,每個朝代的風格都一些不一樣。每個朝代人們穿的衣服都可以說是漢服。

漢服介紹: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❼ 漢服的歷史

漢服:

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

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7)漢服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 周禮參考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

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

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

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游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採取胡服作為戎裝。

由此,穿著胡服一時相沿成風 。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扎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 。

❽ 漢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黃帝時期是「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的起源時期。

❾ 漢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學者們討論華夏衣冠的起源,往往引用這一說法。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自黃帝而堯、舜,這也是個不短的歷史時期。另有一個傳說可補充「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說法,那就是螺祖養蠶的傳說。這樣我們可以基本確定:黃帝時期是「華夏衣冠」,也就是「漢服」的起源時期。

❿ 漢服起源於哪個朝代 如今有數千年的歷史

漢服的起源
神話及傳說起源 --- 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 黃帝 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如文字,農業,音樂,歷法等。黃帝的正妃 嫘祖,傳說中就是她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了漢服。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
實際起源 ---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對人類來說,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中國漢服文化--商朝漢服(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簡介

閱讀全文

與漢服什麼時候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