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雲南葫蘆絲的雲南葫蘆絲的歷史
雲南潤歌葫蘆絲的歷史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我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雲南傣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個大葫蘆,闖過驚濤駭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美妙的樂聲,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雲南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在德昂族廣泛流傳的古老愛情悲劇故事《昆撒樂和歐比木》,對葫蘆絲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個叫昆撒樂的小夥子和一個叫歐比木的姑娘,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昆撒樂會用樹葉、竹葉吹奏出美好的音樂。由於葉片會乾枯,難以保管,昆撒樂就用薄薄的銅片代替葉片,並把薄銅片放到細竹筒上吹。後來,竹管被蟲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時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發出的聲音就會變化,再套上葫蘆,聲音更悠揚了。就這樣,昆撒樂發明了「畢格寶」(葫蘆絲的德昂語名稱)。昆撒樂常常在勞動之餘吹起「畢格寶」,歐比木一聽到樂聲,就會來與他約會。但是,歐比木的父母嫌昆撒樂家境貧寒,不願將歐比木許配給昆撒樂,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蓋了一間小吊樓,將歐比木藏到小吊樓里,不讓他們見面。昆撒樂是個有骨氣的小夥子,決心外出去掙錢,娶回心愛的姑娘。歐比木一個人住在吊樓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淚水把眼睛都弄花了。一天,歐比木見地面上有腳印,以為是昆散樂來過,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哪知吊樓附近的腳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餓虎順著梯子爬上吊樓,把歐比木吃了。昆撒樂在外地拚命幹活,節衣縮食,攢得了許多銀子,趕回家。他找到小吊樓時,發現心上人已不在人間,悲憤不己,鑽進深山將老虎殺死。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用「畢格寶」吹起悲怨的樂曲,控訴這人為的悲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昆撒樂和歐比木就將「畢格寶」作為「傳情」樂器世代傳承了下來。「畢格寶」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蘆絲世代傳承吹奏的《流淚調》。現在梁河縣的西鄉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還有很多人會吹這首調子。
❷ 李春華創作了不少葫蘆絲名曲,孤獨的黑駿馬和斷橋殘月,實在是感人肺腑,無論是哪個優秀的作曲家都不太可
李春華老師出生於雲南,自幼酷愛民族音樂。幼年時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民族樂器的演奏。就讀於昆明師范學校時,師從著名作曲家、音樂電教板發明者王紹祿先生學習音樂理論及葫蘆絲、巴烏演奏,後考入雲南藝術學院繼續深造,曾得到民族管演奏家楊建生副教授、哏德全先生、李貴中副教授的悉心指導。其利用業余時間多次深入民間,了解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收集民間音樂素材,至今從事葫蘆絲、巴烏的研究與演奏已有十餘載。2000年3月由遠方出版社出版了個人專著《葫蘆絲、巴烏實用教程》。同年9月錄制了獨奏專集《節日的德昂山》,2002年4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個人教學專程《怎樣演奏好葫蘆絲、巴烏》。李春華老師是對近幾年葫蘆絲樂器和音樂推廣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絕對的領軍人物之一,出碟無數,並隨贈曲子伴奏,開發出無數的新曲,並為第一位嘗試用葫蘆絲吹奏雲南以外音樂的老師,為葫蘆絲的演奏拓寬了道路,有幸和李老師通過幾次電話,其人低調謙和,其創作的葫蘆絲精曲《雪蓮花開》評為葫蘆絲目前為止最高級別十級,代表作還有《打跳歡歌》等…… 打那麼多字真心不容易啊,望採納
❸ 葫蘆絲是哪一民族發明的樂器
葫蘆絲又稱「葫蘆蕭」,傣語稱「芘南母倒」。主要流傳於滇西的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是青年男女用來表達愛慕思念之情的樂器。在傣族民間神話傳說中相傳: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發,一個傣家小卜冒(小夥子)抱著一個大葫蘆,沖過肆虐的洪水,救出自己心愛的小卜哨(小姑娘)……於是他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了佛祖,佛祖便把竹管插入金葫蘆,送個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捧起金葫蘆吹出了美妙的韻律。頓時風平浪靜、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祝願這對情侶吉祥幸福。從此葫蘆絲便在傣族人家世代相傳。
葫蘆絲發音優美、親切、略帶鼻音、含有憂郁的韻律感,古人雲之「彩雲之南獨神韻,繞梁三日音不絕」,葫蘆絲擅長於表達溫柔細膩的感情,給人以朦朧憂郁的美感。因為它的發音猶如抖動的絲綢那樣飄逸、親柔而得名「葫蘆絲」。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
巴烏流傳於我國西南邊陲的哈尼族、彝族民間,是一種彈簧震氣吹奏的樂器,外形類似笛子,常用於自娛自樂性的獨奏,極富民族特色,但在雲南主要流傳於西雙版納等少數民族集居的地區。
葫蘆絲。又稱葫蘆簫。雲南少數民族樂器。以前主要流傳於傣、阿昌、德昂等民族中。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朴,極富表現力。在雲南,深受人們的喜愛。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舞台都能聽到葫蘆絲演奏的優美音樂。近年來在國內外頗受矚目。
葫蘆絲屬於簧管內樂器。常見的葫蘆絲是由一個作為共鳴腔的葫蘆和三根竹管組成。竹管插入葫蘆的一端有簧片。中間竹管為主管,兩邊為附管,主管上開有七個按音孔(上六下一)。副管無按音孔,一般只能發一下固定音,用作和聲以豐富其表現力。曲調多有深情、委婉之特點。
❹ 什麼樂器是中國發明的
三峽奉節縣出土的抄14萬年前的石哨襲,顯然是人類最古老的樂器,吹奏它可以獲得一個清晰悅耳穩定的音頻。
其他還有很多,如中國古代最早的六大樂器琴、瑟、簧、塤、鍾、磬
國寶級有 九霄環佩七弦琴
湖北省出土的著名的曾侯乙編鍾
中國古代的樂器,共分為 吹、拉、彈、打四大類,分別由金、石、土、木、匏、革、絲、竹等八種材料製成,史稱「八音」。
❺ 葫蘆絲發明人
葫蘆絲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無法查證具體發明人,就算有也只是傳說。
❻ 胡蘆絲是誰做成的
葫蘆絲沒有明確的發明者。
葫蘆絲是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的樂器。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中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擅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歌,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贊哈(民間歌手)在葫蘆絲的伴奏下唱著古老的傳說和美麗的神話,唱著舊社會的苦難和新社會的幸福。
❼ 葫蘆絲是誰發明的
小學生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傣家的小夥子叫傣山,他有一個心上人,他們過著幸福的日子。
一次,山洪爆發了,傣山抱起一個葫蘆,決定救出被困的心上人。於是傣山呼吸了一口氣跳入洪水中,游到中途,碰到了鯊魚,傣山准備逃走,可傣山沒有鯊魚的游的快,傣山就要變成鯊魚美餐的時候,看到了一座小島,傣山用力一游,沖上了小島,躲過了鯊魚。傣山上了小島後就找他的心上人,打聽到他的心上人被困在個大山裡,傣山於是上了那座山,山裡有條大蛇,是看他的心上人的,傣山只有殺這條蛇,他的心上人才可以救出來。
傣山想在晚上把這條大蛇殺死,晚上傣山到了蛇的巢穴,看見大蛇在睡覺,他悄悄的來到蛇的身旁,抓起蛇的七寸,蛇被打死了,原來,蛇是個大壞蛋。後來,傣山救出了他的心上人,但山洪還沒有停止。「只有作出一種一個人也不知道的樂器,才能停止山洪」,傣山聽到了一個聲音。於是傣山和他的心上人共同製作出了一種叫葫蘆笙的樂器,山洪停止了。這場面感動了神仙,神仙手一揮,頓時鮮花盛開、孔雀開屛,祝福傣山和他的心上人永遠幸福。葫蘆笙被傣族人世世相傳。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惟妙惟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❽ 葫蘆絲是發明的
葫蘆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葫蘆簫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
傣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節日里,不論是在江中劃龍舟或是在江邊放「高升」(用竹筒製作的土火箭),還是在廣場上「趕擺」或是在竹樓里飲酒歡宴,都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葫蘆簫是很有特色的樂器,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葫蘆,3根竹管和平枚金屬簧片組成,通體長約30厘米。在葫蘆的柄端,插一竹管為吹口,整個葫蘆做氣箱,葫蘆底部插進3根粗細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蘆中的竹管部分,鑲有一枚銅質或銀質簧片。中間的竹管最粗,上面開著7個(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個八度的旋律音,稱為主管。兩旁的副管,上面只設簧片,不開音孔,只能發出與主管共鳴的和音,通常是較細的竹管發a音,最細的發e'音。吹奏葫蘆簫時,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側,簫身豎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無名指按正面上方3 孔,左手按其餘3孔,氣流同時輸入3個管口而發音。音量較小,主管的音色柔潤而纖秀,在兩根副管持續音的襯托下,給人以含蓄、朦朧的美感。因為它吹出的顫音有如抖動絲綢那樣飄逸輕柔,所以又叫「葫蘆絲」。
阿昌族的葫蘆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語稱「拍勒翁」,用葫蘆和金竹管製成。吹管長6厘米,主管長50厘米,副管分別長33和17厘米,在兩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側,分別留有一條竹片,用細竹知與主管捆紮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稱葫蘆簫為「拜洪廖」,3根簫管插入葫蘆底部,用蠟封固,上端和竹製吹管僅長兩厘米。尤為獨特的是:主管除開有7個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還開有兩個氣孔。主管演奏旋律,兩根副管發出純五度音程的持續音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續音或需要單持續音時,還可將副管堵住。
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蘆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為普及,是娛樂時助興的樂器,每個村寨都有很多制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傳情達意或人們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間勞動,也經常吹響葫蘆簫,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歡樂。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簫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近年來,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簫。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在我國民族樂器大花園中,它已成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中央民族樂團訪日小組,曾用這種新葫蘆簫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歡迎和好評。
❾ 葫蘆絲的由來
關於葫蘆絲的起源沒有資料記載,已無法考究,僅能借鑒的是流傳民間的故事傳說。傳說有喜劇的、有悲劇的,但都有一個共同點,與愛情故事有關。 (1)在德昂族廣泛流傳的古老愛情悲劇故事《昆撒樂和歐比木》,對葫蘆絲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個叫昆撒樂的小夥子和一個叫歐比木的姑娘,他們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昆撒樂會用樹葉、竹葉吹奏出美好的音樂。由於葉片會乾枯,難以保管,昆撒樂就用薄薄的銅片代替葉片,並把薄銅片放到細竹筒上吹。後來,竹管被蟲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時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發出的聲音就會變化,再套上葫蘆,聲音更悠揚了。就這樣,昆撒樂發明了「畢格寶」(葫蘆絲的德昂語名稱)。昆撒樂常常在勞動之餘吹起「畢格寶」,歐比木一聽到樂聲,就會來與他約會。但是,歐比木的父母嫌昆撒樂家境貧寒,不願將歐比木許配給昆撒樂,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蓋了一間小吊樓,將歐比木藏到小吊樓里,不讓他們見面。昆撒樂是個有骨氣的小夥子,決心外出去掙錢,娶回心愛的姑娘。歐比木一個人住在吊樓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淚水把眼睛都弄花了。一天,歐比木見地面上有腳印,以為是昆散樂來過,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來。哪知吊樓附近的腳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餓虎順著梯子爬上吊樓,把歐比木吃了。 昆撒樂在外地拚命幹活,節衣縮食,攢得了許多銀子,趕回家。他找到小吊樓時,發現心上人已不在人間,悲憤不己,鑽進深山將老虎殺死。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就會用「畢格寶」吹起悲怨的樂曲,控訴這人為的悲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昆撒樂和歐比木就將「畢格寶」作為「傳情」樂器世代傳承了下來。「畢格寶」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蘆絲世代傳承吹奏的《流淚調》。現在梁河縣的河西鄉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還有人會吹這首調子。 (2)在梁河傣族聚居區流傳的葫蘆絲起源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勐養江畔住著一個勤勞、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在他去參加「嘎光露盛會」的途中幫助了一位賣葫蘆籽的老大媽。在老大媽的預言下,桑亮與買走葫蘆籽的溫柔美麗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並深深相愛。為了記住這位賣葫蘆籽的老大媽,少玉在勐養江畔種下了葫蘆,桑亮就在旁邊種上了竹子,以便葫蘆攀爬生長。4個月很快過去了,葫蘆綴滿藤蔓,竹子繁茂,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一天,兩人相約去摘葫蘆來裝飾新房。誰知,災難突然降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雨助瀾著勐養江水撲向村寨,村寨頓時一片汪洋。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了簡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掛上葫蘆以增加浮力。但竹筏還是難以承受兩個人的重量。為了能讓心上人生還,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將生的希望給了桑亮……。桑亮最終戰勝洪魔活了下來,卻無法排遣對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絕的桑亮在他們種下葫蘆與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窩棚,整天撫著曾乘載過兩人命運的竹伐以淚洗面。一天他聽到竹子和葫蘆在風中發出的聲音,於是有了靈感,做成了今天的葫蘆絲。他每日流著淚對著勐養江吹出凄涼調子,來傾訴內心的悲痛及對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天長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調,聽起來非常悲涼哀婉,泣如訴,婉轉纏綿。在勐養民間被稱之為「葫蘆絲古調」,又名「哭調」。就這樣葫蘆絲樂器和「古調」最後成為傣族地區男女青年傳情達意,訴說內心情感的樂器和曲調被世代傳承了下來。 另一種結局是這樣傳說的:悲痛欲絕的桑亮天天對著勐養江吹著悲傷的調子,呼喚心上的姑娘。他的痴情執著感動了佛祖,佛祖托著雲來到勐養江畔用手一指,天空立刻出現一道霞光,整個勐養壩子籠罩在金光之中,這時到處鮮花盛開,孔雀開屏,百鳥歡唱,少玉被一個巨大的葫蘆托出江面,像一朵剛出水的蓮花樣更加美麗動人。從此,他們吹奏起優美的葫蘆絲,過著幸福的生活。葫蘆絲在梁河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曾有傳承。但在芒東、勐養兩鎮的傣族地區傳承得較廣泛。今天,人們已將葫蘆絲樂器定位為傣族樂器。 「葫蘆絲」在民間稱為「葫蘆蕭」,別處也有稱為「葫蘆笙」,名稱的變化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解放初期,知識青年下鄉,將傣族不標準的漢語「蕭」誤聽為絲而得名,有說是為了區別於哈尼族的「蘆笙」又區別於「蕭」(蕭無簧),故文藝工作者將它定名為「葫蘆絲」。說以前者居多。葫蘆絲的傣語名稱為「篳朗道」,「朗道」為「葫蘆」的傣語名,「篳」為傣語對吹管樂器的總稱。德昂語稱「篳格寶」,阿昌語稱「拍勒翁」。
❿ 葫蘆絲的由來
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來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其兩支副管不開音孔與古簫一樣,可用於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來的簫、笛非常相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激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
(10)葫蘆絲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葫蘆絲傳說:上古時代有一頭凶獸,經常下山來吃人和牲畜。此時,有位大英雄,名叫阿泰。他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女媧娘娘的宮殿。女媧娘娘被阿泰的誠心感動,賜予他一葫蘆,可以收付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待凶獸出現時,用葫蘆將凶獸收付。
但凶獸依然在葫蘆里亂撞,於是阿泰將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蘆的底部,凶獸終於在裡面安靜了下來,再也沒有出來作怪。後來為了紀念阿泰的事跡,大家仿照這葫蘆和竹子的模樣,創制出了葫蘆絲,並作為樂器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