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哪些自主研發的導彈
「雷霆」—2激光制導炸彈、「雷石」—6制導滑翔炸彈、P12戰術導彈系統、FT—1和FT—3精確制導炸彈……
「雷霆」—2激光制導炸彈是一種激光半自動尋找目標的制導爆破炸彈,具有晝夜空對地精確打擊能力,主要用於臨空攻擊地(海)面固定或低速運動的目標。「雷石」—6制導滑翔炸彈則屬於防區外打擊武器,主要用於攻擊機場、碼頭、橋梁、指揮中心等地面固定目標,制導精度達到15米,並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FT—1和FT—3兩種精確制導炸彈均由常規航彈改進而來,大大提高目標命中概率,可用於近距離空中支援、封鎖、壓制敵方空防、海上反艦、兩棲打擊等,並能打擊機動加固目標和軟目標、固定加固目標和軟目標、海上艦只等。這些經過改裝的精確制導武器造價相對低廉,命中精確度卻得到了極大提高,將成為未來中國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P12新一代戰術導彈武器系統不僅體積小、重量輕,而且精度高、威力大、反應迅速、突防能力強、可靠性高、越野能力高、戰術生存能力強、操作維護簡便。155毫米激光制導炮彈的成功研製則預示著中國陸軍傳統的壓制炮兵部隊將具有「百步穿楊」的精確打擊能力。
㈡ 中國最初研製的導彈資料
這個裡面有兩個第一:中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和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導彈,因為中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不是自行研製,而是按照圖紙仿製的蘇聯P-2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中國代號為東風一號(DF-1),這種導彈僅僅是實驗性質,沒有列裝部隊。而中國自行研製並列裝的第一種導彈是東風2號中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DF-2),兩種導彈的具體參數資料如下:
東風一號DF-1短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是中國根據蘇聯P-2導彈仿製的近程地地戰略導彈。1958年4月開始仿製,1960年11月5日試射成功。導彈全長17.68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0.4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攜帶1300公斤的高爆彈頭。該導彈沒有實戰部署過。但是中國通過仿製P-2導彈建立了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導彈專家。
東風-2中短程彈道導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戰略導彈,1964年6月29日試射成功,1966年裝備部隊,現已全部退役。導彈全長20.9米,彈徑1.65米,起飛重量29.8噸,採用一級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東風-2A)。可攜帶1500公斤高爆彈頭,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為2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東風-2A)。 東風-2短程彈道導彈是東風-1的改進型,推進方式不變,射程增加到1300公里,可載一枚2萬噸當量核彈頭。
㈢ 中國誰研發的核導彈
我國是一個團隊合力研發的,不過主要功勞是幾個人。
1、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黨員,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
1950年回國,歷任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工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基地副司令員、科技委常任委員、顧問。
2、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
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
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
4、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
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
5、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1968年以後,歷任七機部第五研究院衛星總體設計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
㈣ 中國的導彈是誰發明的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黨員,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合大學和清華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後,歷任國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總體設計部主任,七機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業部一院技術總顧問和航空航天部高級技術顧問。 從50年代後期起,作為開創人之一,投身於我國導彈與航天事業。作為總體設計部主任和地空導彈型號的副總設計師,領導和參加我國地空導彈初期的仿製與研製。他先後擔任我國自行研製的液體彈道式地地中近程導彈、中程導彈的副總設計師,洲際導彈和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帶領科技人員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關鍵,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特別是在洲際液體彈道地地導彈的研製試驗中,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了我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洲際導彈任務的圓滿完成。他作為研製長征二號E大型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技術總顧問,參與領導研製試驗工作,保證發射成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獲七機部勞動模範稱號,1984年榮立航天部一等功,獲航天部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㈤ 導彈最早是誰發明的
導彈之父-馮.布勞恩 1912年出生於德國東普魯士。受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博特影響,專注於火箭製造。二戰中是德國黨衛軍高級軍官,是二戰中德國V2火箭計劃的主要創造者。二戰結束後,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計劃。參與探險家一號(美國首顆衛星)計劃,以及後來的阿波羅登月計劃。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也是其事業的顛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的武器是德國的V—2火箭,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學博士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系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由納粹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命名為「復仇使者」,所以代號變為V—2、V—2工程開始於1940年,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 ,以容納自控,導航系統和戰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產。從投產到德國戰敗,納粹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 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沒法考證是某個人了 導彈的起源與火葯和火箭的發明密切相關 火葯與火箭是由中國發明的 南宋時期 不遲於12世紀中葉 火箭技術開始用於軍事 出現了最早的軍用火箭 約在13世紀 中國火箭技術傳入阿拉伯地區及歐洲國家 18到19世紀火箭武器進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國才第一次發射了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20世紀30年代 由於電子 高溫材料及火箭推進劑技術的發展 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紀30年代末 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 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1939年發射了A—1、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經驗應用到V—1導彈和V—2導彈上。 1944年 6到9月德國向倫敦發射了V—1、V—2導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 德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 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 但均未投入作戰使用 。
㈥ 中國第一枚導彈是什麼時候產生的
1、1956年,我國決定研製導彈,於是抽調了梁思禮等30多位專家和143名大學生。可是當時既無資料,也無儀器和導彈實物。除了從美國回來的錢學森。誰也沒有見過導彈和火箭,我國的導彈事業屬於白手起家。
2、1957年中蘇達成協議,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幾種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進行仿製。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方面在導彈仿製上處處設卡。1960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令仿製工作雪上加霜。
梁思禮等一些專家克服困難,沒有材料和電子零件就自己研製,最終他們用國產產品取代了蘇聯停止供應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3、1960年11月,我國後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的導彈發射成功。這不僅是我國製造的第一枚導彈,也是軍事裝備上的一個里程碑。這些科學家們孜孜不倦,克服困難,為中國的導彈事業做出了傑出的困難。
4、「東風」1號地對地導彈高17.68米,最大直徑1.65米,翼展3.56米,彈頭重1.3噸,飛行時間442秒,最大射程590千米,導彈起飛重量(總重)20.4噸,關閉發動機時導彈最大飛行速度2165米/秒,彈道最大高度168千米。是中國製造的第一代地對地導彈。
㈦ 新中國第一枚導彈是哪年被研製出來的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
研製導彈是從全面仿製蘇聯的P-2導彈開始的。通過仿製,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專家。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的第83天,我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騰空而起,准確命中目標。
在仿製「P-2」的同時,導彈研究院就決定獨立研製射程為1200公里的中近程導彈「東風二號」。1962年3月,首枚「東風二號」導彈運抵發射場,進行發射前的各項測試。
一切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3月21日,東風二號導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第二次試飛獲得成功。後來又進行16次發射試驗,15次成功。自此,東風二號導彈作為一種實戰武器開始裝備部隊。
(7)中國創造的導彈擴展閱讀
導彈的發展意義
導彈的使用,使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規模和范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過去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導彈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集成,它的發展既依賴於科學與工業技術的進步,同時又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導彈技術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㈧ 中國第一顆導彈的發明時間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知識擴展:
第一枚國產中程導彈:
1、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新型號中程導彈的研製工作,這個型號從1965年3月結束方案設計階段,相繼轉入初步設計、技術設計、試制生產、地面綜合試驗等階段
2、到1966年底進行首次飛行試驗,僅用了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
自行研製的第一枚飛航導彈:
1、1960年初,中國開始仿製飛航式導彈,1966年底仿製的第一個海防戰術導彈型號——上游一號艦艦導彈正式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了海軍部隊,結束了中國海軍有艦無彈的歷史。
2、1971年開始自行研製全新的導彈——鷹擊八號。鷹擊八號為高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小型多用途導彈。 1979年11月,鷹擊八號導彈首發飛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