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射電望遠鏡發明

射電望遠鏡發明

發布時間:2021-06-04 05:49:28

1. 第一台空間射電望遠鏡是美國發明的嗎

是的.

193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里,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楊斯基發現: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最大值的無線電干擾。經過仔細分析,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這是來自銀河中射電輻射。由此,楊斯基開創了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5米、高3.66米的旋轉天線陣,在14.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 「扇形」方向束。

2. 是誰發明了天文望遠鏡

最普遍的介紹:關於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問題,科技史上早有定論,他就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卻否認這一點,伽利略說是荷蘭人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fast

3. 射電望遠鏡是誰發明的

美國人G·雷伯。
193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里,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楊斯基發現: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最大值的無線電干擾。經過仔細分析,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這是來自銀河系中射電輻射。由此,楊斯基開創了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5米、高3.66米的旋轉天線陣,在14.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 「扇形」方向束。此後,射電望遠鏡的歷史便是不斷提高解析度和靈敏度的歷史。 自從楊斯基宣布接收到銀河系的射電信號後,美國人G·雷伯潛心試制射電望遠鏡,終於在1937年製造成功。

4. 射電望遠鏡發明成功在於什麼

成功的原因當然是它的發明人,美國工程師格羅特.雷柏

5. 射電望遠鏡的發明有什麼重要意義

射電望遠鏡的發明的重要意義:
探測遙遠的「地外文明」
巨大的望遠鏡外形與衛星天線相似,猶如一隻巨大的「天眼」,將探測遙遠、神秘的「地外文明」。千百年來人類大多是通過可見光波段觀測宇宙。事實上,天體的輻射覆蓋整個電磁波段,而可見光只是其中人類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該射電望遠鏡可以用來監聽外太空的宇宙射電波,其中包括可能來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電波」;在電力充足的條件下,這只巨大的「天眼」還能發送電波信號,幾萬光年遠的「外星朋友」將有可能收到來自中國的問候。
可尋找第一代誕生的天體
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它將使人類的天文觀測能力延伸到宇宙邊緣,可以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
其能用一年時間發現數千顆脈沖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而且無需依賴模型精確測定黑洞質量就可以有希望發現奇異星和誇剋星物質;可以通過精確測定脈沖星到達時間來檢測引力波;還可能發現高紅移的巨脈澤星系,實現銀河系外第一個甲醇超脈澤的觀測突破。
用於太空天氣預報
射電望遠鏡還將把中國空間測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將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脈沖星計時陣,為自主導航這一前瞻性研究製作脈沖星鍾。
同時,可以進行高解析度微波巡視,以1Hz的解析度診斷識別微弱的空間訊號,作為被動戰略雷達為國家安全服務。還可跟蹤探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服務於太空天氣預報。
帶動中國製造技術發展
射電望遠鏡研究涉及了眾多高科技領域,如天線製造、高精度定位與測量、高品質無線電接收機、感測器網路及智能信息處理、超寬頻信息傳輸、海量數據存儲與處理等。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成果可應用於諸多相關領域,如大尺度結構工程、公里范圍高精度動態測量、大型工業機器人研製以及多波束雷達裝置等。射電望遠鏡的建設經驗將對中國製造技術向信息化、極限化和綠色化的方向發展產生影響。服務中國航天項目
射電望遠鏡(radio telescope)是指觀測和研究來自天體的射電波的基本設備,可以測量天體射電的強度、頻譜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電波的定向天線,放大射電信號的高靈敏度接收機,信息記錄﹑處理和顯示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沖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6. 射電望遠鏡的發展歷程

1931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里,負責專門搜索和鑒別電話干擾信號的美國人KG·楊斯基發現:有一種每隔23小時56分04秒出現最大值的無線電干擾。經過仔細分析,他在1932年發表的文章中斷言:這是來自銀河系中射電輻射。由此,楊斯基開創了用射電波研究天體的新紀元。當時他使用的是長30.5米、高3.66米的旋轉天線陣,在14.6米波長取得了30度寬的 「扇形」方向束。此後,射電望遠鏡的歷史便是不斷提高解析度和靈敏度的歷史。 甚大陣射電望遠鏡
自從楊斯基宣布接收到銀河系的射電信號後,美國人G·雷伯潛心試制射電望遠鏡,終於在1937年製造成功。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它的拋物面天線直徑為9.45米,在1.87米波長取得了12度的 「鉛筆形」方向束,並測到了太陽以及其它一些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因此,雷伯被稱為是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的首創者。 1946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始建造直徑66.5米的固定拋物面射電望遠鏡﹐1955年建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76米直徑的可轉拋物面射電望遠鏡。與此同時﹐澳﹑美﹑蘇﹑法﹑荷等國也競相建造大小不同和形式各異的早期射電望遠鏡。除了一些直徑在10米以下﹑主要用於觀測太陽的設備外﹐還出現了一些直徑20~30米的拋物面望遠鏡﹐發展了早期的射電干涉儀和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六十年代以來﹐相繼建成的有美國國立射電天文台的42.7米﹑加拿大的45.8米﹑澳大利亞的64米全可轉拋物面﹑美國的直徑 305米固定球面﹑工作於厘米和分米波段的射電望遠鏡(見固定球面射電望遠鏡)以及一批直徑10米左右的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因為可轉拋物面天線造價昂貴﹐固定或半固定孔徑形狀(包括拋物面﹑球面﹑拋物柱面﹑拋物面截帶)的天線的技術得到發展﹐從而建成了更多的干涉儀和十字陣(見米爾斯十字)。 1962年 Ryle 發明了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並獲得了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射電天文技術最初的起步和發展得益於二戰後大批退役雷達的"軍轉民用"。射電望遠鏡和雷達的工作方式不同,雷達是先發射無線電波再接收物體反射的回波,射電望遠鏡只是被動地接收天體發射的無線電波.。20世紀50、60年代,隨著射電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人們研究成功了射電干涉儀,甚長基線干涉儀,綜合孔徑望遠鏡等新型的射電望遠鏡射電干涉技術使人們能更有效地從噪音中提取有用的信號;甚長基線干涉儀通常是相距上千公里的。幾台射電望遠鏡作干涉儀方式的觀測,極大地提高了解析度。 大型射電望遠鏡陣列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不僅建成了一批技術上成熟﹑有很高靈敏度和解析度的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還發明了有極高解析度的甚長基線干涉儀這種所謂現代射電望遠鏡。另一方面還在計算技術基礎上改進了經典射電望遠鏡天線的設計﹐建成直徑100米的大型精密可跟蹤拋物面射電望遠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波恩附近。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的VLBI網﹑美國的VLBA陣﹑日本的空間VLBI相繼投入使用,這是新一代射電望遠鏡的代表,它們的靈敏度﹑解析度和觀測波段上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望遠鏡。其中,美國的超常基線陣列(VLBA)由10個拋物天線組成,橫跨從夏威夷到聖科洛伊克斯8000千米的距離,其精度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500倍,是人眼的60萬倍。它所達到的解析度相當讓一個人站在紐約看洛杉磯的報紙。 今天射電的解析度高於其它波段幾千倍,能更清晰地揭示射電天體的內核;綜合孔徑技術的研製成功使射電望遠鏡具備了方便的成像能力,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相當於工作在射電波段的照相機。

7. 射電望遠鏡是怎麼發明的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激戰猶酣。2月26日,在英國空軍監視德國的那些雷達熒屏上,突然都受到了嚴重的干擾——閃爍不停的片片「雪花」。莫非是納粹發明了對付雷達的新武器?這可是直接關繫到戰爭勝負、性命攸關的大事。除了嚴密封鎖有關消息外,最高當局立即下令,讓最傑出的無線電專家荷伊丟下手頭的一切工作,迅速查明原因,尋求對策。

荷伊才華過人,經驗豐富,他不負眾望,很快就有了眉目:原來這不是什麼敵人的新式武器,而是太陽與人開的玩笑。只要讓那些雷達的天線避開太陽方向,儀器就可正常工作。從此人們知道,太陽、恆星乃至所有的天體,都像一個個電台,時時都在發射無線電波。

天體發出的電波,天文學家稱之為「射電」,接收與解讀這種射電必須要用射電望遠鏡。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的是,它所見到的不是天體的圖像,而是一組組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曲線,需要用專門的儀器才能解讀其中所含的信息。

光學望遠鏡自1610年由伽利略首先指向星空起,至今已有近400年,如果不是近年來太空望遠鏡以及一些新技術登場,有人甚至哀嘆它似乎已走到了盡頭。但是射電望遠鏡則不然。首先穿透金星濃密大氣、揭開金星逆向自轉和表面高溫依靠的是它;最早測出水星自轉是公轉周期2/3,它的一天等於2年依靠的也是它;畫出第一張火星三維立體圖依靠的仍然是它。更讓人刮目相看的是,震驚世界的「20世紀60年代的天文學四大發現」——星際有機分子、脈沖星、3K微波背景輻射、類星體,都是射電望遠鏡小試牛刀的成果。其中前三項的發現者都先後問鼎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充滿了挑戰的類星體將來一旦被揭開廬山真面目,其發現者也將成為此獎項的必然得主。

誰都知道,天文學家最怕老天作梗,因為很多千載難逢的機會,只要老天不幫忙,就會前功盡棄,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國天文界元老、年逾古稀的張鈺哲先生為了觀測1980年的昆明日全食,曾不遠千里於2月16日飛到了一切早已准備齊全的觀測點,可哪知就在最關鍵的2分鍾內,一朵小小的白雲飄來,不偏不倚地擋住了日輪,任你憤怒叫罵,任你急得跳腳,也只能眼睜睜地讓一年的准備工作付之東流,落得個空手而歸。

用射電望遠鏡觀測最大的優點是,不怕雲霧遮擋,甚至不怕傾盆大雨(當然為了防止銹蝕,雨天還是盡量少用),它是一種全天候的儀器。它還有一個優點是,要求的精度不高,製造方便,所以可以做得很大。

當然,它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眼大無光」。一架直徑10厘米的光學望遠鏡的分辨本領在1.4"左右,它能看清月球表面上2千米的細節,而德國的100米可動射電望遠鏡,盡管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可它的分辨本領也只有33",還不如人的肉眼的分辨本領30"。為了彌補這個不足,人們想到了利用「干涉法」原理,把兩台儀器分開並用。所以現在除了建造直徑更大的單個天線外,還建造有「天線陣」。當今稱為「甚大陣」的最大的天線陣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處荒漠上,在縱橫70千米的范圍內,分布著27架龐然大物,每一台射電望遠鏡天線的直徑為25米,重達210噸。由於它全由電腦控制,自動化程度很高,所以每次觀測只需一個計算機程序員和一兩個天文學家就足夠了。

8. 發明射電望遠鏡對於人類有什麼重大意義

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應該是方便我們人類探測遙遠的外星文明。因為,一個巨大望遠鏡的形狀類似於衛星天線,就像一個巨大的天眼一樣,這將探測遙遠而神秘的外星文明,我們人類,在幾千年以來,大多數人類通過可見光波段觀測宇宙,事實上,天體的輻射覆蓋了整個電磁波波段,而可見光,只是我們人類能夠感知的一小部分。

實現銀河系外第一個甲醇超脈沖的觀測突破,用於空間天氣預報的射電望遠鏡,還可以把中國的空間測量和控制能力,從地球同步軌道擴展到太陽系的外緣,將深空通信數據的下行鏈路速率提高100倍左右,脈沖星定時陣列,為自主導航的前瞻性研究製造脈沖星時鍾。

關於發明射電望遠鏡對於人類有什麼重大意義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9. 世界上第一個望遠鏡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個望遠鏡是漢斯·李波爾發明的。

一次,兩個小孩在李波爾的商店門前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兩人興高采烈。李波爾賽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跑回商店,把兩塊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經過多次試驗,漢斯·李波爾發明瞭望遠鏡。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望遠鏡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

(9)射電望遠鏡發明擴展閱讀

望遠鏡用於觀察遠距離物體的目視光學儀器,能把遠物很小的張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間具有較大的張角,使本來無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體變清晰可辨。所以,望遠鏡是天文和地面觀測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是一種通過物鏡和目鏡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學系統。根據望遠鏡原理一般分為三種。

一種通過收集電磁波來觀察遙遠物體的電磁輻射的儀器,稱之為射電望遠鏡,在日常生活中,望遠鏡主要指光學望遠鏡,但是在現代天文學中,天文望遠鏡包括了射電望遠鏡,紅外望遠鏡,X射線和伽馬射線望遠鏡。天文望遠鏡的概念又進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線和暗物質的領域。

日常生活中的光學望遠鏡又稱「千里鏡」。它主要包括業余天文望遠鏡,觀劇望遠鏡和軍用雙筒望遠鏡。

常用的雙筒望遠鏡還為減小體積和翻轉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鏡系統,棱鏡系統按形的方式如果式不同可分為別漢棱鏡系統(RoofPrism)(也就是斯密特。別漢屋脊棱鏡系統)和保羅棱鏡系統(PorroPrism)(也稱普羅棱鏡系統),兩種系統的原理及應用是相似的。

閱讀全文

與射電望遠鏡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