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中國的發明家這么少呢
因為中國人思想太傳統,底層階級每天都在為結婚買房子發達愁,而有錢的就想著吃喝玩樂。誰有時間去想發明東西!
㈡ 求一個動畫片,裡面有一個大鬍子發明家,很糊塗,總發明一些沒用的東西,誰知道是什麼動畫片么
名偵探柯南
㈢ 《發明家斯克朗奇先生》主要講了什麼
爾夫·愛維斯
著名的發明家約翰夫·斯克朗奇先生是一個慈祥和藹的老人,他的頭發和胡須早就白了,但臉色卻仍然像兒童一般紅撲撲的。
斯克朗奇先生既聰明又善良。他一生中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使人們活得更加幸福。他的機器使大家工作起來更方便,玩得更輕松愉快,甚至讓大家什麼都不做。
他發明了穿衣和脫衣機。這種奇妙的機器外表就像一張舒舒服服的椅子。只要一坐上去,它在幾秒鍾里就能給人穿好衣服或脫去衣服。它還會縫上脫落的紐扣,補好撕破的口子,並擦去衣服上的油漬。
這種機器在全世界都很暢銷。不過除南海群島這類不開化的地方之外,那兒的人只穿很少的衣服,因而它也就毫無實用價值了。
斯克朗奇先生還發明了一種上山速度能比下山快的雪橇。
他的其他一些發明有:自己會鋪床的床,自己會搖的搖椅,還有給懶人用的游戲機器,這些機器會替懶人玩棒球、網球和撲克牌。
通過發明,斯克朗奇先生慢慢富了起來。
為了使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斯克朗奇日夜研究發明,弄得實在太辛苦了。他的朋友們都堅持讓他去度假。
於是斯克朗奇買下了一個在一條偏遠的小路旁的寧靜的農場,打算去那兒休養一下。他來到農場,雇了兩個人來做農活,隨後他在台階上坐了10分鍾,他真的只管休息,什麼也不做。
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台階上,看見幾頭小豬正在繞著谷倉追逐著。其中有頭小豬總是落在最後,因為它的腿很短。斯克朗奇很是同情它。
他用一碗牛奶和一根香蕉把小豬們騙進了屋子內。隨後,在小豬們忙於爭食之際,他腦子飛快地轉著,想出了一個能幫那隻矮腳豬跑得快一些的方法。這個發明相當簡單,用皮帶把四支高蹺綁在豬的四條腿上就行了。
聰明的斯克朗奇先生自己先試了試。這確實很好玩,他簡直不願把它解下來了。
隨後他給小豬綁上了。剛開始小豬每走一步路都跌跌撞撞,它撞倒了椅子、桌子、台燈和擱在桌子上的畫。它還撞倒了斯克朗奇先生。不久,小豬學會了如何操縱高蹺,跑得越來越快了,最後它從開著的門跑了出去,很快就消失了身影。
斯克朗奇先生依舊坐在地板上。鏡框套在他的脖子上,電燈線纏著他的腿。
「天哪!」他喃喃自語道,「這可有點過分了。但沒關系,這正好給了我一個絕妙的構思。」
「從前,」斯克朗奇先生一邊解開纏著他的電燈線,一邊說,「我一直在發明幫助人的玩藝兒,可從沒想過發明能幫助動物的東西。總得有人這么做,」他表情莊重地說道,「而這個人,就是我。」
斯克朗奇從脖子上摘下了鏡框,就開始研究起來了。
他首先發明了讓馬在炎熱的夏天戴的更涼爽、也更漂亮的帽子。
然後他發明了一種自動拍蠅機,使馬兒不用在炎熱的夏天裡不停地揮動尾巴趕蒼蠅了。機器轉動起來後,會產生颯颯涼風,使得馬兒即使在最熱的天氣里也覺得涼快舒適。
斯克朗奇先生不願看見母雞晚上睡在硬梆梆的雞窩里,他為它們發明了帶軟枕的床。
他為池塘里的鴨子發明了小小的帆,這樣它們就不必艱苦地不停地劃水了。
最終,斯克朗奇先生為「美人」——那條老奶牛,發明了嚼草機。
很久以來,他就一直為母牛們感到難過,因為它們嚼草太費勁了。在他看來,母牛們低著頭,幾乎整天在辛苦地啃草,有時還夾進蟲子,尖刺,沙粒,甚至石子,實在是太不幸了。
於是斯克朗奇先生發明了一種像割草機那樣的機器,前面裝有一個風扇和旋轉的刀片,上面還有個筐,他讓「美人」套上。老奶牛一走動,割草機就啟動工作,風扇會把無用的東西吹去,刀把草打碎,「美人」只要張開嘴把筐里的草吃下去就行了。
可是當馬群有了帽子和自動拍蠅機之後,它們便無所事事了。在夏季的草原上,它們便無事生非。
於是它們躍出籬笆,跑進斯克朗奇先生的玉米地里,吃掉了玉米,直到撐壞了肚子。
於是他不得不請獸醫來治病,那些葯真是又苦又難聞。
母雞們有了床後,因為捨不得離開舒適的枕頭,導致早晨起不來,結果也就不下蛋了。
鴨子們剛裝上帆,誰料來了一陣風,把它們吹得都像陀螺似地團團轉,弄得暈頭轉向。
「美人」——那頭老奶牛根本不欣賞專門為它設計的那台機器,它還是對自己的老辦法情有獨鍾。當它第一次被套上這台機器時,便怒氣沖沖地一路跑,一路亂踢。
它穿過大路,一頭跑進格林太太的玫瑰園,在花叢中踏出一條平坦的小徑,攪得玫瑰花朵漫天飛舞。
它又穿過詹金斯先生的蔬菜地,割草機割掉了一排排整齊的胡蘿卜和芹菜。
然後,它跑過安德森太太的草坪,那兒曬著她家最好的衣服和餐巾,老奶牛一走過,破碎的白布片便飛上了天空,然後像暴風雪中的雪花一樣飄灑下來。
最後,隨著一聲幾英里外都能聽到的碰撞聲。割草機被「美人」撞到了石牆上,撞了個四分五裂。這時老奶牛才覺得好受多了。
斯克朗奇先生上氣不接下氣地追趕了上來。他急忙向怒氣沖沖、嘴裡還不時嚷嚷要報復的詹金斯先生,以及格林太太和安德森太太賠不是,並且賠償了他們的全部損失。
當他牽著「美人」回家時,傷感地拍拍它的頭。
「老天,」他喃喃低語道,「這實在太糟了,但沒關系,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件事給了我一個如何來幫助動物的絕妙的啟發。」
斯克朗奇先生整天埋頭沉浸在發明的冥思苦想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終於,有一天他成功了。他發明的那玩藝像個巨大的盒子,頂上有個咖啡磨盤似的東西。他把這玩意兒放在牲口欄前,又把所有的動物都召集了起來。
斯克朗奇先生從小豬身上取下高蹺,從鴨子身上取下帆,從雞棚里取出床,從馬身上取下帽子和自動拍蠅機。隨後,把它們全都放到機器頂上的磨盤里,然後按下了一個按鈕。
隨即從機器里傳出了一聲嘆息,以及一陣稀里嘩啦的嘈雜聲音。隨著「啪」的一聲巨響,一股藍煙從機器頂上冒了出來,在上面盤旋了一會後,又慢慢地散開了。
這就是斯克朗奇先生為動物發明機器的最終結果。
「哈哈,」斯克朗奇先生高聲笑道,「慶祝為動物發明的最有價值和最後一架機器——斯克朗奇無用機器通用處理機的誕生。」
隨後斯克朗奇先生一手摟著「美人」,另一隻手放在馬背上。雞飛上他的頭頂,快活的鴨子停在他的肩上,而小豬擠在他身旁,在他的雙腿間鑽來鑽去。
「我終於,」他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我終於發明了一樣幫助你們全體動物,並讓你們能夠幸福生活的東西。我的工作不是白費的。」
隨後,斯克朗奇先生臉上帶著滿足的微笑走向他的屋子,他在台階上坐下來,什麼也不幹了,就這樣悠閑地在那兒坐了很久。
㈣ 那些無用的知識是怎樣推動人類巨大進步的
近一兩百年間,全世界的專業學院在各自領域內做出的最大貢獻,可能不在於培養出多少實用型的工程師、律師或醫生,而在於進行了大量看似無用的科學活動。從這些無用的科學活動中,我們獲得了許多發現,它們對人類思想和人類精神意義之重大,遠遠勝過這些學院建立之初力圖達成的實用成就。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人們都講究一個回報,這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當孩子學習課外知識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說:凈弄些沒用的東西。
當有些人酷愛發明搗鼓小器件的時候,有些人也會背後議論說:弄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
當人們投資教育和科研的時候,人們也會懷疑,這些投入能見效嗎?投入會劃算嗎?
我們總是習慣去做一件能立竿見影的事情,而忽略了學習者本身的興趣和愛好。
同時,我們也誤解了這個世界。
例如:赫茲和麥克斯韋未能發明任何東西,但正是他們的無用理論被一位聰明的技術人員抓住,而
且這種理論為通訊、公共事業和娛樂創造了新的用品。赫茲和麥克斯韋是未想到實用的天
才,馬可尼是一位沒有「設想」但重視實用的聰明發明家。赫茲和麥克斯韋究竟做了什麼?
一件事可以肯定,即他們做了研究工作而沒有想到實用。在整個科學史中,已最終證明,有
益於人類的大多數真正的偉大發現,並不是由實用願望所推動的,而是由滿足好奇的願望所
推動的。好奇心也許能或也許不能最終產生某種有用之物,這種好奇心大概就是現代思想的
突出特徵。這不是什麼新東西,它可以追溯到伽利略、培根和牛頓時代。學術機構應該致力
於培養好奇心,它們因考慮立竿見影的應用而發生偏移越少,它們對人類福利和滿足智力興
趣的貢獻會越大。這種智力興趣也許的確可以說已成為現代智力生活的統治模式。
㈤ 鄭允浩為什麼會被網友稱為「發明天才」
提起鄭允浩,腦海裡面第一反應就是東方神起的隊長。凌厲高冷的大前輩,音樂才能造詣極高,音樂成就非凡。這樣的帥氣男神和偏於哲學解釋的「善於總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發明家人設還是沖突的。但是這種沖突無疑是加分項,打破演藝圈的固定人設,讓網友能夠更加真實去了解一個人,會突然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
鄭允浩
在認識一個人之前,首要條件是那個人存在並且顯現,如何顯現?就需要一個推手拉人一把,通俗來講就是所謂的「營銷」,鄭允浩現有的成功離不開其背後的運作團隊。演藝圈團隊的運作無疑是最直接高效的,無論是新聞發布所需要人脈還是物質實際成本,他們的經驗是頂尖的存在。
回答僅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有錯誤,洗耳恭聽。啾咪~
㈥ 經常更新作品的最沒用發明中,你覺得哪個產品最無用
現在生活中有許多能工巧匠能製作出各種神奇的小發明,也有一些人專門製作一些看似有用其實毫無作用的古怪產品,比如在網路中小有名氣的“手工耿”,在國外也有個叫Matty Benedetto的年輕人經常在網上曬出自己製作的各種奇葩物品,下面來看看這個搞怪發明家又更新了哪些腦洞大開的產品!
㈦ 名人名言
5分就買個文章!!!
㈧ 人類歷史上有沒有一些比較著名的知識發現時沒用,後來才運用到實際當中,請舉一些例子
麥克斯威爾和赫茲的電磁理論
麥克斯威爾在1873年發表了電磁理論,當時完全是抽象的數學,赫茲在1887做了電磁波實驗,他自己都對其實用價值毫不關心,多年之後,馬可尼以此為基礎發明了無線電收音機,並被公認為19-20世紀最有用的發明家之一~
㈨ 以下的東西的歷史
電話的發展歷史
1793年,法國 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當時,法國和奧地利正在作戰,信號系統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從奧軍手中奪取埃斯河畔孔代的勝利消息傳到巴黎。以後,比利時、荷蘭、義大利、德國及俄國等也先後建立了這樣的通信系統。據說查佩兩兄弟之一是第一個使用「電報」這個詞的人。
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始於17世紀。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遠距離傳送話音的建議。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並且把這種通信方式稱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國醫生傑克遜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郵船上,給旅客們講電磁鐵原理,旅客中41歲的美國畫家莫爾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當時法國的信號機體系只能憑視力所及傳訊數英里,莫爾斯夢想著用電流傳輸電磁信號,瞬息之間把消息傳送到數千英里之外。從此以後,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莫爾斯從在電線中流動的電流在電線突然截止時會迸出火花這一事實得到啟發:如果將電流截止片刻發出火花作為一種信號,電流接通而沒有火花作為另一種信號,電流接通時間加長又作為一種信號,這三種信號組合起來,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數字,文字就可以通過電流在電線中傳到遠處了。1837年,莫爾斯終於設計出了著名的莫爾斯電碼,它是利用「點」、「劃」和「間隔」的不同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標點和符號。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國會大廈聯邦最高法院會議廳里,莫爾斯親手操縱著電報機,隨著一連串的「點」、「劃」信號的發出,遠在64公里外的巴爾的摩城收到由「嘀」、「嗒」聲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電報。
電話的發明
電話的發明者——安東尼奧·梅烏奇
幾年的破事了。初三《歷史與社會》第75頁關於「19世紀的科技與文化」中提到:「美國人貝爾發明電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通訊方式。」關於電話的發明人,教材由於編寫時間的關系,仍採用傳統的說法,把電話的發明權歸結於貝爾。然而歷史上關於電話的真正發明者是存在爭議的,它涉及到三個相關人物:貝爾、格雷還有梅烏奇。下面給同學們提供的這段材料,並不是說要顛覆我們的教材,而只是希望大家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能對此有一個更全面和細致的了解。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當提到電話的發明,一定會聯想到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貝爾進行了大量研究,探索語音的組成,並在精密儀器上分析聲音的振動。在實驗儀器上,振動膜上的振動被傳送到用炭塗黑的玻璃片上,振動就可以被「看見」了。接下來,貝爾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將聲音振動轉化成電子振動。這樣就可以通過線路傳遞聲音了。幾年下來,貝爾嘗試著發明了幾套電報系統。漸漸地,貝爾萌生了一個想法,發明一套能通過一根線路同時傳送幾條信息的機器。他設想通過幾片銜鐵協調不同頻率。在發送端,這些銜鐵會在某一頻率截斷電流,並以特定頻率發送一系列脈沖。在接收端,只有與該脈沖頻率相匹配的銜鐵才能被激活。實驗中,貝爾偶然發現沿線路傳送電磁波可以傳輸聲音信號。經過幾次實驗,聲音可以穩定地通過線路傳輸了,只是仍然不清晰。由於貝爾繁重的教學任務,很長時間里他的研究都沒有進展。1876年,在貝爾30歲生日前夕,通過電線傳輸聲音的設想意外地得到了專利認證。貝爾重新燃起了研究的熱情。1876年3月10日,貝爾的電話宣告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的到來。
然而貝爾並不是惟一致力於發明電話的人。一個叫伊萊沙·格雷的人就曾與貝爾展開過關於電話專利權的法律訴訟。格雷與貝爾在同一天申報了專利,但由於在具體時間上比貝爾晚一點(只晚了2個小時左右),最終敗訴。
其實,關於電話的發明我們還應該想到另一個默默無聞的義大利人,1845年移居美國的安東尼奧·梅烏奇。梅烏奇痴迷於電生理學研究,他在不經意間發現電波可以傳輸聲音。1850年至1862年,梅烏奇製作了幾種不同形式的聲音傳送儀器,稱作「遠距離傳話筒」。可惜的是,梅烏奇生活潦倒,無力保護他的發明。當時申報專利需要交納250美元的申報費用,而長時間的研究工作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積蓄。梅烏奇的英語水平不高,這也使他無法了解該怎樣保護自己的發明。隨後,命運又給了梅烏奇一個更大的打擊。1870年,梅烏奇患上了重病,不得不以區區6美元的低價賣掉了自己發明的通話設備。為了保護自己的發明,梅烏奇試圖獲取一份被稱作「保護發明特許權請求書」的文件。為此他每年需要交納10美元的費用,並且每年需要更新一次。3年之後,梅烏奇淪落到靠領取社會救濟金度日,付不起手續費,請求書也隨之失效。
1874年,梅烏奇寄了幾個「遠距離傳話筒」給美國西聯電報公司。希望能將這項發明賣給他們。但是,他並沒有得到答復。當請求歸還原件時,他被告知這些機器不翼而飛了!兩年之後,貝爾的發明面世,並與西聯電報公司簽訂了巨額合同。梅烏奇為此提起訴訟,最高法院也同意審理這個案件。但是,1889年梅烏奇過世,訴訟也不了了之了。
直到2002年6月15日,美國議會通過議案,認定安東尼奧·梅烏奇為電話的發明者。 如今在梅烏奇的出生地佛羅倫薩有一塊紀念碑,上面寫著「這里安息著電話的發明者——安東尼奧·梅烏奇」。
目前,大家公認的電話發明人是貝爾,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國專利局申請電話專利權的。其實,就在他提出申請兩小時之後,一個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請了電話專利權。
在他們兩個之前,歐洲已經有很多人在進行這方面的設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電話原理就已由法國人鮑薩爾設想出來了,6年之後德國人賴伊斯又重復了這個設想。原理是:將兩塊薄金屬片用電線相連,一方發出聲音時,金屬片振動,變成電,傳給對方。但這僅僅是一種設想,問題是送話器和受話器的構造,怎樣才能把聲音這種機械能轉換成電能,並進行傳送。
最初,貝爾用電磁開關來形成一開一閉的脈沖信號,但是這對於聲波這樣高的頻率,這個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最後的成功源於一個偶然的發現,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試驗中,他把金屬片連接在電磁開關上,沒想到在這種狀態下,聲音奇妙地變成了電流。分析原理,原來是由於金屬片因聲音而振動,在其相連的電磁開關線圈中感生了電流。現在看來,這原理就是一個學過初中物理的學生也知道,但是那個時候這對於貝爾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發現。
格雷的設計原理與貝爾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話器內部液體的電阻變化,而受話器則與貝爾的完全相同。1877年,愛迪生又取得了發明碳粒送話器的專利。同時,還有很多人對電話的工作方式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進。專利之爭錯綜復雜,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最大的西部聯合電報公司買下了格雷和愛迪生的專利權,與貝爾的電話公司對抗。長時期專利之爭的結果是雙方達成一項協議,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完全承認貝爾的專利權,從此不再染指電話業,交換條件是17年之內分享貝爾電話公司收入的20%。
電話百年發展歷史
電話發明至今,從工作原理到外形設計都有不小的變化,下面就請大家跟隨我們一起去走走這條電話百年發展的道路。其中一些電話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電話收藏愛好者們的藏品。
168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羅伯特·胡克在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說中,首先提出了視覺通信的原理。他建議,在通信時,把要傳送的文字的一個個字母和代表各種各樣意義的編碼符號,掛在高處的木框架上,讓對方看到並接收下來。但這個建議一直沒有能夠實現。
1753年2月17日,用電流進行通信的設想首次在一本名為《蘇格蘭人》的雜志上提出,文章署名為C.M.。
1790年,傑出的法國工程師勞德·查佩和他的弟兄們根據胡克提出的視覺通信的原理,成功地研製出了一個實用的通信系統,這種系統能將報文發送到全法國。
1793年,法國查佩兄弟倆在巴黎和里爾之間架設了一條230千米長的接力方式傳送信息的托架式線路。這是一種由16個信號塔組成的通信系統。信號機由信號員在下邊通過繩子和滑輪,操縱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關的信息。
1794年8月15日,一種叫「遙望通信」的視覺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國里爾和巴黎之間使用。
1796年,英國人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的辦法,並將之命名為Telephone,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年,俄國外交家希林製作出用電流計指針偏轉來接收信息的電報機。
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用電磁學原理用於電報傳輸的電報機。
1837年6月,英國人庫克獲得第一個電報發明專利權,他製作的電報機首先在鐵路上獲得使用。
1837~1838年,莫爾斯又發明了將電流「通」和「斷」來編制代表數字和字母的碼—莫爾斯碼。
1843年,莫爾斯修建成了從華盛頓到巴爾的摩的電報線路,全長64.4公里。
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在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電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
1850年8月28日,第一條海纜由約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倆在法國的格里斯-奈茲海角和英國的李塞蘭海角之間的公海里鋪設,但是,只拍發了幾份電報就中斷了。原來,有個打漁人用拖網鉤起了一段電纜,並截下一節高興地向別人誇耀這種稀少的「海草」標本,驚奇地說那裡裝滿了金子。
1876年3月10日,英國蘇格蘭人貝爾發明電話,「沃森先生,快來幫我」成了人類第一句通過電話傳送的語音。當時貝爾將話筒中的酸液濺到了腿上。
1878年,手持電話:這部電話是由Werner Siemens於1878年在德國製造的。它的聽筒和話筒是一個,聽話和說話時交替使用。
1879年,盒式電話:這部電話配備了Viact製造公司生產的磁力發電機由紅木製成,還配有一個柱狀聽筒。
1879年,天津與大沽北塘炮台之間架設了電報線。
1880年,貝爾電話:這是第一種在歐洲使用的電話。它取代了電報,比裝有手柄的磁力發動機電話先進。
1881、188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左面的電話稱為美國貝爾型,1881年製造,由位於哥本哈根的國際貝爾電話公司使用。L.M.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在上世紀末盛行。
1882年2月21日,丹高大北電報公司在上海外灘設立了電話交換所。
1885年,「埃菲爾鐵塔」磁力發電機電話:這款電話由L. M. Ericsson於1885年製造。在當時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電話。麥克風設在旋轉臂上,曲柄用來接通交換機。
1885、1902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由Ferdinand E. Stensen於1885年在哥本哈根製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麥人製造的電話。這款是在霍森的Emil Mdlers電話公司製造的。
1885年,木支架桌式電話:生產廠商及產地不詳。
1892年,電動折疊櫥式桌面電話:這種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賓館和電話亭。
1892年,帶聽筒的「埃菲爾鐵塔式」電話:這是一部真正的經典電話,1892年,由L. M. Ericsson製造。這款電話流傳全世界,生產近百萬台。
1893年,「咖啡壺式」電話:這款電話在丹麥只有幾個樣品,對收藏者來說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價值。
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
1899年,數字機械牆式電話:這種數字機械電話有牆式和桌式兩種。
1900年,直立桌式電話:這種圓肚形桌式電話是青銅鍍鎳的。在掛桿下面有一塊結實的電木。它還有一個可以炫耀的外設聽筒。
1900年,直立錐形桌面電話:這部電話有個綽號叫「油壺」,都是因為它的外形。
1900年,20線分離電話:本款是所謂的20線分離電話。只能用於內部通話,由L. M. Ericsson瑞典製造。
1900年,中國第一部市內電話在南京問世;上海、南京電報局開辦市內電話,當時只有16部電話。
1901年,磁力發電機台式電話:本款是1901年由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在哥本哈根製造的。注意看它的聽筒,單獨掛在掛鉤上。可能是因為當時電話接入質量不高,有時必需用兩只耳朵聽。
1901年,馬可尼實現了隔著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
1902年,Kellogg角落台式電話:這種角落台式電話多數用於家庭、辦公室和電話亭。它是由美國哈得伍得電話公司製造的。是從加利弗尼亞一個小鎮的農夫手中買到的。
1902年,公用電池牆式電話:這種電話不需轉動手柄,拿起話筒直接與接線員通話。它是從舊金山一個古玩店中買來的。
1903年,無線電話試驗成功。
1904年,「蜘蛛式」民用波段電話:L. M. Ericsson』s第一部民用波段電話。
1904年,磁力發電機共線電話:本款電話在1904由L.M.Ericssom製造。此款電話可由四個用戶共享一根電話線。
1904年至1905年,俄國在中國的煙台至牛庄架設了無線電台。
1905年,芝加哥的樹式桌面電話:這部桌面電話被稱作「大腹便便」,因其手柄的中部隆起而得名。
1905年,門廊對講機:這是一部康涅狄格州電信公司的32門門廊對講機。
1905年,11數字撥號桌式電話:它採用了11個數字撥號的方式。
1907年11月8日,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在法國攝影協會大樓里表演了他的研製成果—相片傳真。
1907年,「德國模式」的電台波段電話:於1907年在德國由E.Zwuetysch&Co製造,此款電話的出現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通話等待時間太長的問題。
1907年,磁力發電機式電話:這部電話1907年由L.M.Ericsson製造。值得注意的是:接聽電話時,要將聽筒懸掛在分離的掛鉤上。這是當時電話生產商的統一標准。
1908年,CH-08擴音器電話:由KTAS推出。
1910年,互聯電話:這是一部由S.H. Couch公司生產的直立桌面互聯電話,用於辦公室間的通信。
1912年,辦公用排列機:這部電話通過主機可同時帶有17個分機,每個分機都可以打出去,並且分機之間也可互相接通。
1912年,CH-08壁式電話:此款電話生產於1912年,由丹麥人在哥本哈根製造的,可自動收發電報。
1912年,磁力發電機電話:由在L.M.Ericsson製造的電報傳真電話,經常偏遠地區或小島上使用。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面電話:這部電話的獨特設計在於當對著話筒說話時,聲音穿過話頂部的小孔使電話中的振動板振動。噪音進入話筒時就會被消掉。其雙旋轉聽筒有助於阻止無用的噪音。
1914年,Magnavox抗噪音桌式電話B1型:同樣具有消除噪音的功能。
1914年,磁力發電機電話:於1914年在HORWENS製造,可以用來電報傳真。
1915年,Veau桌式電話:資料不詳。
1915年,家庭自製壁掛電話:這部電話在東俄勒崗一個廢棄的農場中發現。當地有近20個廢棄的農場的牆上留有掛過電話的痕跡。
1919年,帕爾姆和貝蘭德發明了「縱橫制接線器」。十年後,即1929年,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20年7月,中國中華郵政開辦郵傳電報業務。
1920年,磁力發電機壁式電話:這部電話於1904製造,並於1920更新,配備了可接、聽轉換的旋轉紅色按鈕。
1927年,D-08半自動電話:第一部撥號電話,它的出現將代替交換機的人工呼叫系統。撥號裝置是在1927年安裝的,它真正使用是在1978年。
1927年,交流發電振鈴電話: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Horsens製造,70年代仍在使用。
1929年,自動壁式電話:資料不詳。
1929年,瑞典松茲瓦爾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縱橫制電話局。
1930年,D-30半自動鍍金電話:此款電話是丹麥企業在1930完成製造的,其特別之處是表面鍍金,而當時多數電話漆黑的,並且此電話有撥號裝置。
1930年,FL-30自動電話:30年代由丹麥製造的,它用字母撥號。同類電話使用了大約48年。
1935年,自動電話:此款電話被用於與偏遠地區的電信交換機的聯絡,它的設計受到30年代美國電話業的影響。
1937年,英國人里夫斯提出用脈沖所有組合來傳送語音信息的方法(脈沖編碼調制)。
1943年,CB-43型電話;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丹麥製造,它內部設計兩種振鈴聲,用於區別市內外來電。
1945年10月,英國人A?C?克拉克提出靜止衛星通信的設想。
1946年,埃克特和莫奇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了蜂窩通信的概念,將移 動電話的服務區劃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設立一個基站,構成蜂窩移 動通信系統。
1950年12月,中國東北長途明線國際干線工程建成,北京到莫斯科有線載波電路開放。
1951年,F-51自動撥號電話;這部電話是由Kristian Kirks Telefonfabrikker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製造的。
1952年,F-52自動撥號電話機:於1952製造,不同於往日黑色電木材料,它是用象牙和較晚一些出現的塑料材料製成。
1954年7月,美國海軍利用月球表面對無線電波的反射進行了地球上兩地電話的傳輸試驗。並於1956年在華盛頓和夏威夷之間建立了通信業務。
1956年,在英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大西洋海底鋪設完成了電話電纜,使遠距離的大陸之間電話通信成為現實。
1956年,「Ericofon」自動撥號電話;此款電話由瑞典L.M.Ericsson設計和製造,命名為Ericofon。它是用新型的材料製成的,比傳統電話的聽筒還輕得多。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於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1號」。
1958年8月,首部國產12載波電話設備在上海郵電器材廠研製成功。
1960年1月,中國首套1,000門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在上海吳淞電話局開通使用。
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用強大的普通光照到人造寶石上,製造出了比太陽光強1000萬倍的激光。
1962年,美國研究成功了脈碼調制設備,用於電話的多路化通信。
1965年,第一部由計算機控制的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在美國問世,標志著一個電話新時代的開始。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提出以玻璃纖維進行遠距激光通信的設想。
1968年,F-68自動撥號電話:這部電話是七十年代最為常見的電話,它最初設計是在六十年代,在丹麥被廣泛製造生產。
1969年,北京長途電信局安裝成功中國第一套全自動長途電話設備。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提出了研製ARPA網的計劃,1969年建成並投入運行,標志著計算機通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1970年,世界上第一部程式控制數字交換機在法國巴黎開通,這標志著數字電話的全面實用和數字通信新時代的到來。
1970年,F-68按鈕撥號電話:丹麥首次使用的按鈕電話,這部電話是用數字按鈕代替原來的撥號方式。
1972年,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CCITT)首次提出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概念。
1974年,中日海底電纜開始建設,這是中國參與建設的首條國際海底電纜。
1975年,中國自行研製設計的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通過國家鑒定,開始批量生產。
1976年,76E/DK80型按鈕撥號電話:在1972由Jutland Telephone公司最初製造的。
1976年3月,中國自己研製的首條大容量傳輸系統—180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在北京、上海、杭州建成投產,全長1700公里。
1978年,中國電話容量359萬門,用戶214萬,普及率0.43%。
1979年,F-79按鈕撥號式計費電話:此款電話介於普通電話與公用電話之間,它主要用於服務場所、旅館等類似地方,可以防盜打電話功能。
1980年,DA-80按鈕撥號電話:這部電話的設計標志著電子學理論真正進入電話行業。
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任務是制訂泛歐移 動通信漫遊的標准。
1982年,攜帶型電報電話:此款電話由Ericsson無線系統所製造,當時它只能在丹麥、芬蘭、挪威及瑞典等國家使用,它的出現為以後GSM移 動電話系統開辟了新的天地。
1982年,中國第一批投幣式公用電話在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等繁華街道出現,共22個投幣式公用電話亭。
1982年12月,中國從日本引進的首個萬門程式控制市話交換系統在福州市電信局投產使用,建成中國首個引進的程式控制電話局。
1983年,AMPS蜂窩系統在美國的芝加哥開通。
1983年,DanMark 2按鈕電話:DanMark2於1983年製造,是80年代最先進技術的體現。它具有許多功能,如電話號碼記憶功能、重撥功能、監聽功能、24種鈴聲。
㈩ 名人名言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
● 人只有為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達到自身的完善。
——馬克思
●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馬克思
● 人的價值蘊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馬克思
●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
——馬克思
● 一切節省,歸根到底都歸結為時間的節省。
——馬克思
● 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
——恩格斯
●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恩格斯
●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
——恩格斯
● 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是慢性自殺。
——列寧
● 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高爾基
● 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
——伏爾泰
● 不要在已成的事業中逗留著!
——巴斯德
● 不知道並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麼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偽裝知道。
——托爾斯泰
● 成功=艱苦的勞動+正確的方法+少談空話。
——愛因斯坦
●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可能來自他們的博學。多樣化會使人觀點新鮮,而過於長時間鑽研一個狹窄的領域,則易使人愚蠢。
——貝弗里奇
● 當你做成功一件事,千萬不要等待著享受榮譽,應該再做那些需要的事。
——巴斯德
● 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雪萊
● 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
——波爾克
● 讀一切好的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說話。
——笛卡爾
● 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勝過責任感。
——愛因斯坦
● 對自己不滿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契訶夫
● 兒童游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席勒
● 發明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支持,才有勇氣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進。
——巴而扎克
● 發明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
——愛迪生
● 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
——愛因斯坦
● 好動與不滿足是進步的第一必需品。
——愛迪生
●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
——法朗士
● 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培根
● 即使通過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雲亦雲地知道全部真理還要好些。
——羅曼·羅蘭
● 堅強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驚人的事業。
——馬爾頓
●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諾貝爾
●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 今天應做的事沒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誤了。
——裴斯泰洛齊
● 具有豐富知識和經驗的人,比只有一種知識和經驗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泰勒
● 科學的每一項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的。
——杜威
● 科學沒有國境,但科學家有祖國。
——巴斯德
● 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有兩次生命,這對你們說來也還是不夠的。
——巴甫洛夫
● 科學要求每個人有極緊張的工作和偉大的熱情。
——巴甫洛夫
●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盧梭
● 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爾斯泰